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成就一座山__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褒禅山_第1页
【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成就一座山__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褒禅山_第2页
【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成就一座山__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褒禅山_第3页
【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成就一座山__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褒禅山_第4页
【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成就一座山__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褒禅山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成就一座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褒禅山宋至和元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游历了位于巢湖边上的褒禅山后,写下了名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在文中描述了褒禅山奇异的风光,并借游山探洞,以事喻理,表达了他立志变革的宏图大志。自此褒禅山美名远播 关于一座山的传说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不少人应该都是通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才了解褒禅山的。笔者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当我们自含山县城由东北方向赶往褒禅山时,心里充满了神秘:是怎样的一座山,才引起王安石如此大的兴趣呢?“褒禅山其实是几座山峰的总称。”一到目的地,褒禅山风景区董事长刘中南就向我们介绍。“几座山峰的总称?”面对我们的疑惑,刘总说,“褒禅山东起灵芝山,西止鳌鱼岭,又有起云峰、碗儿岭等。这些山峰如众星拱月般环抱着一个馒头状的小山褒山,也就是唐代慧褒禅师结庐、圆寂之处。” 而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褒禅山每一座山的名称都有来历,而且有着一段段如山海经般的传奇故事。相传,褒禅山为仙家聚集之处。仙人不食人间烟火,以嚼首乌,食灵芝,饮甘露为生,他们从天庭上带出许多灵芝、何首乌的种子,撒在褒禅山中。所以,褒禅山漫山遍野可采掘到灵芝、首乌。灵芝山即因此而得名。现在,当地的山民都以灵芝、首乌为特产售赠游客。碗儿岭,是仙家聚游之处。他们常盘坐于岭上谈经论道,饮酒、品茗、博弈、炼丹,乐而忘返。时间长了,那岭上的许多石台上竟留下了深深的半圆形似碗盏等器皿的印迹,而且锈迹斑斑。起云峰,常云雾缭绕,相传是承接天地之甘露的神峰,自古“烟雨褒禅”之说就由此而来。宋庆元六年,赤日炎炎,久旱无雨,庄稼焦枯,黎民渴死于道。时和州知府王大过率众来褒禅山设案、焚香、祈雨。片刻,山峦风起云涌,大雨倾盆,普降甘霖,百姓欢呼雀跃。为此,王知府欣然在起云峰筑“喜雨亭”一座,刻碑以记之。又传,褒禅山历来为仙家必争之地。就连那东海的鳌鱼也化作人形,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褒禅山。他知道,在褒禅山西岭上有一汪莲花池,终年碧水荡漾,在那里他便可修炼成仙了。可他刚来到褒禅山西岭坡时,却被护山神发现,那护山神手持扁担,飞壁赶上,大喝一声,扁担起落处,鳌鱼应声倒下,现出原形。现在,当你来到鳌鱼岭时,便能看到那正竭力向上攀游、翘首期盼的鳌鱼石的身影;同样,当你驻足于鳌鱼岭下的山涧绝壁旁,你还能发现那护山神飞步追赶鳌鱼时在悬崖绝壁上留下的巨大脚印。后人据此便将褒禅山西岭改称为鳌鱼岭。 我们比王安石幸运褒禅山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就是溶洞。这些喀斯特石灰溶岩洞群都是相连一体,洞中有洞,融会贯通,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景观奇异。说到褒禅山的溶洞,当首推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到的华阳洞了。不过,比当年王安石从后山进洞并且没有走完全洞幸运的是,今天人们大都是从前山乘舟进到华阳洞的。在“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河,河中泛舟”的华阳洞里,当我们看到“天河口”、“观音石”、“莲花倒映”和“枯木逢春”等景,好似一条绸带从空中飘撒而下的“荆公寿带”,由清晰石脉的纹路形成的“贤人书寿”,终年流泻的泉水的“莲台飞瀑”不由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到后洞,眼前豁然开朗,在当年王安石止步的“回步厅”。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镌刻于石壁上的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三不足精神”不正是当年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吗?传说王安石一行五人,因火把烧尽,慌忙中遗落的含山地图,如今已化做“摇摆石”横亘在路上洞中之景真的令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然,褒禅山的天然溶洞,除了华阳洞外,还有几个也是值得一说的。那就是:罗汉洞、仙人洞和私姑洞。罗汉洞相传是一位和尚的修身之处。和尚终年盘坐于洞口虔心修炼,长此以往,洞门石壁上便留下了深深的半圆形头颅的印迹,最后和尚终于修得正果成佛了。洞内怪石走向奇异,如乱云飞渡。洞壁钟乳凸起,又犹如一尊尊大、小罗汉。仙人洞距罗汉洞约800米,有两个洞门可入内。洞口更加狭窄、深邃,非腰系绳索不能进入洞内,但洞内也十分开阔,可容纳上百人。据当地人说,太平天国时为避战乱,许多逃难的外乡人及当地村民曾藏身于此。太平军兵败后,其散兵游勇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曾来此用烟火熏死了藏在洞内的百姓。私姑洞距褒禅山南3里,其地貌与华阳洞相近,洞口在险隘绝壁之中,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当地人告诉我们,为什么叫私姑洞,是缘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一美丽的仙姑爱上了当地一位勤劳的小伙子,就私自下凡来到人间,与小伙子常在洞中幽会,并私订终身。然最终被玉帝知晓,棒打鸳鸯,情郎、仙姑天各一方。仙姑终年思郎,泪湿衫襟,山为之呜咽,风为之哀鸣,自此洞中便流出汩汩的泉水,如那仙姑涟涟的眼泪,终年不绝,似乎在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这凄美的爱情故事。 晨钟暮鼓中的思索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除了写到褒禅山、华阳洞外,还提到了一个地方慧空禅院,也就是后来的褒禅寺。据褒禅山风景区董事长刘中南介绍,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和尚云游至褒禅山,见石罅流泉,翠峰如屏,鸟语花香,遂结庐于此,死后,其弟子将其葬于此。至宋朝,高僧中会和尚扩建为褒禅寺,并在寺后建有七层大、小宝塔各一座。到明代,师德和尚再次重建,其庙宇斗拱飞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弘。寺门前有两棵参天古银杏树,如华盖般隐天蔽日。相传这两株银杏树乃慧褒和尚亲手栽植,有一千多年历史。褒禅寺自唐始建以来,寺庙规模不断扩大,高僧云集,鼎盛时期,有庙宇千余间,香火田占地数十里。据历阳典录所载:“黄庭坚、王安石、张孝祥等皆在寺内留有文迹,寺院近旁绝壁断碑,往往有宋人题刻。”可见,当时的褒山禅寺也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的多次破坏,我们今天所见的褒禅寺,已经是后来移址新建的了。而当年褒禅寺的恢弘气势,只能从其遗址现在的褒山大庙村所残留的那满目的残垣断壁,遍地的断砖碎瓦中窥其一斑了。不过,褒禅古寺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传奇。首先,褒禅寺正殿数量是个很好玩的数字:九十九间半。为何是九十九间半呢?据文献记载,褒禅寺第一代高僧慧褒和尚乃唐高僧之一,与唐玄宗之师慧忠国师为兄弟。皇宫建造都为九十九间半,故褒禅寺的建造也可享受皇宫同等的规格。另传,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前,曾隐居褒禅寺内卧薪尝胆,招兵买马,并将兵勇、武器隐匿于褒禅山奇特的双节竹内,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所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特赐褒禅寺建筑与皇宫同等地位记载也好,传说也罢,足见褒禅寺的传奇。 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顶,褒山三百六十井。褒禅之灵,灵在褒禅之泉。但位于褒禅寺的方井则令人称奇。这些泉眼大多是由整块的巨大方石垒砌而成,深数丈,现仍有两三口,泉水终年流淌,久旱不涸,但又久雨不溢。大庙村的村民告诉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人从一口方井中淘出了成堆的陶器、瓷器的碎片,上有精美的青花图案、饰纹,有的碗、盏底片上还有梵文、“大明成化年”等字样。 我们将要离开褒禅古寺时,正是夕阳西下,忽然,静静的空气里褒禅寺的暮鼓响起,悠扬深远,声音虽不宏亮,却响彻我们心底“褒之庐冢”今安在?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说,“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也就是说,慧褒和尚死后是葬在褒禅寺内。而在几年前,褒山脚下大庙村村民在重修褒禅寺时,也在寺前挖掘出许多似石碑般的大石块。奇怪的是,这些石块根根直立,排成一排,而且上面并无文字记载。当时就有人怀疑这是褒之墓冢。 慧褒和尚死后真葬在褒禅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至今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而围绕慧褒和尚的庐冢到底在哪,学界也还另有几种说法:一说葬于褒山之巅,因为在褒山顶上,还有那墓冢的残石根基犹存;还有说褒之遗骸藏于褒禅寺后的古塔内,因为有塔内的舍利子为证在褒禅寺后有大、小两座古塔,而这两座古塔,到底如何建起,亦是扑朔迷离。 相传,此大、小塔是褒禅寺里的住持与他的一个门徒兴建的。住持年事已高,有心将住持之位让给徒弟,可徒弟推辞再三。为此师徒二人相约:每人各建一座七层宝塔,而且要求塔高一样,同时兴建,同时完工。否则,徒弟将被逐出山门,或师傅让位于徒弟。师父年老体衰,也惟恐落后于徒弟让人耻笑,不敢怠慢,日夜筑塔不停。转眼过了三个多月,师父的塔已建成大半,徒弟的塔却寸土未动。又过了一个月,那徒弟才不紧不慢开始动工。然后一鼓作气,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筑起了一座小石塔来。师父的大石塔恰好也在此时建成。塔建好后,师父铁着个脸将徒弟叫到跟前道:“出家人不打诳语,我们可是有约在先的”徒弟诡秘一笑道:“师父,徒儿可是按约定去做的。”师父道:“为师建造的塔高达十丈,而你的塔不足五丈,两塔怎么一样高呢?”徒弟笑嘻嘻地搀扶着师父来到山脚下,指着大、小两塔道:“师父,你看,这大、小两塔不是一样高吗?”师父一看,恍然大悟:徒弟的小塔建在比大塔的塔基还高出10米的山腰处。这时,徒弟伏身跪拜道:“师父永远都是我的师父,徒儿的小塔永远也比不上师父的大塔啊。师父,你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