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风景建筑.doc_第1页
中华民俗风景建筑.doc_第2页
中华民俗风景建筑.doc_第3页
中华民俗风景建筑.doc_第4页
中华民俗风景建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和藏传佛教及其学说和思想,对营造建筑形式和组织建筑空间等建筑实践活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形成了藏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这些设计思想和理念,对藏式传统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对西藏城乡建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一、天梯说 西藏历史传说中的聂赤赞普是西藏第一个藏王,他和他之后的六个藏王,史称天赤七王。传说天赤七王都是天界的神仙,等到他们死亡时也会登上天界。王统世系明鉴讲,“天神之身不存遗骸,像彩虹一样消逝”。彩虹就是登天光绳,山体就是天梯。天赤七王之后的止贡赞普藏王,在一次决斗中,由于疏忽而斩断了他与天界联系的登天光绳,从此藏王留在人间,人们在青瓦达孜为他修建了西藏的第一个坟墓。在天梯说影响下,不排除当时防御的考虑,那个时代西藏的很多房屋都建在山上。据西藏文明讲,当时“在所有的山岭和所有的陡峭的山崖上都建有大型宫殿”。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地方的山腰上看到画上去的天梯图腾和山顶上宫殿的废墟。 二、女魔说 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并迎娶唐朝公主后,开始在拉萨河谷平原大兴土木。文成公主曾为修建大昭寺和造就千年福祉而进行卜算。她揭示蕃地雪国的地形是一个仰卧的罗刹魔女,提出消除魔患、镇压地煞、具足功德、修建魇胜的营造思想。主张在罗刹女魔的左右臂、胯、肘、膝、手掌、脚掌修建12座寺庙,以镇魔力。文成公主曾约定,如来不及修建这12座寺庙,也要先在这些地方打入地钉,以保平安。在罗刹魔女心脏的涡汤湖,用白山羊驮土填湖,修建大照寺以镇之。此后,吐蕃这片地方呈现一切功德和吉祥之相。女魔说对吐蕃王朝在拉萨河谷地区的开发建设曾发挥过重要影响。 三、中心说 古代佛教宇宙观认为,世界的中心在须弥山,以须弥山为中心,取5万由旬为半径画圆,再取2.5万由旬画圆,形成了宇宙的四大洲和八小洲。佛教认为世界有三界,人类和畜类生活的中界,以须弥山为轴心,伸展到神灵生活的天界和黑暗的地界。在中心说的影响下,桑耶寺的建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其主殿代表须弥山,由围墙所构成的圆内有代表四大洲、八小洲及日、月等殿堂建筑。在中心说的影响下,民居、寺院、宫殿等建筑都被认为是世界的缩影。早期的帐篷和后来居室中的木柱都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沿着这个中心可以上升,也可以下沉。这也是信教群众向居室中的木柱敬献哈达的原因。 四、金刚说 西藏宗教的主要流派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在金刚乘基础上发展的,属于大乘佛教。藏传佛教曾渗透到西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包括无数形态和极端复杂哲学思想的宗教领域,要说清楚它的内容和思想是非常困难的。金刚乘作为藏传佛教的基础,其“顶礼膜拜”和“朝圣转经”等思想和仪轨,对旧西藏社会形态、城市形态和建筑形式都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寺院的殿堂建筑内有很多“回”型的平面布局,这些都是求佛转经的通道。桑耶寺主殿的三层空间都有回型布置,这种建筑平面布置反映了宗教思想和仪轨的需要,延伸到寺院之外就形成了不同的转经道路。比如转山、转湖、转寺、转塔等等,拉萨的八角街就是著名的转经路。事实上对大昭寺的朝圣形成了囊廓、八角和林廓三条转经道路,这对早期的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五、来世说 藏传佛教思想,宣传四谛五明、六道轮回,只求来世,使人们不追求个人和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丰富,甚至认为受到的苦难越多,修行才会越深,也才会有比较好的来世。藏传佛教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性的而非经济性的。物质增长和生活富足对佛教信徒没有价值,而所谓的人格净化和升华才是人一生的追求。房子盖起来能遮风蔽雨即可,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农牧奴住房建筑上表现得非常充分,这也是藏式传统建筑具有古朴粗犷的建筑风格的因素之一。 这些设计理念和思想反映出高原先人对世界和建筑实践的某种良好愿望。其一是规划设计后营造建筑的程序理念,得到了切实的建筑实践。大昭寺在拉萨河谷的涡汤措建设起来了,女魔地形中的十二个寺院也建起来了。其二是趋利弊害。松赞干布开发拉萨河谷并按照文成公主提出的建造思想,曾整治拉萨河北滩支流使其改道,而后填平了涡汤措,这可称为西藏地区古代城市建筑趋利弊害的典范。其三是文化融合。在拉萨的大昭寺和山南地区的桑耶寺等传统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吐蕃、汉地和泥婆罗(今泥泊尔)等不同文化融合的痕迹。其四是崇尚自然。藏式传统建筑的选址、建筑用材等都比较好地适应了雪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些都是西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走进傣家竹楼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鹤然起舞的美丽少女,美丽的景致让人恍然如在梦中。 竹楼的传说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丽的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子。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竹楼内外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走进竹楼就好象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很明显。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不仅在云南能看到美丽的竹楼,在许多旅游景区,也能领略它的独特风采。无论在哪里,只要你走进竹楼,一定会有不同的精彩迎接你。北国冰雪建筑文化 冰雪建筑是始于地下的。东北的古代民族为了在冰雪自然环境中生存,常为穴居,以深为贵。用九节梯子下到洞穴之中,在其中生一堆火,周围铺着树枝,柴草或皮张,用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还有筑城穴居,或冬则入山,居土穴中。 尽管非一日之冰,可冻三尺土深,而人居九尺地下,又燃一柴火,则可以御寒,如有山洞,其深更远,再有火燃,就更适于人居了。 但由于地下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加上人们可以利用木材,这样,使人从深地下走上浅地下。赫哲族早期居住名曰希日兔克,即地窖子,就是这种情况。 再后来,由于密封条件的改善,即用兽皮遮在木房内,外用土堆上或用泥糊上,内燃火这就使人在冬季从地下走向了地面。这也从赫哲族的马架子中看到这一点。 地上马架子是源于夏天临时住地的尖状窝棚(撮罗安口)和圆顶窝棚(昆布如安口)的。这些窝棚有些用毛草制成,有些用柳条制作。 为了采光,又怕漏风,先人们把墙壁开了一个洞,赫哲人曾用去鳞的鲢鱼皮做窗户封材,后用窗纸糊窗户。 而辽代女真族从穴居转变为筑室居住,据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载: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复以板与樟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才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塞之。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撤衣。 谈冰雪建筑文化时,不能不谈到炕。在我国,有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的习俗。 炕是北方人的暖床。尽管现在北方城市楼房中,大部分已没有炕,而只有床了,但床的出现却比炕要早很多。据张国庆在他的北人尚炕习俗的由来一文考证,新唐书高丽传载:(其人)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据此断定,高句丽人发明了炕,他进一步说明,在隋、唐之际,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受床和炉灶的启发,将二者合二为一,又经过改造加工而产生为炕。并传至东北各民族之中,后又传至黄河至秦岭以北。 爱斯基摩人在狩猎外出时,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们取结实的陈雪、压实的雪切成大城雪砖然后用雪砖垒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砖间缝隙,在室内燃一把火,把表层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挂起毛皮,甚至在屋顶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门有一半在地下,门前还有雪砖造一拱型挡风墙。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户,用晒干的各种海兽肠子作窗户纸,可以透光。 我国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许多西方建筑,过去冬季取暖则主要采取壁炉的方式。即冬季在房间客厅,有大壁炉,在其中燃木料,使墙壁很热,成为火墙,靠这一火墙,整个房子在冬季就暖和起来了。羌族的碉楼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着名。 历尽沧桑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技艺精湛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芜人的血汗和智慧。 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上海的民居最风情 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中国共产党也诞生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漫步在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新式里弄住宅出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租界内,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陕南村(原皇家花园,陕西南路151号),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抗日战争前该处全是外国人居住,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大楼公寓式民居则体现了近代建筑艺术的高雅华丽,能反映上海城市风貌和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大楼公寓集中在当时的商业交通繁华路段,解放前多为中外高级职员居住。欣赏这样的建筑,犹如欣赏一件件艺术珍品。如淮海中路雁荡路上的永业大楼,采用四方攒顶和转角处的园形屋顶,形成了大楼独特的屋面轮廓线。如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东美特公寓),有特色的仿生建筑武康路密丹公寓等等。这些大楼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会显得矮小苍老,但它们所独有的沧桑感和贵族气却是高楼新贵们无法比拟的。 在上海的徐汇、卢湾、静安等区,有一些幽静的马路,两旁都为庭院深深的花园洋房。花园洋房兴起于三四十年代,主要满足官僚、外商、买办、实业家、艺术家等的居住需求。花园洋房是有着宽阔的草坪、绿树环绕的浪漫迷人的宅邸,许多以大理石雕像或喷泉为花园的中心,一些高级的洋房还建有网球场、游泳池,以显示宅邸的豪华。淮海路、新华路沿线路段花园洋房较多。这些住宅有法国式、西班牙式、挪威式、英国乡村别墅式等,舒适别致,色彩柔和,可谓千姿百态、高雅气派。虽然岁月流逝,但那无法掩饰的豪华、那若有所失的神秘,却令人感慨万分。 解放以后,政府新建了“一千零二户”和“二万户”住宅,1951年建造了上海乃至全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但这些“火柴盒”式的“工房”构造简单,内部拥挤,只能解决市民居住的燃眉之急。市区的老房子也因人口稠密成为“新七十二家房客”。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上海民居已淡化地域概念,一个个环境优美、风格别致的居住小区雨后春笋般出现,世纪之交的上海民居更追求舒适性、美观化、绿化率,它为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增添了现代艺术魅力。海南传统民居 琼海地处海南东部的平原地带,濒临南海,地域开阔,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海南经济文化发达之地。加积镇在明清时,便是富贾四方的商埠。据史书记载,琼海居民祖宗多来自福建。因而海南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继,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它也必定与中原地区在有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它们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其民居格局型制不但受其时代文化的制约,也顺应生活实用需要发展,而且还流露出了最朴实的审美需要。 琼海的民居不是海南传统民居中的唯一代表,但是它是海南民居中最为普遍的样式。在琼海的乡土村落中,民宅是一个家族尊严的外在表现,民宅从开始的选址到以后的家族生活,都与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们几乎是把全部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铸到里面去了。 住宅的选址只能在自己祖宗的地里,不能占别人的祖地。祖地是前辈人或买或开拓出来的,有永久的继承权。对住宅的营造,家家户户都是极为重视。造房子之前,请来阴阳风水先生看风水定阴阳,风水先生根据住宅型制和选址的地势风水来确定住宅的朝向,然后择起良辰吉日,祭祀土地爷,祭祀祖宗,这才动土营造。这时候同宗同族的男男女女都来帮忙,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也牵儿带女回来。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礼仪一直相伴一个家族兴旺到衰败的全过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社会中,“礼”对人们的行为的约束同时也反映到人们住宅的型制上。 海南传统住宅的型制格局一般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堂屋是其主体,也是家族的中心。挨着堂屋的左侧是两个小屋子,靠院墙的为厨房子,另一个为杂房,杂房放粮食或工具等。有的杂房也置床,子女多的家族女孩子也常住其间。对着厨房的是小院门,小院门也盖成瓦房式,下雨天可以在那里堆积或凉晒东西。紧靠院门而又靠着院墙的是柴火房,也是厕所,用来放置农具或置鸡舍。有的还有后院,后院如很宽,鸡舍便置在那里,有的还在那里盖小厢房,用来住人。一般后院里都种有果树。小的后院一般只是用来晒东西。不过,一般民居院落围墙旁都种有果树,这样既起到了美观、绿化作用,又可多阴凉,海南的热天较长,果树开花结果时节,总有沁人花香随风潜入夜伴居民进入梦乡。 堂屋是住宅的主体,它比其它房子都要宽敞高大,在院落中显得特别突出。堂屋分为二部分,中间为客厅,客厅里设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时节下,生辰忌日,都在这里设祭行礼;婚丧大典也在这里举行;平素若有贵客临门,也在这里接待。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一定得经过正院门然后进入堂屋拜见父母。由此可见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 当地习俗是,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儿子才能继承堂屋。如兄弟折产分居,新屋必须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结婚嫁娶时,女方最为关心的是对象有没有自己的堂屋。 海南传统的封闭性独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经济下农民的保守思想和狭隘心理,同时,这种院落式建筑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延续。静悄悄的团山村 团山村在云南省建水县境内,村子不大。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村子背靠的山和面临的坝子都绿意融融。团山村以张姓为主,全村240户人家、877人中,张姓就有178户、677人。在这个静悄悄的小村子里隐藏着一个颇具规模、历经6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的汉族民居,这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实属罕见。 在街上一走,你就会发现,云南的汉族无论在当地居住了多少代,总被人问及祖上从何而来,团山村也不例外。听说早年团山村并不存在,直到明洪武年间,江西鄱阳县一位名叫张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临安(建水),看中了县城外土地肥沃、风俗醇美的张宝石寨,于是在此安家,繁衍子孙,方成为巨族。 张福的到来一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观念,使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外为官、经商、开矿,依靠不断的创业实现资金的积累,最终修筑了一个个殷实的宅院,怡然自得地构建出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城池。 团山村如今保留有东、南、北三座寨门,其中一座名为锁翠楼,街道用大青石板铺就,各户人家气宇轩昂的大门是主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斗拱飞檐高高挑起指向云天。团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所有建筑一律坐西朝东,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平面布局包揽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形式。 著名的张家农园是张氏后人张汉庭的私人住宅,为团山民居的主要代表,房屋建于清光绪31年,由一组一进院、一组二进院和花园祠堂组成。前院是花厅,院内铺青石板、置花台、青石水缸和花木;中院为家眷生活起居的主房,后院是长辈生活起居的正房。花园祠堂在大门左边,庭院宽敞,中间有水池,祠堂座落在十几级台阶的高台上,庄严典雅。如今祠堂的功能已变成了小学校的教室,祠堂的敞廊是孩子们课余嬉戏的好地方,陈年的祠堂里洋溢着生气。 团山民居各户人家的宅院筑得紧凑舒适,尤以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著称。木雕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姿态、植物纹样、几何图形,都根据各种形体采取不同的雕凿方法,穿漏与浮雕相结合,面面俱到,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那份气派,埋藏着主人家发财之后对儒雅的崇尚。 除木雕、砖雕、石雕外,彩绘书画也是装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楹联遍布庭院板壁,其中一座楼的天花板上,就集中了100多幅彩绘书画,足以显示主人家书香世第的文化气息。 这些诗词楹联大多是劝善说教之文:大启万年新世界,恪遵百忍旧家声,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钟鸣鼎食的家族并不期望子孙碌碌无为地寄生。几百年来,张家16世一直以百忍作为家训,家风良好,子孙中好学上进的人很多。整个家族还以宽阔的胸襟造福于当地,捐资铺设村街路面,营造寨门,修缮庙宇,开凿大井解决饮源,以及建设民安桥等。 团山村现保存完好的汉族传统民居和古建筑有21座,它们都已经被编了门牌号,成为无数户人家共同拥有的家园。团山村的后人们就在这令人羡慕的老宅内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年年迎候春燕的归来,因为这些燕子也把它们的家筑在了雕龙画凤的檐梁上。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