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简明教程.doc_第1页
AIX简明教程.doc_第2页
AIX简明教程.doc_第3页
AIX简明教程.doc_第4页
AIX简明教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IX 简明教程第一章AIX操作系统介绍AIX全名为Advanced Interactive Executive,俗称“An IBM uniX”或“Advanced IBM uniX”。AIX是超过1500位研究学者、2000位业务技术专家共同合作的智慧结晶。它全面符合X/OPEN XPG4、UNIX98、SPEC1170、CORBA、OpenDoc、IEEE POSIX 1003.1-1996(1003.1c)等工业标准,支持300种以上的IBM软件和超过13000家独立软件厂商的软件产品。截止2000年全球装机套数超过1,000,000套,OEM合作厂商超过50家。作为综合评价第一的UNIX操作系统(D.H.Brown咨询公司,19998年),AIX是真正的第二代UNIX,具有性能卓越、易于使用、扩充性强、适合企业关键应用等众多特点。作为第二代UNIX,AIX在技术上具有许多卓越传统UNIX的功能,包括:l 模块化内核l 动态调整内核l 多线索内核(Multi-Threading Kernel)l 高效率的输入/输出l 实时处理l 安全性能l 日志文件系统l 存储管理(包括镜像技术、条块化技术)l 系统管理l 在线帮助查询1. 1模块化内核所谓模块化内核,即指内核程序按照功能划分为模块。通常情况下操作系统的内核也是一个可执行程序,用于处理底层的通讯程序、驱动程序、设备状态等任务,而操作系统的这些底层功能,经常有可能发生改变,这些改变需要对内核进行重新编译并在系统重启后才能生效。所以,如果操作系统的内核不是模块化结构,对操作系统的修改通常包括如下步骤:设定设备或参数;重新编译内核;用户退出;系统重新启动,从而按照新配置运行。AIX操作系统提供了“模块化内核”。在改变系统功能配置时,改变的部分只需在相应模块中进行重新编译。系统设备及参数的修改可以马上执行、马上生效;用户不必退出;系统不需关机。所以采用模块化内核设计的AIX,用户的工作不会被中断;操作系统设备及参数修改工作能迅速完成。1. 2动态调整内核操作系统内部结构及需调整的系统参数十分复杂,涉及到共享内存程序段、每个系统可打开的文件数、每个用户可用的进程数、I/O缓冲区大小、用户参数设定等方面。l 传统操作系统中,对这些系统参数的设定需要专家的经验和技术,而且每做一次设定,需要重新编译内核并以新内核重新启动系统后才生效,要是新内核生效必须包括:设定参数、编译内核、用户退出、系统关机、系统开机五个步骤。l AIX操作系统提供“动态调整核心”功能,绝大多数的系统参数由操作系统自动执行“自我调整”(Self-tuning),以保证操作系统永远处于“最佳性能”的状态。即使对于用户设定的系统设备参数,AIX的核心是可动态装定的(DYNAMIC BINDING),使之能够动态地加载任何设备模块,对核心进行动态扩展,做到马上修改、马上执行,用户不需退出,更不用重新启动系统。使用动态调整内核技术,AIX可随时保证操作系统性能最佳,减少系统配置的复杂度;同时减少系统关机修改参数的时间,不会中断用户的工作。1. 3多线程内核多线程内核(Multi-Threading Kernel),即指不只是应用程序,连操作系统的核心程序也可在多CPU中分散同时执行。多线程技术能够让应用程序可以真正分享多CPU的能力,实现并行运算。若没有“多线程内核”核心的并行运算还局限在进程级别,而不同进程之间的通讯机制比线程要复杂的多,导致操作系统的运行效率也会低许多,所以只有多线程内核才能把对称多处理机(SMP)的并行处理性能发挥到最佳的地步。1. 4高效输入/输出系统性能的瓶颈往往位于输入/输出上,所以高效的输入输出设计能够大大提升系统性能。l 传统的“核心缓冲区”(Kernel Buffering)的输入输出设计,把硬盘上的数据先读入缓冲区,再放入内存进行操作。在读相同位置的硬盘数据时,可以直接从缓冲区获取,从而减少直接读写硬盘的次数;另外硬盘数据缓冲区和缓冲区数据内存之间存在操作上的可并行性,可以提高输入输出的效率。但是这种方式的缺陷是: 所操作的数据不在缓冲区时,要多执行一些拷贝动作。 缓冲区开在内存内,浪费一定空间。 缓冲区的空间大小固定,有时需根据具体应用系统重新调整,调整的手续繁杂。l AIX中的输入输出设计采用内存直接映射(Memory Mapping)技术,硬盘数据直接载入内存,相当于在内存中有硬盘的映射区间。相比较传统的“核心缓冲区”,它的优势在于: 由硬件装置来完成映射功能,节省CPU运算时间。 硬盘和内存构成单层存储空间(Single Level Storage)。 为建立映射调入数据时,采用虚拟输入输出缓冲区以提高吞吐量,缓冲区空间大小可动态自动调整。 应用程序可透明使用该技术,而不需另行修改。根据统计,与传统的缓冲区相比,内存直接影射时系统性能增加25%,同时减少内存需求。1. 5实时处理运算传统的UNIX采用时间片分片的方式工作,对于交易处理、流程监控系统、军事、工业制造控制等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类型往往力不从心。AIX中是通过实施“抢占式中断”(Pre-emption)来改善传统UNIX的缺陷,所谓抢占式中断,即优先权较高的程序可以直接获得CPU的执行权,不需等到目前正在执行程序的时间片完全结束后才执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AIX中不但提供优先权设定功能,而且通过纳秒级的分片计时器实现精确中断。抢占式中断的实施,使系统中不会有缓慢的低效率运算,用户生产率大大提高,实现真正的实时计算。1. 6日志文件系统传统的UNIX中,为了提高效率,对文件的读写总是调入内存操作,每隔一定的时间再把内存中的数据同步到磁盘上,这种设计存在如下副作用:l 容易造成内存和磁盘上的数据不一致从而破坏文件档案,可靠度低。l 系统异常DOWN机,重新启动时需要修复文件系统,速度缓慢。为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镜可能的避免这些副作用,AIX在传统UNIX文件系统设计基础上,引入日志文件系统的概念(Journaled File System)-JFS,即在访问文件系统时,对文件所做的读写操作同步记录在专门的关联之数据库中。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l 保证文件系统的一致性。l 异常DOWN机后重新启动时,能够快速回退到正常状态下,不用执行冗长的文件系统检查。1. 7存储管理传统UNIX中,对于文件系统的管理存在如下局限性:l 文件系统分配需要使用硬盘上的连续空间。l 想增加文件系统大小时,要先备份数据;重建文件系统;再恢复数据。l 如果想增加根文件系统的空间,有时甚至需要重新安装系统。l 文件系统无法跨越硬盘,大小受限于硬盘容量。AIX对UNIX的最大改进就体现在存储管理上,这种技术被称为逻辑卷管理(Logical Volume Manager),它与传统的存储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l 硬盘空间分配弹性化,允许非连续、跨硬盘地分配空间。l 允许文件系统的动态扩充,以及物理位置的重新分配。l 可以为一个存储块提供多份拷贝,即RAID1技术-镜像功能。l RAID0技术,即文件条块化放置(Striping)功能,提高存储性能。l 最大文件大小:2GB(AIX4.1)l 最大文件系统大小:256GB(AIX4.1)逻辑卷管理是IBM领先业界的技术,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中断用户工作,提供了较大的文件和文件系统。同时在操作系统级别提供RAID磁盘技术,增加了系统性能和可靠度。1. 8镜像AIX提供操作系统级别的镜像(Mirroring)功能,即可以为一个存储块提供多份拷贝。该功能包含在逻辑卷管理中,它具有以下特点:l 支持23份拷贝的镜像。l 可选顺序和并行两种存取方式。l 读数据时可从县找到的拷贝处读取,加快访问速度。镜像功能在数据损坏时,能够从备份中(最多有3分备份)自动恢复,增强系统的可靠性。1. 9条块化AIX提供操作系统级别的RAID0-条块化功能(Striping),即允许多个硬盘横向划分为条块,文件按顺序分割放置在逻辑的条块上(如图)。这样做允许多个硬盘上的数据块并发操作,减少数据存取时间,提高系统性能(尤其是顺序型的数据输入输出)。硬盘3硬盘2硬盘1条块1987条块2654条块33211. 10安全性能AIX4.3.0经ITSEC(Europe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Evaluation Criteria)认证符合E3/F-C2安全级别。AIX4.3.1经TCSEC(U.S. Trusted Computer Security Evaluation Criteria)认证符合C2安全级别,同时获得ICSA(International Computer Security Association)虚拟私有网(VPN)证书。安装布尔集团B1/EST-X V2.0.1的AIX4.3.1符合EAL4/F-B1安全级别。1. 11系统管理UNIX被称为专家的操作系统,它的日常管理包括:打印机、终端及其它设备、备份/恢复、用户及安全管理、软件安装及维护、通讯应用程序系统等方方面面。在传统的UNIX中进行日常系统管理,对使用者有不少困难:l 使用带有复杂参数的命令。l 系统的配置分散在不同的配置文件中,有时需要手动编辑。l 需要熟悉系统管理的专业人员。AIX对系统的管理方法做很大改进,首先是系统的配置信息统一放在ODM数据库中,另外提供了四种方法用于系统管理:l 系统管理界面工具(SMIT) 统一的管理界面 菜单式选择 在线帮助 覆盖系统管理的绝大多数功能 允许对菜单功能进行扩充或裁减 DSMIT软件包,提供分布式异构平台上的系统管理工具l 视觉化系统管理工具(VSM)l 基于JAVA的WEB系统管理(WSM)l 系统命令(与其他UNIX兼容)所以AIX的系统管理不需要专业人员,系统管理者不必记忆复杂的命令,可以关注于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1. 12在线帮助新的AIX操作系统提供Docsearch功能,支持使用WEB浏览器,在线查询和浏览系统文档以获取帮助。它具有以下特点:l 支持WEB浏览器操作的全部功能。l 支持按关键字查询检索。l 保留文本(man)界面,兼容传统UNIX。第二章 用户登陆和退出2. 1启动CDE在一个带有图形接口卡和图形显示器的RS/6000上安装AIX操作系统(BOS),将自动安装下列软件包:bos.rte(基本操作系统运行库)bos(基本操作系统)X11(AIXWindows)初始情况下,图形显示器以低功能终端(lft)的方式仿真字符终端,登陆界面与字符终端没有什么区别,登陆进系统后的操作界面是传统的命令行方式。此时,键入xinit 命令将启动一个AIXWindows界面。不过, AIX系统主要的图形用户接口是作为工业标准的“通用桌面环境”(CDE)。在BOS安装时不会自动安装CDE,它包含在X11.Dt产品包中。选择安装X11.Dt后,同时会把CDE设置成为系统的缺省操作界面接口。要停用CDE,在命令行键入:$dtconfig d要启用CDE,在命令行键入:$dtconfig e2.2登陆在AIX中,dtlogin取代UNIX系统传统的login进程,处理用户登陆。下面是系统运行dtlogin的简要过程:1 Init 启动dtlogin2 如果必要,dtlogin启动X服务器程序3 Dtlogin为它管理的每个显示器启动一新dtlogin的进程4 新dtlogin进程调用dtgreet,它显示登陆画面,并且控制用户登陆时的交互动作5 当一个用户从dtgreet画面登陆,如果/usr/dt/config/Xstart存在,dtlogin 执行该程序设置缺省的环境变量;然后运行/usr/dt/bin/Xsession;接着读取$HOME/.dtprofile文件设置用户定义的环境变量;最后调用会话管理器-/usr/dt/bin/session。用户登陆环境要用到环境配置文件取决于用户正在使用的界面接口。表中列出界面接口和相关的配置文件:命令行AIXWindowsCDE/etc/environment/etc/environment/etc/environment/etc/profile/etc/profile$HOME/.dtprofile$HOME/.profile$HOME/.profile$HOME/.Xdefaults$HOME/.xinitrc$HOME/.mwmrc$HOME/.dt/dtwmrc/etc/environment包含通过系统调用exec()启动的每个进程的缺省环境变量,并且在所有三种界面下都有作用。该文件设置的变量包括PATH、TZ和LANG。/etc/profile包含环境变量和每次用户登陆时调用的命令。这个文件仅仅影响命令行和AIXwindows两种界面接口。针对通用桌面环境,起作用的是$HOME/.dtprofile和在$HOME/.dt目录下配置的文件。除非$HOME/.dtprofile文件中的DTSOURCEPROFILE变量设置为“TRUE”,通常用户的$HOME/.profile文件在CDE环境中不起作用。设置CDE比较复杂。要深入了解请参考一书。在CDE登录屏幕上的Options菜单允许选择会话类型,例如:有时网络配置错误,用普通的会话类型无法登录,可以选择自动安全保护的会话类型登录CDE。要登入和退出类型为自动安全保护的会话,先从Options菜单选择sesison,然后选择FailSafe Session(自动安全保护会话)登录。一个类型为自动安全保护的会话将简单启动Motif和aixterm窗口。在Options菜单中还能设置的有选择会话的语言类型。从Options菜单选择Command Line Login(命令行登录),进入非桌面环境。这时将终止X服务器程序,并且进入仿真ASCII终端的登录界面,从命令行界面退出后,将重启X服务器程序。2.3退出如果用户要从登录后的桌面环境退出,可从Workspace Menu(工作区菜单)选择Log Out, 或用鼠标点击位于前面板靠着工作区按钮附近的Exit控制。要退出命令行会话,直接输入exit或logout命令。2.4用户属性系统管理员通过维护用户信息数据库,可以满足特定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这些数据库以ASCII文件形式保存,按节(stanza)划分不同的用户信息。“default”节中包含了用mkuser命令创建一个新用户时的缺省值。例如,当使用SMIT创建一个用户时(smit mkuser)将看见包含如下属性设置的一个对话框:ADD a UserType or select values in entry fields.Press Enter AFTER making all desired changes.TOP Entry Fields*User NAME User ID #ADMINISTRATIVR USER?False +Primary GROUP +Group SET +ADMINISTRATIVE GROUPS +Another user can SU TO USERtrue +SU GROUPSALL +HOME directoryInitial PROGRAMUser INFORMATIONEXPIRATION date(MMDDhhmmyy)0Is this user ACCOUNT LOCKED?False +User can LOGIN?True +User can LOGIN REMOTELY?True +Allowed LOGIN TIMESNumber of FAILED LOGINS before # user account is lockedLogin AUTHENTICATION GRAMMARcompatValid TTYSALLDays to WARN USER before password expires0 #Password CHECK METHODSPassword DICTIONARY FILESNUMBER OF PASSWORDS before reuse0 #WEEKS before password reuse0 #Weeks between password EXPIRATION and LOCKOUT-1Password MIN. AGE0 #Password MIN. LENGTH0 #Password MIN. ALPHA characters0 #Password MIN. OTHER characters0 #Password MAX. REPEATED characters8 #Password MIN. DIFFERENT characters0 #Password REGISTRYMAX. FILE size2097151 #MAX. CPU time-1MAX. DATA segment262144 #MAX. STACK size65536 #MAX. CORE file size2048 #File creation UMASK022AUDIT class +TRUSTED PATH?Nosak +PRIMARY authentication methodSYSTEMSECONDARY authntication methodNONE上面被列出了的属性存储在下面系列文件中:/etc/password包含用户的基本属性/etc/group包含组的基本属性/etc/security/user包含用户的扩展属性/etc/security/limits包含用户的运行资源限制/etc/security/lastlog包含用户最后登录属性/usr/lib/security/mkuser.default为用户账目包含缺省值用smit能查看、修改用户的属性,或增加、删除用户,对应的命令行命令分别是 lsuser, chuser, mkuser, 和rmuser。例如,用lsuser命令列出用户nan的属性:#lsuser f nannan:id=20pgrp=robertsgroups=roberts,staffhome=/home/nanshell=/usr/bin/kshlogin=falsesu=falserlogin=truedaemon=trueadmin=falsesugroups-ALLadmgroups=tpath=nosakttys=ALLSYSTEM=compat要修改nan的SYSTEM属性,从compat改为NONE, 可用chuser命令:#chuser SYSTEM=NONE nan如果只想看cbhuser命令是否起作用,可以仅显示用户nan的SYSTEM属性:#lsuser a SYSTEM nannan SYSTEM=NONE通常一个用户登录,要通过两个文件检验该用户的合法性:/etc/passwd它验证用户的账号/etc/security/passwed它包含加密的口令及其它与安全相关的数据。用于用户验证的一个重要属性是用户的SYSTEM属性。这属性可以设置成下列值: DCE:用户借助于分布式计算环境验证 Compat: 用户首先由本地的口令文件验证,如果口令文件中不存在该用户,转由网络服务(NIS)验证。 文件:用户仅仅由本地的文件证实 NONE:不需要认证注意:如果SYSTEM属性值为NONE,意味着即使/etc/security/passwd里面仍然保留用户的加密口令,也不对用户进行认证。第三章 磁盘和文件系统3.1目录系统以下是常用的系统目录表:目录用途/dev存放代表本地设备的特殊文件/etc包含系统和应用程序的配置文件,这些文件对系统的工作至关重要。早期版本中在/etc目录下的一些执行命令现在放到/usr/bin目录下。/export用于支持五盘工作站的文件共享,服务器通过该目录为网络客户导出根文件系统结构。/home用户的文件和目录。 对应早期版本中的/u目录。/lost+found保存fsck命令找到的文件。/mnt本地文件系统装入点。/sbin存放对系统启动和装入/usr文件系统至关重要的命令和脚本。AIX中系统引导时用到的命令大都要放到内存种,所以/sbin中的命令非常少。/tmp存放系统生成的临时文件。/usr操作系统文件的主要存放地点,包括命令、库文件和文档。/usr文件系统只包含诸如可执行程序和ASCII文档这样可共享的操作系统文件。多个具有兼容体系结构的机器能存取同一个/usr目录。/usr/bin一般是要用的命令。/bin目录通过符号链接连至这里。/usr/include头文件/usr/lib库文件。/lib目录链接到该目录。/usr/sbin系统管理命令。/usr/share独立于体系结构的共享文件。/usr/share/dictSpell程序的字典。/usr/dict通过符号链接到该目录。/usr/share/man包含手册说明。/usr/man通过符号链接到该目录。/var各种用途的日志,及临时生成的缓冲池文件。/var/adm常用的管理性文件、日志和数据库。/usr/adm目录链接到该目录。/var/preserveVi命令保留的文件。/usr/preserve通过符号链接到该目录。/var/spool缓冲池文件。/usr/spool目录链接到该目录。/var/tmp存放/usr下命令产生的用户临时文件。/usr/tmp通过符号链接到该目录。/tftpboot用于无盘工作站客户的引导映像文件及相关信息文件。/usr/lpp可安装的系统软件包存放目录。/var/spool/mail邮件的缓冲池文件。/usr/mail通过符号链接到该目录。/usr/lib/lpdAIX打印用的程序和配置文件。/usr/lpd目录链接到该目录。3.2逻辑卷管理在了解AIX处理文件系统的方式之前,最好先对LVM(逻辑卷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LVM是一种与传统UNIX分区策略完全不同的磁盘管理方法。它的优点之一是允许动态地给一个文件系统分配更多的空间。LVM的组成要素有:物理卷(PV)、卷组(VG)、物理分区(PP)、逻辑卷(LV)和逻辑分区(LP)等。l 基本概念: 物理卷:指一块硬盘。 卷组:是可用物理硬盘的集合,可以逻辑地看成一大块硬盘。一个卷组由一个或多个物理卷组成,最多可达32个(AIX4.3.2版本下该值已增至128)。 物理分区:卷组中的物理卷划分成固定大小的块(缺省为4MB),这样的块称为物理分区。 逻辑卷:每个卷组中可以定义一个或多个逻辑卷,逻辑卷是位于物理分区上的信息集合(可以是一个文件系统、调页空间、日志或转储设备空间等)。 允许以镜像方式创建逻辑卷。 在创建逻辑卷时可以指定数据以条块化方式分配。“条块化”把数据块均匀地分配在多个磁盘上以提高读写的性能。 逻辑分区:逻辑卷由一定数量的逻辑分区组成。 由于逻辑分区的缺省大小(对应于相应的物理分区)是4MB,所以分配了64块逻辑分区的逻辑卷大小为256MB。 如果不做镜像,物理分区和逻辑分区是一对一的关系,在镜像的方式下可以为一个逻辑分区分配两或三个物理分区。 逻辑卷中的逻辑分区对用户来说是按顺序排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