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doc_第1页
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doc_第2页
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doc_第3页
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doc_第4页
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摘 要】“胎儿”一词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但随着胎儿侵权事件增多,我国现有法律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仅限制在继承法“保留份额”这一范围,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本文参照各国对胎儿利益保护方面的四种立法模式,即总概括保护主义、绝对主义、附条件保护主义和个别保护主义,表明我国应摒弃绝对主义立法模式,采用附条件保护主义,并对未来胎儿保护立法中的三个难点进行阐述,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胎儿 民法保护 立法模式 特殊权利能力引 言现今社会各种工业及人为事故层出不穷,未出生的胎儿利益屡遭侵犯,胎儿侵权事件如何妥善解决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胎儿系母体一部分,未成为民法上的“人”,就不能成为权力主体,一些侵权行为发生后,如何保护胎儿的利益在法律上找不到依据,对胎儿的保护也显得力不从心,这与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相违背。因此,探讨民法如何保护胎儿利益的问题是当前所需,也是法制建设和社会进步里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部分。一、胎儿的慨念及法律界定(一)胎儿的慨念辞海中关于胎儿一词的释义是这样说的: 受精卵的发育,最初二周称孕卵;以后各种器官逐渐形成,称胚胎;六周后胚胎呈现人的形态,八周后称胎儿。胎儿在子宫内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以及体内排出的代谢产物,均通过脐带和胎盘血液循环与母体血液中的物质利益相互交换。辞海这一关于胎儿的释义实际上采用了医学上对胎儿的定义。(二)胎儿在法律上的界定何谓法律上的“胎儿”?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遍观世界各国立法,少有对胎儿明确给出界定的。但司法实践和学术界对此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即认为法律关于胎儿的界定不宜采用医学上的定义,一方面是考虑到若以怀胎八周为成为法律上的胎儿的前提,在起算时间上难以确定,导致法律适用时对于胚胎是否为胎儿的界定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接受医学意义上的胎儿概念会导致受孕12周内的胎儿的合法权益得不应有的保护,不利于胎儿利益之周到全面保护。因此,法律上对胎儿的保护期间,应该从精子与卵子结合,即成功受孕的那一刻开始算起。所以,关于胎儿在法律上的定义,正如台湾学者胡长清所说:“胎儿者,谓母体中之儿也,自成功受孕时起。始称胎儿。”1二、我国现行立法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与缺陷(一)我国现行关于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我国现行法律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继承法第28条:“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依照法定继承处理。”本条确定了未出生的自然人有继承权力,并没有给予胎儿继承权。“留而不给”,不利于胎儿权益的及时实现。财产等利益并没有被胎儿及时占有,如果出现意外风险后,胎儿的利益就会丧失;二是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此条规定,从表面上看是维护怀孕妇女的利益,其实还蕴涵着深层的含义,即保证胎儿的出生以及维护其人格权和身份权。(二)我国对胎儿保护立法上的缺陷仅仅依靠上面两条规定并不能维护好胎儿的利益。当胎儿应该保留的份额被分割时,胎儿因为没有权利能力,便不能以自己名义来主张自己的权益;当胎儿的健康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也不能提出救济自己权利的主张。胎儿没有权利能力,当权益损害时,只能附带在母亲的利益受损害的基础上进行救济。“惟如贯澈此原则,对于胎儿之保护,未免欠周,因而各国法律对于胎儿之保护,均设例外之规定。”2现阶段对胎儿利益的侵害千变万化,比如遇到环境污染、缺陷产品等特殊致人损害的案件,损害事实须等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确定,按照我国目前的立法,胎儿不能就该种侵害行为提起诉讼,只能由母亲对侵权人对其的行为要求赔偿。这样的规定对胎儿保护就显得捉襟见肘,造成对胎儿权益保护的不周延。胎儿的利益因此得不到相应的救济。因此权利能力应从受孕之时而不是从出生之时计算,正如罗马的保罗所说:“当涉及胎儿利益时,母体中的胎儿像活人一样被看待,尽管在他出生以前这对他毫无裨益。”3三、各国民法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例在各国近现代民事立法中,一般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对其人身权的法律保护仍作延伸保护的规定。如1840年法国民法典第312条规定;“子女于婚姻关系中怀孕者,夫即取得父的资格。”父的资格的取得,乃为亲权的取得,可胎儿在尚未出生之时,即已取得亲权的主体。该法第725条规定:“必须于继承开始时生存之人,始能继承,但尚未受胎者除外。”这意味着继承开始时已受胎者,就享有继承的权利。德国民法典第844条规定:“第三人在被害人被侵害当时虽为尚未出生的胎儿亦发生侵害赔偿义务。”对人身权保护作向前延伸规定的还有日本民法典,其第721条规定:“权利能力自出生开始、死亡时终止。”“胎儿只要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享有权利能力的条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民法典明确规定胎儿可以成为民事主体,从而在法律上确立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世界各国的法律都采取一定的方式对胎儿的权益予以保护,多数国家对胎儿利益作了或概括或列举的保护性规定,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分为四种立法例:(一)总概括保护主义。即凡涉及胎儿利益之保护时,视为其已经出生。这种立法模式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总括地保护胎儿的利益。瑞士民法典第31条规定:“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死亡终止。胎儿只要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的条件。”可以理解为:自然人具有权利能力,且该自然人在出生前胎儿期间也具有权利能力,即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受孕时。(二)绝对主义。即胎儿绝对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得为民事法律关系之主体。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这就否认了胎儿具有权利能力。这种立法例明显疏于对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完全是考虑到遵从传统原则,而忽视了对人必须经历胎儿的过程(受孕到出生)这一重要阶段,势必会造成对将来出生的胎儿的保护不够。”4(三)附条件保护主义。即胎儿出生是为活体的,对其利益的保护视为已经出生。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第7条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的保护,视为已经出生。”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第31条规定:“胎儿,只要其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的条件。”这些国家的民法不是将胎儿的出生时间提前,而是将权利能力的时间提前,即提前到受孕之时。此种立法例于总括保护主义的共同之处皆以胎儿活着出生为前提,赋予其权利能力。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直接赋予胎儿以权利能力,后者是“被看作”自然人,它采用了概括保护主义的做法,对胎儿权益作了相对周延的保护,但它并不泛泛地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从而避免了使胎儿成为义务主体的可能,在涉及胎儿的利益时“视为”出生,则表明这是一种法律拟制,是对传统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一种延伸,从而避免了法律之间的矛盾,保持了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与统一。(四)个别保护主义。即胎儿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项上视为已经出生,在相关法律中予以特定保护。如德国民法典规定:胎儿在继承、抚养人被杀时视为已经出生,可以享有继承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日本、法国、意大利民法典也有类似的规定。这种立法模式的优点是明确对胎儿特定利益的维护,也有利于对第三人和正常民事秩序的维护。缺点是由于立法总是由于种种原因难免挂一漏万,对胎儿的利益保护不周。四、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一)未来我国民法关于胎儿利益保护立法模式的选择分析前述四种立法主义,绝对主义保护胎儿利益最不可取。胎儿侵权事件较为特殊,有侵害的须等到出生后才能确定,“一个生物有机体于出生前所受之侵害,对此发展中生物体之形成及功能所生不利影响,于其出生后仍会继续。于此情形实可认为一个人受出生前不利影响之作用致其健康受损害。”5但由于绝对主义不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婴儿出生后便无法对胎儿期间所受的侵害请求赔偿,我国司法实践中屡屡发生胎儿遭受伤害后在其出生后无法对加害人请求赔偿权的事例。总括的保护主义承认在胎儿孕育期间权利能力,而胎儿在没有出生之前完全依附于母体,不可能成为区别于母体的一个独立的生物体而存在,具有权利能力不仅仅意味着只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须承担相应法定义务,但为胎儿设定义务又是否合理?笔者认为,胎儿作为一个潜在的人,应给予特殊对待,结合我国国情,未来保护胎儿之立法宜采用附条件保护主义,赋予胎儿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理由如下:首先,必须承认,胎儿在出生前虽不是法律上的自然人,但也绝不是法律上的物,而应是早期的人,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胎儿不是一个孤立的生命体,而是积极、敏锐的人类,他们具有感觉、理解、学习能力等奇特的潜能。”6其次,在涉及胎儿合法的利益时“视为已出生”,与一般的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并不相同,赋于其特殊的权利能力,不等于承认胎儿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法律人格。关于未出生者的权利能力的性质,业内学者多采附解除条件说,认为未出生者出生前既已取得权利能力,但将来若系死产时,则溯及丧失其权利能力。遗憾的是,后制定的民法通则坚持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传统,把胎儿排除在民事主体之外。或许法学家们与立法者已意识到这一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梁慧星、孙宪忠、尹田、徐海燕、谢鸿飞等起草的中国民法典总则编条文建议稿第14条关于“胎儿利益保护”规定,“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视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事项,准用本法有关监护的规定;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视为自始不存在。”从条文来看,这一建议稿在胎儿利益的保护上,采用了附条件保护主义,立法极为完备,体现了法律对胎儿的人文关怀。(二)胎儿保护立法与现实情况的冲突在现实中,胎儿的生命利益、健康利益等其他人格利益比较特殊,在赋予胎儿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同时,尚存在三个方面难点:1、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与侵害结果因果难以确定现代社会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加害胎儿的行为存在多样性和间接性,前者如交通事故、环境污染、服用药品、输血感染、母亲接受错误诊断等导致婴儿出生时的先天畸形或疾病,后者侵害事实间接地影响到胎儿,如噪声、不安全食品、母体精神受创、父亲因事故死亡丧失劳动能力等。一般侵害事实发生后即能认定,但一部分损害事实须等到胎儿出生后甚至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确定。由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不同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一般因果关系的显著特征,侵害行为间接,侵害事实认定时间长,因此胎儿受损害的因果关系很难确定。如何就上述问题进行举证责任分配来全面保障胎儿利益,将是今后立法者需要认真探讨的的新问题。2、赋于胎儿权利能力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冲突胎儿权利能力与控制人口增长在国内学者存在较多争议,有人担忧:赋于胎儿权利能力,将产生许多新问题,“一旦赋予胎儿以权利能力,则流产无异于杀人,将对妇女保护和中国社会发展极大不利。”7但由于忽视胎儿诸权利,个别地方存在用极端方式进行计划生育工作现象,如2012年6月份炒的沸沸扬扬的陕西安康镇坪县强制引流产事件。如何在二者找个一个平衡点?笔者认为,计划生育为我国国策,要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胎儿不宜赋于生命权。虽然胎儿具有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形式,但毕竟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胎儿为母体之一部,不能独立生存,原则上固非权利能力之人。”8特殊的权利行使是以活着出生为前提,必竟作为生命体,与我国法律上的“公民”慨念有所不同,同时并非只有赋予胎儿生命权,才能周到地保护其利益,因为胎儿毕竟与其母体联结在一起,侵害胎儿往往是间接通过侵害其母体实现的,受害人或者其他监护人亦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同时计划生育防止盲目行使,要充分尊重除生命权之外的其它权利,如健康权、受抚养权、继承权、纯利益的获得权等。3、父母能否成为胎儿的侵权行为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不能一慨而论。1、因家庭暴力、母亲的不当行为、遗传病导致婴儿出生后具有残疾或者留有后遗症,在该情况下不宜认定父母为侵权人。父母负有抚养子女的法定义务,而且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其子女是倍加疼爱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让父母承担侵权责任显然是多余的而且也会使损害赔偿请求权失去意义。承认子女就其出生前之侵害,对父母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将使亲子关系处于一种紧张而不和谐的状态;2、因强暴、男女未婚同居等因素导致婴儿出生后有遗传病或其他先天缺陷,或者胎儿在受孕期间因父亲的侵权行为(如父亲殴打胎儿母亲)致其出生后残疾的,在父母离婚且该子女由母亲抚养或者父母抛弃该子女的情况下,应该让父亲承担侵权责任。这不仅对子女更为有利而且维护了公序良俗原则,符合社会的公平理念。结束语随着社会发展、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及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胎儿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必将日趋复杂,从长远和根本来看,要周到地保护胎儿利益,完善立法为之关键。笔者分析各国对胎儿保护的立法例及我国现行法律,建议以附条件的保护主义立于我国未来民法典中,以达到法律对胎儿的周到保护,使处理胎儿侵权事件的司法实践有相应的理论和法律依据做支撑,进而达到法制的人性化得以充分体现。注 释国内有的学者把各国对胎儿保护的立法模式慨括为三种,即总括的保护主义(慨括主义)、个别的保护主义(个别规定主义)及绝对主义。如:尹田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01期。案情:2012年6月初,陕西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政府非法拘禁一名怀孕7个月的女子,强制引产其肚中胎儿。因受害人家属不要赔偿,坚决要求法办责任人,强制流产事件一时陷入僵局。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