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绽放异彩.doc_第1页
让课堂绽放异彩.doc_第2页
让课堂绽放异彩.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 课 堂 绽 放 异 彩奉化中学 王亚峰 记得去年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发起过一个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是“全国暨香港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涉及31个省,近1.6万名大中学生和香港特区的3000多名大中学生。其中一些结果令人大为吃惊: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富想象力、有自信心、意志力较强的人仅为4.7。而这四项是创造性人格必备的特征。在被认为是新世纪必备的探究能力、对新事物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能力三项调查中,也仅有14.9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正在培养。同时,有65.5的内地学生虽然对老师或教科书上的说法时常抱有怀疑,但当有同学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48.1的同学认为大多数同学会沉默,更有16.5的同学认为“大多数同学会予以非议”。以上的数据清楚的说明:当代青少年缺乏创造品格,缺乏创新能力,思维模式传统,思维定势太强,过于严谨,过于尊崇权威。 这个权威的调查意义深远,走进新世纪的中华民族亟需创新精神,而我们的教育却根本没有提供这些。因此,教育革命确实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环顾世界教育潮流,审视我国教育现状,“素质教育”就不能不成为我们国家意志的体现,“创新教育”就不能不成为新世纪教育的理想追求,所有这一些表明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和坚定行动。这就成了我们重新审视“课堂”,变革“课堂”,对“课堂”进行理论思考的深刻背景。 事实上,在班级授课制的格局未被打破之前,我们就不可能不是一个“课堂中心主义”者,因而,我们很自然把“课堂”称为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但是,要使课堂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阵地,就必须引发一场课堂观念革命,不经受一场浩大的课堂观念革命,素质教育就只能在课堂门口徘徊。要使素质教育思想在课堂里开花结果,以下几个方面的课堂观念就不能不变。一、变“成器”为“成才” 我们历史上有“用人如器”的传统,工业文明下的班级授课制,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人,使得这种观念不是逐渐淡隐,而是更为盛行。应试教育将分数当作追求的唯一目标,以分为本,更是等而下之。在这种陈腐观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视学生为容器,把教学看成是“外塑”行为。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成了它的基本特征。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课堂真正的主体反倒成了配角甚至看客,语文课堂丧失了活力。这与民族振兴,时代要求格格不入。因此,必须彻底破除以“成器” 为宗旨的价值观,树立以“成才” 为宗旨的价值观。把“立人”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价值标准,实现课堂价值重心从“分本”、“文本”向“人本”的战略战移。“立人”为本的课堂,老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升人,完善人的最终目的。 二、变“讲堂”为“学堂” 就全国流行的50多种教育学版本来看,大多是讲如何“教”、怎样“育”的,很少涉及如何“学”和怎样“思”,即使偶有提到,也是形同摆设。由此不难想象,全国上下,数十年来,讲风之盛。当新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素质教育成为时代必然选择的时刻,我们必须破除“讲堂”观,树立“学堂”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习主体。美国的鲍德拉说:“教学,重要的是听;学习,重要的是说。”日本的教育考察团到中国听课,面向学生而坐,他们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这些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事实上,“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是我国传统教学理论的精华,这一思想从尚书到学记到大学多有论述,宋代的张载干脆就认为:“教与学,皆学也。”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一旦改变,课堂的主体观就不能不变。只有主体观的彻底变革,我们才会有海纳百川的雅量,才能够听到那些貌似异端,实则充满创造灵气的见解。我曾上过宋定伯捉鬼一文,备课时,对这个故事的主题就参照教学用书认定的“这个故事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定胜邪恶的思想”。关于宋定伯的形象,也像用书认为的那样:宋定伯胆大,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读来令人喜爱。但上课的结果是,这两种理解都被学生们推翻。他们根据文中鬼的言行,认定这是个“好鬼”。因为这个鬼既无害人之心,也无骗人之行,有的只是言行一致,以诚待人:鬼说“我是鬼”,“我亦欲至宛市”,说的句句是真。特别是当宋定伯问鬼最怕什么时,它也是坦诚相告,“唯不喜人唾”。当提出“共递相担”之后,也是主动“先担定伯数里”,因此,可谓善良厚道。相反,宋定伯的言行被学生概括成了这样四个字:一是骗。“定伯诳之言:我亦鬼。”二是诱。“定伯复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三曰狠。趁鬼不备“急持之”,对鬼的哀求“不复听之”,还恐其变化便“唾之”。四曰贪。把鬼卖了之后“得钱千五百,乃去”。学生据此认定宋定伯的形象没有丝毫的可爱之处,因为他奸诈,狡猾,凶狠又贪婪。所以说,作品是在讽刺人性的丑恶。 面对如此充满智慧,富有创造的理解,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呢?问题是,我们的价值观不变革,主体观不树立,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引发学生创造的火花。三、变“授受”为“内化” 能力是通过授受而获得的,教师传授给学生方法和经验,学生如法操练,就自然形成能力。这就是有名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八个字是传统的能力形成观念的经典描述。能力既然是可以心口相传的,类似于“银货两讫”这样一个“买卖过程”,那么,教师自然越讲越多。还有个相关的说法叫“熟能生巧”,可是,“熟”到什么程度,一直是个“黑箱”。这样一来,学生必然越练越苦。不是说“熟能生巧”不对,不是说“授人以渔”全错,问题在于这种经验性的描述必然失之于粗疏,一旦遇上应试教育的氛围,就难逃结出“课堂枯燥无味,题海泛滥成灾”的恶果的厄运。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在心理学上,能力被定义为“顺利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必需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因为能力总是与活动紧密相关,所以又常常被看成是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现代有些教育理论讲得更加直截了当:课文内容只有被转化为一定的活动而呈现时,才能被学生“内化”,形成认知结构,能力就是由此产生的。这里的“活动”无疑是形成能力的中介,而形成能力的心理机制则是“内化”。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旨归的,思维能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内核,而思维又跟语言互为表里,因此,活动是能力呈现的形式,内化是能力形成的机制。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能力形成的机制,努力打开能力形成的“黑箱”,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最高追求的素质教育之树,才能在课堂中扎根生长,焕发生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只有“内化”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意识得以萌芽。四、变“师生”为“伙伴”这是最难改变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中具有强大的“师道尊严”传统,深入民族骨髓的尊卑等级观念积淀,无时无刻都要表现出来。即使在那些注重道德内省、思想历练的教师那里,潜意识中,尊严和权威仍然丝毫不得侵犯。在那些个人权威被变形放大的教师那里,斥骂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就成了家常便饭。更叫人难以容忍的是,扯裂学生耳朵、扇打学生耳光等恶性事件,媒体曝光接二连三。难怪八十多岁的于光远先生,在文学自由谈中极为愤慨的说:科学和民主从来就不曾在中国落脚!试想,课堂中连人道都不能保障,何谈个性张扬?何谈创造力萌发?因此,在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的认识上,必须彻底摧毁“师道尊严”的毒瘤,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师生在课堂中应该是协作伙伴,他们共同面对问题,一起接受挑战,互相依存,相长发展。课堂中教师有“导”,但绝不是什么主导。课堂应该呈现多维互动的局面,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自由探索多种可能性的发展空间。总之,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个性充分张扬,情感十分融洽,张力不断调整,潜能尽情释放。一句话:如坐春风,其乐融融。一如论语先进侍坐中描述的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说到底,教育观念的变革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创新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