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控制分析(论文).docx_第1页
功率控制分析(论文).docx_第2页
功率控制分析(论文).docx_第3页
功率控制分析(论文).docx_第4页
功率控制分析(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XX本科毕业设计(论文)2014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LTE功率控制分析Analysis of LTE power control学 院:_ _ _ _专业班级: 姓 名:_ _ _ _学 号:_ _ _指导教师:_ _ _完成时间: 二一四年三月17论文题目:LTE功率控制分析专业:学生: 签名: 指导教师: 签名: 摘要 近几年,通信技术又上升了一个台阶,LTE是3G之后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技术。与3G不同,LTE采用全新的设计方法,主要技术包括:OFDM、OFCDMA、SC-FDMA及MIMO(多天线传输和接收),表现最为卓越的地方在LTE的数据业务,上百兆的下载速率进一步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上网的需求。与此同时为保障良好网络环境和通信环境,减小邻区干扰,改善扇区边界用户干扰和弱覆盖等问题。功率控制无形中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键因素,合理功率可以满足正常的通信需求。功率控制可以尽量平衡小区的SINR值,对网络和通信环境的优化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上行功率控制、下行功率控制和SRS功率控制的来分析邻区干扰、弱覆盖等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基于用户位置,根据RSRP的值估计出不同用户的路径损耗,再根据不同路径损耗的大小将用户划归到不同区域,然后对特定的区域进行相应的功率算法,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小区干扰,提高了系统吞吐量。关键词:功率控制;路径损耗;吞吐量;Title: Analysis of LTE power controlMajor: Name: Signature: Supervisor: Signature: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up a step, LTE is after 3 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volution.Different from 3 g, LTE adopt new design method of main techniques include:OFDM、OFCDMA、SC- FDMAandMIMO(Multiple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Performance is the most remarkable place in LTE data business, hundreds of megabytes of download speed furth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society, people on the Internet.At the same time to ensure goo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network environment, reduce the neighborhood interference, improve the sector boundary problem such as user interference and weak coverage.Power control virtually become the key facto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reasonable power can meet the demand of normal communication.Power control can balance district SINR value as far as possible, the optimization of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plink power control, downlink power control and power control of SRS to analyze neighborhood interference,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such problems as weak coverage.Mainly based on the users loc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users RSRP value estimate the path lo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h loss will be the size of the user into the different areas, 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power algorithm for specific areas,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eighborhood interference, improve the system throughput.Key words: Power control;Path loss;Throughput;目录前言11绪论11.1引言11.2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12 LTE系统架构22.1LTE系统架构的特点22.2 LTE系统架构的优点33 LTE系统干扰分析33.1 LTE系统架构较于CDMA系统的优势33.2 LTE系统干扰43.2.1TDD 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间的干扰43.2.2小区间同频干扰44 功率控制的算法44.1功率控制算法分类54.2 TDLTE功率控制的特点64.3功率平衡和SIR平衡混合体制准则74.4FDD系统和TDD系统的功率控制区别74.5TDLTE功率控制算法75不同用户位置的功率控制算法85.1 中心区域的上行功控算法85.2 次边缘区域的功控算法95.3边缘小区的功控算法106常见上行功控方案106.1 开环功控106.2闭环功控116.3小区内功控116.3.1补偿信号衰落116.3.2减小对邻小区的干扰116.4小区间功控117功率控制的实际应用12结束语15参考文献16致谢17前言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是继3G之后移动无线通信的演进技术。LTE部署正不断向世界范围扩展,它能提供更大的带宽、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全IP网络框架,从而给蜂窝网络带来一场革命。它采用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对网络的所有组件,包括无线接入网络、传输网络及核心网络均重新进行设计。LTE成为一种真正的全球无线标准,可以在各种频谱范围及操作场景中进行部署,可广泛应用与无线领域。1绪论1.1 引言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的部署是无线通信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因特网协议、网络体系结构和安全在内的许多领域的技术综合起来。与3G不同,LTE采用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可以在各种频谱范围及操作场景中进行部署,广泛应用于无线领域。3G系统采用CDMA多址方式,在小区内和小区间使用相同的频率资源,同频间的干扰很大,而LTE系统采用的是OFDMA多址方式,小区内不同的用户占用不同的频率资源,小区间一般占用相同的频率资源,小区内用户间同频干扰相对减弱,因此,在主要用于解决干扰问题的功率控制技术方面,LTE 系统比3G 系统有较大简化。本文重点介绍LTE 系统的功率控制技术,在介绍之前,首先分析了LTE 系统的干扰情况,随后对现有系统中的通用功率控制技术进行探讨,从而引出LTE 系统的功率控制方案。为了减小小区间干扰,3GPP 36213协议中规定TDLTE上行链路进行慢速功率控制。在该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位置的上行功率控制方法,首先根据RSRP的值估算出不同用户的路径损耗,再根据路径损耗的大小将用户划9-3到不同的区域,然后对某个特定的区域采用相应的功控算法,通过仿真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小区间干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1.2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为了使移动通信与宽带无线接入BWA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技术相互融合,并同时应对WiMAX和4G的挑战,3GPP启动了LTE项目。LTE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扁平化网络结构和全IP系统架构,支持最大20MHz的系统带宽、超过100Mbits的峰值速率和更短的传输延时,频谱效率达3GPP R6标准的35倍。TDLTE作为TDSCDMA的演进技术,目前已成为3GPP唯一的基于TDD技术的LTE标准。中国全面启动的TDLTE产业与国际LTE产业基本同步,并已被国际广泛接受,将为中国在引领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TDLTE一方面继承了TDSCDMA智能天线、特殊时隙等的核心专利;另一方面,TDLTE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通过更灵活的频谱配置方案(1420MHz)来提升网络效率和单个基站效率,并且采用公共无线资源管理控制基站来简化系统结构,减少网络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所有蜂窝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RRM)的功能对于系统的性能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容量、覆盖和服务质量(QoS)及无线接口资源的使用效率。RRM提供空中接口的无线资源管理的功能,目的是能够提供一些机制保证空中接口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最优的资源使用效率、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时延,从而满足系统所定义的无线资源相关的需求。2 LTE系统架构2.1 LTE系统架构的特点LTE系统在设计之初便在基于分组交换的提高数据速率、降低传输时延、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系统复杂度等系统需求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定义,现有3G系统架构难以满足LTE的系统需求,为全面满足LTE系统需求,系统架构也重新进行了设计从整体上说,TDLTE系统和FDDLTE系统采用相同的系统架构,与3GPP系统类似,分为核心网和接入网两部分;TDLTE和FDDLTE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帧结构(TDD帧包含特殊时隙DwFFS和UpPTS)和多天线配置上(TDD沿用智能天线技术,支持8天线的波束赋形技术,FDD最多支持4天线) 。如图1所示,LTE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演进后的核心网EPC(Evolved Packet Core network),即图中的MMESGW和演进后的接人网EUTRAN。LTE接入网仅由演进后的节点BRJeNB(evolved Node B)组成,提供到UE的EUTRA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协议终止点。E-Node B之间通过X2接口进行连接,并且在需要通信的两个不同E-Node B之间总是会存在X2接口。图2.1为LTE系统架构2.2 LTE系统架构的优点LTE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通过s1接口进行连接,s1接口支持多到多连接方式。与3G系统的网络架构相比,接入网仅包括E-Node B一种逻辑节点,网络架构中节点数量减少,网络架构更趋于扁平化。这种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带来的好处是降低了呼叫建立时延以及用户数据的传输时延,并且由于减少了逻辑节点,也会带来运营成本(OPEX)与资本支出(CAPEX)的降低。3 LTE系统干扰分析3.1 LTE系统架构较于CDMA系统的优势LTE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通过s1接口进行连接,s1接口支持多到多连接方式。与3G系统的网络架构相比,接入网仅包括E-Node B一种逻辑节点,网络架构中节点数量减少,网络架构更趋于扁平化。这种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带来的好处是降低了呼叫建立时延以及用户数据的传输时延,并且由于减少了逻辑节点,也会带来运营成本(OPEX)与资本支出(CAPEX)的降低。LTE系统作为3GPP发展的演进技术,在下行采用OFDMA多址技术,下载峰值达到100Mbit/s,上行采用单载波SC-FDMA技术,上传峰值可达20Mbit/s,相比CDMA技术,对功率控制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CDMA系统是自干扰系统,在一个小区内的不同用户占用相同的频率,只是通过码分来区分用户,用户间同频干扰非常大,必须采用高效的功率控制技术,限制系统内干扰电平,降低小区间的干扰和小区内用户间的干扰。CDMA系统还需要通过功率控制来克服远近效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减小UE的功耗。对于LTE系统来说,采用OFDMA和SC-FDMA多址技术,多了多天线发射技术,却增加了在终端不同移动速度下的吞吐量。3.2 LTE系统干扰3.2.1 TDD 系统中上下行子帧间的干扰TDD 系统需要考虑上下行时隙的交叉干扰,为了避免E-Node B间上下行时隙的干扰,TDD 系统需要保持E-Node B间的同步。LTE 系统要求TDD 双工方式下,E-Node B间时间同步保持在3 s 以内,频率同步保持在0.05 ppm 以内。3.2.2 小区间同频干扰LTE 系统可以同频或者异频组网,同频组网能够获得较高的频谱利用率,但会引起同频干扰,可以通过上行功控、小区间干扰协商(ICIC)等方式减少小区间的同频干扰。总的来说,LTE 系统内的干扰主要来自同频邻小区,对功控技术的依赖性也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下行与上行相比,较容易采用其他减小同频干扰的技术(譬如频选调度、交织、加扰、波束赋形等),因此LTE 系统中只做上行功率控制,而下行只进行简单的功率分配。4 功率控制的算法TDLTE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其优越性的体现有赖于功率控制技术的使用。功率控制是TDLTE系统中资源分配和干扰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有效的功率控制算法能够降低用户问的相互干扰,可以在满足每个用户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最小化其发射功率,从而减少干扰、增加系统容量,并能延长手机的待机时间。4.1 功率控制算法分类功率控制算法主要从两个层次分析和研究:全局层次和局部层次。可以将功率控制分成不同的类型,如图4.1所示。连续功控离散功控上行链路功控下行链路功控固定步长功控自适应步长功控功率控制算法集中式功控分布式功控基于信号强度功控基于SIR功控基于BER功控开环功控闭环功控外环功控图4.1 功率控制技术分类根据功率控制在蜂窝系统中的链路方向不同分为:上行功率控制(从移动台到基站)和下行功率控制(从基站到移动台);根据功率控制处理方式分为:集中式功率控制和分布式功率控制。根据确定功率控制命令的测量指标分为:基于信号功率、基于SIR(信干比)、基于BER(误码率);根据功率控制信息的获取方式分为:开环、闭环、外环。其中闭环又称为快速内环。开环功率控制是指发射端根据自身测量得到的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不需要接收端的反馈。开环功率控制在TDLTE系统中主要用于随机接入过程,由于系统上下行链路在同一个载频上传送,通过对导频信号的路径损耗估计,接收端可以对发送信号的路径损耗进行准确估计,相应调整发送功率。开环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可描述为:其中为开环功率控制调整后的终端发射功率;为测量得到的链路路径损耗;为基站期望收到的目标功率。开环功率控制不需要反馈信道,算法相对于闭环功率控制反应更灵敏。它可对移动台发射功率的调整一步到位,即信道衰落多少就补偿多少。但是在深衰落的信道环境中,开环会使功率幅度调节过大产生误调,恶化系统性能。所以开环功率控制在目前的标准中仅在无线链路建立时使用。闭环功率控制是指需要发射端根据接收端送来的反馈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的过程。它分为功率调节和功率判决两个部分,因此功率调整的延迟较大。环境因素(主要是用户的移动速度、信号传播的多径和迟延)对接收信号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当信道环境发生改变时,接收信号SIR和BLER的对应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要根据信道环境的变化,调整接收信号的SIR目标值。由于UE和基站问的通信,闭环功率控制可以校正测量误差,并且以更小的更新周期来补偿快衰,但是相对地需要一部分的反馈信息来换取调整精度的提高。另外还可以加入外环功控,结合快速AMC(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来补偿因信干噪比(SINR)测量和干扰变化而产生的误块率(BLER)相对目标值的偏离。外环功率控制的功能是将目标SIR调整到最恰当的值,以保证信号质量。外环功率控制流程主要包含三部分:测量接收信号质量BLER、查询指定BLER门限值、门限判决,按照相应策略调整SIR目标值。外环功率控制的SIR目标值调整策略是外环功率控制流程的核心部分,理想的外环功率控制算法可以根据测量BLER值(或物理层BER等测量信息),兼顾判决的不同情况,以不同步长调整SIR目标值。根据功率调整大小的度量,功率控制又分为连续功率控制和离散功率控制;根据功率更新的测量,功率控制分为功率调整步长固定(固定步长算法)和功率调整步长根据信道状况自适应地调整。4.2 TDLTE功率控制的特点由于LTE下行采用OFDMA技术,一个小区内发送给不同UE的下行信号之间是相互正交的,因此不存在CDMA系统因远近效应而进行功率控制的必要性,即基站对本小区内所有频带都是以等功率发射的。在TDLTE中主要侧重上行功率控制,用户根据功率控制参数对不同的信道设定不同的上行发射功率。TDLTE上行功控主要用于补偿信道的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并用于抑制小区间干扰。采用慢功控方式,功控频率不高于200Hz。TDLTE系统可以利用上下行信道对称性进行更高频率的功率控制。开环功率控制一般用于TDLTE系统的上行链路中;闭环功率控制在上下行都有,有时会结合外环功率控制来使功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功率漂移与软切换相关,由于TDLTE中采用硬切换,所以此处并不考虑功率漂移。此外,非实时服务的功控是选择性质的,因为有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所以非实时服务不再需要功率控制使接收功率在深衰下仍保持在给定值上嘲。4.3 功率平衡和SIR平衡混合体制准则功率控制准则的控制方法易于实现,但其性能不及基于SIR平衡准则的功率控制,基于SIR平衡准则的功率控制也存在局限性,若某移动台到达基站的SIR过低时,需增大发射功率以使SIR达到平衡,但这也相应的增加了对其他移动台的干扰,必然导致其他移动台发射功率增大,如此不断恶性循环导致系统崩溃。为了克服SIR的正反馈带来的系统不稳定性,人们又提出了将SIR平衡准则与功率平衡准则相结合。4.4 FDD系统和TDD系统的功率控制区别TDD系统开环功率控制算法和快速闭环功率控制算法理论上完全可以采用类似FDD系统的相应算法机制,主要差别在于不同算法的具体参数设置,如TDD系统的快速闭环功率控制只在每帧(或子帧)内某个或某些时隙执行是非连续的,另外采用了多用户检测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所以其调整步长和FDD系统有很大不同。在TDD系统中,外环功率控制算法需要充分考虑其每时隙服务用户数少,每个接入用户对系统负载影响剧烈的特性,采用外环功率控制调整步长策略,自适应确定最佳目标SIR值,保证系统频谱效率尽量高。4.5 TDLTE功率控制算法TDLTE理论上不需要下行功率控制,而上行功率控制仅是为了补偿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所以我们只讨论上行功率控制算法。上行功率控制计算公式可表示为:其中,P为UE的发射功率;为UE的最大发射功率;为分配给该UE的上行RB数量;为小区特定或UE特定的参数(包括目标SINR、干扰水平等);为小区特定的路损补偿系数,(取决于部分功控的幅度即进行完全的路损补偿);为UE测量下行路损值;是由RRC(无线资源控制)层制定的针对某个特定MCS的参数;是小区特定的发射功率控制闭环修正系数;函数由高层给出。5不同用户位置的功率控制算法传统的功率控制算法,采用全路损补偿的方法,希望所有用户达到相同的目标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plus Noise Ratio)值,其计算式为:式中:表示发射功率谱密度;表示小区内部用户的目标;表示服务小区所受的干扰;表示用户到服务基站的路径损耗;表示最大发射功率谱密度。由于(1)式并没有考虑不同位置的用户对小区间干扰贡献的大小,因此小区边缘用户为了达到和小区中心用户相同的,就必须采用很高的发射功率,这增加了小区问的干扰,进而影响系统的性能。基于这种情况,TDLTE上行的功控算法对传统的功控算法进行了改进,采用部分路损补偿的方式。为了更准确地控制不同区域用户的发射功率,降低小区问的干扰,本文根据下行RSRP(RS Received Power)的值估算出不同户的路径损耗,再根据路径损耗的大小将用户划归到不同的区域,然后对某个特定的区域采用相应的功控算法。每个小区可以分为3个区域:中心区域、次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5.1 中心区域的上行功控算法位于中心区域的用户,离服务基站距离较近,信道条件相对较好,且距邻小区较远,受到邻小区用户的干扰较小,因此可以采用3GPP 36213协议中的功控方式,即部分路径损耗补偿的功率控制算法,通过设置较高的目标值,减少功率提升的限制条件,以此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在式(1)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部分路径损耗补偿的功率控制算法如式中:表示路径损耗补偿因子,取值范围在(0,1)之间,用来调节路损补偿的程度。当时,小区内所有用户具有相同的发射功率谱密度,与传统慢速功控算法一样。图5.1 中心区域 次边缘区域边缘区域5.2 次边缘区域的功控算法次边缘区域的用户相比于中心区域的用户,离服务基站的距离稍远,信道条件没有中心区域的稳定,受到邻区用户的干扰也相应的有所增加,因此次边缘区域用户的功控方式不能简单地采用部分路径损耗补偿的功控方法。次边缘区域用户的通信质量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也是比较重要的,因此不仅要考虑移动台到本小区基站的路损情况,还应该考虑移动台到邻小区基站的路损情况。在忽略快衰的情况下,用户对邻区的干扰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发射功率和用户到临小区的路径损耗,如:式中:表示服务小区所受的干扰;n表示非本小区的用户数目;表示非本小区用户i的发射功率;表示用户i到邻小区基站的路径损耗。如果两个用户具有相同的发射功率,而到达邻小区的路损不一样,由式(3)可知对邻小区的干扰也不一样。如果用户到邻区有较大的路损,即使发射功率很高,也不会对临区造成很大的干扰。基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在次边缘区域的用户,采用基于路损差的功率控制算法。次边缘区域的目标SINR设定为:式中:表示目标小区到最强邻小区的路径损耗。5.3边缘小区的功控算法边缘区域用户离基站距离最远,信道条件较差,受邻小区的干扰也最大,因此为了保证基本的通信质量,需要较大的发射功率,而这又会导致干扰抬升。为了克服干扰,移动台需要更高的发射功率,发射功率与干扰的交替上升,最终会致使边缘区域用户的发射功率首先达到最大值,此时干扰也是最严重的。为了避免干扰与发射功率的交替上升,就要限制热噪声抬升的值,使其稳定在某一点可以表征系统受干扰的程度,计算式如:式中:,I表示干扰功率,N表示噪声功率。边缘区域用户发射功率的大小,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系统干扰的大小,冈此边缘区域用户发射功率需要在基于路损差功控方法的基础之上再把系统的IOT信息也考虑进去。这种基于干扰信息的功控算法要充分利用IOT和功率裕量的信息,找出满足条件的最大可用SINR,以此来提升用户性能,而又不会使整个系统的干扰过高。首先根据IOT裕量估算出可上升干扰的大小,再根据功率裕量算出可提升的SINR值,即: 所以,边缘区域用户的功率算法如:当大于时,则边缘区域目标SINR降低,进而降低发射功率以减小小区间干扰;反之,则增加发射功率来提高边缘用户的性能。6常见上行功控方案6.1 开环功控开环功控是终端根据接收到的下行公共参考信号衰落情况,估计自身发射链路的路径损耗,通过功控公式计算其自身的发射功率,其特点是不需要向基站反馈信息,也不需要等待基站的功控指令。开环功控主要针对慢衰落,无线信道变化缓慢时,开环功控能够很好地估计信道衰落情况,并做出响应,而且调整的功率动态范围大。这种衰落估计的准确度是建立在上下行链路具有一致的衰落情况下。LTE FDD 由于上下行链路的频段相差远远大于信号的相关带宽,所以上行和下行的信道衰落情况相关度不高,这导致开环功率控制的准确度不会很高,只能起到粗略控制的作用,必须使用闭环功率控制才能达到精确的控制效果。LTE TDD 由于上下行链路位于同一频段,具有上下行信道互易性,开环功控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控制精度,此时不需要采用闭环功率控制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6.2 闭环功控闭环功控是基站根据终端的反馈信息,向终端下发增加或减少发射功率的功控指令。闭环功率控制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发射功率,但终端反馈会增加时延,需要额外的信令开销。6.3 小区内功控小区内功控由服务小区的基站独立完成,不需要接收邻小区的干扰信息。小区内功控的目的如下。6.3.1 补偿信号衰落信号衰落主要由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快衰落)造成的。大尺度衰落主要包括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等。6.3.2 减小对邻小区的干扰当系统频率复用因子为1 时,小区间的干扰抖动将严重影响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对小区边缘的用户做功控时,需要考虑邻小区的干扰问题。6.4 小区间功控小区间功控是本小区功控要基于邻小区受干扰水平指示。例如,邻小区测量自己受到的干扰情况,将此干扰水平与可承受的干扰门限相比,超过干扰门限,则将干扰指示置为“1”,否则置为“0”。邻小区干扰指示为1 时,将干扰指示通知本小区,如图6.4所示。本小区将通过降低UE 发射功率等措施,减少小区间的干扰。图6.4 小区间功控图例7功率控制的实际应用LTE功率控制的重要性从如下图例中可以体现出来:小区通过高层信令指示/,通过不同比值设置RS信号在基站总功率中的不同开销比例,来实现RS发射功率的提升。图7.1 参考信号的发射功率 LTE的每个基站覆盖的面积为蜂窝型,相邻基站间功率值的大小都会影响周围基站受干扰的程度。目标基站功率值过大会影响到邻基站小区受干扰情况,尤其处于两小区间的边缘区域的用户。邻基站小区功率值过大,目标基站的小区会受到邻基站的干扰影响。图7.2 PCC PUSCH Max TxPower每一个颜色代表不同功率值的大小,图中红色区域功率值较大,原因是信号太弱,系统需要调整大的功率来保障该区域的业务正常,建议调整周围基站的天线下倾角。图7.3 PCC PUSCH Path loss图为上行业务信道上的路径损耗,由图可知该区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损耗范围在56,128,西北角的损耗最严重,损耗范围在128,200,严重影响信号的传输速率。图7.4 PUCCH Max TxPower图为控制信道发射功率,根据图中的门限值可知该区域红色区域为功率值的大的边缘区域或故障区域,主要原因有基站本身的问题(无法正常工作)、建筑物阻挡信号、小区的边缘区域存在弱覆盖等图7.5 CurrectGiValue以上图例为LTE系统在用户和小区间的功率控制,除此之外LTE的每个基站的环境参数也影响系统功率值。基站的站高度、天线的海拔、天线主瓣的方位角和天线下倾角的大小,都影响每个基站的覆盖蜂窝面积,间接影响系统功率值的大小和系统受干扰情况。结束语与3G 系统的CDMA 相比,采用OFDMA/SC-FDMA 多址技术的LTE 系统对功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