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浆比重.doc_第1页
水泥浆比重.doc_第2页
水泥浆比重.doc_第3页
水泥浆比重.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泥浆的水灰比1:1(质量比),每立方水泥浆中水泥和水的用量各是多少呢 怎么计水密度1;水泥密度3.1;水质量/水泥质量=水密度*水体积/水泥密度*水泥体积=1*水体积/3.1*水泥体积=1得出水体积:水泥体积=1:3.1一立方水泥浆中 水的体积占四点一分之一;水泥体积占4.1分之3.1水泥搅拌桩水泥浆比重和水灰比的计算2010-11-21 20:05水泥搅拌桩施工中的水灰比一般是设计给出。大体的范围介于0.40.5之间。这个假如是0.5来推算一些公式,供大家参考使用。一、水泥浆比重的概念1、水泥浆比重,是指水泥浆的重量与体积之比。比如是水灰比是0.5,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水泥浆的比重如下:假如是水是1,那么水泥是2,水的体积是1,水泥的体积是2/3.1(3.1是水泥的比重),这样计算出水泥浆的比重为:(1+2)/(1+(2/3.1)=1.8232、现场监测根据水泥浆的比重计算水灰比公式现场水泥浆如何测算其水灰比,采用下面的公式很有用的。我们使用NB-1水泥浆比重仪测量水泥浆的比重,然后反算这种水泥浆的水灰比。假如现场测量的水泥浆的比重为 x,设定水灰比为n,公式如下(推算过程略):n=(3.1-x)/(3.1*(X-1)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我们假如测量的水泥浆的比重是1.823,那么计算水灰比就是:1.277/2.551=0.50 ,就是0.5了与前面计算是一致的。好了,这个供大家参考。给大家一个nb-1水泥浆比重计使用说明一、用途:NB-1型泥浆比重计是用于测定比重的仪器,其单位为克/立方厘米。二、主要技术特性:测量范围从0.963克/立方厘米,刻度分度值为0.01克/立方厘米,泥浆杯的容量为140立方厘米。三、结构简要说明:本型泥浆比重计是不等臂杠杆式仪器,它的主要部件,如图所示。四、使用简要说明:本泥浆比重计使用时,须将泥浆注入(3)泥浆杯内,齐平杯口为止,不要留有气泡,将杯盖(4)轻轻盖上,多余泥浆和空气即从杯盖中间小孔中排出,再将溢出的泥浆揩刷干净。然后把(1)杠杆的主刀口(2)放到底座(7)的主刀垫(8)上去,将砝码(6)缓缓移动,当水泡位于中央时,杠杆呈水平状态,砝码左侧所示刻度,即为泥浆比重。如需测得泥浆比重23克/立方厘米范围时,需将平衡圆柱盖旋开(11),然后将平衡重锤(10)放入,旋上螺纹盖即可测得。(测量方法及步骤同上)仪器使用后应冲洗揩刷干净。五、校验方法:检验仪器是否准确,可在泥浆杯中注满蒸馏水,用同样方法测量所测得比重如为1,则表时比重计是准确的。如果测得结果不为1,则可将比重计的平衡圆柱盖拧开,增减圆柱内的金属颗粒,使所测量的比重为1即可。六、外形尺寸:本泥浆比重计所占体积为:500100100毫米关于孔道压浆用水泥浆配比设计的几点说明,我在刚开始搞搞水泥浆配比的时候有疑后来查阅资料,搜索中,发现网上的一些经验,转过来供大家参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P93)11.3.2“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可参照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55-2000)通过试配确定;砌体砂浆配合比也就相应的采用了现行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那么后张孔道压浆配合比怎么确定?用于质量评定的资料怎样出?我在各省各项目中发现很不统一,很多建设单位、管理单位、承建单位试验室均采用了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28天抗压强度试件采用每组6块,一个工作班两组整理资料,这样做对吗?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这样是不正确的,没有任何依据的,应当予以纠正。下面我就现行规范、规程中有关孔道压浆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A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P135)12.11.2条款“孔道压浆宜采用水泥浆,所用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水泥。采用矿渣水泥时,应加强检验,防止材性不稳定。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水泥不得含有任何团块。2、水:应不含有对预应力筋或水泥有害的成分,每升水不得含500mg以上的氯化物离子或任何一种其他有机物。可采用清洁的饮用水。3、外加剂:宜采用具有低含水量,流动性好,最小渗出及膨胀性等特性的外加剂,他们应不得含有对预应力筋或水泥有害的化学物质。外加剂的用量通过试验确定。12.11.3条款水泥浆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应不低于30Mpa,水泥浆的技术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水灰比宜为0.40-0.45,掺入适量减水剂时,水灰比可减小到0.35;水泥浆的泌水率最大不得超过3%,拌合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泌水应在24h内重新全部被浆吸回通过试验后,水泥浆中可掺入适量膨胀剂,但其*膨胀率应小于10%水泥浆稠度宜控制在14-18s之间。12.11.11条款:压浆时,每一工作班应留取不少于3组的70.7mm70.7mm70.7mm立方体试件,标准养护28d,检查其抗压强度,作为评定水泥浆质量的依据。B、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年版)P243对孔道压浆的规定摘录如下:(10)压浆时,每一工作班应留取不少于3组试件(每组70.7mm70.7mm70.7mm立方体试件3个)标准养生28d,检查其抗压强度作为水泥浆质量的评定依据。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孔道压浆质量评定的依据是每工作班留取3组70.7mm70.7mm70.7mm立方体试件,每组3个,就不要再搞什么每组6块、每工作班两组了。那么孔道压浆配合比怎么确定?设计单位一般要求压浆强度同梁体强度,就在建高速公路而言,预应力梁板多设计强度为C50,那么就以C50压浆配合比示例,以供参考吧! 在示例之前,我们在看看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手册(P210-211)后张孔道压浆的目的;主要有防止预应力筋的腐蚀;为预应力筋与结构混凝土之间提供有效的粘结;因此,要求压入孔道内的水泥浆在结硬后应用可靠的密实性,能起到对预应力筋的防护作用,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粘结强度和剪切强度,以便将预应力有效地传递给周围的混凝土。孔道内水泥浆的密实性是最重要的,水泥浆应充满整个管道,以保证对力筋防腐的要求,至于水泥浆的强度,原规范未作明确规定,仅提出不应低于设计规定,而以往的设计对此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设计人员往往对水泥浆强度提出比较高的指标要求,如有的要求达到梁体混凝土强度的80%,甚至有的要求与梁体混凝土强度相同。在具体的施工中,要使纯水泥浆满足高强度的指标要求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对于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力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靠压浆来提供,因而所压注的水泥浆应有一定的强度以满足粘结力的要求。但实际上,挠曲粘结应力无论是在梁体混凝土开裂之前或开裂之后都是很低的,设计时并不需要加以验算,现行的设计规范也未要求对其进行验算,而且一些发达国家的规范在涉及预应力混凝土梁内的粘结时,都是用力筋的锚固而不是粘结应力来保证的,所以对压浆强度要求过高并不适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要求压浆强度不低于20Mpa,国际预应力协 2014年各行业工程师考试备考资料及真题集锦安全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 物业管理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注册化工工程师 会(FIP)发布的工程实践指南建议压浆强度不低于30Mpa,因此新规范第12.11.3条款规定水泥浆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应不低于30Mpa,新规范虽然明确了压浆强度首先应符合设计规定,但设计者也不宜对此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能确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即可,没有必要因指标过高而增加施工难度。 从这段文字显而易见,净浆强度不论是设计人员、建管人员、承建管理人员,应该对水泥浆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片面提高强度要求,脱离现实。事实上,要配制C50强度的净浆配合比,以规范要求的稠度14-18S,不添加高性能的灌浆剂,已经是无法实现的了,有的建设管理单位要求C60的T梁孔道压浆强度为C60,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通常采用的灌浆用水泥最高不过是52.5了,因此,要配制C50的净浆必须首先选择一种性能好的外加剂。目前可供的低泌水、微膨胀、高性能的灌浆剂厂家还是不少的,但是“鱼龙混杂”,一定要通过自己试拌检验其性能。不好的外加剂虽然可以达到高效减水增强的目的,但是容易导致浆液离析,混合不均,产生快速沉淀现象,这种外加剂的添加,你是不可能做出稠度符合规定14-18S要求的,有些项目上因为选择了不良外加剂,导致浆液异常,产生了配不出来的“假象”,没有去找原因,却怀疑了规范的准确性,竟改变了规范的稠度要求,批准为30-50S,这种现象我在多个项目上遇到过,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好的灌浆剂的添加,不但浆体在水化硬化的不同阶段产生适度的微膨胀,以补偿水泥体系的塑性收缩、干燥收缩和自身体积收缩,而且能够满足(C50及以下)配合比的强度和稠度要求,没有任何问题的。C50孔道压浆配合比示例如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