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和说学案五个部分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这首诗被编辑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写于公元761年。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落到四川。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可不幸的是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学好本诗能对我国古代诗歌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2、教学目标简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3、文章思路及重点难点简介:这首诗,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由狂风破屋到群童抱茅再到长夜沾湿,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又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表露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二、说学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成长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已学过杜甫的春望、望岳等诗,对其人其诗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本诗,学生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崇高理想的熏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是可以实现的。三、说教法与教学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诗歌教学更应如此。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也要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杜甫草堂的图片资料)师: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屏幕投影就是成都杜甫草堂的图片。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溯到一千二百年前,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落到四川。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可不幸的是第二年的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愿。(板书课题及作者)(教师的深情导课,既能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又能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境,而投影杜甫草堂的图片资料,也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整体感知。1、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3、学生齐读。(要求: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泛读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和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三)品味语言。选取你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提示学生:可以从词语表达的含义、词语表达的效果、句子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回答。)师举例示范: 如:我喜欢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一句,因为这句中的“卷”用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风的迅猛,又表现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相机点拨。该环节结束,师小结: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就让我们再齐读这首诗,感受其中语言的妙处,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又能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四)质疑探究。1、自主质疑。学生提出对这首诗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合作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困惑并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先质疑,再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使诗歌内容一步步清晰,这样便于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1)“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中,诗人称一群孩子为“盗贼”,这如何理解?讨论明确:此时诗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人痛心。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2)“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中,诗人“叹息”什么?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长夜”应怎样理解?讨论明确:“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4)诗人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的表现又如何?讨论明确:诗人的不幸主要表现在: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舍己为人崇高理想的展示。(五)拓展迁移。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师小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再次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六)布置作业。1、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2、结合有关杜甫的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五、说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二)学法指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于761年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学习这首诗,宜于先查阅相关资料弄清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然后反复诵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学习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小组内交流资料、提出困惑、共同探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三)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杜甫和“安史之乱”的资料。2、试着将诗歌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四)知识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风怒号_ 三重茅_ 沉塘坳_ 布 衾_ 大 庇_ 突 兀_2、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3、说说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安得广厦千万间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秋天漠漠向昏黑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4、默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给诗的每小节加一个小标题。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5、阅读诗歌第13段,回答问题。(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全诗开头起势迅猛,你从“风怒号”中感受到了什么?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_(2)这首诗歌的第一段 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如“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细致地描绘秋风破屋的情状,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寄寓了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卫类中医执业医师第四单元-第二单元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稻谷加工成本分析报告
- 鞣制车间空间优化分析报告
- 工艺管理体系课件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 工笔花鸟技法课件
- 2025年餐饮行业厨师长招聘面试题及参考答案参考
- 2025年摄影师高级实战技能模拟题集及答案解析
- 工程车安全保卫知识培训课件
- 工程财务知识培训课程
- 国际结算-苏宗祥主编
- 八年级地理上册【省份轮廓图】汇总考试题
-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变更风险识别、评估记录表参考模板范本
- 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工作计划
- 癫痫病人的护理查房ppt课件(PPT 24页)
- DB45T2053-2019 重质碳酸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红金简约风教师退休欢送会PPT通用模板
- 水准点复测记录(自动计算表)
- 有机热载体锅炉安装工程施工方案完整
- 处方点评与案例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