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季羡林的“独”杨帆 摩罗季羡林先生,非常人也。北大名师,硕学鸿儒,福禄寿俱全。国人赠他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在公众眼中,这位胸有绝学的大师,亲切平和,慈爱仁义,慷慨大方。季老以98入叔父的家。季羡林的“独”在此伏根。1929年在双方家长的议定下,季羡林与彭德华结婚。彭德华的孤寂人生从此始。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季承。1935年8月,季羡林离开济南,去德国留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滞留德国达十一年之久。战事结束后,他取道瑞士回国。1947年夏才回到济南。整整十二年。回国后,季羡林在北大任职。1955年季羡林的叔父去世,婉如和季承也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济南的老家只剩了婶母(叔父的第二任妻子)和彭德华。在季承和婉如的努力下,1961年彭德华和婶母终于离开济南来到北京。从1929年结婚到1961年来北京,夫妻分居32年。人生中有几个32年! 彭德华和季羡林团聚了。 然而,这团聚仅仅是形式上的团聚,不是心的团聚。如果是心的团聚,彭德华一生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那样虚耗掉。在母亲寂寞地离开人世这一节里季承痛心地写道:“她从来没有享受到夫妻间的真情。婚后的一生都是在形式上圆满,内心里空虚寂寞的情况下度过的。”彭德华因为季羡林的“独”而“独”孤独寂寞了一生。 童年的心理阴影一直在季羡林的心中飘荡,他在感情上没有融入叔父的家。成亲后因为妻子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他又自外于自己的小家庭,对妻子、孩子都很冷漠,季承的感受是“父亲对我一直是一个生疏、冷漠的人。”“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对我们,包括孩子们的事,一律不闻不问。”季承一次次地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产生感情从而营造幸福家庭呢?父亲为什么不去做这个努力呢?为什么他只是含着不满,听之、认之、受之、冷漠处之呢?”“他为什么不去培植对家的爱,或许那样做,对他说来太过勉强,太不情愿。”“父亲既然能与猫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建立更深的感情呢?” 季羡林的“独”致使妻子孤独寂寞了一生,在儿女心中也留下不少伤害。这就是季承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不为父隐”的原因所在吧? 所有做儿女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温馨。然而季承和婉如没有这样的幸运。 “我和你妈没有感情。”这是季羡林亲口对季承说的。妈妈彭德华是一位贤惠的传统妇女,她的文化水平不高。那时候的婚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缔结的。女人一生幸福与否?大部分取决于男人对女人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总是主动方。女人总是愿意去培植感情顺从男人的。然而男人如果不愿意培植感情的话,女人一辈子只能活在孤寂中。在日复一日的操劳和渴盼中,慢慢枯干。象鲁迅的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夫人张琼华、郁达夫的夫人孙荃都是这样不幸的女人。妈妈的不幸给了季承太多的“寒意”,为了使妈妈得到温暖,他和姐姐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孝顺妈妈,增进与父亲岁高龄归隐道山之后,其子季承著书披露,在生活层面,季羡林的形象迥然有别。在妻子儿女心中,他可以说是自私的、吝啬的、冷漠的,与其公众形象形成鲜明对照。季承和姐姐婉如,想请一位阿姨帮助料理家务,照顾风烛残年的叔祖母和母亲,季羡林却表示反对。他“认为我和姐姐想请阿姨是为了解脱我们自己,为了叔祖母和母亲,不是为了他,所以他就不出工资。”季羡林的“独” 杨帆 摩罗 季羡林先生,非常人也。北大名师,硕学鸿儒,福禄寿俱全。国人赠他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在公众眼中,这位胸有绝学的大师,亲切平和,慈爱仁义,慷慨大方。 季老以98岁高龄归隐道山之后,其子季承著书披露,在生活层面,季羡林的形象迥然有别。在妻子儿女心中,他可以说是自私的、吝啬的、冷漠的,与其公众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季承和姐姐婉如,想请一位阿姨帮助料理家务,照顾风烛残年的叔祖母和母亲,季羡林却表示反对。他“认为我和姐姐想请阿姨是为了解脱我们自己,为了叔祖母和母亲,不是为了他,所以他就不出工资。” 婉如深有感慨地说:“教授真独!”季承在这句话的后面加括号解释说“意思是吝啬、小气、只顾个人。” 姐姐对老父的这个评价,看来深得季承的赞同,因为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季承用无数生活细节,描述了季羡林之“独”在方方面面的表现。读者借此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季羡林。 季羡林节电成癖。一家人在屋里谈天,他进去就把电灯和电视关掉。 季羡林爱猫,所养猫的数量最多达到八只。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对猫细心呵护,宽大纵容。比如拨专款为猫们买猪肝、牛肉。带着猫儿散步等。但猫的吃喝拉撒等杂事一概不问,不会去为猫儿买一次鱼、伴一次食、打扫一次粪便。不让猫进入自己的卧室和书房,却把猫放到亲人的卧室过夜。 季羡林不许孩子用自来水拖地、刷厕所。不同意买洗衣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不让打扫他的房间,不让给他的房间透气。 别人送的茶叶、食品等,季羡林一律收到自己的屋里,长期保存。偶尔拿出来让大家品尝,不是生了虫子就是变了质。 季羡林爱书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儿女从来不敢借他的书,甚至偶尔翻看他的书也会遭他白眼。孙女也别想从他处借走一本安徒生童话。 亲人去世,季羡林没有任何表示,不去告别,不送鲜花,没有挽联。这些亲人包括婶母、妻子、女儿、女婿、秘书等。 季羡林不满于季承对母亲的厚爱和孝敬,“遗弃”儿子达13年之久。 季羡林从来没有亲过自己的孩子或者拉过他们的手。 也许要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的季羡林,和公众心目中的季羡林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形象。学术泰斗的功德仁义,与为人父为人夫的孤独冷漠,既分裂又统一。 季羡林在心理上拒绝接纳所有的亲人,“拒绝进一步培植感情,从而使婚姻和家庭失去了幸福的基础。” 季羡林为什么这么“独”呢?他幼小时缺少长辈的“亲其亲,子其子”以及“幼吾幼”,一句话,缺少爱。 1917年,六岁的季羡林到了济南的叔父家,成了叔父家的一员。叔父“为人极端严肃刻板,平日总是板着脸,很难看到笑容。”婶母心眼狭小,对待季羡林与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小小的季羡林因此感到极端拘谨。他离开了父母的家,却没有融 婉如深有感慨地说:“教授真独!”季承在这句话的后面加括号解释说“意思是吝啬、小气、只顾个人。”姐姐对老父的这个评价,看来深得季承的赞同,因为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季承用无数生活细节,描述了季羡林之“独”在方方面面的表现。读者借此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季羡林。季羡林节电成癖。一家人在屋里谈天,他进去就把电灯和电视关掉。的感情。为了让父母团聚,季承和婉若“决定从我们做起,尽量多与父亲接触,增进感情,然后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特别担忧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觉得如果他们那种冷淡的关系长期继续下去,这个家恐怕就要瓦解了。” 季承和婉如的付出,收效甚微。 老祖(叔祖母)是寂寞的,“父亲没有给老祖过过生日,也没有给过她零用钱,更没有给她买过什么衣物总之,父亲并没有真正把老祖看成自己的长辈。” 母亲寂寞地生也寂寞地死了。“当自己走到人生的末途,在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她陷入了深深的寂寞和孤独中,没有人分担她的孤苦。这个时候,她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婚姻的苦果,这个苦果,光靠子女的孝顺是不能消除其全部苦涩的。” 姐姐为了自己的家和父亲的家劳心费力,年纪轻轻走了。姐夫也走了。 季承自己离婚了,季承的妻子觉得他太顾父亲的家是他们离婚的原因之一。不但如此,他还遭到父亲的“遗弃”。 父亲依然故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写作、参与社会活动。依然是对外热,对内冷。对外大气,对内吝啬。布施天下,冷漠其家。 叫人高兴的是,在季羡林逝世前的八个月的时间里,父子之间各自放下心中的不满,用温馨和真情弥补了一生的缺憾。“独”了一生的季羡林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痛哉,斯言! 一句题外话: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是脆弱的。为人父母,为人长者,对待子女和幼者,应该谨慎啊。 另一句题外话:人的第一责任是伦常之中当好一个普通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至于功名利禄、飞黄腾达之类,均在其次。 季羡林爱猫,所养猫的数量最多达到八只。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对猫细心呵护,宽大纵容。比如拨专款为猫们买猪肝、牛肉。带着猫儿散步等。但猫的吃喝拉撒等杂事一概不问,不会去为猫儿买一次鱼、伴一次食、打扫一次粪便。不让猫进入自己的卧室和书房,却把猫放到亲人的卧室过夜。季羡林不许孩子用自来水拖地、刷厕所。不同意买洗衣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不让打扫他的房间,不让给他的房间透气。别人送的茶叶、食品等,季羡林一律收到自己的屋里,长期保存。偶尔拿出来让大家品尝,不是生了虫子就是变了质。季羡林爱书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儿女从来不敢借他的书,甚至偶尔翻看他的书也会遭他白眼。孙女也别想从他处借走一本安徒生童话。的感情。为了让父母团聚,季承和婉若“决定从我们做起,尽量多与父亲接触,增进感情,然后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特别担忧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觉得如果他们那种冷淡的关系长期继续下去,这个家恐怕就要瓦解了。” 季承和婉如的付出,收效甚微。 老祖(叔祖母)是寂寞的,“父亲没有给老祖过过生日,也没有给过她零用钱,更没有给她买过什么衣物总之,父亲并没有真正把老祖看成自己的长辈。” 母亲寂寞地生也寂寞地死了。“当自己走到人生的末途,在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她陷入了深深的寂寞和孤独中,没有人分担她的孤苦。这个时候,她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婚姻的苦果,这个苦果,光靠子女的孝顺是不能消除其全部苦涩的。” 姐姐为了自己的家和父亲的家劳心费力,年纪轻轻走了。姐夫也走了。 季承自己离婚了,季承的妻子觉得他太顾父亲的家是他们离婚的原因之一。不但如此,他还遭到父亲的“遗弃”。 父亲依然故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写作、参与社会活动。依然是对外热,对内冷。对外大气,对内吝啬。布施天下,冷漠其家。 叫人高兴的是,在季羡林逝世前的八个月的时间里,父子之间各自放下心中的不满,用温馨和真情弥补了一生的缺憾。“独”了一生的季羡林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痛哉,斯言! 一句题外话: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是脆弱的。为人父母,为人长者,对待子女和幼者,应该谨慎啊。 另一句题外话:人的第一责任是伦常之中当好一个普通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至于功名利禄、飞黄腾达之类,均在其次。 亲人去世,季羡林没有任何表示,不去告别,不送鲜花,没有挽联。这些亲人包括婶母、妻子、女儿、女婿、秘书等。季羡林不满于季承对母亲的厚爱和孝敬,“遗弃”儿子达 季羡林的“独” 杨帆 摩罗 季羡林先生,非常人也。北大名师,硕学鸿儒,福禄寿俱全。国人赠他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在公众眼中,这位胸有绝学的大师,亲切平和,慈爱仁义,慷慨大方。 季老以98岁高龄归隐道山之后,其子季承著书披露,在生活层面,季羡林的形象迥然有别。在妻子儿女心中,他可以说是自私的、吝啬的、冷漠的,与其公众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季承和姐姐婉如,想请一位阿姨帮助料理家务,照顾风烛残年的叔祖母和母亲,季羡林却表示反对。他“认为我和姐姐想请阿姨是为了解脱我们自己,为了叔祖母和母亲,不是为了他,所以他就不出工资。” 婉如深有感慨地说:“教授真独!”季承在这句话的后面加括号解释说“意思是吝啬、小气、只顾个人。” 姐姐对老父的这个评价,看来深得季承的赞同,因为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季承用无数生活细节,描述了季羡林之“独”在方方面面的表现。读者借此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季羡林。 季羡林节电成癖。一家人在屋里谈天,他进去就把电灯和电视关掉。 季羡林爱猫,所养猫的数量最多达到八只。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对猫细心呵护,宽大纵容。比如拨专款为猫们买猪肝、牛肉。带着猫儿散步等。但猫的吃喝拉撒等杂事一概不问,不会去为猫儿买一次鱼、伴一次食、打扫一次粪便。不让猫进入自己的卧室和书房,却把猫放到亲人的卧室过夜。 季羡林不许孩子用自来水拖地、刷厕所。不同意买洗衣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不让打扫他的房间,不让给他的房间透气。 别人送的茶叶、食品等,季羡林一律收到自己的屋里,长期保存。偶尔拿出来让大家品尝,不是生了虫子就是变了质。 季羡林爱书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儿女从来不敢借他的书,甚至偶尔翻看他的书也会遭他白眼。孙女也别想从他处借走一本安徒生童话。 亲人去世,季羡林没有任何表示,不去告别,不送鲜花,没有挽联。这些亲人包括婶母、妻子、女儿、女婿、秘书等。 季羡林不满于季承对母亲的厚爱和孝敬,“遗弃”儿子达13年之久。 季羡林从来没有亲过自己的孩子或者拉过他们的手。 也许要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的季羡林,和公众心目中的季羡林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形象。学术泰斗的功德仁义,与为人父为人夫的孤独冷漠,既分裂又统一。 季羡林在心理上拒绝接纳所有的亲人,“拒绝进一步培植感情,从而使婚姻和家庭失去了幸福的基础。” 季羡林为什么这么“独”呢?他幼小时缺少长辈的“亲其亲,子其子”以及“幼吾幼”,一句话,缺少爱。 1917年,六岁的季羡林到了济南的叔父家,成了叔父家的一员。叔父“为人极端严肃刻板,平日总是板着脸,很难看到笑容。”婶母心眼狭小,对待季羡林与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小小的季羡林因此感到极端拘谨。他离开了父母的家,却没有融13年之久。的感情。为了让父母团聚,季承和婉若“决定从我们做起,尽量多与父亲接触,增进感情,然后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特别担忧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觉得如果他们那种冷淡的关系长期继续下去,这个家恐怕就要瓦解了。” 季承和婉如的付出,收效甚微。 老祖(叔祖母)是寂寞的,“父亲没有给老祖过过生日,也没有给过她零用钱,更没有给她买过什么衣物总之,父亲并没有真正把老祖看成自己的长辈。” 母亲寂寞地生也寂寞地死了。“当自己走到人生的末途,在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她陷入了深深的寂寞和孤独中,没有人分担她的孤苦。这个时候,她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婚姻的苦果,这个苦果,光靠子女的孝顺是不能消除其全部苦涩的。” 姐姐为了自己的家和父亲的家劳心费力,年纪轻轻走了。姐夫也走了。 季承自己离婚了,季承的妻子觉得他太顾父亲的家是他们离婚的原因之一。不但如此,他还遭到父亲的“遗弃”。 父亲依然故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写作、参与社会活动。依然是对外热,对内冷。对外大气,对内吝啬。布施天下,冷漠其家。 叫人高兴的是,在季羡林逝世前的八个月的时间里,父子之间各自放下心中的不满,用温馨和真情弥补了一生的缺憾。“独”了一生的季羡林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痛哉,斯言! 一句题外话: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是脆弱的。为人父母,为人长者,对待子女和幼者,应该谨慎啊。 另一句题外话:人的第一责任是伦常之中当好一个普通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至于功名利禄、飞黄腾达之类,均在其次。 季羡林从来没有亲过自己的孩子或者拉过他们的手。也许要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的季羡林,和公众心目中的季羡林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形象。学术泰斗的功德仁义,与为人父为人夫的孤独冷漠,既分裂又统一。季羡林在心理上拒绝接纳所有的亲人,“拒绝进一步培植感情,从而使婚姻和家庭失去了幸福的基础。” 季羡林为什么这么“独”呢?他幼小时缺少长辈的“亲其亲,子其子”以及“幼吾幼”,一句话,缺少爱。 1917 季羡林的“独” 杨帆 摩罗 季羡林先生,非常人也。北大名师,硕学鸿儒,福禄寿俱全。国人赠他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在公众眼中,这位胸有绝学的大师,亲切平和,慈爱仁义,慷慨大方。 季老以98岁高龄归隐道山之后,其子季承著书披露,在生活层面,季羡林的形象迥然有别。在妻子儿女心中,他可以说是自私的、吝啬的、冷漠的,与其公众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季承和姐姐婉如,想请一位阿姨帮助料理家务,照顾风烛残年的叔祖母和母亲,季羡林却表示反对。他“认为我和姐姐想请阿姨是为了解脱我们自己,为了叔祖母和母亲,不是为了他,所以他就不出工资。” 婉如深有感慨地说:“教授真独!”季承在这句话的后面加括号解释说“意思是吝啬、小气、只顾个人。” 姐姐对老父的这个评价,看来深得季承的赞同,因为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季承用无数生活细节,描述了季羡林之“独”在方方面面的表现。读者借此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季羡林。 季羡林节电成癖。一家人在屋里谈天,他进去就把电灯和电视关掉。 季羡林爱猫,所养猫的数量最多达到八只。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对猫细心呵护,宽大纵容。比如拨专款为猫们买猪肝、牛肉。带着猫儿散步等。但猫的吃喝拉撒等杂事一概不问,不会去为猫儿买一次鱼、伴一次食、打扫一次粪便。不让猫进入自己的卧室和书房,却把猫放到亲人的卧室过夜。 季羡林不许孩子用自来水拖地、刷厕所。不同意买洗衣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不让打扫他的房间,不让给他的房间透气。 别人送的茶叶、食品等,季羡林一律收到自己的屋里,长期保存。偶尔拿出来让大家品尝,不是生了虫子就是变了质。 季羡林爱书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儿女从来不敢借他的书,甚至偶尔翻看他的书也会遭他白眼。孙女也别想从他处借走一本安徒生童话。 亲人去世,季羡林没有任何表示,不去告别,不送鲜花,没有挽联。这些亲人包括婶母、妻子、女儿、女婿、秘书等。 季羡林不满于季承对母亲的厚爱和孝敬,“遗弃”儿子达13年之久。 季羡林从来没有亲过自己的孩子或者拉过他们的手。 也许要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的季羡林,和公众心目中的季羡林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形象。学术泰斗的功德仁义,与为人父为人夫的孤独冷漠,既分裂又统一。 季羡林在心理上拒绝接纳所有的亲人,“拒绝进一步培植感情,从而使婚姻和家庭失去了幸福的基础。” 季羡林为什么这么“独”呢?他幼小时缺少长辈的“亲其亲,子其子”以及“幼吾幼”,一句话,缺少爱。 1917年,六岁的季羡林到了济南的叔父家,成了叔父家的一员。叔父“为人极端严肃刻板,平日总是板着脸,很难看到笑容。”婶母心眼狭小,对待季羡林与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小小的季羡林因此感到极端拘谨。他离开了父母的家,却没有融年,六岁的季羡林到了济南的叔父家,成了叔父家的一员。叔父“为人极端严肃刻板,平日总是板着脸,很难看到笑容。”婶母心眼狭小,对待季羡林与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小小的季羡林因此感到极端拘谨。他离开了父母的家,却没有融入叔父的家。季羡林的“独”在此伏根。1929年在双方家长的议定下,季羡林与彭德华结婚。彭德华的孤寂人生从此始。入叔父的家。季羡林的“独”在此伏根。1929年在双方家长的议定下,季羡林与彭德华结婚。彭德华的孤寂人生从此始。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季承。1935年8月,季羡林离开济南,去德国留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滞留德国达十一年之久。战事结束后,他取道瑞士回国。1947年夏才回到济南。整整十二年。回国后,季羡林在北大任职。1955年季羡林的叔父去世,婉如和季承也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济南的老家只剩了婶母(叔父的第二任妻子)和彭德华。在季承和婉如的努力下,1961年彭德华和婶母终于离开济南来到北京。从1929年结婚到1961年来北京,夫妻分居32年。人生中有几个32年! 彭德华和季羡林团聚了。 然而,这团聚仅仅是形式上的团聚,不是心的团聚。如果是心的团聚,彭德华一生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那样虚耗掉。在母亲寂寞地离开人世这一节里季承痛心地写道:“她从来没有享受到夫妻间的真情。婚后的一生都是在形式上圆满,内心里空虚寂寞的情况下度过的。”彭德华因为季羡林的“独”而“独”孤独寂寞了一生。 童年的心理阴影一直在季羡林的心中飘荡,他在感情上没有融入叔父的家。成亲后因为妻子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他又自外于自己的小家庭,对妻子、孩子都很冷漠,季承的感受是“父亲对我一直是一个生疏、冷漠的人。”“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对我们,包括孩子们的事,一律不闻不问。”季承一次次地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产生感情从而营造幸福家庭呢?父亲为什么不去做这个努力呢?为什么他只是含着不满,听之、认之、受之、冷漠处之呢?”“他为什么不去培植对家的爱,或许那样做,对他说来太过勉强,太不情愿。”“父亲既然能与猫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建立更深的感情呢?” 季羡林的“独”致使妻子孤独寂寞了一生,在儿女心中也留下不少伤害。这就是季承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不为父隐”的原因所在吧? 所有做儿女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温馨。然而季承和婉如没有这样的幸运。 “我和你妈没有感情。”这是季羡林亲口对季承说的。妈妈彭德华是一位贤惠的传统妇女,她的文化水平不高。那时候的婚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缔结的。女人一生幸福与否?大部分取决于男人对女人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总是主动方。女人总是愿意去培植感情顺从男人的。然而男人如果不愿意培植感情的话,女人一辈子只能活在孤寂中。在日复一日的操劳和渴盼中,慢慢枯干。象鲁迅的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夫人张琼华、郁达夫的夫人孙荃都是这样不幸的女人。妈妈的不幸给了季承太多的“寒意”,为了使妈妈得到温暖,他和姐姐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孝顺妈妈,增进与父亲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季承。1935年入叔父的家。季羡林的“独”在此伏根。1929年在双方家长的议定下,季羡林与彭德华结婚。彭德华的孤寂人生从此始。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季承。1935年8月,季羡林离开济南,去德国留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滞留德国达十一年之久。战事结束后,他取道瑞士回国。1947年夏才回到济南。整整十二年。回国后,季羡林在北大任职。1955年季羡林的叔父去世,婉如和季承也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济南的老家只剩了婶母(叔父的第二任妻子)和彭德华。在季承和婉如的努力下,1961年彭德华和婶母终于离开济南来到北京。从1929年结婚到1961年来北京,夫妻分居32年。人生中有几个32年! 彭德华和季羡林团聚了。 然而,这团聚仅仅是形式上的团聚,不是心的团聚。如果是心的团聚,彭德华一生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那样虚耗掉。在母亲寂寞地离开人世这一节里季承痛心地写道:“她从来没有享受到夫妻间的真情。婚后的一生都是在形式上圆满,内心里空虚寂寞的情况下度过的。”彭德华因为季羡林的“独”而“独”孤独寂寞了一生。 童年的心理阴影一直在季羡林的心中飘荡,他在感情上没有融入叔父的家。成亲后因为妻子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他又自外于自己的小家庭,对妻子、孩子都很冷漠,季承的感受是“父亲对我一直是一个生疏、冷漠的人。”“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对我们,包括孩子们的事,一律不闻不问。”季承一次次地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产生感情从而营造幸福家庭呢?父亲为什么不去做这个努力呢?为什么他只是含着不满,听之、认之、受之、冷漠处之呢?”“他为什么不去培植对家的爱,或许那样做,对他说来太过勉强,太不情愿。”“父亲既然能与猫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建立更深的感情呢?” 季羡林的“独”致使妻子孤独寂寞了一生,在儿女心中也留下不少伤害。这就是季承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不为父隐”的原因所在吧? 所有做儿女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温馨。然而季承和婉如没有这样的幸运。 “我和你妈没有感情。”这是季羡林亲口对季承说的。妈妈彭德华是一位贤惠的传统妇女,她的文化水平不高。那时候的婚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缔结的。女人一生幸福与否?大部分取决于男人对女人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总是主动方。女人总是愿意去培植感情顺从男人的。然而男人如果不愿意培植感情的话,女人一辈子只能活在孤寂中。在日复一日的操劳和渴盼中,慢慢枯干。象鲁迅的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夫人张琼华、郁达夫的夫人孙荃都是这样不幸的女人。妈妈的不幸给了季承太多的“寒意”,为了使妈妈得到温暖,他和姐姐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孝顺妈妈,增进与父亲8月,季羡林离开济南,去德国留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滞留德国达十一年之久。战事结束后,他取道瑞士回国。1947的感情。为了让父母团聚,季承和婉若“决定从我们做起,尽量多与父亲接触,增进感情,然后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特别担忧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觉得如果他们那种冷淡的关系长期继续下去,这个家恐怕就要瓦解了。” 季承和婉如的付出,收效甚微。 老祖(叔祖母)是寂寞的,“父亲没有给老祖过过生日,也没有给过她零用钱,更没有给她买过什么衣物总之,父亲并没有真正把老祖看成自己的长辈。” 母亲寂寞地生也寂寞地死了。“当自己走到人生的末途,在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她陷入了深深的寂寞和孤独中,没有人分担她的孤苦。这个时候,她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婚姻的苦果,这个苦果,光靠子女的孝顺是不能消除其全部苦涩的。” 姐姐为了自己的家和父亲的家劳心费力,年纪轻轻走了。姐夫也走了。 季承自己离婚了,季承的妻子觉得他太顾父亲的家是他们离婚的原因之一。不但如此,他还遭到父亲的“遗弃”。 父亲依然故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写作、参与社会活动。依然是对外热,对内冷。对外大气,对内吝啬。布施天下,冷漠其家。 叫人高兴的是,在季羡林逝世前的八个月的时间里,父子之间各自放下心中的不满,用温馨和真情弥补了一生的缺憾。“独”了一生的季羡林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痛哉,斯言! 一句题外话: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是脆弱的。为人父母,为人长者,对待子女和幼者,应该谨慎啊。 另一句题外话:人的第一责任是伦常之中当好一个普通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至于功名利禄、飞黄腾达之类,均在其次。年夏才回到济南。整整十二年。回国后,季羡林在北大任职。1955年季羡林的叔父去世,婉如和季承也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济南的老家只剩了婶母(叔父的第二任妻子)和彭德华。在季承和婉如的努力下,1961年彭德华和婶母终于离开济南来到北京。从1929 季羡林的“独” 杨帆 摩罗 季羡林先生,非常人也。北大名师,硕学鸿儒,福禄寿俱全。国人赠他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在公众眼中,这位胸有绝学的大师,亲切平和,慈爱仁义,慷慨大方。 季老以98岁高龄归隐道山之后,其子季承著书披露,在生活层面,季羡林的形象迥然有别。在妻子儿女心中,他可以说是自私的、吝啬的、冷漠的,与其公众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季承和姐姐婉如,想请一位阿姨帮助料理家务,照顾风烛残年的叔祖母和母亲,季羡林却表示反对。他“认为我和姐姐想请阿姨是为了解脱我们自己,为了叔祖母和母亲,不是为了他,所以他就不出工资。” 婉如深有感慨地说:“教授真独!”季承在这句话的后面加括号解释说“意思是吝啬、小气、只顾个人。” 姐姐对老父的这个评价,看来深得季承的赞同,因为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季承用无数生活细节,描述了季羡林之“独”在方方面面的表现。读者借此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季羡林。 季羡林节电成癖。一家人在屋里谈天,他进去就把电灯和电视关掉。 季羡林爱猫,所养猫的数量最多达到八只。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对猫细心呵护,宽大纵容。比如拨专款为猫们买猪肝、牛肉。带着猫儿散步等。但猫的吃喝拉撒等杂事一概不问,不会去为猫儿买一次鱼、伴一次食、打扫一次粪便。不让猫进入自己的卧室和书房,却把猫放到亲人的卧室过夜。 季羡林不许孩子用自来水拖地、刷厕所。不同意买洗衣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不让打扫他的房间,不让给他的房间透气。 别人送的茶叶、食品等,季羡林一律收到自己的屋里,长期保存。偶尔拿出来让大家品尝,不是生了虫子就是变了质。 季羡林爱书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儿女从来不敢借他的书,甚至偶尔翻看他的书也会遭他白眼。孙女也别想从他处借走一本安徒生童话。 亲人去世,季羡林没有任何表示,不去告别,不送鲜花,没有挽联。这些亲人包括婶母、妻子、女儿、女婿、秘书等。 季羡林不满于季承对母亲的厚爱和孝敬,“遗弃”儿子达13年之久。 季羡林从来没有亲过自己的孩子或者拉过他们的手。 也许要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的季羡林,和公众心目中的季羡林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形象。学术泰斗的功德仁义,与为人父为人夫的孤独冷漠,既分裂又统一。 季羡林在心理上拒绝接纳所有的亲人,“拒绝进一步培植感情,从而使婚姻和家庭失去了幸福的基础。” 季羡林为什么这么“独”呢?他幼小时缺少长辈的“亲其亲,子其子”以及“幼吾幼”,一句话,缺少爱。 1917年,六岁的季羡林到了济南的叔父家,成了叔父家的一员。叔父“为人极端严肃刻板,平日总是板着脸,很难看到笑容。”婶母心眼狭小,对待季羡林与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小小的季羡林因此感到极端拘谨。他离开了父母的家,却没有融年结婚到1961年来北京,夫妻分居的感情。为了让父母团聚,季承和婉若“决定从我们做起,尽量多与父亲接触,增进感情,然后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特别担忧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觉得如果他们那种冷淡的关系长期继续下去,这个家恐怕就要瓦解了。” 季承和婉如的付出,收效甚微。 老祖(叔祖母)是寂寞的,“父亲没有给老祖过过生日,也没有给过她零用钱,更没有给她买过什么衣物总之,父亲并没有真正把老祖看成自己的长辈。” 母亲寂寞地生也寂寞地死了。“当自己走到人生的末途,在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她陷入了深深的寂寞和孤独中,没有人分担她的孤苦。这个时候,她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婚姻的苦果,这个苦果,光靠子女的孝顺是不能消除其全部苦涩的。” 姐姐为了自己的家和父亲的家劳心费力,年纪轻轻走了。姐夫也走了。 季承自己离婚了,季承的妻子觉得他太顾父亲的家是他们离婚的原因之一。不但如此,他还遭到父亲的“遗弃”。 父亲依然故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写作、参与社会活动。依然是对外热,对内冷。对外大气,对内吝啬。布施天下,冷漠其家。 叫人高兴的是,在季羡林逝世前的八个月的时间里,父子之间各自放下心中的不满,用温馨和真情弥补了一生的缺憾。“独”了一生的季羡林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痛哉,斯言! 一句题外话: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是脆弱的。为人父母,为人长者,对待子女和幼者,应该谨慎啊。 另一句题外话:人的第一责任是伦常之中当好一个普通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至于功名利禄、飞黄腾达之类,均在其次。32年。人生中有几个32的感情。为了让父母团聚,季承和婉若“决定从我们做起,尽量多与父亲接触,增进感情,然后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特别担忧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觉得如果他们那种冷淡的关系长期继续下去,这个家恐怕就要瓦解了。” 季承和婉如的付出,收效甚微。 老祖(叔祖母)是寂寞的,“父亲没有给老祖过过生日,也没有给过她零用钱,更没有给她买过什么衣物总之,父亲并没有真正把老祖看成自己的长辈。” 母亲寂寞地生也寂寞地死了。“当自己走到人生的末途,在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她陷入了深深的寂寞和孤独中,没有人分担她的孤苦。这个时候,她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婚姻的苦果,这个苦果,光靠子女的孝顺是不能消除其全部苦涩的。” 姐姐为了自己的家和父亲的家劳心费力,年纪轻轻走了。姐夫也走了。 季承自己离婚了,季承的妻子觉得他太顾父亲的家是他们离婚的原因之一。不但如此,他还遭到父亲的“遗弃”。 父亲依然故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研究、写作、参与社会活动。依然是对外热,对内冷。对外大气,对内吝啬。布施天下,冷漠其家。 叫人高兴的是,在季羡林逝世前的八个月的时间里,父子之间各自放下心中的不满,用温馨和真情弥补了一生的缺憾。“独”了一生的季羡林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痛哉,斯言! 一句题外话: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是脆弱的。为人父母,为人长者,对待子女和幼者,应该谨慎啊。 另一句题外话:人的第一责任是伦常之中当好一个普通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至于功名利禄、飞黄腾达之类,均在其次。年!彭德华和季羡林团聚了。入叔父的家。季羡林的“独”在此伏根。1929年在双方家长的议定下,季羡林与彭德华结婚。彭德华的孤寂人生从此始。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季承。1935年8月,季羡林离开济南,去德国留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滞留德国达十一年之久。战事结束后,他取道瑞士回国。1947年夏才回到济南。整整十二年。回国后,季羡林在北大任职。1955年季羡林的叔父去世,婉如和季承也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济南的老家只剩了婶母(叔父的第二任妻子)和彭德华。在季承和婉如的努力下,1961年彭德华和婶母终于离开济南来到北京。从1929年结婚到1961年来北京,夫妻分居32年。人生中有几个32年! 彭德华和季羡林团聚了。 然而,这团聚仅仅是形式上的团聚,不是心的团聚。如果是心的团聚,彭德华一生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那样虚耗掉。在母亲寂寞地离开人世这一节里季承痛心地写道:“她从来没有享受到夫妻间的真情。婚后的一生都是在形式上圆满,内心里空虚寂寞的情况下度过的。”彭德华因为季羡林的“独”而“独”孤独寂寞了一生。 童年的心理阴影一直在季羡林的心中飘荡,他在感情上没有融入叔父的家。成亲后因为妻子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他又自外于自己的小家庭,对妻子、孩子都很冷漠,季承的感受是“父亲对我一直是一个生疏、冷漠的人。”“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对我们,包括孩子们的事,一律不闻不问。”季承一次次地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产生感情从而营造幸福家庭呢?父亲为什么不去做这个努力呢?为什么他只是含着不满,听之、认之、受之、冷漠处之呢?”“他为什么不去培植对家的爱,或许那样做,对他说来太过勉强,太不情愿。”“父亲既然能与猫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建立更深的感情呢?” 季羡林的“独”致使妻子孤独寂寞了一生,在儿女心中也留下不少伤害。这就是季承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不为父隐”的原因所在吧? 所有做儿女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温馨。然而季承和婉如没有这样的幸运。 “我和你妈没有感情。”这是季羡林亲口对季承说的。妈妈彭德华是一位贤惠的传统妇女,她的文化水平不高。那时候的婚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缔结的。女人一生幸福与否?大部分取决于男人对女人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总是主动方。女人总是愿意去培植感情顺从男人的。然而男人如果不愿意培植感情的话,女人一辈子只能活在孤寂中。在日复一日的操劳和渴盼中,慢慢枯干。象鲁迅的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夫人张琼华、郁达夫的夫人孙荃都是这样不幸的女人。妈妈的不幸给了季承太多的“寒意”,为了使妈妈得到温暖,他和姐姐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孝顺妈妈,增进与父亲 然而,这团聚仅仅是形式上的团聚,不是心的团聚。如果是心的团聚,彭德华一生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那样虚耗掉。在母亲寂寞地离开人世这一节里季承痛心地写道:“她从来没有享受到夫妻间的真情。婚后的一生都是在形式上圆满,内心里空虚寂寞的情况下度过的。”彭德华因为季羡林的“独”而“独”孤独寂寞了一生。季羡林的“独” 杨帆 摩罗 季羡林先生,非常人也。北大名师,硕学鸿儒,福禄寿俱全。国人赠他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在公众眼中,这位胸有绝学的大师,亲切平和,慈爱仁义,慷慨大方。 季老以98岁高龄归隐道山之后,其子季承著书披露,在生活层面,季羡林的形象迥然有别。在妻子儿女心中,他可以说是自私的、吝啬的、冷漠的,与其公众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季承和姐姐婉如,想请一位阿姨帮助料理家务,照顾风烛残年的叔祖母和母亲,季羡林却表示反对。他“认为我和姐姐想请阿姨是为了解脱我们自己,为了叔祖母和母亲,不是为了他,所以他就不出工资。” 婉如深有感慨地说:“教授真独!”季承在这句话的后面加括号解释说“意思是吝啬、小气、只顾个人。” 姐姐对老父的这个评价,看来深得季承的赞同,因为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季承用无数生活细节,描述了季羡林之“独”在方方面面的表现。读者借此发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季羡林。 季羡林节电成癖。一家人在屋里谈天,他进去就把电灯和电视关掉。 季羡林爱猫,所养猫的数量最多达到八只。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对猫细心呵护,宽大纵容。比如拨专款为猫们买猪肝、牛肉。带着猫儿散步等。但猫的吃喝拉撒等杂事一概不问,不会去为猫儿买一次鱼、伴一次食、打扫一次粪便。不让猫进入自己的卧室和书房,却把猫放到亲人的卧室过夜。 季羡林不许孩子用自来水拖地、刷厕所。不同意买洗衣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不让打扫他的房间,不让给他的房间透气。 别人送的茶叶、食品等,季羡林一律收到自己的屋里,长期保存。偶尔拿出来让大家品尝,不是生了虫子就是变了质。 季羡林爱书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儿女从来不敢借他的书,甚至偶尔翻看他的书也会遭他白眼。孙女也别想从他处借走一本安徒生童话。 亲人去世,季羡林没有任何表示,不去告别,不送鲜花,没有挽联。这些亲人包括婶母、妻子、女儿、女婿、秘书等。 季羡林不满于季承对母亲的厚爱和孝敬,“遗弃”儿子达13年之久。 季羡林从来没有亲过自己的孩子或者拉过他们的手。 也许要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的季羡林,和公众心目中的季羡林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形象。学术泰斗的功德仁义,与为人父为人夫的孤独冷漠,既分裂又统一。 季羡林在心理上拒绝接纳所有的亲人,“拒绝进一步培植感情,从而使婚姻和家庭失去了幸福的基础。” 季羡林为什么这么“独”呢?他幼小时缺少长辈的“亲其亲,子其子”以及“幼吾幼”,一句话,缺少爱。 1917年,六岁的季羡林到了济南的叔父家,成了叔父家的一员。叔父“为人极端严肃刻板,平日总是板着脸,很难看到笑容。”婶母心眼狭小,对待季羡林与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小小的季羡林因此感到极端拘谨。他离开了父母的家,却没有融 童年的心理阴影一直在季羡林的心中飘荡,他在感情上没有融入叔父的家。成亲后因为妻子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他又自外于自己的小家庭,对妻子、孩子都很冷漠,季承的感受是“父亲对我一直是一个生疏、冷漠的人。”“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对我们,包括孩子们的事,一律不闻不问。”季承一次次地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产生感情从而营造幸福家庭呢?父亲为什么不去做这个努力呢?为什么他只是含着不满,听之、认之、受之、冷漠处之呢?”“他为什么不去培植对家的爱,或许那样做,对他说来太过勉强,太不情愿。”“父亲既然能与猫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建立更深的感情呢?”季羡林的“独”致使妻子孤独寂寞了一生,在儿女心中也留下不少伤害。这就是季承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不为父隐”的原因所在吧?入叔父的家。季羡林的“独”在此伏根。1929年在双方家长的议定下,季羡林与彭德华结婚。彭德华的孤寂人生从此始。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季承。1935年8月,季羡林离开济南,去德国留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滞留德国达十一年之久。战事结束后,他取道瑞士回国。1947年夏才回到济南。整整十二年。回国后,季羡林在北大任职。1955年季羡林的叔父去世,婉如和季承也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济南的老家只剩了婶母(叔父的第二任妻子)和彭德华。在季承和婉如的努力下,1961年彭德华和婶母终于离开济南来到北京。从1929年结婚到1961年来北京,夫妻分居32年。人生中有几个32年! 彭德华和季羡林团聚了。 然而,这团聚仅仅是形式上的团聚,不是心的团聚。如果是心的团聚,彭德华一生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那样虚耗掉。在母亲寂寞地离开人世这一节里季承痛心地写道:“她从来没有享受到夫妻间的真情。婚后的一生都是在形式上圆满,内心里空虚寂寞的情况下度过的。”彭德华因为季羡林的“独”而“独”孤独寂寞了一生。 童年的心理阴影一直在季羡林的心中飘荡,他在感情上没有融入叔父的家。成亲后因为妻子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他又自外于自己的小家庭,对妻子、孩子都很冷漠,季承的感受是“父亲对我一直是一个生疏、冷漠的人。”“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对我们,包括孩子们的事,一律不闻不问。”季承一次次地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产生感情从而营造幸福家庭呢?父亲为什么不去做这个努力呢?为什么他只是含着不满,听之、认之、受之、冷漠处之呢?”“他为什么不去培植对家的爱,或许那样做,对他说来太过勉强,太不情愿。”“父亲既然能与猫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建立更深的感情呢?” 季羡林的“独”致使妻子孤独寂寞了一生,在儿女心中也留下不少伤害。这就是季承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不为父隐”的原因所在吧? 所有做儿女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温馨。然而季承和婉如没有这样的幸运。 “我和你妈没有感情。”这是季羡林亲口对季承说的。妈妈彭德华是一位贤惠的传统妇女,她的文化水平不高。那时候的婚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缔结的。女人一生幸福与否?大部分取决于男人对女人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总是主动方。女人总是愿意去培植感情顺从男人的。然而男人如果不愿意培植感情的话,女人一辈子只能活在孤寂中。在日复一日的操劳和渴盼中,慢慢枯干。象鲁迅的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夫人张琼华、郁达夫的夫人孙荃都是这样不幸的女人。妈妈的不幸给了季承太多的“寒意”,为了使妈妈得到温暖,他和姐姐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孝顺妈妈,增进与父亲 所有做儿女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温馨。然而季承和婉如没有这样的幸运。“我和你妈没有感情。”这是季羡林亲口对季承说的。妈妈彭德华是一位贤惠的传统妇女,她的文化水平不高。那时候的婚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缔结的。女人一生幸福与否?大部分取决于男人对女人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总是主动方。女人总是愿意去培植感情顺从男人的。然而男人如果不愿意培植感情的话,女人一辈子只能活在孤寂中。在日复一日的操劳和渴盼中,慢慢枯干。象鲁迅的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夫人张琼华、郁达夫的夫人孙荃都是这样不幸的女人。妈妈的不幸给了季承太多的“寒意”,为了使妈妈得到温暖,他和姐姐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孝顺妈妈,增进与父亲的感情。为了让父母团聚,季承和婉若“决定从我们做起,尽量多与父亲接触,增进感情,然后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特别担忧父亲和母亲的关系,觉得如果他们那种冷淡的关系长期继续下去,这个家恐怕就要瓦解了。”季承和婉如的付出,收效甚微。入叔父的家。季羡林的“独”在此伏根。1929年在双方家长的议定下,季羡林与彭德华结婚。彭德华的孤寂人生从此始。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季承。1935年8月,季羡林离开济南,去德国留学。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滞留德国达十一年之久。战事结束后,他取道瑞士回国。1947年夏才回到济南。整整十二年。回国后,季羡林在北大任职。1955年季羡林的叔父去世,婉如和季承也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济南的老家只剩了婶母(叔父的第二任妻子)和彭德华。在季承和婉如的努力下,1961年彭德华和婶母终于离开济南来到北京。从1929年结婚到1961年来北京,夫妻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水工闸门运行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水生产处理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电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堤灌维护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农机驾驶维修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堤灌维护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工程测量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0-2025年房地产估价师之估价原理与方法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2025年驾驶证考试-货车理论考试-货车驾驶证(科目一)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老年饮食健康课件
- 2025年湖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解析版)
- 小米实体店管理制度
- 2025-203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政府采购与招标投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苯丙酮尿症(PKU)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招聘雇员(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析集合
- 疲劳恢复物理手段-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PA10T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 CJ/T 328-2010球墨铸铁复合树脂水箅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主题阅读理解 刷题练习题20篇(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