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语言而精彩.doc_第1页
因语言而精彩.doc_第2页
因语言而精彩.doc_第3页
因语言而精彩.doc_第4页
因语言而精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因语言而精彩 课堂,因情感而鲜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再次重申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的,语文课程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的语文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回顾过去,语文课改的成绩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但是,从过分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训练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到过分追求情感的熏陶感染而淡化语文的工具性,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今天,我们的课改终于“拨开云雾见青天”,在语文教学的不断探索、追求中,我们明白:只有实现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语言感悟和情感熏陶的水乳交融,我们的语文才会因语言而精彩,我们的课堂才会因情感而鲜活。以下实践经验供同行参考,权作抛砖引玉。一、引导语言感悟,挖掘文本的内涵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必须建立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有许多教师很重视词句教学的基础,但往往停留在表层的内容意思的理解,而缺乏深层的品味推敲,更忽视了语言的情感色彩。这样不仅仅有碍于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深刻领悟;也有碍于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的提高,丰富语言修养的内涵。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赏析,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言的感悟,感悟什么?如何感悟?从武凤霞老师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走近杏林子师:除了瓜子和飞蛾以外,还有你没想到的吗?(学生沉默)同学们,有的想不到就在文字中,一眼就可以发现;有的想不到却是藏在文字后面的,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才能发现。下面我们就来走近杏林子。师:有一天,杏林子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师:是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很多的意思,我再读一读,请同学听一听,看看你能听出什么。(师读)生:我想到了生命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想活下去才能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生:生命是属于我们个人的,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成就一番事业;而相反,我们也可以不拿它当回事,白白地糟蹋它。师:糟蹋,你懂吗?怎么做是糟蹋生命?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也不做,让时间白白浪费掉。生: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师:其实,我觉得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学生瞪大了眼睛不解地看老师,老师出示杏林子照片,简介杏林子)从课例看出,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这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语言的感悟必须立足于文本对话,而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重视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强了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小学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拥有丰富的可挖掘的资源,因此,积极挖掘教材的内涵,让学生在点点滴滴的语言感悟中、在春风化雨般的润浸中成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得到有效的发挥。二、引领品味诵读,享受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优秀教学专家许汉曾说过:情感的熏陶和语言的感悟、语言的实践是融为一体的。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诵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2008年申奥成功,举国欢腾的盛大场面,让学生从感性上产生自豪、激动的情感,我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文中句子:“我的心中产生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会使得这个国家、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民变得多么美好。那一刻你就会明白,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这当中有个别读、有评读,我再引导点拨:“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影响着哪一切呢?”这当中,我激动、自豪的范读,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产生那种自豪、激动的心情,因此,学生的个别读、评读也就顺势而发,从句子的品读中感悟到,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可见,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影响着一切。至此,学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效的品读和情感体验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语文的人文性只有承载着工具性这一叶扁舟才可以在语海中扬帆启航。三、诱发想象情境,激发深层的体验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创设再现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深层体验提供了契机。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读句子。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到这位父亲满脸灰尘,身上沾满血迹,十个手指头都擦破了,一边挖一边擦着血和汗。”另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这位父亲双眉紧锁,双眼布满血丝,心急如焚,手却没停过。”教师紧跟着引领:“看到这样的文字,想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生1:我感受到时间在流逝,时间很漫长,这种父爱多么了不起啊!生2:我感觉到他忘记了自己了,顾不了危险,顾不了伤痛,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生3:我感受到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执着,如果我是上帝的话,我一定让他们父子团聚!生4:我感受到这位父亲已经非常非常疲劳了,可见他爱儿子胜过自己啊!我也恨不得和他一起挖啊!显然,抓住文章描写细腻的地方诱发学生想象情境,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发出来了,完全被文中的父亲深深地感动,已经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了,语言与情感的有机融合让课堂变得如此鲜活。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领悟马可.波罗说的话:“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老师先播放卢沟桥事变的影片,通过激情引导:枪弹声中的狮子快乐吗?失去快乐的狮子仿佛要干什么?然后出示狮子的图片,配以轰隆的枪炮声,诱发学生想象狮子的样子、神态、以及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在老师的诱发下,深深体会到狮子对日寇的无比愤恨,对战士英勇的赞颂,这时学生真正体验到马可.波罗说的话:“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的内在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表达出来。这样把文章研读和媒体运用有机地整合,使学生丰富了想象,激发了深层的体验,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对双胞胎得以茁壮成长。四、追寻心灵对话,引发内化的升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饱含魅力的教学语言,能洞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的语言似汨汨泓泉倾心而出,爽心明智;震撼人的心灵,引发内化的升华,让学生产生了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老师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一文时,在拓展延伸部分,为了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内化的升华,充分运用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同学们,还有两个多月,你们就要告别小学生活了,你们何曾想过,整整六年啊,是谁?用知识的明炬点燃你们兴趣的火苗,以最优美的旋律谱写一首首思想启迪的篇章。 同学们,是谁呀?(生:老师!)对,是他们,在你们的心田播下了美好的种子,给了你们人生最重要的启蒙! 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学生回答)师:你们对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谢,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读了课文,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师的课堂语言,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灵性,才使得师生间的心灵对话,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散发着浓浓的深情,透发着撼人心魄的魔力,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同时使这种情感得到内化,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可谓工具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深层对话会,会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进而内化,与教师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以达到“讲到庄严处,学生耸然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这也是著名教师孙双金老师努力追求的境界。五、赏识激励评价,突显人文的关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教育、自我表现进步的能力,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尤其是赏识、激励性的评价,更使整个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在教匆匆一文时,我指导学生朗读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自然段时,有个学生读错了五、六个字词,他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了,等他读完,我对他说:“不要紧,你已经读出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说明你已经读懂了课文了,只要再纠正一下发音,你会读得更好。”学生在我的激励评价中重获自信。又如:孙双金老师赠汪伦的教学,一个学生说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来送呢?一个学生说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对此,孙老师夸奖道:“这两个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啊,提出了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按常规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来送呢?为什么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这些话语中浸透了老师对学生的一份爱心,这里没有师道尊严,师生间是平等的,教学的氛围是民主和谐的,课堂充满着人文关怀。在课堂中,激励性的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界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学习。而赏识则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往往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 杨再隋老师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