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工作情况1.doc_第1页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工作情况1.doc_第2页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工作情况1.doc_第3页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工作情况1.doc_第4页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工作情况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工作情况一、恩施州的基本概况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湖北省唯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是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新一轮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区域。恩施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神农架,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六县及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版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6万,其中土家、苗、侗等28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3%。自治州首府设在恩施市。二、恩施的文化资源现状恩施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地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苏区,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抗战时期湖北省国民政府的临时省会和第六战区司令部所在地、中共鄂西特委驻地,这段特殊的历史,给恩施留下了厚重的抗战文化。同时,历史的变迁,也为恩施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地面文物总数量为全省之最,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8处、省级57处、州级45处、县级176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外镇名村3个。恩施州是民族文化的厚土。250万年前“远古建始直立人”在这里活动,这里既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文化的诞生地之一,又是巴楚文化、巴蜀文化的融汇之地,各民族在这里相生共存,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积存丰富,特色突出,是我国中部地区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艺术的宝库”。 这里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民间音乐种类繁多,民间舞蹈琳琅满目,传统戏剧韵味独特,民间曲艺体裁丰富,传统技艺独具特色。从全州截止20XX年非遗普查的数据资料显示:全州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及数量共涵盖17个门类,575个项目,其中:民间文学74个,传统音乐84个,传统舞蹈68个,传统戏剧22个,曲艺39个,杂技2个,传统美术33个,传统技艺85个,生产商贸习俗12个,消费习俗30个,人生礼仪28个,岁时节令21个,民间信俗34个,民间知识6个,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27个,传统医药8个,其他2个。从全州种类来看,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类别的资源最多,占调查项目总数的54%;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俗、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等类别资源次之,占调查项目总数的41%;杂技、生产商贸习俗、民间知识、传统医药与其他类别资源较少,占调查项目总数的5%。二、恩施州在民族文化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最早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立法的自治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不断探索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支持。20XX年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州”的奋斗目标。20XX年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发展战略;同年将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相关内容写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纳入了全州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20XX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提出了主要指标和任务,制订和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为民族文化建设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发展道路。法制保障。为使全州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20XX年州政府启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20XX年3月经州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湖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审议通过,于20XX年8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20XX年8月,州政府颁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细则。20XX年1月,州政府出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奖励办法,设立了全州民族文化工作最高荣誉奖,主要奖励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个人、成果以及在省以上重大文艺活动中的获奖个人和作品。 同时,州政府还给州文联12个协会每年2万元的经费。四、近几年来的主要成果 抢救保护。20XX年以来,恩施州政府相继启动了“寻访民间艺术大师”、“命名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活动,20XX年至20XX年共寻访和命名了5批共48位民间艺术大师(政府每年给每位民间艺术大师1200元的生活补贴,县市也对应给每位大师生活补贴),命名公布了80名原生态山民歌手,以民间艺术大师为领头人命名了两批32支民间艺术表演队,常年开展展示和传承活动,命名了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20XX年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大规划的田野调查,普查工作至20XX年完成,通过开展普查和申报,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省、州、县四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四级保护体系已经建立:全州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保护项目13项,省级保护项目53项,州级保护项目89项,县级保护项目315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48人,州级74人,县级213人。有12人分别获得“湖北省工艺民间美术大师”、“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全州有16个乡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1个县(宣恩县)和13个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整理研究。恩施州开展了一系研究、整理工作,整理编纂了恩施州民间歌曲集、恩施州民间舞蹈集、恩施州民间曲艺音乐集、恩施州民间歌谣集和恩施州民间戏剧南剧音乐集五大集成;编纂出版了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共五套48本,内容涉及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印制了恩施自治州民歌金曲50首;公开出版发行了VCD光碟龙船调恩施民歌集锦、大型土家风情歌舞光碟大山深处比兹卡;将近30年来收集采录的253盒民间音乐录音带通过整理制作了CD光碟;实施“恩施州民间文艺集成成果再抢救工程”,编纂出版民族文化丛书,共14套91本,原生态民歌精选和传统舞蹈精选DVD光碟。编辑出版了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彩恩施一书。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近几年,全州举办了一系大型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艺赛事活动,比如:20XX年以来,全州就举办了地方戏会演、山民歌大赛、民族民间舞蹈大赛、曲艺小品会演等赛事活动。同时,恩施州近几年根据各县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选准项目,在创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上做了一定工作,打造了“恩施女儿会”、“利川龙船调”、“建始黄四姐”、“巴东土家撒叶儿嗬”、“宣恩耍耍”、“咸丰南剧”、“来凤土家摆手舞”等一批文化品牌,并围绕这些品牌,积极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努力向外推介、展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巴东土家撒叶儿嗬”组合获全国第十四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和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奖,受邀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展演和闭幕式演出;“来凤土家摆手舞”获中国第九届艺术节全国群星奖广场舞蹈大奖,受邀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春节巡游活动;“宣恩耍耍”获全省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这些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受关注。目前,各县市已围绕“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在整合资源、延伸链条、扩大产品范围和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上进行了项目规划,力争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