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宋华.doc_第1页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宋华.doc_第2页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宋华.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年级()班宋华2013.3.28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作出客观的评价,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认识战争的性质并评价宋夏和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为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北方、西北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引入设计1.让学生阅读课本P53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其中第二段应指导学生)2.有五代十国形势图引入新课(出示幻灯1:第10课)讲授新课一、问题探究根据学习内容将本课设计为三个板块进行探究。探究一主要了解本课三个政权建立的事实;探究理二清本课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探究三明确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我们先来完成探究一。探究一:政权篇教师指导学生看“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学生分组完成三个政权建立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填写政权建立的表格。完成问题:北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学生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教师强调北宋的统治范围。教师讲述白马青牛的传说。然后通过材料告诉学生契丹民族的生活是游牧生活。了解了契丹族的发展历史,我们再来说说党项族的有关知识。由学生讲述党项族的有关知识。过渡:探究一使我们了解了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探究二:交往篇我们先来看宋辽之间的关系。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目的)?宋辽之间非常敏感的一个问题,就是幽云十六州。五代十国时期,辽在帮助后晋推翻后唐时,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里取得了幽云十六州,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那中原就很危险了。所以北宋就要对辽进行北伐夺回被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提问:北伐的结果如何?(都遭到失败)于是北宋转而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守内虚外”就是大量兵力驻扎在京师,少量兵力驻扎在边境。而辽军为掠夺中原丰富的物产却一再南攻。20万辽军已攻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其他学生完成战役报告。由于这次议和地点在澶州城下,所以历史上称这次议和为“澶渊之盟”。学生具体了解议和的内容。提问:什么是岁币?(就是大量的钱物)那这大量的钱物从哪而来?(从劳动人民手中)假如你是宋朝的百姓,你愿意接受这样的议和吗?(不愿意)那我们来看看在宋辽议和后,出现了什么局面?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过渡:宋辽关系有战到和,那么北宋和西夏的关系又怎样呢?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在今天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契丹和党项族吗?(没有了)探究三:融合篇学生按要求读课文,介绍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教师总结:契丹族逐渐的融入了今天的蒙古族和汉族,党项族逐渐融入了今天的藏族和汉族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历史上不同民族发展汇聚融合而形成的。这些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