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演化之路.doc_第1页
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演化之路.doc_第2页
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演化之路.doc_第3页
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演化之路.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演化之路张宪昌自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问世以来,人类开始拥抱工业文明。直到今天,工业化抑或后工业化依旧是贯穿各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在短短不到两百年的岁月里,工业化繁荣所依赖的石油和煤炭得到了史无前例的狂欢。正所谓上帝是公平的,自然法则从来不偏向天平的哪一端。传统能源的有限储备和人类的认识能力决定了它们的稀缺性,人类的盲目和贪婪将牵引他们走向另一条“恐龙绝迹”。可幸的是,人类在残酷法则面前开始觉醒,出现了迷途知返的迹象。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吹响了向低碳经济和新能源进军的号角。“油耗子”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的排头兵,美国以其强大的科研、雄厚的技术招牌著称的同时,也因其对能源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而“闻名遐迩”。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最新数据计算,美国以不到全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25%的能源,排放了世界20%之多的二氧化碳。对此,美国政府心知肚明。从石油消费来看,美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的国家。据计算,世界上每消费四桶或五桶石油,其中就有一桶是美国消费的。2009年美国平均每天消费了1877.14万桶石油,这一数据仅比2008年降低了72.66万桶。美国也是世界上石油进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55%以上的石油需要进口。不过,自2005年美国日均净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数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的1254.9万桶以来,这几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9年这一数量锐减到966.7万桶,比2005年减少了288.2万桶。这固然与美国相继发生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导致内需缩减有关,美国政府积极推行的新能源政策也脱不了干系。大张旗鼓的前夜早在1978年美国就颁布了国家能源法。这项法案意在通过提高能效、促进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来减少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降低中东石油危机对美国的消极影响。其中对新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囊括了太阳能利用、扶持小水电发展、鼓励开发地热以及对酒精燃料免征商品税等各个方面。1980年美国相继颁发了能源安全法、可再生能源法、美国合成燃料公司法、生物能源和酒精燃料法,紧接着1982年颁布了太阳能和能源节约法、地热能法,这些政策奠定了太阳能、地热和生物能源在美国发展的基本格调。其中对于太阳能发电,早在1973年美国就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1980年又正式将光伏发电列入公共电力规划,1992年颁布了一项新的光伏发电计划,要求到2000年太阳电池总产量达到1400MW。同年,美国颁布了能源政策法,明确要求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量要比1988年增加75%。1998年4月又推出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发展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非常规甲烷资源,发展氢能的储存、分配和转化技术。拉开的序幕2001年-2005年美国制定了两大能源政策,一是2001年5月由时任副总统切尼领导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小组公布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报告向美国未来提供可靠、经济和环保的能源,另一个是2005年8月由布什总统签署的2005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它们围绕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量效率;侧重的重点是环保,发展清洁技术。同时,美国新能源政策的路线图逐渐浮出水面。概括说来,为增加国内能源供应量,当时美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2002年制定国家氢能路线图,明确提出美国要向“氢经济”过渡;2003年为开启氢燃料计划,投入12亿美元,开发无污染、廉价的氢燃料电池。二是积极发展生物燃料,推动乙醇产量大增。2001年乙醇产量仅17亿加仑,到2006年,达到近50亿加仑,从而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乙醇生产大国。三是积极发展核电,加大了对其他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产的补贴和税收优惠。2006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进一步推出先进能源计划,确立“能源自立”的目标,把联邦政府在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投资增加22,比如未来5年内为氢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投入12亿美元,2007年对太阳能、风能、高级生物燃料(主要是纤维素乙醇)的研究开发达到3.42亿美元,建设新的核能发电厂等等,最终目标是争取到2025年替代75从中东进口的石油。时隔一年,布什针对能源安全问题,提出了在未来10年内减少汽油消耗20%的目标,其中要求到2017年,可再生和替代性燃料用量要达到350亿加仑。此项措施如果真正实施,届时将可以可代替15%的汽油量。2007年6-12月,美国又相继通过了可再生燃料、消费者保护和能源效率法案和能源独立与安全法,为生物燃料行业的高速扩张呐喊助威。在这些政策和措施刺激下,催生了美国在太阳能、氢能、生物燃料和核电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壮大了相关的新能源生产企业,为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兜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反观这一阶段的政策,美国把新能源定位在传统能源的部分替代,并没有将之置于战略突出的位置;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2001年3月美国堂而皇之的宣布退出:“京都协议”, 扮演了一个蹩脚的小丑,从此美国成为与“限制碳排放”不沾边的国家长达八年之久。由此可以推断出,美国制定新能源政策仅是从狭隘的美国国家利益出发,仅为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没有在世界和人类面前表现出应有的大国责任和社会担当;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制定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奥巴马政府“不差钱”IT泡沫、房地产泡沫以及衍生的金融泡沫相继被刺破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之中,萎缩不前。逢巧赶上美国大选,民众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赌注压在了民主党人奥巴马身上,他本人也有幸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上任之后,奥巴马祭起了“绿色新政”、向绿色经济进军的大旗,于2009年2月15日签署了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该法案内容包括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其中新能源开发是核心。奥巴马对新能源似乎情有独钟,在这方面的开支中,可以说得上是“不差钱”。在法案中,与新能源技术革命相关项目即需支持拨款达到970亿美元;用于替代能源研发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达607亿美元,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相关投资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未来十年内,美国政府在可再生、可替代能源方面的投入将达到1500亿美元。高级生物燃料产业、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用于储存的高效电池、太阳能、风能等相关新能源产业将受益匪浅。按计划,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可能将翻一番。 马不停蹄,经过奥巴马政府极力周旋,国会众议院于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又称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案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至2020年减少17%,至2050年减少83%;还提出了创立二氧化碳总量管制和交易机制。由此确立了下一步的能源发展目标,到2022年提供360亿加仑的可再生燃料,到2030年纤维素乙醇等高级生物燃料供应至少达到600亿加仑。到那个时候,美国将至少降低35%的石油消耗,大致抵消当年从欧佩克国家进口的石油数量,从而使美国步入能源独立自主的轨道。在2010财年的新能源研发预算中,奥巴马政府确实做到了“不差钱”。根据美国进步中心网站提供的数据,美国2010财年低碳技术创新预算接近占到美国能源部总预算的1/4,其中对可再生能源、氢能源以及核裂变、核聚变的研发达18.7亿美元,基础能源科学投入达15亿美元,并设立了“能源研究中心”。看上去很美转眼间,美国2010财年已经过去了。奥巴马的“绿色新政”看上去魅力十足,包括他本人的宣称:美国要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领袖,极富震撼力。但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资金投入大、技术风险高、市场见效慢等特点,由此决定了发展新能源对于经济发展和就业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国家创新能力和新能源技术领域而言,美国也不具备世界领先优势。根据英国“经济学人”网站提供的资料,美国在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和地区排名中由2004-2008年的第4位下降到2009-2013年的第5位;参照日本和美国的科研主管机构的相关信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美国在研究水准、技术开发水准和产业技术能力方面均滞后于欧洲,不仅如此,第二项技术开发水准也落后于日本,只有第一、第三项与日本持平。同时,为应付气候变化,减排也成为一道束缚美国经济复苏的紧箍咒,再加上国内对此持反对观点的政治家和批评家为数不少,奥巴马推行绿色经济和新能源的压力并不小。总的来说,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新能源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它的消费数量占全国能源的总消费量的比重还比较低。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2009能源年评(Annual Energy Review 2009),该年度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仅占能源总消费量的8%,核电的这一相对比例达到9%,二者相加还没有达到总消费量的1/5。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燃料达到20%,“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和太阳能仅占10%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新能源的道路将会很长,奥巴马所谓的绿色经济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今年11月份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中,共和党获得了众议院和州长的选举胜利,这给奥巴马的连任和政策连续性留下了一个问号。我们不希望奥巴马政府下课,我们只希望新能源在美国不是下一个经济泡沫。延伸阅读: Most of the energy consu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es from fossil fuels petroleum, coal, and natural gas, with crude oil-based petroleum products as the dominant source of energy.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supply a relatively small but steady portion, about 8% of U.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late 1950s, nuclear fuel began to be used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and in recent years has surpasse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emeu/aer/inter.html /energy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