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韶关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139)韶关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139)韶关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139)韶关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139)韶关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韶学院2011139号韶关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为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步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韶关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回顾(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学校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下,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应用为导向,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信息化保障措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技术支撑水平不断提高(1)校园网络全部覆盖校园。校园网光纤公里数由2005年的60多公里增加到80多公里;校园网信息点由8千多个增加到1.8万多个;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由7800多台增加到14000多台;出口带宽由300M增加到1.2G;校园网主干实现了千兆互联;完成了大塘校区南区、西区所有新增学生宿舍的结构化布线,完成了大塘校区、启明路、韩家山、黄田坝、华泰等5个教工住宅区的线路改造;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完成了大塘校区和黄田坝校区的WLAN覆盖。(2)信息化建设硬件支撑环境不断改善。服务器由10台发展到16台,存储容量由4Tb发展到8Tb,运算处理速度由Xeon3G系列为主发展到以双核和四核为主。(3)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撑水平不断提高。用于信息化服务的操作系统由单一的Windows 2003发展到以Windows 2008为主,Windows 2003、Linux多种并存;应用和数据库建设由集成发展到应用与数据分开,并建立数据备份系统和容灾系统;开发语言由ASP发展到以ASP.NET和JAVA为主;数据库由Access数据库发展到以MS SQL2008、Oracle 10为主,并设立了数据库集群。2、信息化建设内容不断完善,应用水平普遍提高(1)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校园网站由50多个发展到100多个,增加了1倍;应用平台由4个发展到10个,增加了1.5倍。(2)应用水平普遍提高。校园网门户网站通过改版,与学校自主研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接,实现了信息的统一发布。校园网门户网站已从简单的信息发布转变为涵盖校园办公、信息发布、教学安排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事务的门户平台,成为教学管理、师生生活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学校通过自主研发和购买的方式,完善了科研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精品课程平台、教学评估管理平台、移动短信平台、档案管理系统等10多个系统和平台。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效率和水平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3、数字资源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1)数字图书馆资源不断丰富。数字图书馆有电子图书292240种,电子期刊8000种。拥有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SpringerLink、“书生之家”电子图书、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共购买引进26个数据库,其中中文数据库16个、外文数据库10个,另有自建数据库8个、免费资源库6个。本地镜像可利用资源总量超过6.5Tb,其中数据库250Gb,文件2.26Tb。(2)数字化教学和科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引进专用的教学资源编辑软件,制定教学资源制作规范,建立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容量为10.5Tb。建设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有40多门,建成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30多门。建立全校统一的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和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科研数据库与服务支持系统,为学校科研提供各种科研数据库以及相关海量数据存储,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术资源支撑和服务。4、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1)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规定和省、市有关网络信息安全文件的要求,制定包括电子公告服务管理、信息发布管理规定、学生用户上网守则等10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BBS、聊天室、个人主页、博客等开放性网上栏目的管理,使校园网的运行管理落到实处。(2)校园网络文化门户网站不断扩充。校园门户网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学校主页为核心,以信息收集发布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网站。目前,校园网二级站点有50多个,包括青年湖、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会、青年文学会、信息素养、健康教育和校园BBS等20多个社团网站。(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不断加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网络讲座、报告会,增强学生的网络使用能力、网络文化信息辨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科学地、深入地认识网络文化信息,提高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制负面信息侵蚀的能力,使学生接触到广泛、新颖、健康的网络信息,校园网络已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4)校园网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不断提升。学校针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要求,除建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外,还建立一支稳定的网络安全技术维护队伍,并对网络安全进行专项投入建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校园网已能实时记录来访信息,实时监控如BBS、博客等信息较为敏感的区域。5、MIS系统版本不断提升,功能进一步扩大对校园网MIS系统进行多次改版,并增加多个应用功能模块后,MIS系统更贴近实际需求,界面美观,运行稳定,较好地推进了学校办公自动化的建设进程。目前,每个师生员工都有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账号,账号每天登录数在1500个以上,十天使用率为32.2%,百天使用率为53.4%。“十一五”期间,信息总量为156.12万条,PV数(点击量)为148.5万,手机短信发送量为102万条。数据存储容量中数据库占530Mb,文件占2.2Gb,视频文件占1.7Tb。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经费紧缺,特别是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2、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观念有待加强,相关制度有待健全。3、高水平的信息化开发和推广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还需推进,信息化普及能力还需提升。二、“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突出应用,注重实效,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二)建设目标1、全面启动学校数字化校园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按照构建“数字校园”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安全可靠的原则,推进校园网建设和升级改造,构建教育网络综合管理平台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扩大信息化应用规模,提升信息化建设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安全运行,确保提供高质量、更安全的服务。2、大力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建立教育质量、师生信息、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数据监测分析系统,为教育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3、加强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和完善校、院管理数字化,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率。建立和完善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管理资料库,在全校范围内建设统一数据库、统一认证模式,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4、加强信息化管理和开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快学校信息化应用开发的进程。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已转变为应用开发为主。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充实开发团队人员、提高开发团队技术,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三)重点发展方向1、建设移动教育网,推进无线教育网络和校园网建设,建成随时随地随需的宽带教育网络体系。2、进一步健全统一认证服务体系。按信息化建设需求规划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为校园网用户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综合安全服务,实现内联网、外联网及移动办公的统一认证。(1)建立校园网用户独立的CA数字证书受理系统,为平台各系统用户统一颁发数字证书。(2)实现多应用的统一身份认证,支持多个B/S结构、C/S结构的业务系统接入平台。(3)加强应用数据的安全,实现文件加密保存读取、加密传输和数字签名。3、建立审批管理系统,通过远程电子审批方式,满足学校各类型的业务审批需求。4、建立、完善全校范围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智能化的服务。5、完善网络统一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整合校园信息发布网站,实现网络信息的分散收集和集中管理,并增加校园网站管理的集中性。6、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投入,加大开发、收集、整理网络教学资源的力度,开展制作网络教学资源的培训,将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建设成网络课程。7、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网络设备的处理能力,扩大出口带宽,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一)加大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建立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每年设立信息化建设预算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通过校企共同建设的合作运营模式,积极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制定吸引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措施,以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