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论哲学.doc_第1页
多元论哲学.doc_第2页
多元论哲学.doc_第3页
多元论哲学.doc_第4页
多元论哲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多元论哲学经过爱利亚学派对于自然哲学的批判,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自然哲学家们不再满足于抽象地谈论事物的生成和毁灭,而是力图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与此相应,本原概念在“开端”与“主宰”等含义之外,亦具有了“元素”的含义,而且这一含义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由于自然哲学家们开始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再分的物理单元,并使用了诸如“根”、“种子”、“原子”等概念,因而被亚里士多德等人称为元素论者。至此,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开始发生变化,机械论的色彩越来越浓厚。其次,为了解决芝诺所揭示的一与多的矛盾,自然哲学家们放弃了水、气、火等单一本原传统,不再以一个本原去说明多种事物,而是改用多种东西的共同作用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因而被称为多元论者。显然,在西方哲学一元论主流的背景之下,多元论通常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这一时期的自然哲学具有比较明显的过渡性质。再次,经过芝诺关于运动与静止的思辨,自然哲学家们不再把本原及由本原生成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视为无需解释的当然前提,而是开始正面探讨运动的根源或原因。不过由于元素论的机械论性质,他们往往在事物之外去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有时甚至将其归结为精神性的因素。最后,他们开始重视认识论问题,不仅试图解释感觉的产生,而且想说明感觉与理性的统一关系。哲学思维的这种进步,除了哲学自身内部的原因外,也与当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克罗托内的阿尔克芒首先进行了解剖实验,发现了视觉神经,并且认识到大脑是感觉和理智活动的中央器官。阿那克萨戈拉用动物进行实验,并用解剖方法研究它们的构造。人们的视野已深入到动物身体内部。这一时期多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即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盛年约在公元前444年)是西西里岛的阿格里根特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集诗人的浪漫、哲人的冷静、宗教徒的虔诚和科学家的理性于一身。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追随者,写过论自然和净化两篇长诗和一篇散文医论。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古人记载的大约450行残篇。在希腊哲学中,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位典型的多元论者,其思想带有综合和过渡的性质。他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形体本原说,吸收了毕达戈拉斯派的数目哲学和灵魂学说,也接受了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不过他认为,永恒不动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也不仅仅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他称为“根”(rhizomata)。(一)“四根”与“友爱”、“争吵” 恩培多克勒借用四位神祉的名称,明确宣称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首先请听真,万物有四根:宙斯造万物,赫拉育生命;还有爱多妞以及奈斯蒂,她用自己珍珠泪,浇灌万灵生命泉”。他认为,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整个世界处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一时从单一分为众多,一时又由众多生成单一”。这里所说的“单一”,亦指由众多的“根”所生成的某一具体事物。通过“根”与事物的分合转化,恩培多克勒力图把巴门尼德割裂开的一与多重新统一起来。但是,这四种元素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是“它们之外”的“友爱”与“争吵”作为动力才使得它们分分合合。“友爱”是一种亲和力,靠它组合四根,形成事物。“争吵”是离散力,由它导致事物的分离消亡。这两种永恒的力量大小相同,作用相反,交互消长,轮流坐庄,形成宇宙万物悠忽生灭、不停流转的总画面。由此可见,恩培多克勒所提出的本原实际上是六个,即四种元素和两种力量。他不仅是第一位多元论者,也是第一位外因论者。以上述观点为基础,恩培多克勒叙述了宇宙和生物的生成发展过程。他认为,宇宙开始是个球体,混沌不分。后来不断产生冲突和分离,形成日月星辰等天体。星辰来自以太,太阳源于火,地上万物由其他元素凝聚而成。生物由进化而产生,人也是在不断的进化中生成和完善起来的。由于认识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恩培多克勒讨论了感觉是从何而来的这个前人没有涉及的问题。(二)同类相知与流射说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狭,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正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所以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同类相知”说。他认为我们是“用气见神圣的气,用火看昏暗之火,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关于智慧和无知,他也有同样的见解。因为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所以,知识和感觉是同一的,或者至少是密切相关的。人特别是用血液来思想,因为在血液中,所有部分的各元素都非常好地混合在一起。(三)灵魂轮回说作为虔诚的奥菲斯教徒, 恩培多克勒相信灵魂不死,并且花了不少的篇幅来描述灵魂轮回的痛苦经历。他宣称灵魂不是从我们的血液和呼吸中产生的,而是从别处来到肉体中寄居的,它是一个被神的命令逐出的“完完全全的流浪汉”。灵魂开始处于原始的纯洁状态,没有冲突和争吵,只有爱与美之神库波莉斯。但堕入肉体后,灵魂就沾染了血液带来的罪恶,于是便不得不历经轮回。人只有通过净化洗涤罪恶,才能最终使灵魂返回与诸神同在的极乐世界。虽然恩培多克勒的思想表现为哲学与宗教、科学与迷信、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混合物,但是其主导的方面对希腊哲学的影响还是积极的。他的本原学说、感觉理论和生物进化观点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启发意义,有些见解直接影响了原子论哲学。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阿那克萨戈拉(Anaksagoras, 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生于伊奥尼亚地区的克拉左美奈。约20岁时到雅典讲授哲学,与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交往密切,后因不敬神的罪名被处以罚金并被驱逐出境。离开雅典后,他回到伊奥尼亚,定居在米利都的殖民地兰萨库斯,并死在那里。相传他也写过论自然的书,但只有别人转述的20多条残篇保存了下来。在希腊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赢得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的光辉业绩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首先,他第一次把哲学从外邦带到希腊本土,使这朵智慧之花在雅典的沃土中大放异彩,结出丰硕之果,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巨人。其次,他第一次明确而公开地把精神性的东西“努斯”或“理智”作为本原,从而为后来的哲学革命奠定了基础。最后,他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一)无限的“种子”是万物的本原受伊奥尼亚自然哲学传统的影响,阿那克萨戈拉也在物质性的东西中探寻万物的本原,不过他把本原看作是虽有各种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却不可见的“种子”(speramata)。作为本原,“种子”具有以下主要性质:第一,“种子”是永恒的。无中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从非存在生成,所以“种子”作为无限多样性的存在物的本原,应该是永恒的。第二,“种子”是无限的。“无限”(apeiron)这个概念,阿那克西曼德、毕达戈拉斯和麦里梭等人都用过。他们主要是从“无规定”、“无限界”的角度使用这个概念,而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无限”则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无限”首先指种类上的无限,即有多少类事物就有多少类种子。其次是数量上的无限。万物都混合在一起,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最后是分割上的无限。因为在小的东西中不能有最小的东西,永远有更小的东西,也永远总有比大的东西更大的东西存在。第三,“种子”是同类的。因而亚里士多德把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称为“同素体”(homoiomereiai,直译为“相同的部分”),认为“阿那克萨戈拉把同素体当成元素,如象骨、肉、髓以及其它那些与整体同一的构成部分,单纯而根本的是同素体,土、火、水和气乃是复合物,事实上只是由于其它东西的种子集合而成的”。 第四,“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纯粹的,如纯白、纯甜、纯肉等等。实际上,事物的本性是由在它之中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所决定的。第五,“种子”没有运动能力。虽然万物都是由种子结合生成,但种子自身并没有运动的能力,因而需要另一种力量在外部起作用。这种力量就是“努斯”或“理智”。(二)自主的理智是运动的原因“理智”是阿那克萨戈拉哲学的重要概念,希腊语原文为nous,源于动词noein(思想),通常音译为“努斯”,亦意译为“心灵”、“理性”等,我们译之为“理智”,意在表明希腊理智观念的发源和连续性。在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是第一个将“理智”看作高居于物体之上的精神实体的哲学家。关于“理智”的性质和作用,阿那克萨戈拉有不少论述,最集中的一段是残篇12:“其它的东西都分有每一事物的一部分,只有理智是无限的、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而是单一的、独立自为的。在万物之中,它是最精粹和最纯洁的。它有对万物的一切知识和最大力量。理智还主宰着一切有灵魂的东西,不论是较大的还是较小的。理智也主宰着整个漩涡运动,使这种旋转开始。理智知晓一切被混合的东西、被分开的东西和被区别的东西。一切将要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以及一切现在存在而且将来也要存在的东西,都为理智所安排”。 这个永恒的、无限的、无形的、独立自为的、知晓一切并支配一切的“理智”,虽然具有恩培多克勒的“友爱”和“争吵”那样的外部动力因的作用,但已经是一个全新的、纯粹的精神概念了。因为它摆脱了“友爱”与“争吵”的形象性和隐喻性,相比之下更具思辨性和概括性。“努斯”或“理智”承袭着赫拉克利特“逻各斯”的遗风,以君临一切的姿态,被阿那克萨戈拉堂而皇之地扶上了本原的宝座,与作为质料的“种子”一同共创万物。由此我们可以说,阿那克萨戈拉的本原学说,是古代哲学中比较典型的二元理论,虽然他在具体解释宇宙和生物现象时,更多地使用的是“种子”理论。(三)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着重探讨了感觉的产生问题,与恩培多克勒的观点相反,提出了“异类相知”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我们感觉到一物的热和冷不是由于相似物引起的,也不能通过同样的东西来认识甜和苦,而是根据每一个的缺乏,由热而知冷,由咸而知淡,由苦而知甜,可见的东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虽然他的“异类相知”说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说正好相反,但是在坚持感觉来源于物质对象的作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阿那克萨戈拉更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在肯定感觉作用的同时看到了它的不足,因而认识到仅靠感觉不能把握真理。显然,这一思想与他的本原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因为“种子”不可见、“理智”更是无形的力量,所以只有靠理性认识才能把握。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理论是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而他的理智学说则被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 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就学于哲学家留基波(Leukippose,盛年约在公元前440430年)。他一生游学四方,知识渊博,著述甚多。从第欧根尼拉尔修保留的著作目录表看,他的著作分为十三组共五十多部(篇),内容涉及伦理学、物理学、数学、文学和技艺共五大类,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由于这些著作都已佚失,我们只能依靠古代其他思想家的转述或评论来了解他的思想。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也包含了他的老师留基波的思想,所以下面以德谟克利特的名义展开的叙述应看作他们共同的见解。(一)原子与虚空在万物的本原问题上,德谟克利特以包容百川的大家风度,对以前各派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在本原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原子虚空理论。据亚里士多德记述,“留基波及其信徒德谟克利特主张充实和虚空是本原。他们分别称它们为存在和非存在。充实而坚固的是存在,空虚而稀薄的是非存在。虚空并不比物体缺少什么,因此他们说存在与非存在同样存在。这二者一起构成万物的质料因。正如那些人从作为根本实体的单一 的变化(稀疏和凝聚是这种变化的本原)中生成出万物一样,他们也认为原子间的区别是生成其它事物的原因。这些区别共有三种,即形状、次序和位置。他们断言存在只在形态上、相互关系上和方向上相区别。形态即是形状,相互关系即次序,方向即位置,如A和N是形状的不同,AN和NA是次序的不同,Z和N则是位置的不同”。辛普里丘也记载说,他们“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无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原子,这些原子由于它们的充实而不可割裂。它们之中没有虚空存在。分离的产生则是由于复合体中存有虚空”。 这两段记载是我们了解德谟克利特本原学说最可靠的依据。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说存在和非存在。所谓“原子”在希腊语中为atom,直接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作为本原的原子除了不可分割外,还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所谓“虚空”(to kenon)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显然,德谟克利特的本原学说是对前人思想的借鉴和超越,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事物等问题,通过他的原子与虚空的理论,形成了新的解决方式。他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物理主义解释传统,吸收了“四根”说和“种子”论的元素思想和结构观点,但克服了他们的朴素性和比喻性。他受到毕达戈拉斯学派尝试用无形之数来建构宇宙系统的启发,却把数学质点改造成了物理质点。他无疑深受巴门尼德的影响(据说留基波曾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同意“存在”与“非存在”应有区别,但却针锋相对地为“非存在”和“虚空”平反,不仅承认它们存在,而且视为本原,从而以自己的方式把被巴门尼德分离开的两者重新统一起来。他对存在、非存在概念的重新界定(存在就是充实,非存在就是空虚),对后来存在论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意义。(二)宇宙生成理论以原子虚空理论为依据,德谟克利特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在广袤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原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漩涡运动。在漩涡中,物体相互撞击,以各种方式不停旋转,继而开始分离,相似的就结合起来。但是,当它们的数量众多以至无法再均衡旋转时,轻的就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其余的则留在中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产生出第一个球形结构。这结构象一层内含各类物体的外壳,当作漩涡运动时,周围的壳由于中间的抵抗变得很细薄,而相邻的原子因受漩涡影响不断流到一起,于是大地就生成了。原已抛向中间的原子就停留在那里。包含万物的薄壳本身由于外部物体的吸引也在膨胀,当它在漩涡中运动时,吸入所有它碰到的东西。这些物体中的可结合部分构成一个起初十分潮湿和泥泞的组织结构,但随着它们跟整体的漩涡一起旋转,就逐渐变干,成为天体的基础。世界的数目是无限的,但大小不同,生成和毁灭的时间也不一样。德谟克利特把原子在虚空中进行漩涡运动生成宇宙的过程看作是必然的过程,并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生成”。因为万物生成的原因是漩涡,他称之为必然性。他的这种宇宙生成观点,不仅排除了神话迷信的创世说,而且比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的“外力作用”论更具合理性。但是,德谟克利特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的观点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一方面无法有效地解释原子如何能发生碰撞并且形成万物,另一方面也带有浓厚的机械决定论色彩。后来,伊壁鸠鲁对此作了重要的修正。(三)认识论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的影响,提出了“影像”说,用影像来解释感觉的产生。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依据这种认识,他说明了视觉的产生:印象不是直接在瞳孔中生成的,而是眼睛与视觉对象之间的空气在视者和视觉对象之间被紧压后留下的印记。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约定论”。他“有时摒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认为它们都不是按照真理,而是按照意见显现的。事物的真理是,原子和虚空存在着,甜和苦是从俗约定的,热和冷是从俗约定的,颜色也不例外,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依据这种认识,他认为有两类知识。一类通过理智得来,是真实的,可以作为判别真理的尺度。另一类通过感官得来,是虚假的,没有能力正确地判别真假,“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属于虚假的知识,真实的知识则与此相区别”。 因此,由于实际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而它们作为本原,又是感官无法把握的,所以德谟克利特得出了消极的结论:“我们没有把握每个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只是通过许多方式明白了它们。一个人必须根据这一尺度认识到他是与实在分离的。这个论证也表明,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存在的只是偶性或意见。很清楚,要知道每个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是没有办法的。” 显然,德谟克利特的基本倾向是轻视感觉,重视理性。这种倾向与他的本原学说一脉相承,同时也是深受巴门尼德影响的结果。但是,他与巴门尼德和稍后的柏拉图不同,并未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并进而彻底否认感觉的作用。他只是认为“真实的知识高于虚假的知识”,当虚假的知识在细微的领域中不能再看、再嗅、再尝、再通过触摸感知时,真实的知识就参与进来。应该承认,尽管有些表述不一定恰当,但是他对感觉局限性的批评是很深刻的。(四)灵魂思想德谟克利特的灵魂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灵魂的构成和作用,一是灵魂的安宁问题。据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的记述,德谟克利特是依据他的原子理论来探讨灵魂的本质和构成的。他认为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因为这种形状的原子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因此,德谟克利特实际上主张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在如何达到灵魂安宁的问题上,他认为要真正作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制欲乐,淡薄名利,因为贪心与嫉妒会使灵魂苦恼。所以,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和金银,追求神圣的、智慧的东西才能净化灵魂,得到真正的幸福。德谟克利特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幸福论,以及关于肉体愉快与精神愉快的区别,不仅为后来原子论的幸福观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的伦理思想有深远的影响。原子论哲学的创立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晚期希腊,伊壁鸠鲁结合当时科学的新发展,对之做了一些修正,使它更加完善了。在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