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简介.doc_第1页
徐志摩简介.doc_第2页
徐志摩简介.doc_第3页
徐志摩简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徐章垿(x),字槱(yu)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著有诗歌集(如下)。作品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1931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作品成就诗歌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菲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徐志摩;“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徐志摩创作背景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淡化韵律,强调以现代人的语言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意象是指蕴藏着诗人浓烈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诗歌整体上所营造的氛围,带给人的感受。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先生原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国人名字惯为三字,所以将“河”复补。著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故园别(1983)、游踪。本诗是一篇意象数量众多、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诗人在诗中用很多具体的意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而意境是新诗的灵魂,抓住意境鉴赏新诗就会事半功倍。如何抓住意境呢?通过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抓住契机,二度创作。主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兴象、境象和喻象兴象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兴象天然”,是无言的天籁。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喻的意味,单个兴象的存在与否似乎也无关紧要,但由很多单个兴象组成的兴象群却有很深层的意蕴。就是那一只蟋蟀中这样的兴象特别多,比如第2段中的诗经、古诗、木兰辞、姜夔词,从个体角度讲其中任何一个兴象增、删、换都无所谓,但它们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兴象群,表明从古到今,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是沉重的忧思离别。此外后几个诗段中,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月饼、桂花、石榴果、残荷、雁南飞、草垛、台北巷子、四川乡村、露珠、萤火、鹧鸪等等,都是这样的兴象,它们构成了该诗最基础层的意象单元,相当于作者抒情达意的细胞。境象境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是由基础层次上的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它比基础性的意象在时空上更具有突破性,有强烈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就是那一只蟋蟀的2、3、4、5诗段中的众多兴象分别组成四大兴象群,也就是四大境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广阔的河山、伟大的母爱以及隔不断的统一情。尤其是第3幅意境,是非常优美感人的,诗人以两位诗人共同回忆的方式,截取一个个非常典型的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诸如吃月饼、观残荷、堆草垛等,借以表现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美好,从而说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经历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生我养我的家园、伟大深厚的母爱,则是共同的、真切的。喻象喻象即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构置的意象,它是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客观物象按照心灵重组或变形,让客观物象成为心灵的载体而创造出来的,比喻和象征性的意象因其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而为艺术家所喜爱。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蟋蟀”就是这样的喻象。蟋蟀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昆虫,又叫促织或蛐蛐儿,因其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的限制,它能沟通古今、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情感。 诗人杨炼曾经说过:“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磁场,一组群雕这是一个正在共振的场,每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相呼应,相参与。”这个整体的旋律或磁场比单个的意象更为重要,一个意象也只能在整体的“场”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是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关系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组合艺术的精妙。 舒婷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诗歌的特点舒婷的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一代人对历史、对祖国、对爱情的崭新理念,以感人的激情、深邃的思想与精巧新奇的意象取胜,如著名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另一类以描写自己内在情思,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福,以及对爱情的回忆与期待为主,以真挚、委婉的情思与隽永、优美的意境取胜,如春夜、秋夜送友、落叶、思念等。海子原名査海生,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理想主义。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写作背景本诗的题目与主题紧密联系,是全诗中唯一出现了两次的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理想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它凝聚了海子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眷顾。两个月后,天鹅般孤傲的海子(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了,绝尘而去,年仅25岁。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 美) 西尔维娅普拉。无论是特拉克还是杰克伦敦,无论是叶赛宁还是马雅可夫斯基,每个诗人个体生命的毁灭都会给西方思想界带来巨大而长久的震动。“诗是一种精神”,因而诗人的死亡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清新生活图这是一幅很清纯、明净的生活图景,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为什么从明天起呢?说明海子的昨天和现在生活不幸福,海子出生在艰苦的农村,性格孤僻,生活不大会自理,几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理想与现实相距太大,自然就不幸福了,他把希望寄予未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闲散人的、无拘无束的隐居人的生活,“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平凡人的生活,“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海子出生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蛰居在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很想走出令他窒息的环境,走向广袤海边,他一生的生活之地都是远离大海的,但对大海充满幻想,这些意景中,海是海子向往的“核心”,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不难看出逃逸现实、独立自持的生活是海子向往的幸福生活。但那种生活只能神往却无法身往。诗中“幸福”的表现是什么?诗人急于把自己发现的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怀?“幸福”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发现这些普通的生活场景之中蕴涵着幸福。第二章是温暖亲情图,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珍惜。第三章是甜美友情图,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体现了一种博爱的精神。整首诗的把握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第一章抒发的是个人憧憬,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后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诗人肯定了平凡的、世俗的生活,有一种想步入世俗生活的冲动,但又不甘心即时(所以“从明天起”)堕入尘世成为俗人。他保持着他的高傲,他生活于社会的边缘,想望得到幸福,对生活充满爱,但又不愿意融入社会生活,封闭在自我的王国里的一种矛盾心理)。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诗歌大意:在诗中诗人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他自己的乌托邦。全诗共三段:第一段:诗人勾勒了想象中的尘世生活,走出象牙塔,融入尘世中去,体味尘世的美好。第二段:以一颗博大的爱心,与人勾通,为“河”、“山”取名字,把幸福带给我,把幸福传给你。第三段:赞美别人,祝福别人。后两章表达了海子对尘世间生活的人们的祝福,似乎有一股温暖的友情和亲情的气息,对世俗的生活寄予肯定,由个人感情转为对全社会的感情,希望全社会的人都能过上自己所认为的那种幸福生活,“三愿”表明海子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