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doc_第1页
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doc_第2页
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doc_第3页
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doc_第4页
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v以”式动词的语法考察吕兆格(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 “v以”式动词是指由一个单音节动词加上“以”构成的动词,其结构独特,用法也不同于一般动词。本文着重考察这类词的语法特点及其构成的句型。关键词:v以 形成 语法特点 句型引 言 “以”在古代汉语中多为介词,而现代汉语中的“以”有一部分已不属于介词而成了构词成分,如“加以、给以、予以、借以”等都已凝固为动词,我们称之为“v以”式动词。这类动词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意义,而是让动词宾语负载具体的动作行为信息,它只是起一定的句法和语用的作用。经观察发现,“v以”是个开放性的动词结构,虽然词典中对其收录的不多,但在使用中却有越来越广的趋势。由于受语体色彩的影响,“v以”这个直接从古汉语书面语当中继承下来的固定格式,发展到今天仍在沿用,甚至有些至今还无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到它的替身,因此有必要把这类词提出来单独讨论。 关于“v以”式动词,前贤已注意到了其特殊之处,并作了一些研究。由于各自的观察角度不同,理解不同,也分别予以不同的名称。如:先导动词(陈光磊)、虚化动词(朱德熙)、形式动词(胡裕树、范晓)、复合动词(吕叔湘)、连宾动词(范开泰)、傀儡动词(言久圣)、粘着定位词(周刚)等。本文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v以”式动词的形成、分类、语法特点及其构成的句型。文中的用例有的是笔者自己搜集的,有的是引自前贤。为了讨论的方便,文中除特殊情况,不在一一注明来源或出处。一、“v以”的形成、目前的情况及其分类11 “v以”的形成“v以”多是由古代汉语当中的某种句式或结构逐渐演变凝固而来的。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是“动介宾(V+P+N)”结构的演变。古代汉语中的V+P+N结构发展到现代汉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演变成了P+NV,即介词结构P+N前置作动词的状语;二是沿用了类似的形式V+P+N,但其中的V限于单音节动词, P已不是介词,它紧附于V之后,与N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即P只作为一个构词成分,不表示实际意义,也失去了其介系的作用,这就形成了“v以”式动词。实际上它是经历了如下变化: 介词“以”前附,转为构词成分v 以 N (v以)N 述补述宾 介宾 古汉语中,助动词与动词之间常用连词“以”来连接。“以”经常粘附于助动词之后,由于受汉语词汇复音节化的影响,慢慢地虚化为后附成分,“V以”渐渐地凝固为复合词。如:“苏秦、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盐铁论) 是由于一种省略造成的。在文言里,当动词后面接着“以”时,为求简洁,同时也受整齐律的支配,动词和“以”之间的“之”多半省略(吕叔湘文集第一卷),这一省略造成动词和“以”的连用。如: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之)以烟(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四壁琢大小佛无数多施(之)以来色(袁希涛大同云岗石窟佛像记)。12 现代汉语中“V以”的情况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收录的有:加以、给予、予以、借以、难以、得以、足以,我们称之为A类;其它汉语词典中收录的有(前面有的不再重列):致以、据以、赖以、是以、能以、堪以、用以,杨锡彭在其粘宾动词初探中称为粘宾动词的有:晓以、教以、报以、委以、冠以、投以、辅以、付以、聊以、处以、寄以、续以、寄以、佐以等,以上这些我们称之为B类;除此以外,我们收集到的常在一起使用的“V以”还有:乘以、除以、学以、掉以、谬以、数以、假以、信以、坐以、科以、叩以、馈以、受以、严以、宽以、围以、引以、换以等,我们称之为C类。上面所列A类中的“以”已虚化为词缀,与前一语素结合紧密,使用稳定,一般不能拆开来分析;B类在意义上已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其结合程度或虚化程度不如A类,是已经进入而尚未结束词化阶段的单位,可以说是“准词”;C类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只是有一种日益粘合的趋势,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动词,但还不能就此看成一个词,因为这些组合还不十分固定化,其内部结合得也不甚紧密,“以”还保留着其自身的用法,是向词发展过渡中的中间状态。A、B、C三类“V以”表明了“以”前附的变化过程不是突发性的,而是经历了逐渐演变凝固的过程,也代表了“以”前附变化的三个阶段:未前附(C类) 开始前附(B类准词) 已前附(A类成词)C类中的有些“V以”也许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稳定下来。比如: 6除以2得3。用2除6得3。 6乘以2得12。用2乘6得12。很显然,句中的“以”是后置短语中的介词,但它与“乘、除”的使用频率很高,结合也很紧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常常用“除除以”、“乘乘以”来讲解“被除数”和“除数”、“一个乘数”和“另一个乘数”两组概念。我们认为,在实际运用中,“乘以”、“除以”已趋向于稳定了。13 “V以”式动词的分类如上所述,V与“以”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各种词典对其收录情况也不一样,对其词性的认识也不一致(见表一),这体现了“V以”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这类词的复杂性,所以不好一一论述。本文仅选择词典中收录的常用的“V以”式动词作为考察对象。现把这11个动词根据其表示的意义的不同分成三类:V1:加以、给以、予以、致以表示施加或授予之意。V2:得以、难以、足以表示能愿、能够的意思。V3:借以、据以、赖以、用以表示凭借 (表一)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邢公畹现代汉语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学习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加以VV/连V/连Vt/连V给以VVVtV予以VVVtV得以助/V能愿V致以VV难以副/V能愿V副副副足以助/V副副借以V连副二、 “V以”式动词的语法特点21 动词的一般特征是能单独回答问题,而这类动词却不能单独作谓语,成句时必须有与之同现的句法成分,和后面引导的动词一起构成谓语。它在语法结构中只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即只能作述宾结构的述语,不能作其它的句法成分。如: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将予以严肃处理。 向运动员致以热烈的祝贺。 空气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基础。 副词内部相当庞杂,范围难以确定。22 “V以”式动词必须带宾语,因此有人称其为“粘宾动词”。如: 加以研究 予以总结 给以评价 赖以形成 汉语动词在是否带宾语上具有选择性,能带宾语的动词中对宾语的语法性质也要进行选择,那么“V以”式动词所带宾语的制约因素是: 宾语不能是单音节的。“V以”常常带双音节动词作宾语,也可以是三音节的。如:予以照顾 加以系统化 借以混淆视听 用以刻画人物 宾语是动词(也称“动名词”),而且往往是表示较庄重较正式活动的动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但不能是主谓短语、连动短语之类)。如:予以表扬 难以鉴定 给以热情的支持 加以吸收和借鉴 加以上车回家 给以老师说明(“予以”也可以带名词性宾语,如:予以深造的机会、予以开除的处分) 宾语一般是及物动词,因为它本身能施加动作于某一对象,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作“V以”的宾语。如: 加以解决 给以赞助 难以办理 足以说明问题 加以生气 给以休息 致以祝贺胜利 予以解决问题“V以”的宾语之所以不能再带宾语,因为它所要施加的对象或事项,常常在这类动词前面已经出现了,可称为意念上的宾语或潜宾语。如果语义上要求受事,表受事的名词常常用介词“对(于)、关于、向、把、将”等引进。如:关于这些研究方法需要从方法论高度予以考虑。对优秀学生要给以鼓励。把一年来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向父老乡亲们致以节日的问候。介词所介系的成分,正是“V以”的宾语所要施加的对象,尤其是“把”字句使“加以”所包含的施加、处置的意味分外明显。 宾语一般只能由自主动词充当,而不能由非自主动词充当。如: 加以重视 加以忽视 予以揭露 予以败露 “V以”宾语前边可以带定语,其定语主要有两类: 形容词作定语,且多为双音节词,表示被修饰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状态或程度等意义。如:A、各项内容均在条文中加以明确的规定。B、予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这时的定语又是状语的构件材料,故此句式可变换为: V1+(形动) 形(V1动)即: A各项内容均在条文中明确地加以规定。B科学地予以分析和综合地予以研究。 介词短语作定语,表示被修饰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范围。如:只让我们同他们一样实行消极抗战,并且同化我们,否则就加以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的压迫。(毛泽东选集P706)这种情况,可以进行如下的变换:V1+(介短V) (在介短)V1V即:只让我们同他们一样实行消极抗战,并且同化我们,否则就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加以压迫。总之,宾语前有定语的格式中对定语的限制是:a定语基本上是描写性的,名词、代词、动词、数量词以及动词性短语都不能充当。b定语可以变换成V1V的状语。23 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某种动态。因为这类动词都不是具体的行为动词,动作没有“变化、完成”等特征,所以不和“了、过”结合(“给以”可以带“了”);又因为动作不能持续,所以不和“着”结合。如:加以了支援 予以着批评 给以过表扬 用以着说明24 不能带补语。如:予以得怎么样 加以一次 给以两天25 不能重叠,也不能用“A不A”的提问方式。如:给以给以 赖以赖以 加以不加以26 可以受能愿动词或一些副词的修饰。如:必须予以解决 一再加以愚弄 应该给以解答 实在难以想象27 省略情况 有时“V以”可以省去,语意不变。如:我们要求单位予以照顾。我们要求单位照顾。向获奖的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向获奖的同志祝贺。他的论文于1999年宣读,2002年才得以正式发表。他的论文于1999年宣读,2002年才正式发表。言语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的组合。言语是说话者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的组合。有的句子删去“V以”动词后,虽然结构上说得通,但音节节奏不协调,可见“V以”在某些句子里有平衡、协调音节的作用。 省略“以”的情况“给以”后面只说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接受的人。若要说出接受的人,“给以”就要换成“给”。如:他有困难,我们应当给以帮助。他有困难,我们应当给他帮助。 V前是单音节词修饰时,不用“以”(“足以”除外)。如:我讲话有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让老师严加管束。这种问题不难理解。/对于青少年犯罪学校应予重视。你这种情况我们不予考虑。三、构成的句型不少动词语法个性较强,往往只出现在某种句型的特定位置上,可作为一定句型的标记,从目前我们收集到的大量单句来看,“V以”类动词所构成的基本句型有如下五种:(N1=施事N2=受事P介词V以V以类动词OV动词宾语) S1: P+N2+(N1)+V以OVP所介引的宾语在意义上正好是OV支配、涉及或关连的对象。此句式可变换为:OV+N2,即删去P和V以,让原动词宾语OV上升为谓语。原句中的宾语前如果有定语,原定语必须同时兼属状语的构件材料,可以变换为状语去修饰动词,且变换后搭配自然。如: 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加以整理、归类。整理、归类大家提出的意见。对于经济改革的问题予以认真地讨论、研究。认真地讨论、研究经济改革的问题。向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亲切地慰问同志们。 原句中的N1在逻辑主语的位置上,N2在话题主语的位置上,变换前后句子的语义没有改变,但表达效果不同:使用V以的句子较为庄重,书面色彩较浓些,去掉后语气显得平淡了些。 但是,如果介词P引出的名词性成分不是受事,而是V以的动词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途径、工具、方法等,此时不能变换成OVN2。如: 把这两种材料按一定的比例与程序加以混合。 混合一定的比例与程序。 根据马列主义原则和中央路线,对过去几个月的宣传工作予以检查。检查马列主义原则和中央路线。 S2:N2助动词(或副词)V以OV句中的受事即支配对象N2处于句首,在结构上成为全句的主语。在这种句型里,V以的语义较虚,可以省去。即:这些档案应该加以保存。这些档案应该保存。高等教育的结构需要予以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的结构需要调整和改革。重要的问题要给以论证。重要的问题要论证。这类句子的主语之前完全可以加上介词,不影响句意。故此句型也可以有类似S1的变换:助动词(或副词)OVN2 S3:VN2V1OV 此句式中有两个动作动词V和OV,因此可变换为:V并OV N2 如: 选拔优秀青年加以培养。选拔并培养优秀青年。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S4:N1N2+V1+OV中国语言学家对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加以选择、吸收、借鉴。共产党员要对这种不正之风予以坚决的抵制。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对重要问题给以认真的考虑。有时PN2可以移至句首,形成其变式:P+N2,N1+V以OV 即:对重要问题,我们要给以认真的考虑。对这种不正之风,共产党员要予以坚决的抵制。变换前后二者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从语用和系统功能语法的衔接理论来看,二者的接续功能有所不同。因为介词短语在句首,是已知信息,因此其变式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而是接续在其他句子的后边,即其变式句不能成为起始句,只作为后续句。 S5: N2+P+N1+V以+OV这种行为可以由主管部门酌情予以行政处分。那些问题又被某些人以种种理由给以反对。他们的说话声在工厂轰鸣的环境中难以听清。由此可见,“V以”只能构成动词谓语句,且在句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不管施事、受事、介词、动作动词怎样变换位置,V以+OV总处在句末 。不同的句型是由施事和受事的变化引起的。四、结语在对“V以”式动词作了上述分析之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动词内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相对性等特点。我们感到要对“V以”的特点和用法作出全面的解释很难,因为“V以”的有些用法还不稳定,我们只能把它放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对为数不多的几个结合紧密的“V以”式动词作了一些考察,也仅是一个非常粗浅的描写。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分析和描写,能对“V以”的其他情况有所映照, 从而为今后更深一步的理论探讨打下基础。注:古代汉语虚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