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土壤退化.doc_第1页
黑龙江省土壤退化.doc_第2页
黑龙江省土壤退化.doc_第3页
黑龙江省土壤退化.doc_第4页
黑龙江省土壤退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土壤退化及 改 良 治 理调研报告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二00四年九月十五日内 容 提 要一、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概况二、 土壤退化现状与分析三、 黑龙江省中低产田治理思路与技术措施1、 发展思路2、 目标任务3、 技术体系及潜力四、 中低产田改良意见与建议参加调研与编写人员 胡瑞轩 王国良 付建和 辛洪生 郭玉华 胡丽娜黑龙江省土壤退化及治理调研报告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关于提交“我国粮食主产区土壤退化及防治对策”专项调研有关材料的紧急传真要求,我们在组织土肥科技人员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已有科研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形成黑龙江省土壤退化及治理调研报告。黑龙江省是全国农业大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2003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14350万亩。其中粮豆薯种植面积12324万亩,总产量251亿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粮食总产量由八十年代初不到150亿公斤,连续增加到200亿公斤、250亿公斤、300亿公斤,已经形成了275300亿公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商品率达到70%,每年可向省外提供商品粮食125150亿公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黑龙江的粮食生产主要由米、稻、豆、麦四大主产作物构成。2003年全省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为3000万亩、1890万亩、4605万亩和330万亩,四大主产作物总产量分别为83亿公斤、85亿公斤、56亿公斤和40亿公斤。除小麦基本满足本省城乡需要外,大量的高油品种大豆、绿色食品水稻和饲料玉米销往省外和国外。其外销的粮食结构、粮食品质都具有相当优势。但是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障碍因素。作为农业立足的土地资源,目前已呈现危机。由于耕地土壤、作物结构、管理水平等诸因素不同,形成了大量中低产农田。全省粮食平均亩产210公斤左右,中低产田亩产水平在130189公斤之间。田以土为本,耕地产出率以地力为基础,地力减退是造成中低产田的主要原因。东北黑土地退化问题已经引起了省内外专家的严重关注;黑土地退化的后果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充分显现出来。尽管近些年农业现代化投入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仍掩盖不了土壤退化带来的危害,而且今后的危害将越来越重。因此,黑土地治理已迫在眉捷,势在必行。一、土壤退化现状与分析1、 中低产田面积变化趋势目前,黑龙江省中低产田面积为9152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63.8%,总的变化趋势为中低田数量减少,但低产田比例提高。因为种植结构发生变化,高产作物水稻、玉米面积增加了1500万亩,导致高产田增加。2003年中低产田面积比1983年下降了 8.5%,但低产田面积却比1983年增加了70.4%,达到2984万亩;中产田面积6168万亩,下降了24.3%。从中低产田类型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盐碱、瘠薄、干旱、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6.8%、4.3%、37.4%、30%。障碍层次型、渍涝排水型、其它型(坡改型)的中低产田分别减少了14.9%、50.6%、51.9%。(见附表1和附表1-1)2、黑龙江省土壤综合肥力变化趋势(1)土壤有机质下降。据农业定点监测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过程中采集的检测数据,1999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53%,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4.32%下降了1.79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4%(1级)的耕地面积为357.86万公顷,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627.7万公顷)减少了42.99%;而有机质含量2.013%(3级)、1.012%(4级)的耕地大幅度增加,分别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了1.18倍和97.89%。(2)土壤氮素减少。1999年全省耕地020厘米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0.16%,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0.215%减少0.055个百分点。全氮含量大于0.2%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比第二次普查时的60.5%减少40.5个百分点。(3)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现在黑龙江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200/(1级)、/(2级)的耕地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了64.14%和65.17%;含量在/、/的耕地面积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了2.21倍、2.55倍;含量/的耕地面积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增加了75.79%。(4)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养分也发生了变化。据1999年调查的数据,土壤有效钼平均含量0.114/,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为0.027/,虽呈上升趋势,但仍还低于土壤缺钼临界值(0.150.2/),这说明我省土壤有效钼还严重匮乏,需补施。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为1.15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3/减少了10.92%,黑龙江省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严重偏低,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石灰性黑钙土、草甸性黑钙土、石灰性草甸土、碱化草甸土等严重缺锌。土壤有效硼含量为0.62.1/,平均值0.954/,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0.376/增加了1.54倍,呈上升趋势。造成有效硼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施用硼肥的结果。土壤有效锰平均含量25.12/,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为29.73/,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铜平均含量2.159/,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为2.11/,变幅不大。(5)不同类型水稻田土壤含硫状况。据2001年对不同类型水稻田土壤的硫素状况及硫肥的有效性调查,水稻土有效硫含量为7.156.7/,平均为33.17/,低于全国平均临界值。水田土壤中全硫和有效硫含量:草甸土为454.1/、 34.57/;草甸黑土为437.2/、27.56/;黑土为592.0/、35.20/;白浆土为423.8/、33.15/。水田缺硫现象比较严重。 3、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劣首先,西部盐碱土地区生态条件变劣。一是降水少、蒸发量大。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0450mm,而蒸发量却在14001600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4倍,导致土体盐分在表土层积累,危害植物生长。二是松嫩平原闭流区,由于气候干旱,水分强烈蒸发浓缩,盐分积累,危害农田。三是盐化、碱化、沙化交织,直接或间接危害农田和草原,形成松嫩平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盐渍化耕地的平均亩产不足140公斤。其次,耕地质量退化,地力下降。据省农科院提供的数据,全省“六五”期间,耕地有机养分转化率为12.9%,到“九五”降低到5.1%。明水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由50年代的5-6%减少到现在的2-4%,原来肥沃的良田退化成中低产田。再次,土壤理化性状变劣。耕地的退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缺乏对耕地的养护和有机培肥投入,肥料养分投入和粮食产出失衡。使用有机肥农户仅占34%,亩平均使用量仅为212公斤,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根本不使用有机肥。由于有机肥投入量降低,不科学施用化肥,加之不合理的耕作,特别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农田的黑土层变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也随之降低。4、土壤养分严重失衡黑龙江省土壤养分的主要变化趋势是有机质下降、氮素减少,磷素稳中有升,钾素缺乏,微量元素不足。黑土、白浆土、水稻土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呈现下降,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白浆土类的有机质下降3个百分点、碱解氮下降84.4 /、速效磷上升11/、速效钾下降49.6/;黑土类的有机质下降0.64个百分点、碱解氮下降20.4/、速效磷上升26.8/、速效钾下降57.8/。过去黑龙江农田很少使用钾肥,主要靠有机肥和消耗土壤钾来补充作物对钾的需要。从1998年开始,对全省6种土壤23个土样(黑土8个、草甸土7个、白浆土3个、碳酸盐黑钙土2个、风沙土2个、暗棕壤1个)进行土壤养分分析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碳酸盐黑钙土、风沙土、暗棕壤有效钾平均含量为72.8105.3/,全部处于钾素不足状态(见附表二)。5、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水土流失情况加重黑龙江省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全省有大中小型水库100多座,有70%水库淤积严重,库容量减少。农村分户经营以后,大中型农机具数量减少,机具的完好率下降,基本以小机具耕作为主,造成犁底层上移,耕层变浅,土壤物理性状变劣。黑龙江省土流失耕地面积达460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三分之一。松嫩平原是全国六大水土侵蚀地区之一。全省有侵蚀沟14余万条,损害耕地140万亩。以宾县为例:水土流失面积为21万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4.8%,其中重度侵蚀占38.8%,中度侵蚀占37.6%;耕地侵蚀强度为5824吨/平方公里,沟壑密度为0.79千米/平方公里。水蚀(江河沿岸的沟蚀),风蚀(面蚀)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黑土层变薄、养分大量流失。宾县徳顺村70年代末有耕地7035亩,黑土层深3040厘米,由于侵蚀,到现在耕地已减到4200亩, 黑土层深只有1020厘米,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被迫外迁,村里人口由70年代的1760人减少到现在的820人。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使黑土的表层逐年剥蚀, 黑土层变浅。在我省开垦7080年的耕地,黑土层大多只剩下2030厘米,侵蚀严重的耕地已变成破皮黄。为搞清黑土退化,我省近二十年对厚、中、薄层黑土的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一是厚层黑土最大蓄水能力较低,耕层以下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土壤生物较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养分和水分供给能力减弱;二是中层黑土退化表现在土壤物理性状向不良方向演化,土壤养分处于下降趋势,土壤容重提高17.86%,田间持水量降低8.20%,土壤有机质下降12.70%,全N下降9.8%,速效P下降20.63%,PH值提高4.63%,供肥、供水能力减弱,土壤生物活性降低;三是薄层黑土开垦年限较长,主要的障碍因子表现在土壤紧实,耕性不良,养分供给能力后劲不足,土壤生物活性较低,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土壤容重提高4.2,田间持水量减少1.8,饱和持水量减少4.3养分供给能力减弱;四是坡耕地黑土是4种黑土类型质量最差的,土壤水分、养分流失较多,黑土层变薄,土壤紧实,土壤容重提高23.88,土壤饱和持水量降低37.0,持水能力减弱,有机质下降29.9,全氮含量下降33.98,全钾含量下降18.85,pH值提高2.65。(全省土壤退化情况附表二)6、土壤污染倾向黑龙江省耕地平均使用化肥量还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农田大面积肥料污染问题不明显。前两年只因大豆应用化学除草剂不当,时有使下茬禾本科作物遭受药害的现象发生。20002003年发生这样的案件13起,受害面积达100多公顷。另外,每年向农田中投入农用地膜2万吨,回收不好有潜在的污染因素。三、黑龙江省中低产田治理思路与技术措施(一)发展思路。我省在中低产田改良利用应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从建立持久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入手,从建设试验、示范区抓起,以小生态区为建设单元,实行中低产田改良与草原改良相结合,单项技术与配套技术措施相结合,农艺、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广新型改土技术与普及原有成功经验相结合,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积累式发展。(二)目标任务。全省要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中低产田改良工作。计划在10年间,全省改良中低产田面积5400万亩,占应改面积的59%,计划投资金37.8亿元,需要国家和省财政投入30亿元,地方投入6亿元,农民自筹1.8亿元。其中20052007年:改良治理盐碱型中低产田200万亩、投入资金2.1亿元;改良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900万亩、需资金4.5亿元;改良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500万亩、需资金5亿元;改良障碍层次型中低产田900万亩、需资金5亿元; 改良渍涝排水型中低产田100万亩、需资金0.9亿元;沙化耕地型中低产田面积50万亩、需资金0.2亿元;改良坡改型等其它型中低产田150万亩、需资金1.5亿元。20052007年改良中低产田面积2800万亩,需资金19.2亿元(见附表三)。(三)技术体系及潜力。在抑制土壤退化,恢复土壤肥力过程中,采取分区主攻的改良战略:三江平原南部以打破白浆土障碍层、东部以治理内涝为重点;松嫩平原西部以抗旱节水、整治盐碱、防治风沙为重点;中部地区(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以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为重点。各地可根据不同类型区、不同作物,选择节本、有效的技术措施。不同类型低产土壤所采取的主要改良措施,详见附表四。适合黑龙江省中低产田改良的十项技术体系和措施1、深松、轮作技术体系。隔年或三年进行深松(振动深松),使耕层土体膨松,有效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抑制盐碱明显。土壤气相较对照增加3倍,土体硬度降低一半,渗入能力提高3倍,土壤养分状况有改进。草原的鲜草产量比对照(40公斤/亩)增加了11-17倍。玉米增产11-20%。玉米大豆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0.06%、全氮量增加0.012%,土壤物理性状变好。长期采用豆科同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1个等级。2、增加有机物料投入。 秸秆直接还田 将直立在田间的玉米秸秆直接割倒粉碎成10厘米以下的碎段,并均匀抛撒地面,再用根茬粉碎机将根茬粉碎,灭茬后立即深耕25厘米以上,要求将秸杆全部覆盖严实并用旋耕机,圆盘耙,完成整地起垄作业,待下年春播。结合整地,亩施优质农家肥1立方米。秸秆造肥还田 将玉米秸秆粉碎成3厘米左右的碎段,按1:2:3的比例把人粪尿、畜禽粪和粉碎的玉米秸秆混拌均匀,加适量的过石,浇足水,加酵素菌剂发酵。堆成堆,堆高不低于1.5米,经7-10天发酵后,每7天左右倒一次,倒堆3-4次,经过25-35天左右,即发酵好。秸秆还田技术能改善土壤板结及保水、吸水、粘结、透气、保温等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供肥能力。试验、示范、推广证明一般增产粮食1020%,提高土壤有机质0.039%。实行连续施用有机肥,二年进行一次秸秆还田,根茬每年1/2还田。这项措施可使地力提高1-2个等级,增产粮食750-1500 kg/hm2 ,增产率1015%;减少田间径流60%;肥料利用率提高8-10%。3、 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及平衡施肥技术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据试验0-20厘米土层,每年每亩施用2吨农家肥,配合化肥施用,有机质可提高0.035%。土壤容重降低0.21克/立方厘米,空隙度增加1.16%。在实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同时,做到平衡施肥。这项技术可增产12-18%,并有明显抑制耕地退化的效果,使地力提高1个等级。4、应用生物改土技术。针对低产土壤生物群落寡、活性低的问题,推广应用生物肥料、生物制剂,激活、复壮、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每年施生物制剂100-300kg/hm2,这项措施可使地力提高1个等级,增产粮食500-800 kg/hm2 ,增产率812%;化肥料利用率提高10%。5、建立盐碱土区 科学施肥体系。实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相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外施肥、水施(滤)肥、冲施肥技术。开发、推广适于盐碱耕地并具有改良作用的专用肥料,并把施肥与施用改土剂结合起来,杜绝因施用碱性肥料或施肥方法不当造成土壤盐渍化现象加重。这项措施可使地力提高1个等级,增产粮食1500kg/hm2 ,增产率12%;化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6、种植绿肥、种抗盐碱作物及选用抗盐碱作物品种。适合黑龙江种植的豆科绿肥品种有:草木樨、紫花苜蓿。栽培方法是间种、套种和混种。绿肥鲜草含有机质1215%,含氮0.3-0.6%左右,若以每亩生产1000公斤计算,施入新鲜有机质约120-150公斤,氮素约3-6公斤。据试验,种植绿肥雨前全盐含量0.242-1.607%,不种植绿肥全盐含量0.292-2.424%,平均脱盐率39.7%。雨后种植绿肥的全盐含量0.154-0.489%,不种植绿肥的全盐含量0.226-1.049%,平均脱盐率67.4%。实行粮草间种或清种轮作。玉米田实行2:1或大小垄间作,盐渍化重的地块进行清种轮作。耐盐碱的作物有向日葵、甜菜。这项措施可使地力提高,增产粮食1000kg/hm2 ,增产率12-18%。7、排灌洗盐种稻技术。在水源较充足的情况下,开发种植水稻,以水洗盐排盐,发挥水田治涝改碱的作用。实行渠排渠灌、井灌井排的办法,冲洗耕层中的盐分。灌溉洗盐工程(含淤灌)需水1050018000m/hm;排水后地下水位降至2m以下,100cm土体内盐分达到脱盐标准,含盐量小于0.2%;可提高地力2个等级,增产粮食3750-4000 kg/hm2。平整土地、旱改水可提高地力,增产粮食3750-6000 kg/hm2,增产率50-100%。8、植被覆盖抑盐和种植方位躲盐技术。在盐碱地上采用秸秆覆盖或种植绿肥、植树造林、养护自然植被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盐渍化。另外,可根据土壤盐分随水分蒸发向高处集结的特性,在盐碱地上种植农作物时,躲避开盐分易集结的垄台,将种子播在含盐少、墒情好的垄沟内,返盐时盐碱向垄背集中,可减轻盐碱对农作物的危害。隔年覆盖有机物料5000-8000kg/hm2,这项措施可使地力提高2个等级,增产粮食1000kg/hm2 ,增产率8%;化肥料利用率提高10%。9、建设水保工程。坡耕地修梯田、粘糗土耕地客沙改土、内涝地挖沟排水、在小流域区修塘坝等措施,改良治理效果好。可提高地力1-2个等级,增产粮食3500kg/hm2,增产率12.5%。10、施用土壤改良剂。糠醛渣、沸石粉、腐殖酸、康地宝、磷酸钠渣等是我国常用的改土剂。另外俄罗斯农业科学家-科洛连克研发的“生物改土培肥剂”。经赴俄初步考察,使用该生物改土剂,只需两、三个月的时间,便可以使耕层的腐殖质含量增加1.33%2.34%,不但能降低土壤盐度,还能消除土壤中残留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能激活土壤中微生物810倍,使土壤速效氮、磷增加30%35%,速效钾增加2040%。这是目前新型的生物改土、培肥剂,应创造条件引进该项技术。四、中低产田改良意见和建议(一)坚持走大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力要素组合,促进农、林、牧结合,推动种、养、加一条龙,形成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二)继续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利用与改良相结合。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防洪除涝,发展灌溉,大搞水土保持,植树种草,建设“绿色水库”。大力推广以深松为主体,松、翻、耙、旋相结合的土壤轮耕制度,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建立“土壤水库”。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产出率。(三)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要建立各级政府投入机制,突出强调有机物料投入指标,大力提倡精制有机肥料和腐殖酸肥开发、应用,加快平衡肥技术推广进程。(四)积极推进秸秆还田。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应把搞好秸秆还田作为培肥地力的一个突破点。推广不同类型的秸秆还田模式,尽快普及四大主栽作物秸秆还田。(五)围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搞好土地建设和新肥料开发。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后土壤肥料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绿色食品产业来进行,使耕地建设和肥料开发要保“绿色”、促提质。(六)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项建设。土地建设是最基础的农业建设,又是一个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投入较大,见效较慢,应当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开展立项建设。请求部里重点扶持黑龙江黑土地区数字化土壤肥力数据库建设、有机肥商品化、盐碱土改良新技术研发、农作物秸秆还田、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大豆立体施肥技术、绿色食品肥料开发推广等建设项目。最后,对中低产田改良提出几点建议:第一 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保护黑土地资源工作的扶持力度。我省中低产田地区大多处于干旱、经济欠发达县,对它的整治、改良工作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农业基础工程,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于改良土壤的各项工作积极扶持,特别是在农业措施加大力度。我们的观点:如其说进口粮食、囤粮于仓,莫不如改良土壤、储粮于土。如果说兴修水利、存水于库,莫不如培肥改土、蓄水于土。各级政府财政必须采取扶持政策,各级政府长期不懈坚持综合治理不返弹。第二 应该对耕地实行分级管理区别对待。即建设高产田,改造中产田,对低产田要实行改造和退耕相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拿出一笔钱来,对低产田退耕农户发放一批补助金,用来发展畜牧业和其它产业,替代在低产田上经营农业,而去发展饲草种植、多种经营生产。粮食生产由高、中产田承担,既能保证粮食总产量,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第三 应该积极扶持有机肥料产业化。从我省用地养地的发展趋势看,老祖宗留下的积造农家土粪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效益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必须向工厂化、精制化、商品化方向迈进,走产业化的路子。推行有机无机结合、推广腐殖酸肥料和精制有机肥。国家和地方应在生产立项、推广办证、工商税收、铁路运输、培训宣传等方面采取实际步骤,加大扶持力度。第四 强化耕地养护法规的约束力。应修改制订一部约束力、操作性较强的耕地养护法规,认真贯彻实施并开展地力监测工作,建立地力档案,形成地力信息网络系统,对地力养护实行量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第五、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运作。对于安排退耕的低产田、退化草原和废弃地要采取长期发包、项目补贴的形式进行改良。引入竞争机制,承包给有技术、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发包时要定改良协议(领导和承包人责任、产量指标等)、定改良方案、定完成时间、定实现目标、定验收办法。对于能达到改良目标的承包人,终身享有使用权,谁治理谁收益。附表1 黑龙江省 中低产田类型情况统计表 中低产田类型2003年底面积(万亩)第二次土壤普查时面积(万亩)中低产田面积总计9152.19900.1其中水田122.897.4旱耕地9029.39802.7渍潜稻田型渍涝旱地型293593.3盐碱耕地型旱耕地363.2340水 田1010沙化耕地型旱耕地343.3274水 田干旱灌溉型旱耕地2069.31505.8水 田瘠薄培肥型旱耕地2207.72115.9水 田障碍层次型旱耕地3161.83745.2水 田10087.4其他类型(坡改)旱耕地5911228.5水 田说明:中低产田类型按全国中低产田类型与改良技术规范中的类型填报23附表一 黑龙江中低产田面积变化趋势 单位:万亩 项目1983年中低产田面积2003年中低产田面积2003年中低产田种植主要作物类型中产田低产田合计占耕地比%中产田低产田合计占耕地比% 与83年比+、-%玉米水稻大豆其他盐碱耕地型旱地170170340100183.2180363.2100+6.81707043.210水田1010101010瘠薄培肥型旱地1539.3576.62115.9541800407.72207.758+4.36071200.7400干旱灌溉型旱地1499.36.51505.846869.312002069.364+37.44991090.3480障碍层次型旱地3425.3319.93745.2632353.6808.23161.860-14.91209.21277.6675水田66.720.787.49010100100渍涝排水型旱地384.2209.1593.3562009329322-50.610010984沙化耕地型旱地90.3183.7274100173170.3343.3100+3090.317083水田93.812.812.8其 它 型旱地964264.51228.57048011159140-51.920032071合 计8149.117519900.173616829849152.163.8-7.62875.5262.84210.81803说明:1983年全省耕地面积13440万亩 。2003年全省耕地面积14350万亩附表二 黑龙江省耕地土壤退化情况统计表 耕地退化类型时间面积产量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状况耕层厚度cm基础设施情况土壤污染情况及污染源说明万亩公斤/公顷pH有质%碱解Nppm有效Pppm速效Kppm中微量元素盐碱耕地型二次土普35029257.81.6-3.5103-1574-1114-97锌1.3048一般无现势373.27.92.81206281.1740一般无瘠薄培肥型二次土普2115.928506.54.518223211钼0.02732无现势2207.76.72122241500.11425无干旱灌溉型二次土普1505.826507-83.51209-13173-190锌1.320-49较好无现势2069.37.31.9113131.1630老化无障碍层次型二次土普3831.626006.155.122829-34163-169锰29.7344无现势3261.86.52.11562625.1240无渍涝排水型二次土普593.321006.85.52552527525-50较好无现势2936.83.523026硫33.1736老化无沙化耕地型二次土普27422007.01.2-1.30.11-0.13%0.05-0.06%2.8-3%22无养分全量现势356.17.01.10.110.052.712-18 无其它类型二次土普1228.530006.93.9全N0.21%2335-143硼0.95418一般无现势5916.92.5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