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_第1页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_第2页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_第3页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_第4页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 一 中药煎服法二 药物内服法的护理三 药物外治法的护理 一 中药煎服法 一 中药煎煮法 二 中药给药规则 一 中药煎煮法 煎药方法恰当与否 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煎煮中药方法很重要 1 煎药用具以有蓋的砂锅或瓦罐为佳 其次陶瓷或搪瓷器皿亦可 尤忌用铁 銅 鋁锅 而使溶出物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 实施程序 2 煎前浸泡宜用冷水浸泡二十至三十分钟 以药材浸透为准 忌用热开水浸泡 3 煎药加水量头煎加水至少超过药面二至三厘米即可 次煎加水超过药面一至二厘米即可 且在连续煎次煎时 必须加入热水 4 煎药的火候先武火后文火 即在沸前以较强之火力 待沸后再以较小之火力 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即可 5 煎药的时间一般药物头煎沸后再煎三十分钟 次煎沸后煎二十分钟即可 如在热药中加入冷水 会使药材表面形成凝固膜 即不易再煎透 且煎药之水应一次加足 勿在中途数次加水 更不能将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 不同汤剂煎药的时间 6 煎药次数 一般药材可煎二次 对于有效成分难于煎出及滋补贵重药物宜煎三次 为使煎出之有效成分 分布均匀 可将二次 或三次 之煎液混合 灌入保温瓶中一日分二至三次服完 1 先煎药 包括 矿石类 化石类 贝壳类及有毒性药物 宜先煎20 30分钟后 再下其它药共煎 2 后下药宜在一般药煎好前5 10分钟放入 且后下之药物也应以冷水浸泡20分钟后再入煎 7 常用特殊煎法 3 包煎 质地过轻 容易成糊状 或起毛等药宜包煎 4 另煎 贵重药材5 烊化 容易焦或粘附在其他药渣上的药材6 冲服 入水即溶化的药材另外 如果是坚硬的药材在煎熬时应压碎 二 中药给药规则 1 服药时间 无论饭前饭后均相隔1小时饭前 驱虫药 攻下药 滋补药等饭后 抗风湿药 消导药 平肝熄风 化痰止咳药 活血驱瘀药等睡前 安神药睡前30分 1小时 缓泻药 涩精止遗药 驱虫药等平喘药 发作前1 2小时服 2 服药的量 200 250毫升短时间内连续给予较大剂量的汤药 称为连服一天的药量分少量多次服用 称为频服3 服药的温度 温服治寒证的药 热服治热证的药 喜冷饮的可凉服 4 服药的方法 中药用温水或白酒 糖水等液体调成糊状称为调服中成药用温开水称送服 祛寒药用姜汁称调服 祛风湿药用黄酒称调服 总之 影响中药起效时间常见的因素包括病人的体质 所患的疾病 用药的剂量等 5 服药期间特别观察汗出大便小便腹痛舌苔脉象等 二 药物内服法的护理 一 解表类药服法1 辨清寒热2 煎药时间不宜长3 注意观察出汗情况4 病室环境适宜 防止汗出当风5 诱疹药观察出疹情况6 高热者不宜冷敷 二 清热类药服法1 热病病人易烦躁 作好情志护理2 药性寒凉 易伤阳气 不能过用3 凉服或温服 高热者可采用频服4 配合饮食宜用清淡或清凉饮料 忌用辛辣及油腻之品5 疑有传染病者先作好隔离 三 泻下类药的护理1 注意用药时间2 易伤脾胃 得泻即止3 辨证配合饮食 泻后用稀粥调理4 观察泻下大便的色5 用逐水药注意体重和腹围 四 祛湿类药物与护理1 多辛温香燥 易耗伤阴血2 对胃肠有刺激 饭后服3 长期服药者防止蓄积中毒4 芳香化湿药不宜久煎 注意观察舌苔变化5 淡渗利湿药利尿消肿 注意尿量水肿的观察6 配合饮食 宜利湿清淡 忌生冷油腻 五 温里类药与护理1 注意三因制宜2 注意药物的特殊煎煮 如肉桂后下 附子先煎3 热证 假寒真热者慎用或忌用4 注意病情观察5 配合饮食 宜用温补膳食 忌生冷6 注意病室温度及病人的保暖 六 理气类药与护理1 注意药物的特殊煎煮2 血虚阴虚慎用3 配合饮食 宜温通类食物 忌生冷4 配合情志护理 七 消导类与护理1 宜饭后服2 体虚者不用3 注意情志护理4 配合饮食 宜用平补膳食 忌生冷硬固食物 八 止血类药物与护理1 注意观察病情 中病即止2 凉血止血和收敛止血久用会恋邪留瘀3 饮食配合 忌辛辣刺激食物和饮料 九 活血化瘀药与护理1 易耗血动血 慎用2 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定期检查肝功能3 饭后服 多配健胃药同用4 配合饮食 宜温通类膳食 忌滋腻和生冷 十 化痰止咳平喘药与护理1 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病即止2 饭后温服 注意观察病情3 配合饮食 多饮水 宜清淡饮食 忌生冷 过甜 过咸或辛辣刺激性食物4 平喘药尽量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 十一 平肝熄风药与护理1注意药物的特殊用法和毒副作用2 饭后服用 饮食忌生冷和硬固3 注意病人的安全保护 十二 开窍类要与护理1 药性辛香走窜 能耗伤正气 为治标之品 只能暂服 不能过量2 温水送服 不宜加热3 元气大脱者忌用 十三 安神类药与护理1 注意药物的特殊煎法及毒副作用2 安神药多为治标之品 不宜多用3 注意用药时间 多为睡前半小时4 配合饮食 宜清淡 勿过饱 忌刺激性饮料 十四 补益类药物与护理1 不滥补 说服病人用药要有耐心2 饭前空腹服用3 注意配合食补 补血药 十五 收涩类药与护理1 多为治标之品 只能暂用2 收涩有敛邪之弊 容易闭门留寇3 配合饮食 宜平补 忌生冷寒凉 十六 驱虫类药与护理1 早上空腹或晚上睡前服用2 禁忌油腻 无泻下作用的要加服泻下药3 注意药物毒性 年老体弱孕妇慎用 中药八法的护理 中医用药 八法 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 八法 通常是指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温法 清法 消法 补法 概念汗法 解表发汗 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吐法 通过服药后使患者产生呕吐邪有出路下法 通过服药是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等从下而出和法 使半表半里的病邪通过和解或调和而消除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达到治里寒的作用清法 通过清热泻火的作用治里热的方法消法 通过消积导滞 散痞散结使有形之邪渐消补法 滋补人体阴阳气血以达到补养作用 一 汗法及护理汗法 亦称解表法中药解表法的护理要点如何 中药解表法的护理要点 1 辨清寒热2 煎药时间不宜长3 注意观察出汗情况4 病室环境适宜 防止汗出当风5 诱疹药观察出疹情况6 高热者不宜冷敷 汗法并不仅用于表证表证不只有汗法 还有不发汗的辛凉解表等 本节略 然而 前人的描述 如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 汗出之后 热随汗外散 前人的描述 又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再如 素问 热论篇第三十一 三阳经络皆受其寒 而未入藏者 故可汗而已 其未满三日者 可汗而已 意为未入于脏 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 仍在肌表 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而未满三日 则指病程较短 邪气仍在肌表 亦可以用汗法治疗 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 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 营卫和 肺气畅 血脉通 从而能祛邪外出 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 凡腠理闭塞 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疹未透发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 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 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 肿 热 痛 风湿痹痛等 护理注意事项 注意不可妄汗 凡淋家 疮家 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 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 疮疡已溃 虚证水肿 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 吐法及护理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通过涌吐 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 胃脘等部位的痰涎 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前人描述 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以 呕家有痈脓 不可治呕 病人欲吐者 不可下之 吐法可以引邪上越 宣壅塞而导正气 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 往往汗出 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 常用于中风 痰涎壅盛 癫狂 宿食 食厥 气厥 胃中残留毒物 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吐而不止者 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 若吐仍不止者 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 可用冷粥解之 因服藜芦呕吐不止者 可用葱白汤解之 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 可用甘草 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 可用麝香0 03 0 06克开水冲服解之 误食其它毒物 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 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三 下法及护理下法 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 荡涤肠胃 通利大便 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 燥屎 冷积 瘀血 结痰 停水等从下窍而出 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前人描述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中说到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 下法又有寒下 温下 润下 逐下 攻补兼施之别 1 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 高热烦渴 大便燥结 腹胀疼痛 腑气不通 脉沉实 或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 腹胀疼痛 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 脉滑实 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 谵语发狂 或咽喉 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证 代表方有大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等 2 温下 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脐下硬结 大便不通 腹痛喜温 手足不温 脉沉迟 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等 3 润下 适用于热盛伤津 或病后津亏未复 或年老津涸 或产后血枯便秘 或习惯性便秘等 代表方有五仁汤 麻子仁丸等 4 逐水 适用于水饮停聚体内 或胸胁有水气 或腹肿胀满 凡脉证俱实者 皆可逐水 代表方有十枣汤 舟车丸 甘遂通结汤等 护理注意 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 能引起剧烈腹泻 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 部分药兼有利尿作用 适用于水肿 胸腹积水 痰饮之症 由于此药有毒而力峻 易伤正气 所以体虚 孕妇忌用 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 5 攻补兼施 适用于里实证虚而大便秘结者 代表方有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服用新加黄龙汤需加姜汁冲服 既可以防呕逆拒药 又可以借姜振胃气 四 和法及护理和法 亦称和解法 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主要适用于和解少阳 和中益气 调和肝脾 调理胃肠 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 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 也没有明显的补益作用 而是通过缓和和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 使表里寒热 虚实的复杂证候 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 归于至复 例如在太阳病中 和法首推桂枝汤 前人描述 伤寒明理论 说 伤寒邪在表者 必渍形以为汗 邪气在里者 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内不外 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 又非吐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五 温法与护理温法 亦称温阳法 寒病部位 也有在中 在下 在脏 在腑 以及在经络的不同 所以温法又有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 还由于寒病的发生 常常是阳虚与寒邪并存 所以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另外寒邪伤人肌表的病证 当用汗法治疗 不在此例 六 清法与护理清法 亦称清热法 由温 热 火所致的里热证皆可适用 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 血分 脏腑等不同 因此清法之中 又相应分为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气血两清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以及清虚热等六类 至于外感六淫之邪的表热证 当用辛凉解表法治疗 不在此例 七 消法与护理消法 亦称消导法 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 对气 血 痰 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