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视角来看社会中的中性化现象16k.doc_第1页
以女性视角来看社会中的中性化现象16k.doc_第2页
以女性视角来看社会中的中性化现象16k.doc_第3页
以女性视角来看社会中的中性化现象16k.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女性视角来看社会中的中性化现象摘 要:中性美随着超女李宇春现象的火热而成为流行。它打破了对传统男女的审美习惯,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摆脱旧有的标准,追逐中性美的时尚。本文旨在中性化现象的现代社会背景中,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其产生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以便对此现象有更正确的认识。关键词:中性化现象 女性主义 女性视角 20 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的多元性及审美观念的转变,传统的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的审美观念已逐渐被改变,随着“超级女声”李宇春等一批走中性风格路线艺人的迅速走红,表明中性文化正以一种特殊的姿态和急速的态势占领当代流行文化的高地。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的关注。1、 中性化现象的现代社会背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体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2005 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的选秀节目以来,李宇春、周笔畅等中性化代表的女生引导了新的审美潮流,她们留着短发,穿着牛仔服,以其中性的装扮和外形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接着2006 年的超级女声又再一次将李宇春式的女生带入了大众审美的新视野。从此,人们不再用“美女”来评价她们,而多用“帅”和“酷”来称道这种新的女生美。她们所共同展示出来的是一种中性的气质和形象的美,“中性气质”表现在:她们虽然是女性,但是却似乎没有足够的女人味,反而具有一种男性所具有的气质。如外表短发的造型,干练的服装造型,介于男女声之间的音色,舞台表演中潇洒地举手投足等。对于这席卷而来的中性美潮流,社会上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声音。第一种观点主张回归传统,强化性别意识。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这种审美趋向是与社会普遍标准、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相违背的。他们认为这种“男的像女的,女的像男的”的审美现象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这样会削弱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应该让社会回到“阳刚和阴柔泾渭分明的时代。而第二种观点主张适应多元趋势,丰富个性特征。他们认为这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既顺应新的时代,同时又张扬自己的个性,反叛主流文化。他们觉得尤其是女性的中性化现象,是对现代社会中潜在的男权文化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事实上,自女性主义从19 世纪末第一次喊出声音以来,提倡身体解放,消除性别意识,一直都是女权主义的大旗。但时至今日,虽然表面上女性是得到了与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但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文化中,性别意识还是影响着人们的处事方式。小到一些文字的书写形式,大到一些岗位的招工,这些无一不透露着潜在的对女性的不公平。在中国,对女性的审美标准,自古都是以优雅婀娜为貌,温柔和顺为体,只有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人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更确切的说是中国男性的审美观念。而事实上,这些传统的女性形象都是男权社会理想强加于失语的女性的塑造结果,作为弱小而无力的女性“是被动的,只能向社会所认可的价值尺度靠拢。女性从来都是被塑造者,她只能按照社会以及男性对她的要求来塑造自己,即便反抗,也是少数,并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小。”1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这种,李宇春为代表的中性审美风潮是对传统男权社会的审美习惯的一个巨大挑战。2、 女性视角下中性化现象的原因在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一文中指出,“社会学研究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并贯穿整个成年阶段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奖赏、惩罚、忽视和期望等外在压力的结果。然而,儿童对成人所施予的压力以及对成人行为的模仿都不是消极、被动的,它是一个有选择的主动过程。”2也就是说“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男性角色优势的肯定会激发女学生反抗自己的性别定位,表现出女性也可以像男孩子一样打扮、言行,同时具有男性的性格和气质,从而完成了对自身性别角色的重新塑造。”3就比如学校教材中对两性社会特征、社会地位、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的描述和教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望,这些其实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印象。在面对这些印象时,有一些学生会以消极的方式来抵制,如与父母对抗,不遵循老师安排迟到、不做作业等;而另一些人会以积极的方式来抵制,如拒绝接受性别偏见,提高自我认同感,对性别问题有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具有改变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可以说,女孩中性化形象的出现就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种突出表现。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人提到一个与之相反的原因,他们认为也可能是这个社会男女越来越平等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这个理由也是可以成立的,由于现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工作环境的智能化,对劳力的要求越来越低,人们的观念也不同于原来,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女性都能自己承担自身的经济物质需求;而对于父母来说,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也被普遍接受,有的家庭里甚至对女孩子投入的教育投资比男孩子更多,让女性有更多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因此社会上的女强人也越来越多。但如果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农业社会中,生活资料主要依靠能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男性生产,一个刚健有力的男性显得比一个柔弱无力的女性更符合社会要求,生存的需要使得女性不得不依附男性,而那种往往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也自然是不被社会认同的,可见女性偏向中性化的原因也并不是单方面的。另外,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也在客观上改变了人们对女性形象的传统观念。女性解放首先让女性不再柔弱无为,也不再要求男人充当保护神,对阳刚型男性要求降低。对于现代女性“一提起解放,必然把男人当作假想敌,必然以清剿男权为框架。在只有剥夺才能拥有的狭义思维方式和混乱的性别意识手段下,这种独辟蹊径的女性解放达到了目的。结果,男性之路被截留的越来越少,而女人离女人也越来越远了,男人亦然。”4女人离女人越来越远,与此同时女性的自我意思也越来越强,这样看来这又像是一场循环。3、 女性视角下中性化现象的意义有人说中性化是两性走向雌雄同体的一种现象,中性美更是两性的征,有其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男女在社会分工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社会对其认可不同,而中性化的形象是两性平等的象征。“人们在孩童时期并没有具体的性别意识,在这个时期,人们是雌雄同体的,而孩童时期的生活是一种轻松,没有压力的生活。人们内心深处渴望这种生命意义上的自由,中性化是自由平等在外表上的象征。”5社会变迁带来各个时期社会分工的变化,也带来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现代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女人走向工作岗位,坐上高管位置,而也有不少男人能够料理好家务,照顾好孩子。女性渴望如男人一般地富有力量,也有男性渴望如女性一般地受到保护。中性是这种渴望的一个调和,或说,中性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人们对性别异化的反对和对异性性格特征的渴望。这种新的审美现象符合中国审美传统中的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思想。中性美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在潜意识里的雌雄同体,是人类男女平等思想的朴素表达。中性化的美除了形式上的自然美还表现为人格上的社会美,以往我们往往欣赏或习惯于女性那种娇羞、柔弱和惹人怜爱的气质,但这“为人赞扬并获得酬报的特征正是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性审美之思被阉割者的特征”6惹人怜爱,柔情似水的古典美女在现代女性眼中成了过去式。在欣赏者看来李宇春的中性美代表着新女性的一种自我价值的张扬,她身上那股自信和勇气,摆脱了对他人的依赖和服从;刚柔并济,爽朗,大气的洒脱是女人不需要男人,自己也可以体现阴阳互补的自由。对于这一点如果考虑到深层的社会背景,可以理解为女性主义的一次强烈的要求独立的呼声,这表示她们不再需要男人的对她们的社会标准的评价,而是力图摆脱男人的控制,自己充当自己的主角。另外,中性化现象也将成为女性自由精神的诉求的一种方式。中性审美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女性反传统和推崇个性的强烈欲望,自从男女分工以来,尤其是进入男权社会,女性一直被捆绑在母亲、妻子、女儿三个角色上固步自封,她们甘愿在家里默默守候,逆来顺受,生活在男人的影子下,做男人理想中的女人形象:只为其一人含辛茹苦、操持家务,用自己的柔性来抚平他的焦躁,缓解他的压力,带给他安逸、稳定和有序,这些才是属于她的应有的本事。而中性美的出现打破了两性天然的鸿沟,“它是走出家门的新女性对两性心理和生理上的某种平衡而实现的平等,她有柔情的一面,也有强势的一面,他不再需要为了所谓的女性气质,而不得不表现得柔弱、无用和温顺,要梳洗打扮时刻准备克制自己的本性,用长辈教导的典雅和矫揉造作伪装起来,任何的表现自我都会对女性气质和魅力产生损害。”【7】4、 结语中性化是女性主义在多元化文化浪潮下推起的一股冲击波,它的存在与流行已经证明了它的合法性,广大女性跳出了传统的审美规范,按照自己的要求建立起一套对自己的新的审美标准。我觉得这是对传统男权审美思观念的冲击。中性化的审美有效融合了两性的公共特征,打破了惯有的绝对距离,形成了一种新的和谐,产生了新的审美标准,这显然是适应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需要所在。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宽容心态接受,并予以积极的引导和建设。参考文献:1朱易安,柏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