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六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修改稿)2011年7月目 录第一章 流域水污染状况1一、规划范围及社会经济现状1二、水污染物排放状况2三、水环境质量状况5四、“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7五、“十一五”经验总结9六、水环境问题及形势10第二章 规划原则与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规划原则13三、规划时段14四、指标体系14五、规划目标15第三章 实施分区污染防治,推进水污染治理16一、完善流域分区管理,加强污染分类防治16二、加强优先控制单元污染治理,推动流域水质改善23第四章 全面推进水源地整治,保障饮水安全39一、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基础建设39二、实施饮用水水源地达标治理40三、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水平41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41第五章 落实重点源污染防治,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42一、深化工业治理,优化产业结构42二、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升运营水平44三、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46第六章 加强沿河污染源监控,建立流域风险防范体系48一、识别沿黄高风险污染源,加强能源化工基地风险防控48二、提高监控与预警能力,提升监管力度50三、建立应急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51第七章 规划项目与投资53一、规划项目53二、治污效益54附表1:规划范围表56附表2:规划分区表59附表3:水质现状表63附表4:规划水质目标表66附表5:控制单元总量目标表69附表5-1 控制单元总量目标表(生活、工业)69附表5-2 控制单元总量目标表(农业)72附表6:项目投资汇总表75附表6-1 黄河中上游流域各省项目投资汇总表75附表6-2 黄河中上游流域各省优先控制单元项目投资汇总表76附表7:规划项目清单77附表7-1 工业污染防治项目77附表7-2 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项目88附表7-3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125附表7-4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127附表7-5 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3158第一章 流域水污染状况一、规划范围及社会经济现状(一)规划范围及分区黄河中上游流域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七省(自治区),共52个市(地、州、盟)、342个县(旗、区、市),流域面积73.4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约4700公里。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20.83亿立方米。规划范围详见附表1。兼顾流域自然汇水特征与行政管理需求,黄河中上游流域建立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水环境管理分区体系。以水系汇水范围嵌套省级行政区边界,划分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控制区;在控制区内,充分考虑水体敏感性,以控制断面为节点,进一步分为47个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划分情况详见附表2。(二)社会经济状况2010年,黄河中上游流域总人口约1.2亿,其中城镇人口5093万,城镇化率约43.6%,GDP约3.3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54:38,详见表1。流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土地等资源丰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表1 黄河中上游区域经济社会状况(2010年)控制区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GDP(亿元)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青海562.67251.6344.71350.43134.92744.63470.88甘肃1901.56646.53342615.75383.80 1179.28 1052.67 宁夏63521333.51643.4160.3833.2650内蒙古918.5543.859.26583.3313.83390.22879.2山西2598.41233.447.56379.6345.33285.42748.9陕西2893.951345.6946.58994.82757.784973.063263.96河南2174858.7339.54997.4488.83158.21350.4总 计11684 5093 43.6%32564.72584.7 17564.0 12416.0 二、水污染物排放状况(一)水污染物排放现状2010年黄河中上游流域废水排放量39.7亿吨;COD排放量为193.2万吨,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源分别占20.3%、35.9%和43.8%;氨氮排放量为18.6万吨,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源分别占20.7%、59.6%和19.7%。陕西和山西控制区COD、氨氮排放量相对较大。各控制区主要污染物排污状况详见表2。表2 黄河中上游流域排污现状(2010年)控制区COD排放量(万吨/年)氨氮排放量(万吨/年)工业生活农业合计工业生活农业合计青海2.4 3.4 2.0 7.8 0.1 0.6 0.1 0.7 甘肃4.8 11.6 6.6 23.0 0.8 1.8 0.3 2.9 宁夏10.0 3.3 10.7 24.0 0.9 0.7 0.2 1.8 内蒙古3.2 9.8 22.8 35.9 0.6 1.4 0.4 2.4 山西5.6 15.2 11.8 32.6 0.5 2.5 0.8 3.9 陕西8.9 19.7 14.6 43.1 0.6 3.0 0.9 4.5 河南4.1 6.5 16.2 26.8 0.4 1.1 1.0 2.4 总计39.1 69.4 84.7 193.2 3.8 11.1 3.7 18.6 以工业和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计,黄河中上游流域排污量较大的控制单元分别为:渭河西安市控制单元、黄河武威市兰州市控制单元、伊洛河三门峡市洛阳市控制单元、湟水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控制单元、黄河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控制单元、渭河渭南市控制单元、黄河银川市控制单元、渭河宝鸡市控制单元、大黑河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控制单元、汾河忻州市太原市控制单元等10个控制单元,COD、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流域总量的37.0%和43.4%。(二)工业行业排污构成2010年,流域主要排污行业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行业依次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开采及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5.8%、13.3%、12.7%、6.9%、4.6%。COD排放的主要行业依次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OD排放量分别占工业COD排放总量的35.4%、14.6%、10.4%、5.8%、5.2%。氨氮排放的主要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氨氮排放总量的38.1%、22.5%、18.2%、7.1%、2.9%。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主要行业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砷、汞、镉、六价铬、铅的排放总量分别占流域工业排放总量的93.0%、83.3%、87.4%、93.8%和63.8%。(三)重点地区排污分析西宁、兰州、银川、石嘴山、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太原、宝鸡、咸阳、西安、渭南、三门峡、洛阳等14个城市COD排放量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47.6%,氨氮排放量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48.4%,是污染控制的重点区域。流域主要城市排污现状详见表3。表3 流域主要城市排污现状(2010年)排污指标排放量等级主 要 排 放 城 市占流域总排放量的比例废水1亿吨西安市、洛阳市、银川市、太原市、兰州市、咸阳市、宝鸡市、三门峡市、包头市、渭南市、呼和浩特市49.6%COD5万吨呼和浩特市、西安市、包头市、渭南市、银川市、咸阳市、洛阳市、兰州市、宝鸡市、巴彦淖尔市41.3%氨氮0.4万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包头市、渭南市、咸阳市、洛阳市、太原市、宝鸡市、呼和浩特、西宁43.3%(四)农业源污染状况畜禽养殖业是黄河中上游流域主要农业污染源,2010年COD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COD和氨氮排放总量的99.2%和81.8%。流域内畜禽养殖业COD排放量最大的为内蒙古控制区,其次为河南控制区,两控制区畜禽养殖业COD排放量占流域总排放量的46.3%;氨氮排放量最高的是河南控制区,其次是陕西和山西控制区,三控制区畜禽养殖氨氮排放量约占流域总排放量的75.7%。各控制区农业源污染排放状况见表4。表4 各控制区农业源排污现状(2010年)控制区COD排放量(吨)氨氮排放量(吨)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青海20009.4 0.9 133.9 588.2 0.03 甘肃65736.9 315.2 777.1 2245.6 16.1 宁夏101505.3 2500.9 406.7 1687.4 119.7 内蒙古227849.7 647.8 898.8 2775.5 29.8 山西117541.5 181.1 1856.9 6586.4 13.8 陕西144640.2 1088.1 1548.3 7256.2 47.7 河南160411.6 1270.9 808.1 8864.7 37.8 总计837694.6 6005.0 6429.8 30003.9 264.9 三、水环境质量状况(一)流域水质总体状况2010年,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 21项指标评价(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外),黄河中上游流域总体为中度污染,类水质断面占61.5%,类水质断面占15.4%,劣类断面占23.1%,主要污染指标依次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其中:氨氮超标断面9个,占劣类断面的100%;生化需氧量超标断面7个,占劣类断面的77.8%;化学需氧量超标断面6个,占劣类断面的66.7%。“十一五”期间,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明显好转,类水质断面个数从2006年的15个增加到2010年的24个。劣类水质断面个数从2006年的16个减少到2010年的12个。表5 2006-2010年流域国控断面水质类别变化水质类别2006200720082009201047871011161516148214334613劣13109119(二)黄河干流水质分析“十一五”期间,黄河干流水质总体明显好转,2010年总体水质为优,17个国控断面中,16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质,风陵渡大桥断面因总磷超标,水质为类。从青海上游唐乃亥断面到内蒙古乌海市拉僧庙断面,高锰酸盐指数从1.4mg/L波动上升为4.1mg/L,氨氮浓度从0.1mg/L波动上升到0.6mg/L;再到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波动降至3.4mg/L,氨氮波动回落到0.1mg/L,期间受大黑河、汾河、渭河的影响,喇嘛湾断面、风陵渡大桥断面污染物浓度显著提高,高锰酸盐指数分别为3.6 mg/L和3.9 mg/L,氨氮浓度分别为0.3mg/L和0.6mg/L。(三)主要支流水质状况黄河一级、二级支流共设22个国控断面,2010年底,类水质断面8个,类水质断面5个,劣类断面9个。各主要支流中,沁河水质为类;灞河、北洛河、大黑河、伊洛河及湟水河民和桥断面等水质为类;涑水河、汾河小店桥-河津大桥段、湟水河小峡桥断面、渭河陕西段(除卧龙寺桥)水质劣于类,主要超标因子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四)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源地总数为473个,供水服务总人口3367万人,实际取水量14.58亿立方米/年。河流型水源地64个,湖库型水源地66个,地下水型水源地343个。2010年流域达标饮用水水源地382个,占水源地总数80.8%。氟化物、硫酸盐、氨氮是主要超标因子。宁夏控制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较低,仅41.4%,详见表6。表6 黄河中上游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状况控制区数量(个)达标数量(个)超标数量(个)达标比例青海3432294.1%甘肃82592372.0%宁夏29121741.4%内蒙古49381177.6%山西114951983.3%陕西110961487.3%河南5550590.9%总计4733829180.3%四、“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一)水质情况黄河中上游流域“十一五”规划考核断面共11个,其中:河南、陕西、内蒙、宁夏各1个,甘肃和青海各2个,山西3个。2010年11个考核断面全部达标。黄河中上游流域“十一五”规划共安排规划断面42个,2010年达标比例为71.4%。干流断面19个,除风陵渡大桥为类劣于水质目标(类)外,其他断面均达“十一五”规划目标,达标比例为94.7%;各主要支流共设规划断面23个,达标率仅为56.5%,湟水河、汾河、渭河、伊洛河等支流仅部分河段实现“十一五”目标。(二)项目情况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共安排规划项目528个,计划投资319.9亿元。截至2010年底,已完成项目(含调试)446个,占84.5%;在建项目60个,占11.4%;处于前期的项目13个,占2.5%;未启动项目9个,占1.7%。累计完成治理投资231.8亿元,占规划投资的72.5%,其中中央投资32.8亿元,占全部治理投资的14.2%。工业治理项目进展较好,完成率为91.3%;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完成率为77.9%;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完成率为75.0%。山西、河南和陕西三省项目完成率超过85%。各省(区)项目完成情况详见表7。表7 各省(区)项目完成情况省份项目总数(个)未启动(个)前期(个)在建(个)完成(含调试)(个)项目完成率(%)青海省290272069.0%甘肃省4527171942.2%宁夏回族自治区491193877.6%内蒙古自治区863387283.7%山西9%陕西省761086788.2%河南省671036394.0%合计5289136044684.5%五、“十一五”经验总结(一)各省合力治污的局面初步形成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省区治污经验的交流,增强了流域内各级政府及部门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责任感。2007年10月,黄河流域省区代表共同签署黄河水环境保护郑州宣言,强调跨区域合作,建立了流域跨省区际水质责任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黄河中上游流域治污的有效性。(二)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流域内多省区颁布了多项地方水污染防治法规,如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汾河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这些法规加强了对饮用水源等特殊水体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水环境监控、应急处置及执法监督的要求,也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水污染损害补偿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三)地方排放标准颁布实施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污染状况的轻重及污染源分布等特征,以污染防治法制化建设为基础,逐步建立严于国家标准的水污染排放标准。河南省为降低造纸废水及污染物排放负荷,加大氨氮的控制力度,于2009年实施了地方新标准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538-2008)。(四)建立专项资金促进治污工作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治污专项资金开展治理工作,为遏制水污染起到积极的作用。2004年12月,陕西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的资金实施渭河治理规划,推动了渭河水污染综合整治,有效缓解了水环境恶化的局面。(五)水污染补偿制度试点实施流域部分地区实施了生态补偿工作,有力推动了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规定,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市根据考核断面出境水质,确定需缴纳的污染补偿金,落实渭河流域四市责任,调动治污积极性。2010年河南省全面推行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了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六、水环境问题及形势(一)水环境问题分析1、氨氮成为主要污染指标。2010年,流域39个国控断面中,氨氮超标的断面11个,占总断面总数的28.2%。20052010年,23%的断面氨氮指标劣于类水质标准,主要集中在涑水河、汾河和渭河等支流。2、结构性污染突出。黄河中上游流域受传统产业布局影响,行业结构性污染突出。工业废水、COD和氨氮排放主要集中在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占工业废水、COD、氨氮排放总量的62%、72%和85%。3、城镇污水治理水平低。目前,黄河中上游流域污水处理状况呈“五低”的特征,即污水收集率低、污水处理率低、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率低、城镇污水回用率低和污水处理标准低。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山西和河南控制区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农业源已成为影响流域部分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农业面源特别是灌区农田退水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退水的氮、磷是导致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20002008年,河套灌区平均退(排)入乌梁素海水量为4.47亿立方米,对乌梁素海水体影响不容忽视。(二)水环境形势分析1、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压力艰巨。“十二五”期间,黄河中上游流域经济社会将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然而,治污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的状况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更加突出。2、能源化工和沿河产业高速发展给水环境风险防范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黄河中上游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之一。“十二五”期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将快速发展,陕北、鄂尔多斯地区能源煤化工基地日趋完善,能源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仍将持续。当前能源化工产业治污设施和技术、企业监管及沿河污染预警应急水平相对落后,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环境风险防范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3、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水污染形势严峻。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资源贫乏,流域内人均水资源量(年径流量)47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年径流量)的23%。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剧了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的形势,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章 规划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理念,以水环境管理分区为基础,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手段,以流域环境风险防范为重点,以规划治污项目为支撑,以资金和政策落实为保障,构建“保障一区,防范四段,治理六支,突出十四城”的水污染防治格局,提升流域治污水平,促进流域水体水质显著改善,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环境支撑。二、规划原则(一)分区规划,分类控制在流域水环境管理分区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水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水平识别控制单元污染特点,部署差异化治理方案和任务。落实“重点水域水质保障、沿黄风险防范、支流水质改善、常规污染控制”的控制思路,实施优先控制单元重点控制、一般性控制单元常规控制,综合推进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二)以城促支,以支稳干以西宁、兰州、呼和浩特、太原、西安、咸阳、洛阳等污染较重且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为重点,实施水污染综合防控,确保到“十二五”末期,湟水河、大黑河、汾河、渭河、伊洛河五条重点污染支流水环境质量提升,实现入黄水体消除劣类的目标。通过对支流入黄水体水质的控制,削减入黄污染物总量,促进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三)优化产业,沿河防范对兰州、银川、石嘴山、包头等城市的沿黄工业区和宁东能源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大型产业基地,提高治理标准,促进稳定达标,提升准入门槛,强制实施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优化基地和园区的产业发展。实施沿黄河干流重金属、POPs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防控,强化风险防范要求,提升应急处置水平,保障黄河流域水质安全。(四)统筹规划,合力推进衔接主体功能区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统筹考虑黄河节水与用水,水量与水质,工业源、生活源与农业源,立足于科技进步,继续降低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发挥政府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环保、水利、城建、农业、国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提升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管理工作水平。三、规划时段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四、指标体系(一)水质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的21项指标(不包括水温、粪大肠菌群、总氮)。(二)总量控制指标总量控制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五、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重点城市的城镇和工业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水环境监管与应急能力切实增强,沿黄河干流区域污染及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到“十二五”末,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入黄支流水质显著改善,重点城市主要水体水质得到恢复,饮用水水源地和主要跨省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进一步提高。(二)水质目标黄河中上游流域总体水质由中度污染改善为轻度污染;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类;湟水河、乌梁素海总排干、大黑河、涑水河、渭河、伊洛河等支流主要指标消除劣类;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类。53个规划断面中,19个黄河干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类或类以上;34个支流断面中,9个水质保持在类或以上;5个水质达到类;17个水质达到类(河津大桥断面除氨氮外),3个劣五类断面水质大幅提升。(三)总量目标到2015年,黄河中上游流域COD(工业和生活)排放量控制在99.4万吨/年,比2010年削减8.4%;氨氮(工业和生活)排放量控制在13.5万吨/年,比2010年削减9.8%。全流域农业源COD排放量控制在79.1万吨/年,比2010年削减6.6%;农业源氨氮排放量控制在3.4万吨/年,比2010年削减6.3%。各控制区的总量控制目标见表8、表9。表8 各控制区工业与生活源总量控制目标控制区COD排放量(工业+生活,万吨/年)氨氮排放量(工业+生活,万吨/年)2010年2015年削减比例2010年2015年削减比例青海5.805.593.7%0.610.575.3%甘肃16.4215.286.9%2.582.358.9%宁夏13.30 12.34 7.2%1.60 1.46 8.9%内蒙古13.0011.888.6%2.001.819.5%山西20.8218.6510.4%3.072.7410.6%陕西28.5426.148.4%3.633.2710.1%河南10.629.5510.1%1.431.2512.4%合计108.49 99.44 8.4%14.91 13.45 9.8%表9 各控制区农业源总量控制目标控制区COD排放量(农业,万吨/年)氨氮排放量(农业,万吨/年)2010年2015年削减比例2010年2015年削减比例青海2.002.000.0%0.070.070.0%甘肃6.616.127.3%0.300.286.3%宁夏10.70 9.95 7.03%0.22 0.20 7.67%内蒙古22.8521.038.0%0.370.348.6%山西11.7711.066.1%0.850.796.4%陕西14.5713.845.0%0.890.835.7%河南16.1715.126.5%0.970.916.1%合计84.67 79.12 6.6%3.67 3.44 6.3%第三章 实施分区污染防治,推进水污染治理一、完善流域分区管理,加强污染分类防治(一)明确控制区防治重点和路径(1)青海控制区青海控制区需着力保障黄河源头水质安全,防治结合,确保出境水质稳定达标。以“一河(湟水河)一城(西宁市)”污染治理为重点,以氨氮为重点控制对象,着力解决湟水流域污水处理水平低、结构性污染突出等问题。加快区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进度,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及污水厂稳定运行水平,推进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强化脱氮工艺,统筹污泥处置。突出工业点源污染减排,以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为重点,继续推进废水深度处理,加大落后工艺改造力度,提高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水平。维护龙羊峡以上黄河源头及附近河段的良好水质,加大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在湟水河流域推行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保证湟水河西宁段消除劣V类水质,兼顾北川河、南川河的水质改善,确保黄河干流稳定达标。(2)甘肃控制区甘肃控制区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兰州石化、白银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重点,全面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围绕兰州-白银经济核心区、陇东南能源化工基地,抓好石化、冶炼、煤化工等重点产业的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兰州、白银、临夏、定西等地重点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废水回用,提高天水装备制造业清洁生产水平;继续推进造纸、印染、淀粉等高耗水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水环境监控预警应急能力,严防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以兰州、平凉、庆阳为重点,缓解水质超标问题,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全面启动县区及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有效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和设施负荷率,加快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加大泾河、渭河等支流治理力度,确保黄干甘肃段水质稳定达标。(3)宁夏控制区宁夏控制区重点保障能源化工环境安全,突出开展沿黄城市带环境风险防范,做好农业源污染防治试点工作。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有效防止污染产业转移,全面落实各项环保监管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合理布局本区产业发展空间,重点抓好煤化工、造纸、煤炭开采等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提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水平,大力开展废水深度处理和再生回用,全面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石嘴山化工基地为重点,开展沿黄工业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三级防控体系,强化企业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坚持管网优先原则,继续推动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厂负荷率,积极建设污泥集中综合处理处置工程。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强化灌区退水污染防治,积极推广设施农业。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清理整顿饮用水水源地内主要污染企业。加大苦水河、茹河中下游以及主要排水干沟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区内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主要支流、干沟水质明显好转。(4)内蒙古控制区内蒙古控制区以黄河饮用水安全保障和行业污染治理为主要任务,统筹兼顾黄河干流水质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呼包鄂经济圈为重点,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核心,以工业污染治理、沿河产业环境风险防范、生活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为依托,突出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健全饮用水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以稀土企业为重点,开展包头市昆都仑河等纳污河段污染源搬迁整治,确保昭君坟、画匠营子水源地稳定达标,强化大黑河治理力度,保障呼市蒲滩拐水源地水质安全。不断强化环境准入和落后淘汰制度,重点加强食品加工、化学品制造、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污染治理及废水回用,实施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乌海市等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和再生回用工程。完善重点河流(段)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防范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地区能源化工基地的环境风险。重点推进呼和浩特市区、包头市区、乌海市区、巴彦淖尔临河区等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污水厂提标改造、再生水回用及污泥处置工程。全面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农业灌溉系统节水改造,加快乌梁素海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强化大小黑河、昆都仑河、总排干等支流污染治理,保障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5)山西控制区山西控制区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煤化工行业为重点,强化污染治理,优化经济结构,确保汾河水质有效改善。以煤化工、焦化等主要行业为核心,提高工业污染治理和废水循环利用水平,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重点抓好汾河太原段污染治理,提高跨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改善重点城市水体环境。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生产原则,提高新增产能准入门槛,加快淘汰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化工、焦化、造纸、农副食品加工等企业,强制实施焦化、煤炭洗选、电力行业废水循环利用,推动化工、矿井水、电镀等行业废水达标排放和深度处理,消除部分河段铅、硒超标现象。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增强管网配套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再生水回用工程。加快制定出台相关地方标准,落实跨界目标责任制,加大汾河、文峪河、涑水河等污染严重河流(段)治理力度,构建水质断面、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确保汾河等主要水体水质改善。(6)陕西控制区陕西控制区,紧扣“一带一基地”(即渭河流域城市带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治防格局,以降低氨氮污染负荷和防范陕北能源基地化工污染风险为主要任务,确保渭河水质消除劣V类。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落实水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强化老污水厂除磷脱氮提标改造。落实造纸、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污染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鼓励企业间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深入开展化工企业等的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全面排查环境风险隐患,严格实施采油废水回注,及时开展风险源整顿、搬迁,有针对性的制定水环境应急预案。加大渭河干流及小韦河、皂河、北洛河等主要支流,以及无定河、秃尾河等陕北重要河流的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十二五”末实现渭河水质明显改善、陕北重要河流水质不恶化的目标。(7)河南控制区河南控制区以水质维护和水质安全保障为核心,突出黄河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水质安全和洛河水质改善。全面开展工业行业全过程污染减排,显著提高主要支流水质达标率,确保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水环境安全。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补给区风险评价,分级分类制定水源地环境监管方案,率先在三门峡、洛阳开展水源地有毒有害物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开展流域重点工业污染源调查,制定风险应急预案,严格企业监管,加强三门峡和小浪底库区风险防范,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和主要水体环境安全。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有效提高污水厂负荷率和收集率,同时推动深度处理、再生水利用、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加快伊洛河、宏农涧河、沁蟒河、金堤河等污染严重支流的综合治理,保障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二)实施控制单元分类防治(1)控制单元划分黄河中上游流域共划分为47个控制单元,按照分区分类、重点突破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控制单元水体敏感性、水质现状、排污强度及环境风险水平,结合各省(区)“十二五”重点治理需求,将控制单元分为14优先控制单元和33个一般控制单元。优先控制单元在规划期内以加大治理力度、防范环境风险为主,制定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方案,并将水质改善目标作为规划的刚性目标。一般控制单元,规划期内以加强水环境管理为主,落实规划普适性治理要求,主要断面水质不低于“十一五”末水质类别。(2)优先控制单元分类黄河中上游流域14个优先控制单元可分为支流水质改善单元、沿黄风险防范单元、重点水域水质保障单元三种类型。支流水质改善单元包括:湟水河海北州西宁市控制单元、黄河巴彦淖尔市控制单元、大黑河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控制单元、汾河忻州市太原市控制单元、渭河宝鸡市控制单元、渭河咸阳市西安市控制单元、渭河西安市控制单元、渭河渭南市控制单元、伊洛河洛阳市控制单元等9个控制单元,重点改善改善湟水河、渭河、汾河等5条支流以及乌梁素海水质。规划期内,应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工作,落实污水收集管网配套,继续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抓好重点工业园区、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和循环利用,强化境内污染严重河流及排干综合治理,不断促进湟水河、大黑河以及乌梁素海等入黄水体水质改善。沿黄风险防范单元包括:黄河兰州市控制单元、黄河银川市控制单元、黄河石嘴山市控制单元、黄河包头市控制单元,等4个控制单元。规划期内,应实施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加强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减排,全面排查沿黄环境风险源,稳步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确保黄河干流水环境安全,同时积极推进污染支流、主要排干沟水体综合治理,确保水质安全及水质稳定达标。重点水域水质保障单元为黄河右岸三门峡市控制单元。应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水平,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和循环利用,综合防控水环境风险,保障三门峡、小浪底枢纽水质安全。二、加强优先控制单元污染治理,推动流域水质改善(一)支流水质改善单元(1)提升湟水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控制单元污染防治水平本单元以点源污染控制为核心,以西宁市区及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四县为治理重点,着力抓好饮用水源地防治、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等工作。加强水源地监督管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重点实施西宁市地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治理工程、重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整治与隔离防护工程。采取分期分批治理、搬迁等手段,加强西宁、海东、海北共14个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控制西宁市黑泉水库周边城镇生活及工农业污染物排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加大西宁市及海东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制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互助、平安、民和、湟中、西海、乐都及湟源等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快建设“引大济湟”调水工程,积极开展疏浚清淤和生态修复。对西宁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提升氨氮处理水平。同时,继续重视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分期建设西宁市中水回用工程,实施污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污染治理和资源回用相结合,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促进铝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好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重点加快西宁特钢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站建设及中水回用工程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做好重点企业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造以及重金属回收系统,严格规范危险废物堆存。(2)解决大黑河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控制单元城市污染问题“十二五”期间,本单元应围绕城市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再生水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收集率、处理率和再生利用率,严格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大力推进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和再生回用。加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再生水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托克托县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再生水项目、裕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建设项目,提高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继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金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将城市污水收集率提高到90%以上,减少排入大黑河的污染负荷。建设呼市污泥处理工程,集中解决辛辛板、章盖营、公主府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促进污泥资源化利用。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力度。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力度,重点提升内蒙古金盘养殖场、内蒙古奈伦奶牛场、内蒙古特牧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综合治理水平,加大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力度。实施综合措施,降低大入黄口污染物浓度。利用大黑河故道,建设复合型人工湿地-氧化塘系统,有效改善河口生态系统,保障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3)控制黄河巴彦淖尔市控制单元乌梁素海污染“十二五”期间,本单元应重点实施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回用、工业废水处理回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和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回用设施。加快磴口县、杭锦后旗陕坝镇、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五原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进度,推进巴彦淖尔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乌拉特后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提高单元内水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新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污泥处理工程,实现污水厂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再生利用率。建设乌拉特后旗加工园区(呼和镇)污水处理厂及再生利用工程、乌拉特前旗加工园区(先锋镇)污水处理厂及再生利用工程、乌梁素海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磴口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五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提高单元内工业废水收集率、处理率和再生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以乌拉特后旗、磴口县、杭锦后旗为重点,通过粪肥发酵等资源化利用手段,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废物综合利用及污染物减排。大力开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加强农业面源综合治理,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方式、节水减排工程、测土施肥等措施,加强农业退水源头污染治理。辅助开展乌梁素海内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河口湿地构建、网格水道开挖、污染底泥疏浚、排干沟生态沟渠净化工程,削减入库污染负荷,扩大湿地水面面积,有效降低内源污染释放,改善乌梁素海水环境质量。(4)重点解决汾河忻州市太原市控制单元城镇及煤化工污染重点实施太原市区生活污水和小店桥断面上游化工废水治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提标改造工程,强化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等净化设施,积极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对太钢生活区污水处理厂、太原市排水管理处污水净化三厂、古交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全部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通过扩建和新建污水处理厂,将太原市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建设清徐县干流沿岸4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太原市污水回用率达到40%以上。实施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实施重点工业行业污染控制,加快实施太原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布局调整,以煤化工、造纸、食品等行业为重点,提高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实施重点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加大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工业废水治理和再生利用水平。(5)控制渭河宝鸡市控制单元污染实施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控制,突出对小韦河的污染治理,强化工业废水治理和稳定达标,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增加脱氮除磷工艺,努力解决渭河氨氮污染问题。强化工业污染治理,有效削减排污总量。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工艺、设备与产品,重点做好小氮肥企业的淘汰工作,杜绝新建或扩建高污染项目。对排放达标的企业,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针对化工、造纸、制药和果汁等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车间、分厂、总厂对废水实行逐级处理,促进废水稳定达标排放。突出抓好小韦河沿岸排污单位的综合整治。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废水再生利用,对化工、食品制造、炼焦、造纸等行业企业以及存在严重污染隐患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污染源网络监控体系,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施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营水平。统筹兼顾“供-用-节-耗-排”各环节,推进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设计标准,选择处理工艺。按照“厂网并举,管网优先”,推进雨污分流制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2011年底前建成岐山县污水处理厂,全部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成扶风绛帐、眉县常兴、陈仓区阳平镇等沿渭河干流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同时,重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时,统筹建设配套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保证专款专用,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运营监管,健全在线监控装置,实现动态监督与管理。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湖库水质改善。将冯家山水库、石头河水库、宝鸡峡水库等作为流域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的重点,加快周边地区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零售电商行业智能客服在售后服务优化中的应用报告
- 节能灯能源用电协议合同
- 篮球馆租场地合同协议书
- 高速公路合同制合同范本
- 闺房哲学就业协议书模板
- 矿山生产加工合同协议书
- 瑜伽托管合同协议书模板
- 电厂粉煤灰售卖合同范本
- 经营店铺转让合同协议书
- 理由拒绝签质量协议合同
- 肉鹅养殖技术课件
- 2025年养老护理员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电梯检验员资格考试试卷-电梯轿厢与导轨维护试题
- 2025年宜宾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 消化科面试题及答案
-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 202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摄影师职业技能鉴定摄影实践试题试卷
- 手部感染的护理
- 语音主持合同协议书
- 国内驾驶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