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微型课题同行做快乐的教师.doc_第1页
与微型课题同行做快乐的教师.doc_第2页
与微型课题同行做快乐的教师.doc_第3页
与微型课题同行做快乐的教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尊敬的各位同仁,下午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老师,在汤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将开始自己的研究之旅,开始成为一个行动着的研究者。 我从 1989 年开始接触课题,至今已近二十个年头,可叹的是,至今仍然没有做出什么象样的成绩,究其原因,可能是我没有爱上它的缘故,回顾我的课题研究历程,总体感觉是灰色的。 今天,大家开始科学课题研究,我想我们应该将它做成有趣的,这样我们或许可以做 出点成绩,不至于重蹈我的覆辙。因此,我给我的讲座取名为与微型课题同行,做一个 快乐的教师,其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挖掘课题研究快乐的一面,让我、我们爱上课题,一起走过一段愉快的研究之旅。 我想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课题研究快乐观。 之所以这样讲,是基于这样三个原因。 这是一个叫苏格拉底的大哲学家的名言,另一句名言“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也是它老人家讲的。这是一个睿智的老人,说的话自不会错。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也感到天天上课是一种单调乏味的事,他老人家之所以还热爱教师这一行,无非占了“研究”二字的光。所以,要想快乐地度过我们的教师生涯,就必须“研究”,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路可供我们选择,一是赶快转行,还有一个就是不幸福地度过我们剩余的教学时光。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科学教学就是一门超级艺术。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不研究就无法释然,不研究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我很不喜欢评课。我有一种肤浅的认识,我总觉得,教师在教学中,之所以有些环节处理得不令人满意,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不想上好,究其原因,仅仅是某个相关的问题没有 2 研究好。目前,我校在开展“杜郎口教学实验。”我校的三个实验班中,经常开展研讨活动,我设计的教学反馈单上只有两栏,一栏是听课后的收获,主要写学到了什么。一栏就是我们尚需研究的问题,主要谈这堂课还没有研究透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和执教者一起研究。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都应该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虚心品尝执教者所奉献的研究之果;都应该以一个研究伙伴的角色出现,和执教者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困惑;最好都不以专家、评委的角色出现,凭自己的爱好评头论足,让辛勤者的执教享受不到一点表演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遇到太多的困惑。对这些困惑,如果不研究透彻,我们就会长期受其困忧,我们就很难真正拥有心灵的宁静,拥有高质量的快乐。 比如:实验教学中的组织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孩子走进实验室,那么多器材就是他们理想的玩具,他们的第一个念头:“机会难得,今天要好好玩一玩。”当然,我们可以将器材放在远离孩子的地方,让学生实验时再拿过来,这样有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上课时,有些孩子心不在焉,心里总是痒痒的,希望早点去实验,这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情境,探究问题,怎么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热情,达不到老师预设的效果。象这类问题,就需要我们研究透,否则就不可能拥有一个理想的科学课堂。 每一堂课,我们都会听到多维的彼此相反的指导和评论。沉静/活泼;启发/自觉;灌输式/接受式;人文性/工具性;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超越文本/紧贴文本;互助合作/独立探索?这么多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就这样残酷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无所适从。 就拿“主导/主体”这个话题来说,我们历来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谁也没有怀疑过,最近看过一本教育学专著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目前很受一线教师喜欢。原因就在佐藤学先生其人,佐藤学是一个“付诸行动的研究者”,20 年间,他每周访问 2 至 3 所学校、参观约 10 个教室,共访问过 1000 所以上的学校,参观过 7000 多间教室,在后十年里还参观了美国大约200 所学校的近千间的教室。这样一个人说话自然能说出一些贴近一线教师的话。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几个地方(日本、韩国、朝鲜、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旧儒教圈的国家和地区),在把主体性绝对化的同时,其教学状况又是世界各国中,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支配着的地方。 他把这种主体性绝对化现象称为“主体性神话”。他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真正优秀的教学应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过分集中于其中的某一要素都不对。 他一个人说倒要没有什么,偏偏另一位我们喜欢的大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一段话。 “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把他们的零散的回答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 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个别的零碎的问题。” 看对这儿,我们是不是有些迷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类似的矛盾还很多,难怪一位全国知名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对我们这些喜欢兼听则明的人来说,真有种怎么做都不对,简直连教室都不敢进了的感觉。”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走进课堂,进行我们的课题研究,去摸索适合我们的理论。 爱默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相信你自己的思维,相信几是对你的心灵来说是真实的,对所有其他人也是真实的, 这就是天才。披露蛰伏在你内心的信念。它便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最的终将成为最外在的我们最初的想法终将在上帝最后的审判日的嗽声中得到回应。相信自己,因为自己是唯一的,对于这个世界来说,自己才是最值得崇拜的。带着疑惑展开思考,展开研究,我们一定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研究会让我们获得真知,摆脱那些矛盾的干忧。 与大课题相比,微型课题要活泼得多,其研究历程也要快乐得多。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认识。 微型课题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可以直抵心灵,不会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微型课题为自己而研究,瞄准自身发展,不会为一些“功利”所劳累。只要有兴趣去研究,虽然难以产生创新性的成果,但随着自己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总能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前段时间,我有幸走进了杜郎口校园,在那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杜郎口的课堂是开放的,我们可以随意走进那间教室,随意欣赏哪个班级、哪个老师、哪群学生出色的表现。正如许多材料上所介绍的,杜郎口课堂,学生参与程度确实很高,并且绝对不是公开课上才能见到的那种兴高采烈,他们的参与是全身心的,是那种对学习有着深厚兴趣的参与。我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兴趣一词是对中国教师、中国教育科研最大的讽刺。几 4 十万个教师,耗费了数十个春秋,结果完全凭兴趣学习的学生仍然屈指可数。”杜郎口学生对学习为什么如此有兴趣,我思考了好几天,忽然悟出了一点“培养学习兴趣的唯一的,也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已的课堂。”就像一个优秀的歌星,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做自己的粉丝,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边唱,一边走进观众席,和自己的观众握握手,邀请他们来参与表演,让观众成为表演活动的一员。 参加过职评或各种评比的教师都熟悉这样一个条款,“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得几分”。扪心自问,我们参与了吗?以前的课题实际上是主持人的课题,或者是代主持人捉刀的人的课题,而不是我们这些参与者的课题,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激不起热情,培养不出兴趣。而微型课题不一样,它是我们自己的课题,甚至可以说是我一个人的课题。我们必须全程参与,亲自操作,可能会辛苦些,但奔着其中的乐趣,我们乐意。 微型课题可以在看似无问题的“教学惯性”中发现问题,也可以在问题成堆时聚焦某一 个问题,它的意义不在于填补国内外空白,领导新潮流,而在于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引领;不在于使自己脱胎换骨,而在于对日积月累与行至千里的期待、追求。 微型课题之所以让我们快乐,其务实性是一个重要原因。微型课题并不独立于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其选题来源于实践,也必将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3、微型课题是基于自身表达需要的课题。 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相互地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尝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参加公开研讨会,最令我失望的,常常是在研究资料和报告中,总是出现诸如“活力”、 “余地”、“支援”等过于普遍的流行语,而无法从中看见教师的个性、教师实践的个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形象。 充满千篇一律的措辞、抽象的语言以及教育界流行的言辞的研究报告我们宁可不要。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在座的每位朋友,可能都写过论文,都参加过研讨活动,现在来拷问一下自己,我们的作品是不是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在用千篇一律的措辞、抽象的语言以及教育界流行的言辞完成我们的作品时,我们是否真正感受到幸福。我曾经有过一次痛苦的体验,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乡镇做一个题为“科学探究形式”的讲座时,我的感受是痛苦的,说着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理论,看着下面同事们迷惑的眼神,我感觉不到一点快乐,我觉得,那一刻,无论是对我,还是对下面的听众都是痛苦的。 相反,如果我们实践过、研究过,如果我们能用最质朴的语言倾诉我们的心声时,我 5 们会感觉我们的文章是有灵性的,我们的文笔是优美的,这样的文章会赢得评委的青睐,这样的写作能让我们激动,持续而深刻地快乐。 三、 传统的教育科研方法过于机械,过于繁琐,难以得到多数一线教师的认同,要让多数教师成为“经历着的研究者”。就必须创新教育科研方法。 随着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出现了许多为一线教师喜欢的科研方法。 1.行动研究法:2.教育网志法:3.教育叙事法:4.教育反思法:5.教学课例法 指为弄清某一领域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实质,引出改善性行为,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由行动实践者与研究者协作进行且以行动实践者为主的着力于改善实践、提高实践效率的研究。行动研究是以实际工作者为研究主体,研究的对象就是实际工作者自己的实践行为,是自我反思式的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法密切关注教育教学实践,着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实践者带有明确的研究指向,持续进行实践和反思,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紧密联系。 我们来做一条选择题:下列四个教师哪一个才是行动研究者。 A 教师:在中学工作,积十年之功,撰写了一部素质教育原理,被认为有着十大理论突破; B 教师: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论文,洋洋洒洒,不下万言; C 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一篇名为把握时代精神,开展主体教育的文章,文中谈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 D 教师:抓住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她始终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 A 教师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础研究,这种研究更多地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专利”, B 教师的研究大体上属于应用研究,旨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C 教师的研究似乎看上去是经验总结与概括。D 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就属于目前较为提倡的行动研究。 这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大家也比较喜欢。周浩,在座的许多老师都比较熟悉,前两天遇到他,他很兴奋,原因就是他在南通教育博客中发了几篇文章,因为点击率高,一下 6 子就得了90 个点,看样子,教育网志法还是很有意思的。在教育博客上,还可设置“教研沙龙”、“互动在线”等栏目,与校外内教师进行网上互动研讨;因为有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一个交互的平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快乐。教育网志法看样子是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科研方法。 为了配合大家的微型课题研究,汤老师准备在我们如皋的科学教学网上开设一个论坛,到时候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学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这种方法目前极为提倡,大家也很熟悉,就不赘述。 4.教育反思法: 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教育日志、教学叙事的一般性记录和白描,也不像案例有明确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线索,而是在记录教育事实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这种形式在教师的教育研究中占大量比重,尤其在研究的后期。 这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我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但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我们还是最好了解一下。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从叶澜教授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反思看样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教学课例就是指将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方式综合地利用起来,将多个不同的方面汇总在一起,以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多侧面地体现研究成果。 教学课例法汤老师高度重视,本次教研室准备举行科学教学案例评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点在现实中容易操作。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 上面几种方法在研究中可以综合运用,这里介绍目前提倡的一种教科研流程。 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形成 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 。 7 按照这个流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课题研究者,事实上,人们恐惧课题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从何着手,我也参加过多次教科研培训,专家们比较喜欢谈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如何进行概念界定,培训了多次,到最后还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操作,所以课题就成了老师们心中的一个怪物,让我们陌生、恐惧。上面这个流程中,每一个环节大家都熟悉,都会操作,都会觉得教科研是如此简单。 下面进入最后一个话题,让我们的研究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育要讲究实效,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我们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 个载体、一个切入点,为此,汤老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将科学素养培养的切入点定为观察与表述。 让大家来整体把握一下我们的课题。 研究总课题: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观察与表述 推荐子课题: 1.如何养成学生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 2.如何养成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如何养成学生自觉记录的观察习惯 4.如何养成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兴趣和长期观察持之以恒的毅力。 6.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描述。 7.如何指导学生清晰地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8.如何知道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外在的相似之处和内在的相似之处) 9.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学会精确地观察和描述。 10.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和设计观察实验记录中的统计图表 11.如何在观察实验中引入数学思想和相关的概念 12.如何指导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语言、绘图、统计图表、文字等)进行翔实、精确的记录 13.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对事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有条理的描述。 14.如何指导学生在表达中能够关联到有关的科学概念,使用新的词汇。 15.如何指导学生在交流和表达时引入相关的证据、实验数据 16.如何指导学生汇集、整理、使用观察实验获取的证据 8 从这些子课题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出汤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观察和表述,初听起来很简单,不就是让学生好好看,想法说出来,但细细研究,这里面可做的文章很多,其中每一个子课题都有相当强的理念和实践价值,只要用心做,我们一定会从中获得不少收益。 这些子课题开口小,看起来不难,但每个课题要想做到极致却相当不容易。我的讲座稿汤老师申核时建议,就每个子课题谈谈如何操作,但我想了很长时间,觉得我的理念水平无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也不敢当着大家的面胡说八道,想来想去,我想我只能就自己的课题谈一谈。 经常与汤老师接触,汤老师的许多观点我非常认同,记得在东陈会议上,第一次听到汤老师谈课堂中的倾听,我就大有同感,回去后,多次实践,效果却不好,就有了进一步研究的欲望,这次申报课题,我就选了第5 条,如何养成学生善于对他人的发言作出反应 (倾听、欣赏、质疑),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之旅。 到目前为止,我主要做了这样几步工作。 第一步:查阅文献资料: 1、上网搜寻。共1180 千万条相关目录。 2、精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 第一步,我开始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有1160 万条,大体浏览了一下,精选了其中的100 多篇看了下,接着我仔细研讨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