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经方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_第1页
冯世纶教授经方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_第2页
冯世纶教授经方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_第3页
冯世纶教授经方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_第4页
冯世纶教授经方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世纶教授经方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伤寒论第38条: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run(目+闰),此为逆也。其误用常有过汗亡阳之虞,后果十分严重,故现代中医药教材亦归之为发汗峻剂,或者仅仅作为麻黄汤的附方甚至是加减看待而已,无法揭示大青龙汤的真正内涵。故而大青龙汤不为一般中医临床医生所重视,并常虑及过汗亡阳造成不良后果,所以较少应用此方。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为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学术传人,临证遵循胡老学术思想,临床中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所处亦多为伤寒、金匮之方。笔者有幸侍诊冯世纶老师,在临床中他多次提及:方证对应应用大青龙汤时,方中麻黄用量虽然多达10克、18克,如服药后不覆被取汗,亦不能汗出;小儿外感应用大青龙汤,方药用成人量,每服四分之一量,每隔34小时服药1次,皆须温覆,总以汗出为度,无汗出则更进,汗出则停。若汗出而病尚不解者,随证治之。由于平素没有体会,故极少应用大青龙汤,也没有认真随访,所以当时亦不能领会此说。通过最近对两例冯世纶老师医案的观察和随访求证,方知所言不虚。案1 赵某某,女,4岁。2012年11月21日初诊。鼻塞流涕、咳嗽3天。患儿现鼻塞,流涕,咳,有痰,微盗汗,晚上踢被子,大便偏干,二日一行。苔白根腻,脉细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大青龙加半夏厚朴薏苡仁败酱草桔梗汤证。处方:麻黄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12月8日来诊,其母言上药服完3剂,药尽病愈。案2 李某某,男,3.5岁。2012年12月3日初诊。发热、咳嗽1天。患儿昨午后起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面红,颈项汗出,手心热、脚底凉、纳差,咳嗽,二便可。苔白脉细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大青龙合半夏厚朴去茯苓加桔梗薏苡仁枇杷叶汤证。处方:麻黄18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桔梗10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生苡仁18克,炙杷叶10克,生石膏45克,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水煎服。12月6日电话随访,其母言下午服药1次(四分之一剂),温覆,即汗出热退,头痛已,晚上及第二天上午续服2次(共服四分之三剂),诸证已。体 会大青龙汤为麻黄汤(太阳伤寒病证)与越婢汤(太阳阳明合病证)的合方,故属太阳阳明合病之方。伤寒论条文原意当为解太阳之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常用于太阳病发热、无汗而烦躁的太阳阳明合病证。本方含有麻杏石甘汤、桂枝去芍药汤之意,可参照诸方所主证而活用之。上述两个病案,其表证一般根据鼻塞、流清涕即可判定,但案1无发热,说明太阳表证尚轻,故用麻黄10克;案2有发热,说明太阳表证较重,故用麻黄18克以加大发汗的力度。阳明里热,则根据伤寒论阳明病篇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第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等条文悟出:盗汗、自汗、多汗以及睡觉踢被子这些症状属于未达到胃家实的阳明外证,故临床上可归于阳明里热的表现。冯世纶在理解条文的基础上,注重这些我们平素不易察觉的条文细节症状来判别阳明病,发展了阳明外证的辨证要点。故上述两例病案辨为太阳阳明合病,予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方证对应而取效。关于大青龙汤的应用大青龙汤应用于太阳阳明合病证,虽然伤寒论第38条冠以“太阳中风”,但临床首先必须除外的,恰恰是太阳中风证,而当为太阳伤寒合并阳明证。只要具备上述之太阳伤寒合并阳明证者,即可应用。至于伤寒论第39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3条以大青龙汤治疗水气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从略。关于应用大青龙汤的注意事项伤寒论第38条中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run(目+闰),此为逆也”,所指实为太阳中风证误用大青龙汤过汗亡阳的变证,而非大青龙汤证过汗的变证。故太阳中风合病阳明证者,不可应用大青龙汤,切记!若出现咽干、咽痛等少阳变证,则不可继续应用麻黄剂发汗,须重新辨六经、辨方证随证治之,但临证须圆机活法,若确属表证明确而津不伤之轻微咽干、咽痛者亦可小汗之,医者临证时必当细细体会。尤在泾及胡希恕在解读伤寒论第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时亦对“咽干、咽痛不可发汗”作了相关论证,可以参照。关于发汗剂的应用原则桂枝汤方后注云:温覆令一时许,遍身zhizhi(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很多医者仅局限于有“将息如桂枝汤法”之方后注的方剂使用,而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故临床中常见汗不如法,而有过汗亡阳或不得汗出以致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