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与互相尊重.doc_第1页
宗派与互相尊重.doc_第2页
宗派与互相尊重.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宗派与互相尊重一、略析宗派与宗派主义 谈到基督教宗派,一般人们都会有此困惑:“既然都信耶稣基督,为何产生多如牛毛的派别呢?该加入哪一派别好呢?”也有人谈起宗派时,很自然地把宗派和分争、结党、破坏基督身体合一联系起来,并认为是罪恶,是圣经禁止的,甚至是上帝咒诅的。 蔡丽贞博士说:“所谓宗派就是指在次要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或解释的基督教团体;而所谓的次要问题,是指核心信仰之外的神学问题,与一个人的得救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异端是在基要信仰上妥协的基督教团体,宗派是在次要问题上坚持的基督教团体。我们要避免异端,却可以允许宗派。” 宗派主义认为自己所宣布的信仰之侧重点应该是普及的。因此,假若某教会以其信仰侧重点来描述自己,并否定他人信仰侧重点的话,那该教会就是宗派主义教会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把自己的主观客观化的自义之举。 二、西方多宗派教会 1. 西方教会宗派史概述 宗派在西方教会发展进程中是非常独特的教会现象。 从使徒行传圣灵降临,教会成立到东西方教会分裂,基督教的宗派观念不是十分凸显。首次明显地因次要真理(当时主因是教会礼仪)而形成宗派分歧是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分离。东方教会通称东正教会,西方仍然是罗马公教(或天主教)。1517年马丁路德推行改教运动,致使基督新教成立。从此,西方教会的宗派有了长足的发展。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路德宗、改革宗和安立甘宗。到17世纪初,三大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并逐渐形成体系。此后,新教内部又出现了更多派别,教义也有了各种发展和变化。 信义宗(路德宗):路德改教主要针对信仰教义改革,所以自然就看重教义、教条的制定。故称信义宗。但时间久了,他们在持守这些教条时就受到了礼仪的捆绑,走入了形式化的桎梏中。在此光景下,出现了反教条与礼仪的敬虔运动,后成为敬虔主义。此派看重信仰生活,不看重信仰教义。 改革宗(长老会):当时他们主张政教合一,强调救恩不会失落。认为教会牧师有两种,一是领袖式的教导牧师,二是长老式的行政牧师。后有人因极端反对改革宗的政教合一成立重洗派,又有人因以温和态度对待改革宗的政教合一,和强调浸水礼而成立门诺会。 安立甘宗(圣公会):此派是英国教会脱离罗马天主教辖管的产物,也分为保守派和分离派。前者维持原状,后者因反对保守派的形式,注重生命敬虔而成立了公理会,后因被逼迫乘五月花号移民到美国,也称清教徒。此外,也有因着当时英国国教的堕落,1791年卫斯理创立卫理宗(或称循道会、循理会、美以美会)。 除了这三大宗派以及衍生出来的个别派别以外,也有注重浸水礼的浸信会;单单注重圣灵引导并反智的贵格会;甚至还有一些非宗派教会,例如弟兄会,他们主张人人皆祭司,反对牧师、信条,神学教育,只强调圣灵的引导。中国的倪柝声正是受此影响,所以中国的小群也不认同宗派(不过日后却成了很大的一个宗派)。当然,后来因着神学的发展也分为基要派、福音派、灵恩派、自由派等。 上述使我们看到,本来只有罗马公教和希腊东正教两大派。但马丁路德改教后,基督新教在宗教改革后数百年内,也频频发生一系列内部分裂事件。虽然西方教会有如此多的宗派,但从总体而言教会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反而有了很大发展。可以说西方多宗派教会到如今已经出现了一种求同存异的现象,已经历了“分歧、磨合、融洽”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西方教会确实有了显著的发展。 2. 评价宗派在西方教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俄利根说:“任何一门学问,如果对人类很重要,很有贡献,那么一定会产生派别,譬如医学、哲学,当然也包括今天的物理学或数学等等。宗派是健康正常的现象。”蔡丽贞博士也这样认为,并指出:“宗派的差异正是反映了圣经真理的丰富而多元的特质。多元性加上一致性是圣经真理的优美特质。掌握了这两种特质,更能帮助我们解经,事奉也能既中肯又宽广。圣经禁止分门结党,相互攻击,若是能够避免宗派批评,以积极的心态去欣赏、相互补足的话,对福音事工大有益处了。”宗派确实为教会带来发展,但我们也不应该对宗派现象给予高度赞扬。因为宗派不是完全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其实,就上帝的角度而言宗派应该被彻底消除,但因人的不完全之故,宗派就成了教会历史的必然了。所以,神许可宗派的存在,并且超越于宗派之上,贯乎宗派之中,但绝对不止于宗派之内。所以他会在各纯正宗派中都留下自己工作的印记。我们深信宗派的产生都有其特殊背景,而神也许可“和而不同”的差异存在,以致在基督的身体里发挥不同的效果,达成合一却多样、不同又相同的配搭。这正是宗派的价值所在。笔者觉得查时杰在使者月刊(1986年5月)中对宗派存在的价值分析是极为精辟且客观的:“宗派可满足不同性向之信徒的需要,使信徒各得其所;而不同宗派所表现独特的长处,把教义的某一部分能更清楚表彰出来,因此愈发觉得上帝的美意与其匠心独运之处,充分显出其高人一等的智慧,以致归荣耀与他。再者,各宗派有其优点,因此能带给信徒许多学习与进歩的机会,诸如彼此尊重、谦卑,扩大属灵方面的视野,也增加彼此观摩检讨的机会,以致产生理性的宣教竞赛,为建立上帝的国度而齐心分头努力。至于各宗派内中的优良传统,教会组织与行政上因丰富经验所累积起来应变的能力,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宝贵资产。”张慕皑博士指出:“宗派依据不同的意向和恩赐,做不同方式的事奉,同时有交通与往来,尽可能携手合作,彼此鼓励,这种在分歧中的合一是健康的。”可见宗派在西方教会发展中是具一定地位的。但这种无可厚非的现象必须是不渗杂人意与私心因素的。若真是出自人意的话,不单不属灵,自然是撒但分裂基督身体的方法。因此,当有人以反宗派为旗号另立门户,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反宗派的宗派,甚至会成为宗派主义。这种互相排挤和敌对的宗派主义则是不健康的,一般上都偏狭于唯我独尊的心态,拒绝与其它宗派往来;效忠宗派甚于基督,走进极端;要求思想、组织、和事奉上的过分统一,因而窒息了圣灵在个人身上的带领。 三、中国教会的宗派意识 1.宗派到宗派后 不可否认,福音在中国立足,自然地也为中国教会带来了宗派观念。据属灵前辈于力工老牧师分析,建国前中国教会基本上是由西方差会领导,所继承的也是各自西方教会的多样化宗派传统。尤其在十九世纪,宗派在中国教会可谓是遍地开花、大行其道。信徒分布于圣公会、浸信会、长老会、循道会、信义会、小群、安息日会、耶稣家庭、灵恩派、青年会等各宗派之中。据统计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因着可以自由传教的缘故,来华宣教的基督新教宣教团体就高达160个,传教士从原来的80人剧增至2000人。 今天我们对此陌生,乃因1949年后(尤其1954年“三自”成立后)五十年来的宗派林立现象已不复存在。当时,在信仰教义上由于教会旧有的宗派背景被文革、必须加入“三自”等各式逼迫冲去,只剩下最简朴、最具根基性的教义。例如:袁相忱老前辈曾经以是否相信使徒信经作为是否真基督徒的标准。甚至当时中国教会也流行一句口头禅:“没有宗,没有派,只有基督只有爱。” 把中国教会宗派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宗派后”的教会形态。这种宗派后现象对中国教会来说,我们不能用类似于范畴、范围、辖控区域等方式来定义它,乃需以一种宽广心胸、谦卑生命去认定、体会它。需要强调的是:“宗派后并不一定代表非宗派或是反宗派,而是一种既宽广又超越的神学意识,是一种对宗派的更新或演绎,而非改革。” 2. 宗派意识在中国教会的价值 中国教会虽不是宗派教会,但却包含着不少宗派成分在内。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理解的不同。当然,这是宗派的根本成因。以前灵恩派和基要派是不能相融的,甚至是相互攻击的。但如今中国教会对不同领受的态度已有所变化,已从极端的“非”(甚至是“反”),走到了允许存在的“合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地步。对笔者而言,这种宗派后意识是神赐福的工具,为要使中国教会能够成长。 其次,中国教会现在面对最大程度上理解的不同,乃是对圣灵工作方式的理解。换言之,是灵恩派与非灵恩派之间在神学上的分歧,信仰生活中的差异。但近些年来双方已不像以往老死不相往来,彼此渐渐达至了尊重。这正是宗派后意识的具体彰显,这种宽广的心胸能够在中国教会出现,是神向教会表明自己“圣灵的工作远远高于人有限的理解与体会”的心意后,信徒的一种回应。神如此表明,使人无法高举自己所坚持的主观成见,给中国教会有机会活出一种宽广心胸式的生命。 第三,宗派后意识对中国教会福音传扬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正如上述分析,当教会信徒放下自己的主观成见后,大家就把目标朝向了基督福音的传扬。宣道会创办人宣信博士所讲的:“不为自己宗派,只为福音合一”在中国教会开始有所表现。而我们也确实地看到神在中国教会这些年间的作为。 3.宗派意识对中国教会的挑战 宗派虽然会为中国教会带来祝福,但同样会为中国教会发展带来一些挑战。 阚保平认为:“中国教会处在宗派后期,但也可能是宗派前期。因为一些海外认识狭隘的教会力图重建在中国的宗派势力,它们认为教会没有宗派的区别是不能容忍的。它们不把中国教会的宗派后期状况(笔者认为是指宗派后)看为上帝在中国处境中对中国教会的带领,而企图人为地破坏这一给中国教会带来力量和生命的和谐。”无疑,阚氏觉得中国教会很可能会再现建国前的宗派现象,是因为西方教会某些人的生命狭隘。 本文认为,中国教会宗派后现象是一种“沉默是金”的宽广心胸。换言之,在宗派后教会中对次要真理的不同理解是可以彼此尊重,相互接纳与包容,不会把“自以为义”的大旗高高举起。但这种宽广心胸的宗派后现象能持续多久呢?毕竟在有难处、弱小时,我们或许会对自我主张、自我意识不会太重视,因没有办法重视。但若难处不在了,自己强盛了,就不一定了。正如Dr.W.Louie在“中国教会与以色列”的课堂上所言:“人的灵魂能够承受任何的事情,除了源源不断的丰盛!”笔者近来了解到江苏省某市的教会大行改革宗路线,高举改革宗大旗,最后因理解不能一致教会被迫分裂。我们必须重视的是,中国教会已经在成长,很快就会迈向成熟阶段。换言之,马上就会拥有“把主观客观化”的能力。若我们不能对此加以警醒,就这样趋之若骛的话,中国教会宗派后的恩典可能真的会像昙花一样转瞬即逝。以上正是宗派意识对中国教会发展的最大挑战,盼望我们的教会不要再重蹈宗派互斥或宗派主义的覆辙。 什么才叫真正的宗派后教会呢?宗派后是既宽广又超越的神学意识,是以接纳真理独一但却彰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