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2 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1.2.2 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1.2.2 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1.2.2 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1.2.2 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戊戌变法 一 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 社会根源 1 甲午战争后 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加深 2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 经济根源 甲午战争后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3 阶级根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 思想根源 19世纪70年代 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 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 理论著作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进一步系统阐发了变法理论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 谭嗣同发表 仁学 严复创办 国闻报 等2 基本主张 学习西方 变法强国 发展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3 思想特点 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4 历史影响 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启发了民智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史论要旨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先天不足 后天受到重重阻碍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因此在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出现借助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特点 三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 内容 1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 经济 鼓励发展农 工 商业 3 军事 装备新式武器 用西法训练军队 4 文教 废八股 倡西学 办学堂 派人赴日留学 2 特点 1 涉及领域比较广泛 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 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 从推行范围看 仅限于社会上层 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 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 从推行者来看 由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 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4 从性质上看 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又是思想解放运动 具有双重性 5 从目的上看 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 发展资本主义 6 从推行过程看 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 分不清轻重缓急 措施失当 7 从作用上看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 失败原因 1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 主观原因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缺乏群众基础 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改革范围过大 树敌太多 缺乏政治策略 急于求成 3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 历史意义 1 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 救亡图存为目标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 留下了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通过楹联形式考查早期维新思想 例1 2010 重庆文综 t16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 登高一呼 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 纵目环球 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 最早提出的是 a 洋务派b 早期维新派c 康梁维新派d 民主革命派 解题分析 阅读材料中主张商战 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故答案选b 洋务派的主张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与题干材料无关 排除a 康梁维新派的主张未涉及商战和挽回利权 排除c 民主革命派直接主张民族独立 比商战和挽回利权更进步 排除d 答案 b 变式备选 2012 台州模拟 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的 进一步 是指 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 b c d 解析 选d 采用排除法 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属于两次思想的共同点 排除含有 的a c两项 康梁思想并未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商战和挽回利权相比 体现不出进步 排除含有 的b项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 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最终也发展为政治运动 故 说法正确 答案选d 戊戌变法的综合考查 例2 2009 福建文综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 法民政 英 德宪法 地远俗殊 变久迹绝 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 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 教俗略同 成效已彰 推移即时 若名书佳画 墨迹尚存 而易于临摹 如宫室衣裳 裁量恰符 而立可铺设 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 百度甚多 惟要义有三 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 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 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 效原于此 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 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 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 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 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 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 取鉴于日本之维新 的理由 不得照抄原文 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 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解题分析 第 1 题解答的关键是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美 法民政 英 德宪法 地远俗殊 变久迹绝 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 2 题首先总结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 建立君主立宪制 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答案 1 理由 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 习俗与中国不同 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 不易效仿 日本距中国较近 文化习俗相似 维新时间较近 成效显著 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 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 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 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高频预测 戊戌变法是高考命题中比较重要的考查点 广东高考命题力度虽然不大 但这仍会是以后高考命题的重点 复习时 一要注意戊戌变法的内容 从政治 经济 军事及文教等方面分类整合 二要注意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这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三要注意比较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 从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等角度分析三次改革对东西近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 选择题1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 反思 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解析 选c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挽救民族危机 维新派 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分别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的主张 b项是在新文化运动后 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 a项在甲午战争之前 2 早期维新派认为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欲制西人以自强 莫如振兴商务 这实际上是主张 a 实行君主立宪制b 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c 仿效西方 实行变法d 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 解析 选b 商战 是强调发展资本主义 即与西方国家进行商业竞争 并未涉及政治体制 a c d排除 3 下列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 夫不可变者 伦纪 圣道 心术也 非器械工艺也b 立国之道 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c 当世恶疾 帝制为最 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 顺者昌 逆者亡d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 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二者行斯强也 解析 选d 解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并判断其基本立场 a和b是顽固派的观点 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 d体现的是君主立宪的主张 符合维新派的观点 4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康有为主张 我朝变法 但采鉴日本 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 君主专制b 联邦制c 共和制d 君主立宪制 解析 选d 联系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及日本政体特点 可知本题选d 5 某论文将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 开始农奴制改革 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 继而明治维新 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 开展戊戌变法 作为重要论据 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解析 选b 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看 是在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俄 日 中三国分别进行了学习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改革 故正确的论文主题应该是b 二 非选择题6 2012 开封模拟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改革家 文学家 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然而 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 以财利 兵革为先务 引用凶邪 排摈忠直 躁迫强庚 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 流毒四海 冯梦龙的 警世通言 中也有这样的故事 将次天明 老妪起身 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 赶二猪出门外 婢携糠秕 老妪取水 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 口中呼 罗 罗 罗 拗相公来 二猪闻呼 就 盆吃食 婢又呼鸡 王安石来 群鸡俱至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 呜呼 皋夔伊尹 均为古代贤相 遐哉邈乎 久远的意思 其详不可得闻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 惟公庶 指王安石 足以当之矣 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 变法有什么特点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 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 或态度 的原因 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解析 第 1 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 第 2 题第一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朱熹 百姓否定王安石变法 而梁启超赞同王安石变法 原因可以分别从朱熹理学 尚义 观点 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现象 梁启超主张变法等角度思考 第二问从阶级利益 角度不同等方面思考 答案 1 现象 社会矛盾尖锐 军队战斗力低下 财政异常困乏 特点 以理财措施为中心的全面社会改革 2 原因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核心 与理学家尚义观念发生冲突 故遭到朱熹的批判 文学作品虽有夸张之处 但王安石变法中因用人不当 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百姓也会不满意 梁启超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故对王安石高度赞扬 说明 由于受时代环境 自身利益 观察角度 价值取向等影响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7 2012 淮安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 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 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 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 虽然失败了 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 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 从现代化的进程看 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 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 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 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从军事 技术 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 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 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 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 中国崛起第十四 从 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分别指出材料中 西方的脚步 和 旧制度 的内涵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请从政治 思想方面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的主要依据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日本明治维新 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的主要表现 4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俄 中 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解析 第 1 题回答近代文明与专制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