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doc_第1页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doc_第2页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doc_第3页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doc_第4页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摘 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投资于苏州,外商投资对苏州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本文就是以苏州外资企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文首先是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现状和主要特征,然后再站在苏州的立场上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州投资中所产生的问题,分别是从苏州产业结构、过度依赖外资、本土企业的发展、技术溢出效应和对资源、环境及其居民生活的影响,这五个角度来阐述。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技术溢出;苏州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investment corporation in SuzhouAbstractWith more and more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Suzhou, it has a deeper effect on Suzhous development. The stud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Suzhou, explain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lated solutions. This text begins with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companies and its major characters. And then, in the point view of Suzhou, it focus on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uzhou, which arranges from industry structure of Suzhou, overreliance on foreign investment, local companies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verflow and influence i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ife. Finally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se analysis reasons.Keywords: foreign investment corporation; industry structure; technology overflow;Suzhou目 录第1章 绪论4第2章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现状和特征52.1 外商投资企业现状52.2 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特征52.2.1 投资规模较大52.2.2 投资方式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62.2.3. 产业投资倾向是先进制造业62.2.4. 资金来源相对集中82.2.5. 投资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区9第3章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03.1 加剧了苏州产业结构的不合理103.2 苏州经济过度依靠外资存在风险113.3 苏州本土企业相对外资企业发展迟缓133.4 投资苏州的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143.5 对苏州市资源、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16第4章 对策建议174.1 引导外资企业的产业投资倾向174.2 让外资企业把“根”留下184.3 以本土企业发展为重中之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84.4 促进人力资本培育与流动,鼓励并购与技术合作194.5 严格招商选资20结 论22致 谢23参 考 文 献24附录A 译文26苏州外商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领导驱动力26附录B 外文原文29第1章 绪论众所周知,苏州在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上一直都是全国领先的城市,堪称典范,很多学者专家都将其定义为“苏州模式”来研究。苏州在招商引资方面也的确卓有成就,不仅促进了GDP的增长,而且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据苏州统计局公布,2008年苏州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701.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36.4,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工业总产值和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第2位,出口总额居第3位。在中国社科院2008年两岸四地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竞争力评比中,苏州综合竞争力排名蝉联第8位。而此时,截止2008年止,苏州市全年累计注册外资16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33亿美元,增长13.5%。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绝对额占全国、全省的8.8%和32.4%,位居全国、全省的第2位和第1位。随着外商投资的大规模引入,带动了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和进出口总额的超常增长,各种经济指标也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外表风光的经济迅猛发展之时,苏州外向型经济又无法避免的出现很多问题:外商的产业投资倾向加剧了苏州产业结构的失衡;高度依靠外商投资的风险: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强大竞争力,本土企业发展相对迟缓;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等。尤其是,2008年这样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全球。面对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每况愈下,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研究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州的发展也就成了必然和必须。第2章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现状和特征2.1 外商投资企业现状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州的增长一直都比较迅猛,越来越多的外商来苏州投资。截止到2008年底,苏州市当年累计新引进外资项目1462个,新增投资16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33亿美元。历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1330个,注册外资1149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5.7亿美元。在2008年新批项目中,不仅项目规模大,而且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在新批的项目中,有600个就是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注册外资达到了110.7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67.7%,其中涌现出建滔投资、龙腾光电、道康宁、武港码头等14个新批或增资投资总额超亿美元项目。此外,鼓励类项目注册外资39亿美元,占比33.5%。世界 500强企业中已有 113 家。可喜的是截止2008年底,第三产业投资金额增加,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9.76亿美元,增长107.6,占全市总额的24.3,比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外商会竞相落户苏州应该是归功于其得天独厚的环境,首先是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环境。自从1985年2月,苏州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享受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政策、税收和引进外资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权力。而苏州市政府也是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外商的投资。尤其还专门设立了高新区和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外企的生产建设用地、外贸出口通关、外汇金融服务和税收方面都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其次是优良的地理环境。苏州可以借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各种资源,如完整的工业体系、良好的金融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研发能力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以此来吸引外商的进驻。而外商的进驻又带来产业链的升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便形成良性循环。以上正是吸引外商企业投资苏州的优点。2.2 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特征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快苏州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呈现了以下特点:2.2.1 投资规模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州的投资规模逐渐增大,到08年时,全市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已经达到604个,注册外资总额合计为111.2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比重的67.86%。其中,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7个,注册外资总额合计31.6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比重的19.29%,比07年提高了3.19个百分点。增资千万美元以上企业有289个,注册外资总额合计48.88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比重的29.82%。为此,较大的投资规模也成了外商在苏州投资的一大特征。2.2.2 投资方式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尽管每年来苏州市投资的外商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在投资方式上依然是独资经营占了绝大部分,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只占其中较少的一部分。如下表所示,2001年到2008年,外商企业以独资经营的方式占主体,在2004年时达到至极为93.9%。尽管05年到08年合资经营与合作经营略微有些提高,从2005年的7.72%、0.14%,提高到了2008年的9.87%、0.52%,然而还是无法转变独资经营占主体的现状。为此,外商在苏州的投资方式还是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表1:各年份投资方式注册外资所占比例注册外资(所占比例%)年 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合资经营8.235.29.85.67.727.6411.559.87合作经营2.840.32.40.50.140.530.480.52独资经营88.9394.487.893.992.1391.8187.8889.24数据来源:根据苏州市(2001-2008年)对外贸易经济年报整理而得2.2.3. 产业投资倾向是先进制造业进入苏州的外资企业投资产业集中于第二产业。如表2所示,从2005年到2008年,外商在产业上的投资结构有所优化。2005年三产业比例为0.14:93.47:6.39,到了2008年三产业比例调整为0.5:75:24.5,减少了第二产业的投资,增加了第三产业的投资。外商在产业上的投资结构的优化的确是苏州市政府在招商引资上作出的贡献,然而,外商投资的绝对主导产业仍然是第二产业,这也是不容否定的。表2:三产业比重 2001-2008年苏州外商投资三产比重 单位:%年 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第一产业0.580.30.30.40.140.20.230.5第二产业94.5495.493.59293.4787.986.4875第三产业4.884.36.27.66.3911.913.2824.5合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数据来源:根据苏州市(2001-2008年)对外贸易经济年报整理而得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的三产业中,行业的集中化趋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外资企业主要是在以下(表3)10个行业中投资,前八位都是属于第二产业,后两位是属于第三产业。这些行业是外资历年投资的热门行业,尤其是电子通讯、机械和化工这三个行业,更是受外商青睐。由此可见,外商在苏州的投资还是倾向于先进制造业。后两个行业中,房地产行业是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行业,外资投资的第三产业中,房地产行业当是首推,绝大部分的外资都是投向房地产业。而且,该趋势逐年明显,到2008年时,房地产业的投资已经占到实际利用外商总投资额的14.1%,超过了历年排行第三的化工,与电子通讯和机械位列前三。批发零售业在07年以前,从未步入过外商投资的前十名,历年来也只是作为不受关注的行业,2005到2007年所占比重分别只为:0.17%、1%、0.6%。到了08年,突增到了4.3%。这与08年的金融危机有关,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对其他行业影响较大,批发零售行业作为日常品在中国的投资并未受到很大冲击,所以占的比重就会相对多一些。当然,另一方面批发零售行业投资的增加,也说明了苏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对行业结构的优化所作出的成绩。而外商投资行业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苏州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这也正是招商引资的本意。综合上述分析,尽管外资企业在苏州的投资结构有了一些优化,但投资仍然倾向于第二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表3:外资企业在苏州投资的主要行业比重 单位:%、亿美元行业2005200620072008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机械12.75 21.2412.90 21.111.21 15.615.2818.8电子通讯19.34 32.215.69 25.718.91 26.416.3920.2电气器材4.29 7.143.81 6.24.05 5.75.326.5化工5.50 9.165.74 9.46.76 9.47.278.9建材1.65 2.752.33 3.82.07 2.92.312.8冶金1.24 2.072.47 4.12.22 3.12.152.6造纸及制品1.98 3.292.67 4.41.59 2.22.122.6纺织服装2.79 4.643.40 5.63.38 4.73.284房地产业1.66 2.7618.23 35.14 7.211.4514.1批发和零售业0.10 0.170.5910.45 0.63.474.3数据来源:根据苏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年报整理而得2.2.4. 资金来源相对集中最近几年,随着苏州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来苏州投资的外商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不过,占其主体的是亚洲地区的国家。正如表4所示的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从表4可得,2008年实际利用的亚洲外资占到了47.36%,仍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主流。2005年到2008年期间,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外资企业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12.9%增加到2008年的26.8%。且在2008年时跃居苏州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的第一。而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的投资则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4.61%、15.12%、5.98%下降到2008年的2.4%、6.1%、2.7%。美国作为在苏州的主要投资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在2008年时投资比例也有所降低。维尔京群岛一直作为吸收投资的主要地区,2005年到2007年投资所占比例都是第一,2008年略微有些下降,但仍位于第二。这是因为此岛当地税收非常低,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在该岛上注册公司,然后再投资于苏州。开曼群岛和萨摩亚也是借鉴维尔京群岛,在近年来也较多投资者从那注册,再于苏州投资。东盟和欧盟的投资从2006年起也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截止到2008年,东盟和欧盟在苏州实际利用外资中所占比例为9%和8%,分别位于第三和第五位。由此可见,投资于苏州的外资企业来源相对集中,主要来自于亚洲地区。表4:在苏州投资的外资企业国别和港澳台地区 单位:%、万美元年份2005200620072008国别/地区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香港7746512.9854221413396118.721768226.8台湾276834.61292834.8198552.8193962.4新加坡329075.48292374.8382725.3596687.3日本9079615.126758111.1586758.2492166.1韩国359095.98253854.2245833.4222762.7美国258824.31266984.4403515.6312633.8维尔京群岛13325122.1913588322.314864320.714712318.1开曼群岛225793.76281384.6226503.2277123.4萨摩亚421557.02404286.6427816660028.1东盟503498.2682139.5733549欧盟538618.8556117.8654498数据来源:根据苏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年报整理而得2.2.5. 投资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区外资企业在苏州的空间投资主要集中在苏州市市区。由表5可知,从2005到2008年,尽管市区实际利用外资比例逐年降低,但仍然占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48.7%、46.5%、46.1%、43%。排名第二的是昆山市,2005到2008年期间所占比例为:19.8%、19.2%、19.2%、19.7%。吴江市最近几年引进外资呈现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4.6%上升到2008年的10.5%。可见,外资企业在苏州的投资区域分布比较集中,以苏州市区为重,集聚了将近一半的的投资额。表5: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州投资的空间结构 单位:%、亿美元年份2005200620072008地区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外资额比例全市51.1610061.0510071.6510081.33100市区24.9348.728.4146.533.0246.134.9343常熟市5.8511.46.4310.56.969.78.5210.5张家港2.815.54.487.34.736.65.977.3昆山市10.1219.811.7219.213.7719.216.0319.7吴江市2.384.65.589.16.969.78.5210.5太仓市5.07104.427.26.218.77.359数据来源:根据苏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年报整理而得第3章 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苏州有效地填补了苏州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扩大了出口创收,增加了就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电子行业已经代替原来的纺织行业成为苏州市的主导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苏州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在全省都是领先的。而且这几年苏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财政实力也大大增强,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也日益完善。然而,外资企业的进入也是一柄双刃剑,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3.1 加剧了苏州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根据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当经济发展到达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将占有较大比重,甚至超过第二产业。然而,截止2007年底,苏州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7:63.7:34.6,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第二产业。可见,苏州的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的优化调整,要引导企业发展第三产业。而作为外向型经济的苏州,外资企业必然会对其产业结构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由表2可知,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投资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即使是有所改观的2008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占75%,是第三产业的两倍。而外商投资产业的单一化,势必加剧苏州产业结构的失衡。即使是在投向第三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投向了房地产业,这不利于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样的投资结构也无法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产业标准,尽管人均GDP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但经济实力还是无法达到相对应的水平。为此,苏州外资在产业上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而这些不合理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外资企业在产业上的投资结构加剧了苏州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性,给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难度。由表2和表3可知,历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的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外国投资者对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这些行业和产业中的不断渗透,其控制程度也就越高,这样便造成苏州产业结构的难以调整。例如,像引入明基这样的大企业,它的进入便带来一群配套企业的进入,迅速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并不需要苏州本土企业的任何配套。而且,由于苏州本土企业的传统产业是纺织品产业,苏州本土企业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先进产业的发展权,这样便导致苏州经济发展权的受损。经济发展权受限无异于把主动权让渡给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就只有完全依靠外资了,而外资企业的内驱动力是经济利益,它们只会选择区位因素好、政策环境宽松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也只会选择赢利性高的行业,不会顾及到苏州市产业布局的合理性,这样便加剧了苏州本地产业布局的合理性。这不仅没有原本引入外资的各种优良效果,而且还增加了本土经济的管理难度,这样便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了。而且这种外科手术式的引入新的制造体系,必然有损于传统产业的制造体系,违背了引资的初衷。其次,外资企业的产业投资结构容易导致苏州产业结构的早熟化和虚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外商的产业结构基本不受原有产业结构的约束,加上外资引入的出口加工业又属于较为先进的产业,与苏州本土产业结构有较大差距,而这便导致了产业结构早熟化和虚高化的现象。这容易给政府和媒体以假象,将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州的投资当作只有贡献没有弊端的经济模式,容易导致政府在引进外资时在质量上考虑欠缺,只是提高了GDP的数额。最后,外资企业产业结构的投资倾向不利于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长远发展。由于外资企业投资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其带来的积极效应如资本积累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国际竞争力效应等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使第二产业的发展有脱离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支撑的趋势,最终势必延缓工业化进程。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的行业主要是先进制造业,仍是以一般性加工工业多,劳动密集型项目多。即使投向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环节。而对于苏州急需发展的具有长远利益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开发等瓶颈项目却投资不多,这对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3.2 苏州经济过度依靠外资存在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制造业资本和产业的转移,苏州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90年的7.9%发展到2008年的237%。2008年外商在苏直接投资已占了当年新增金融机构贷款的58%,出口依存度达到137.6%,外资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65%,外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超过45%。一系列的数据都表明苏州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性,苏州外表的繁华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带来的,并非自己本土经济真正的繁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到,有的国家甚至整个地区,由于某种原因成为投资者的乐园,于是它们会经历一个并非建立在实质为成功之上的繁荣,这些地区都曾经经历过几年由外国投资引进的狂热的消费繁荣。但是,只要同一批投资都认定当地的经济需要调整,而简单地撤出他们的投资,这个繁荣就会破产。克鲁格至的话正是点出了苏州在引进外资企业时可能存在的危险,一旦过度依靠外资为本土经济作出贡献,外资企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本土经济的轩然大波。经济的持续增长便存在很大的威胁。长期依靠外资也容易受国际环境的影响。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便是一个实例。金融危机的引发导致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这对于苏州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型、出口加工型的生产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走访的多家外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像张家港的晓沙钢材有限公司就因为金融危机而致使贮存的每吨钢材都是按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现金流不致中断,维持企业的日常运行。而外资企业发展的受损,也必然引起苏州经济受损。由于苏州经济对外资企业依赖性强,为此苏州经济也不得不面对“产业空心化”危机,也即是外资企业成批迁走的结局。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成立的组织,外资企业能够到苏州投资也是看中投资的可盈利性。它们永远都是以追逐利润为本性,而这便决定了它永远在寻求最佳的性价比地区。当本地营商成本提高时,它们也很快会发生迁移,从而使当地经济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机。苏州的外向型经济也是“飞地”经济,在引入一家外资企业的时候,也同时引入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如1993年明基企业落户苏州,就带来了台湾20多家配套厂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向昆山转移。如果国内外市场变化或是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使得转移过来的外资获利降低,整个外资企业的产业链就有可能发生转移,造成产业空心化。尤其是像08年这样不寻常的一年,土地成本、商务成本提高,资源瓶颈、区域经济化结构趋同和地区竞争加剧,此外,还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和两税合一政策的影响,大量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在税收优惠到期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也开始减弱,苏州的外向型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正在接受着考验。3.3 苏州本土企业相对外资企业发展迟缓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苏州,可以促进市场主体的有效竞争,可以推动本土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真正提高本土的技术水平。但是也无可避免地存在负面效应,那便是对本土企业的排挤。从1985年正式引入外资开始,外商投资企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迅猛的发展,即使是在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成绩也还是有目共睹的,外资工业增加值占到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65%,外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超过45%。然而,本土企业却相对发展迟缓。无可否认,本土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阻碍着自身的发展。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外商投资企业在其中所起的负面作用。首先,本土企业竞争不过比自身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也带着先进技术的流入,而这也意味着一种比本土企业成本更低的生产方式或方法的进入,它使得原本弱小的本土企业的在该行业的生产无法继续且R&D投资也变得无利可图,因而不得不退出该产品的生产,把这个行业让渡给外商投资企业。正如外商投资的电子通讯、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由于外资企业在规模、产品技术、市场开发等比本土竞争企业拥有更大的经济优势,建立起了较高的进入壁垒,也加强了产业垄断性,致使本土企业没办法与外资企业在这些行业竞争。在苏州规模工业总产值中,国有、集体、私营等本土企业远低于外资企业,而且发展的速度也不如外资企业。其次,本土企业在面对比自身实力更强大的外资企业外,还要面对不公平的优惠待遇,而这更使本土企业竞争力下降。尽管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已经统一,但苏州政府在对待外资企业时仍然有地方保护措施。如外资企业在职工工资的税收抵扣方面享受了特殊的优惠,内资企业则要同时缴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在流转税方面,对外资企业投资总额内的设备进口实行关税和增值税减免。此外,外资企业在投资、金融和外贸等方面也享受优于内资企业的管理。如在投资管理方面,外方投资不受国家固定资产规模限制的约束,并实行单独的、更宽松、更快捷的审批程序;在金融管理方面,可自行从国际市场筹措资金,可开立外汇账户,实行意愿结汇等;在外贸管理方面,对部分进出口配额实行单独渠道管理等。而这些并没有实现对外资的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国民待遇,使内外资企业在公平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这种待遇上的差别更加重了本土企业的发展阻力。最后,本土企业并没有如引入外资初衷那样成为外资企业的配套企业。引入外资初衷之一是通过外资企业的进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就算是本土企业无法成为拥有先进技术的核心企业,至少还是可以成为配套企业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存在技术上的差距,苏州传统产业是纺织服装,而外资企业投资的又是高端技术产业,产业之间的差距致使配套的脱节。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入也会带来整个产业链的进入,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都齐全,这时候的本土企业根本就没法成为专门的配套企业。如1993年明基企业落户苏州,就带来了台湾20多家配套厂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向昆山转移。所以,本土企业并不能够如愿成为外资企业的配套企业。综合以上三点,苏州本土企业的弱小,外资企业的强大和苏州市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都使得本土企业竞争不过外资企业。即使不做行业中的核心企业,只是作为配套企业也因为外资企业产业链的引进而无法实现。为此,外资企业并未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本土企业的发展,从竞争效应上分析,反倒是排挤了本土企业。而这也是苏州本土企业相对外资企业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3.4 投资苏州的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的,技术波及效应、示范和模仿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技术波及效应是指通过外资企业的投资,促进和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这些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取得“技术波及”效应。示范和模仿效应是指外资凭借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往往投资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并获得良好收益。通过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推动本土高科技含量行业的发展。人力资本的流动是指由于本地人力资本的水平较低,跨国公司需要对当地雇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生产性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当这些雇员在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流通时,技术溢出效应便产生了。首先要谈及的是外资企业在苏州产生的技术波及效应。正如上面所阐述的,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也带动了一群相关配套外资企业的随之进入,迅速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本土企业没法成为配套企业,技术溢出也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上可知,外资企业在苏州所产生的技术波及效应并未如引进外资时想象的那么完美,技术波及效应并不明显。这一点,从本土企业的发展迟缓就可看出。其次要谈及的是示范和模仿效应。外资企业虽然投资的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外商投资企业仅将苏州作为全球性的加工组装生产基地,核心技术的关键部件和主机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痕迹明显。尽管有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也多以独资方式经营。正如表1所示,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州的投资方式是以外商独资为主,外商独资所占比例最低时,也占到所有投资方式的75%。为此,外资企业的进入无法给本土企业带来多少的技术溢出效应,关键性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外资企业内部。由于外资企业在苏州投资的绝大多数产业都只是停留在加工制造业,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母公司的输入,且关键技术人员也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虽然这些人员仅占高级技术人员的8%左右,却掌握着该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尽管本地雇员在外资企业工作,但并未真的能够有多少的技术溢出效应,再加上,如果不在外资企业中担任高层职务且流动性又较差,那就更难有起到示范和模仿的效应了。再退一步而言,即使是合资也并未能够有多少的技术溢出效应。因为外资企业出于加强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考虑,也不愿向合资企业“外溢”核心技术,导致本土企业难以通过合资方式接触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另外,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了研发中心,然而只是将辅助性的研发工作放在苏州,从而很大程度上封堵了跨国公司在苏州技术扩散的渠道,无法起到示范和模仿效应。最后要谈及的是人力资本流动。外商投资企业也会雇佣苏州当地的人员,但是担任高层职务的可能性很小,在走访的外资企业中,关键职位都是由本国人担任。苏州当地人员即使是有机会担当高层职务,也必须是这些人能够从外资企业流动到本土企业,这样技术溢出效应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而事实上,人员流动率比较小,因为外资企业有足够的实力为这些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比本土企业更高的薪酬,大多数人才都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尤其是作为跨国公司,能够给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亮点。综上所述,投资苏州的外资企业并没有给本土企业带来明显的溢出效应,技术溢出一般还只是在外资企业的内部产业集群里。3.5 对苏州市资源、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资源的影响。一直以来,苏州外资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优惠政策,运用土地资源作为吸引外资的因素,容易导致土地的滥用。为了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苏州个县市大规模圈地,并以大大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外商出让土地,导致储备土地被迅速消耗。在每年18%的高增长速度下,苏州的耕地每年以6000多公顷的速度在消失。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资源的可承受能力上,如果不改变产业成长模式,苏州很快就会陷入无地可用的局面。其次是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转移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因,通过对外投资把本国已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污染型产业转移到东道国,把环境污染转嫁到东道国,加大东道国产业环境治理的成本。苏州作为投资地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外资企业内驱力是利益,也正是因为利益而无视引起的环境污染,正如表3所示的外商投资行业,电子、化工、造纸等,这些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最后是对苏州居民生活的影响。苏州实际利用外资、经济增长率、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却明显落后。尽管GDP增长迅速,可真正得益的除了外资企业之外便是政府官员,苏州本地居民并未从引进外资和经济增长中得益多少。无可否认,人均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生活成本,如苏州房价、水电气等也同样是逐年提高,而且是激增。这样便使得本地居民在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改善上,没有产生显著的作用。而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的巨大差距,突出地反映了目前苏州以工业生产来拉动GDP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快速增长难以转化为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第4章 对策建议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利与弊,外资企业在苏州的投资也是如此。对于以上论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4.1 引导外资企业的产业投资倾向由表2可知,01年到08年,外资在三产业的投资中,第二产业占到了绝大部分。为此,对于第一和第三产业,要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利用的比例,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提高其外资吸收量。第一产业农业,涉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其投资类型只能是线性渐进,要在贸易替代的基础上,加快“出口导向型”投资过渡。要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由表3外商可知,外资对苏州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而对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部门,目前投资比重仍然很低。应鼓励外资加大对苏州服务业的投入力度。首先,可引导外资投向旅游业。苏州是一座以古城为中心,拥有古典园林、环太湖、水乡古镇、虞山尚湖四个游览区,因此可以引导外资投向与旅游相关的交通、旅行社、饭店、购物、餐饮、娱乐等行业。其次,可以引导外资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办好工业园区、新区、昆山、吴江等海关陆路直通关点,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仓储业和配送业,发挥苏州高速公路密集、水运网络密布、沿江港口成群、铁路和航空运输便利的优势,依托交通网络、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立轻型便运、重载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快捷商品配送网络体系,努力把苏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最后,引导外资进入金融、保险和证券业发展。苏州应积极引进内外资银行及保险、证券公司来苏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组织,扩展金融、保险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发展信托、租赁、基金、财务、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服务。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最多的第二产业,应该引导外商增加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投资,同时平衡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毕竟中国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型的国家,高技术的投资是满足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而劳动密集型是为了满足分散就业压力的需要。在引导外商增加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投资时,应该鼓励跨国公司在苏州建立研发机构。只有引导外资企业的产业投资方向,才能使苏州本地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且有利于长远发展。4.2 让外资企业把“根”留下从苏州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来看,苏州的外商投资企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倘若可以让外资企业长久地留在苏州,那么就能够持续地为苏州带来经济的增长。同时,也避免了“飞地经济”可能会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危机。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产业“生根”战略,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组织竞争力,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从而降低商务成本,使企业不愿轻易将资金抽走。集群化生产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主要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专业化配套分工合作体系,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健全的产业链,带动产业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积聚。除了产业集群的建立之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在电子政务方面,苏州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苏州”政府门户网站中英文版的建设,丰富和招商引资相关的资讯,为投资者全面提供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重大事项等投资环境情况;建立网站编辑部制度和部门报送信息、部门答复提件的鼓励和督促机制,加强网站的政府性、权威性、及时性加强门户网站的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宣传功能。同时,继续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做好网上审批系统的推广、普及工作,确保19个部门64个办件事项的网上申报正常运行,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向社会全面开放政府公共信息,加大政府政策、办事规则和办事结果的透明度,为树立诚信政府的良好形象奠定基础。其次,提供优质的通关服务,使贸易便利化。在对外贸易中,进出口企业常常因为船期、交货期、紧急生产等特殊原因需在海关非正常工作时间办理通关手续。针对这一问题,苏州应陆续推行24小时无假日预约通关服务,即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只要有预约,海关都会派员在第一时间办理相关通关手续,随到随服务,为进出口企业铸就一条外贸物流的高速通道。4.3 以本土企业发展为重中之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外商投资企业的确为苏州经济作出很大贡献,但本土企业的发展更应该是政府工作的中心。毕竟外商投资只是凭借国外的资金与技术,引进外资的目的也是要发展本土企业。为此,必须给予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的地位,创造有利于本土企业发展的环境。过去苏州为了吸引外资,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强大的外资企业在这些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发展迅猛,本土企业也只能让渡原有的市场份额。现在,这些优惠政策已经成为了制约本土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障碍。梁琦(2003)从垂直跨国公司和水平跨国公司的两个角度,阐述了外商投资企业与产业集聚的相关性理论,进而用国内外案例进行了分析检验得出基本结论:优惠政策不再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因此,苏州应该重新考虑利用外资战略,取消本土企业相对于外资企业的非国民待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不仅要实现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相同待遇,而且由于本土企业的弱小,则更应该多扶持本土企业。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要全面落实产业导向、优先退税,以及信息、技术、出口等方面的各项扶持政策。同时,也要推动本土某些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和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提升其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协作,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产品配套、贴牌生产和销售推广等服务。增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减少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提升本土企业实力。政府应该大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是苏州市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支撑能力的关键,是苏州经济实现可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正是由于缺乏这么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所以才无法与外资企业形成配套企业。为此,一大批民族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不仅可以掌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和协作,利用它们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高民族高科技产业的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对外资企业的依赖,这样良性循环也就形成了。4.4 促进人力资本培育与流动,鼓励并购与技术合作为了增加外资企业对于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促进人力资本的培育与流动,另一方面是鼓励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并购与技术合作。要实现技术的扩散或转移,投资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也是关键。该地区的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了能够吸引的外资企业的技术含量。因此,必须大力投资于人力资本。大力扶持本地高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联系。高素质人才的多寡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高科技城市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苏州应打破高校的行政隶属界限,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联系,吸引它们到苏州来发展办学,建立科研机构;大力扶持本地高校,使本地高校转变办学思想,将办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为苏州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提供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尤其是苏州目前高校相比较同等发达水平的城市较少,更需要在培养人才、办好高校上下功夫。技术溢出效应的明显也需要人力资本的流动。外商投资企业一般会对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比较系统全面的培训,因而形成境外先进技术流向境内、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向投资地区滋出的一条重要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商投资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流动率保持在一定比例的话,那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滋出会产生非常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政策机制上,应该采取措施鼓励或者至少不妨碍外资企业的人员流动,特别是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的流动,或者是外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自主创业活动。鼓励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进行并购与技术合作,也是增加技术溢出效应的策略。我国与美国都是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较多的国家,但外资企业在两国间的作用形式是很不相同的。Edward M.Graham和Erika Wada(2001)的研究,美国外商投资多是以接管美国已有企业的形式出现,对其进行重组或兼并,比如日本资本对美国汽车企业的兼并等,而中国的外商投资则多是以建立自己的新企业形式出现。如表1所示,01年到08年独资企业占到了90%左右,占了投资形式的绝大部分。而本土企业必须要通过技术合作或者购买的方式才能将这种溢出效应转变为内部实现效应。为此,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应该鼓励外资企业对苏州现有的不良资产进行兼并,重组或购买,提高苏州经济整体质量水平。而且,苏州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技术保护措施等,减少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