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设计 临江市第三中学 周艳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人代表岑参。 能力目标:体会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想来大家对唐朝的边塞诗并不陌生。提到边塞诗,我们不由得会想起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起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想起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想起王昌龄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还有他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他们都姓王,好像姓王的都会写边塞诗,其实在那个时代大家都在写,如李白也去过边塞,也写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就连没有去过边塞的杜甫也想象过,“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最著名的应该是高适和岑参。已经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将讲解他的另一首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二、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介绍1、介绍作者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2、历史背景 这首诗就是岑参第二次去西域时所写的,诗题中的封大夫就是封常清。在岑参第一次赴西域时,封常清曾是他的同事,一同在高仙芝幕府任职。封常清后来因立功升任北庭节度使,这给岑参以极大的鼓舞,使他更加坚信可以通过边塞立功取得成就。因此,当封常清邀请他赴西域时,他也就非常高兴就答应了。 这首诗是在某年秋天封常清出师西征时所写的。当时一共写了两首,另一首是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3、 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找学生指出不足,然后做示范朗读。3.全班齐读。四、诗歌艺术分析(学生先自主学生,适当的时候老师参与学生的自主学生中,适时点拨指导,给予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课文。1、景色描写(1)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视觉景象) 这三句一开始就写入眼的景色: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白色与黄色交织,白与黄都是鲜明的亮色。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它们是壮阔的景象;明丽的景象;陌生的景象,因此,是奇丽的景象。也是白天的景象。 (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听觉或发肤感受) 轮台,位置不详。今天的轮台在乌鲁木齐附近。这里用“吼”来形容风声,可见风的暴虐程度。“随风满地石乱走”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石乱走”的景象是诗人看到的吗?恐怕不是,这里写得是夜中风景,或者说是凌晨的风景。为什么是凌晨呢?因为他的另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里面提到“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点明出行的时间是“平明”。在这个时候,所有的景象都是看不见的,一川碎石应是平日留下的印象,“石乱走”应是从听觉或发肤感受中获得。在时间上,这正好与上三句形成对比。以上就是九月边塞的白天和黑夜景象。在这种状况下,大军就要出发了。2、出征原因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匈奴、汉家都是借汉喻唐的说法,唐人经常如此,如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就是指唐明皇。金山就是阿尔泰山,“阿尔泰”是突厥语,就是“金”的意思。草黄马肥,边塞又陷入兵火之中。这里交代出征的原因,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过渡。3、行军场景(1)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这是写平明行军的场景。尽管“轮台九月风夜吼”,但是为了争取战机,将士仍然夜里行军。古代行军经常用“衔枚疾走”来形容行动迅速和纪律严明,但这里却用长戈相拔的噪音来写行军。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却不觉得这支队伍斗志不高。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情况,看到的只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将军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场景。因此,“半夜军行戈相拨”反而能够暗示他们有强盛的战斗力。这两句一写将军,一写士卒,极为简练。 第三句说“风头如刀面如割”,再一次写景,写感受。这与全诗的开场写景不同,这里是写具体的景,以示行军的艰苦。我不知道岑参这么写是否有其他的用意,但根据我的理解,由于这种艰苦的行军环境的映衬,我们似乎更能见出唐军将士们的昂扬斗志。环境越是艰苦,他们的这种气质也就越明显。大概这确实是诗人的用意,所以接下来三句仍然在渲染这种寒冷的环境。 (2)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五花连钱,就是用五花马身上的连钱花纹。这里以花纹代马,曲折笔法显得很有诗意。马毛带雪被汗气蒸腾溶化,却又立刻凝结为冰。这种景象也十分新异。天是如此的寒冷以致于墨水凝冻。檄就是檄文,古代开战之前,总要写一篇檄文,数落对方的罪过,表明自己出征的正义性。写檄文,正是岑参所擅长的,这一句应是他的书生本色。由此可见,诗人这时的情绪也十分高亢。其实,从他的笔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整体氛围将士们都跃跃欲试,充满了斗志。有如此斗志,战争的结局如何?所以接下来,诗人自然就写到了结局。 比较这两组行军场景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前三句直接写夜行军,写人,写精神。这三句写白天,写马,写寒冷,间接写精神。4、结局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我军将士斗志如此昂扬,出征的结果应是不言而喻的。还没有短兵相接,敌人就已经胆慑屈服。 车师是地名。这首诗是诗人在出征时写的,由“应”和“料”两个字,我们可知,这一结局完全是诗人的设想,并不是事实;是虚写而非实情。五、总结 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中的奇景与奇情有什么关系,这跟人们常说的盛唐精神有联系吗?1、这首诗艺术特色:风景奇丽,情感豪壮,富有生命力。2、奇景的特征:实写还是虚写?(我倾向于认为实写。)这首诗写景奇丽,奇在什么地方?前面我们已经作了分析。这是由景色本身的美和读者的心理反应共同促成的。简单地说,就是地理上的遥远与心理上的陌生感逗引了我们的好奇心,所以我们觉得它很奇绝明丽。景色像机关一样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豪壮的心境反过来又渲染了物境,使得景色活跃富有生气。3、奇景与奇情的关系。行军中的风与寒,虚拟的结局。用细节描写和反衬法将将士们的自信和昂扬斗志展现出来。我们知道以前的诗人一提到边塞就是“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就是“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侧重渲染其艰苦危险的一面。难道唐人不知道这些吗?唐人也写“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见他们也是知道的。既然如此,他们仍是很积极,很乐观,情绪很好。这是因为国家的强大使他们都很自信。这自信、活跃、乐观的精神就是盛唐精神。六、比较阅读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 1、这两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觉得这两首诗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咏雪、送别诗。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梨花开,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走马川行奉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