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备课.doc_第1页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备课.doc_第2页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备课.doc_第3页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备课.doc_第4页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高效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习目标1.联系中国水土流失概况,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水土流失的概念。2.结合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说明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3.学会运用材料说明水土流失的危害,并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重点难点)【自主学习】一、区域可持续发展1.包括的内容:环境、经济和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2.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有:、荒漠化、森林破坏、减少等。3.水土流失(1)概念:在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2)分布:多分布在,我国以地区最为严重。】【问题磁场】(1)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有一首这样唱道:“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呦)手。”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黄土高原为例)4.自然原因:(1)黄土的特性:一般呈灰黄色,以 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 ,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2)降水特点: 。(3)地质构造: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地形 变化明显,加剧了流水侵蚀。(4)植被:森林和草原的大面积被毁,造成河流水源枯竭, 和风沙加剧,水旱灾害日益频繁。5.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 、 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三、水土流失的危害(以黄土高原为例)6.破坏 ,造成农业减产。7.加剧沟壑发展,威胁 安全。8.造成 恶化。9.淤积 ,加剧洪涝灾情。10.影响 合理和有效利用。【问题磁场】(2)一位外国朋友曾这样说过:“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这句话反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何种危害?四、水土流失的治理11.生物措施:因地制宜,。12.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建等。13.以为单元的综合治理。(1)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的沟道流域。(2)小流域水土流失过程:从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措施和措施紧密结合。问题磁场(3)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三位同学的说法并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植被可以有效地阻止水土流失,而黄土高原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因为植被大量减少。因而要治理水土流失,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大量开垦荒地,从而导致植被破坏而形成的。因此,要想使黄土高原环境变好,只要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黄土高原的人口增长就行了。”“地理环境决定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即使人类不加以破坏,植被还是会减少,水土流失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因此,必须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用工程措施去阻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疑难探究【问题磁场】探究一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黄土、气候、地质构造和植被等。(1)黄土的特性。黄土一般呈灰黄色,质地均一细腻,以粉砂颗粒为主,约占;土质疏松,多孔隙,有的大孔隙肉眼可见,极易渗水;无沉积层理构造,但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富含碳酸钙(左右)遇水浸泡易产生湿陷,抗水冲、抗侵蚀性能弱,因此黄土层极易遭受流水侵蚀和搬运,也易形成崩解或滑坡。(2)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高原降水偏少,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毫米之间,且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左右,冬季却只占。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原因: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的区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植被稀疏的地表有利于夏季热力环流,所以降水多暴雨、冰雹。图表点拨图2-1-5延安降水量柱状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分析延安的降水及其变化对分析黄土高原的降水情况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延安年降水量55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7、8两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一半,冬季、春季降水很少,两季降水总量不足100毫米,不及7月一个月的降水量110毫米。延安所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大都呈现降水集中特点。(3)地质构造。地壳的升降运动 抬升为山地下降为盆地地势高差加大水土流失地震也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质因素之一。地震时,黄土斜坡容易失去平衡,发生大面积的崩滑,使得坡面更加破碎,流水侵蚀进一步加剧。(4)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植被在保持水土方面的作用:截留降水、降低流速、分散流量、过滤淤泥、固定和改良土壤。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植被覆盖率()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20154030608570807560509870:减水减沙率是相对于裸荒坡而言。荒坡植被覆盖率小于。:减水减沙率的个数值分别为高值、平均值、低值。:减水减沙率主要为小区域数字。通过表中的数字说明,植被覆盖率越高,径流减少率越大,径流量越小,从而使侵蚀减少率增大,水土流失量减少。因此,植被破坏加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再加上战争,营造宫殿等,使林草植被大量破坏,从而导致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感悟归纳【问题磁场】图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指引起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它人为活动,如战乱等。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经存在。但那时主要是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所致。人类出现之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例如,陕西省的安塞县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本区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仅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4%。主要表现为:过度垦荒,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滥用土地等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从开封、洛阳、西安等座落在黄土高原的历史名城,可反映出在当时建朝立都时黄土高原自然条件都是优越的,山青水秀,水草肥美。那么人类为何不断破坏植被从而使黄土高原成为今天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呢?下表从一侧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源。人口增长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人均耕地减少和燃料需求的增加,满足对耕地与薪柴的需求导致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土地退化,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农业单产不稳不高,人们便通过开垦荒地来获取更多的粮食,这种行为又会导致植被的破坏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发人口的继续增长,如此循环,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探究二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危害和治理黄河的泥沙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据河南省陕县水文站多年的观测资料,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达千克,暴雨时最多超过千克。过去流传的“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之大。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如果用载重吨的卡车运送这些泥沙,每天装载万车次,也要一年才能运完。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河床淤高,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黄淮海平原25万平方千米、1亿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下图所示:探究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措施自然原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但人类活动极大地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所以治理水土流失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住人类破坏的那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 生物内容:主要是植树种草,是治理的根本措施之一措施作用: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减缓水的流速原则:应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2)工程措施包括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3)其他措施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措施等。如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轮作等。感悟归纳表解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措施功能生物措施植树(乔木、灌木)种草蓄水保土工程措施兴修水库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图表点拨 图2-1-10 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本图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生物措施。左图为护坡林,主要拦截涵蓄坡面径流,起护坡作用;右图为沟底防冲林,其既固定了河床,又拦截了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稳定了坡脚。2.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不同地段应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具体如下表所示:【误区警示】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是不同的(1)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我国西北内陆以及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风化严重,一些砂石、粉尘在强劲的西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南方向移动,在遇到太行山和秦岭的阻挡后,风力减小,粉尘堆积,历经上百万年堆积形成黄土高原。(2)黄土高原在长期流水侵蚀作用下,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面貌。【对点训练】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由黄河流水搬运堆积而成B.黄土高原是由流水侵蚀而成C.地跨甘、晋、冀等七省区,地势由东向西倾斜D.粮食作物以谷子为主二、水土流失最严重经济损失最大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因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由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缺乏,使植被遭受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且破坏后治理难度较大,其危害程度大于黄土高原地区。对点训练下面甲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乙图是某地水系图,读图回答问题。甲、乙两图所示地区水土流失现象都十分严重,但乙图所示地区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比甲图所示地区要大,其原因是什么?三、人为因素并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础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生态环境脆弱是基础。一般情况下,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极其缓慢,是人为因素“放大”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水土流失。对点训练下列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古至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一直以人为原因为主B.目前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当地大力开挖矿产资源来发展工业生产C.如果没有人类活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仍然会存在D.水土流失只是人为原因和自然界中外力作用的结果,与内力作用无关【案例研究】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小流域指地面水和地下水天然汇集区域,在我国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小流域指面积小于100平方千米的流域。本案例以陕北绥德韭园沟和陕北米脂高西沟为例来阐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具体内容见下表:典型小流域韭园沟高西沟流域概况黄河支流无定河中游的一级支流,地貌为黄土丘陵沟壑无定河二级支流,其地貌为峁状丘陵区治理模式以坝系建设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综合防治模式坡沟兼治,以治坡为主的综合治理模式。工程措施与林草生物措施有机结合效益全流域共建淤地坝263座,河淤地312.04公顷,其治理效果明显,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减沙效益86.2%,蓄水效益85.6%,人们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正快速向小康水平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坡面与沟道已基本得到全面治理,治理度达到69.1%,已基本达到泥不下坡、水不出沟的效益。到2001年,高西沟已从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恶水的丘陵地区,建成一个环境基本秀美、生活达小康的新农村【课堂基础过关】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变暖2.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据此回答34题。3.黄土地貌形态多姿,有沟坡塬峁墚等,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结合黄土峁形态图,判断黄土峁是指()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 B.孤立的黄土丘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4.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 在低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A.B.C.D.5.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直接原因是()A.地壳上升 B.地壳下沉 C.断裂作用 D.水土流失6.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B.目前,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C.工程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D.露天煤矿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是很有限的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下图回答78题。7.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8.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读“三门峡水库放水排沙图”,回答910题。9.三门峡水库的泥沙主要来源于()A.水库两岸的坡地 B.黄河的源头地区C.黄土高原 D.河床两岸的侧蚀10.自2002年7月4日以来,我国多次利用黄河人工水库拦蓄的水形成人造洪水,对黄河下游“地上悬河”进行冲沙减淤试验。关于利用人造洪水冲沙减淤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措施是治黄之本B.人造洪水能冲沙减淤是因为提高了水流速度C.人造洪水能冲沙减淤是因为抬高了水位D.人造洪水能减少水土流失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近日印发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年),规划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建设淤地坝等措施,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结合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回答1113题。1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A.地 B.地 C地 D地12.对黄土高原治理要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原因有()小流域数量多 小流域分布广小流域是泥土沙源地和水土流失地 小流域水土流失比大流域更严重 A B C. D13.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非常注重植被的恢复,植被对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是通过()A.涵养水源,固结土壤B增强地面粗糙度,减少水土结合C增加温度,调节气候D防水挡沙,减少水沙的流量【变式训练】变式训练1耸立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绵延500多千米,其南段福建省一侧的长汀县,有韩江支流流过县城。离县城22千米的河田镇,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原名柳村,据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当时境内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的河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2)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变式训练2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1)(3)题。(1)箭头b表示的是()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沙尘暴、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滑坡 泥石流、土地荒漠化 沙尘暴、土地荒漠化A. B. C. D.(3)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的气候条件为()变式训练3读下面“黄土高原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此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形成这一问题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2)A处地形相对平坦,在农业土地利用上,通常用作,其传统的粮食作物是。(3)B处若作为农业用地,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应采取,C处应,D处应修建工程。通过科技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探索,已经找到了根本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