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26 三峡》.doc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26 三峡》.doc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26 三峡》.doc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26 三峡》.doc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26 三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穷尽物态的山水 妙手巧著的文章三峡一课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课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六课。【我解读】那次我到三峡旅游,站在白帝城下,放眼向三峡的瞿塘峡望去,看到这样一个标牌:“新版1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取景处”。我心里一颤,原来我们天天打交道的人民币也取景于此。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是该国的名片,因此各国货币的正面图像一般都使用该国的开国元首的头像,而背面则选用该国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作图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国第五套人民币的背面图像,那里有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泰山、杭州西湖可见被选取景的地方在该国的重要地位。三峡一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三峡山水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写山,则突出它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三峡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作。展现出了如画的江山。它处处显示了扑面而来的“美”。(一) 景物自身的“美”。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先写山之美,后写水之美,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寥寥155个字,就把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试分述如下:1.三峡体现了大自然的雄峻美。七百里的三峡,连绵高峻的山峰,“隐天蔽日”;汹涌的江流,一泻千里。这是何等的气势。三峡的山高大,高到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到;三峡的山连绵,连绵到七百里的山一点断缺之处也没有。2. 三峡体现了大自然的奔放美。夏季三峡的水是那样的湍急。“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天时间,船行一千二百里,水流之急可想而知。作者又形象地将江水的湍急与奔马和疾风作比较,不仅加深了对水急的印象,而且照应了第一段对山的描写。你看,七百里的三峡,山与山相连,水尽在峡谷内,峡谷窄,水流量又大;再因山高,水的落差大,自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所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看起来像写船速之快,实则是写江水的湍急,写峡两岸的山高,使急流和峻岭互相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3. 三峡体现了大自然的清幽美。春冬之季的三峡意境清幽。如果说夏季的三峡如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格的话,那么春冬季的三峡则如柳永李清照的婉约风格。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还有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它们仿佛让我们置身于幽谷清涧,耳听飞湍落涧的水声,任水雾随风飘洒到脸颊。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心荡神迷,忘怀得失?4. 三峡体现了大自然的凄婉美。这种美是上面论述的清幽美的延伸,与其婉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抓住秋季的特征,渲染了一片霜染、清幽、冷峻的景象。给秋天的三峡定下一个萧瑟的基调,一个“寒”字不仅表明季节的寒气逼人,更将山林在寒气的威逼下叶败枝枯的景象描绘出来。一个“肃”字,刻画出峡谷里一派静寂的景象。在这充满凄清肃杀的峡谷中,还不时地传来高山上猿猴长啸的哀音,其声使人感到凄婉怪异,并在空荡的峡谷中连续回转传响,哀声不绝。实际上,本文既写出祖国山河之美,也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因为南北朝时代的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那时三峡的人民面对的是“穷山恶水”。总之,三峡体现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二) 文章表现的“美”。如何将大自然的各种美生动的表现出来,作者的妙手巧著,达到了妙笔生花的美的效果。正如余秋雨所说的:郦道元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因为“他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了三峡的特点”。 换句话说,郦道元用了最精炼的语言把三峡景物最突出的特点写光了。让我们没东西好写了。三峡的这种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的构思布局美。文章总体上先写山后写水,因为山的特征决定了水的特点。写水又先写最能代表三峡水的特点的夏季之水,这样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张弛有度,富有节奏。2.文章的表现手法美。在写山水时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如开头先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山势高大连绵的特点。接着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来侧面烘托这一特点。再如写水的时候,有“素湍绿潭”,“潭”为静,“湍”为动,令人无限遐想。另外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前后呼应,过渡自然,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3.文章的形色声情美。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描写春冬景象时,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秋景则重在绘声,用“长啸” “哀转”表达那时那地人们的一种伤感之情。4.文章的铺垫含蓄美。作者描绘三峡遵从其内在的规律性,如正因为山势高峻,才有夏水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使人在秋日备感“林寒涧肃”。实际上后面几段的写水,处处都有前面山的影子,是山的特点决定了水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的原因。同时,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高耸入云的群山,奔放东逝的夏水,清幽婉约的春冬等,都蕴着作者欣赏赞叹之情。而这种感情又寓于文章的描写中。真的是“良多趣味”。总之本文是“穷尽物态的山水美”和“妙手巧著的文章美”的完美统一体,两者是相得益彰。抓住这一特点,则能把握住本文的精髓。【我设计】教学目标及设想:用生动的情境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读贯穿教学始终;练习作业设计,突出想像能力训练。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体会短文所表现的诗情画意;用对比阅读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之情。课前预习:1.课前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不懂的标出)2.找关于三峡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有人要你给他介绍一处风景名胜,你会介绍哪里给他?(请同学思考后介绍)。当外国友人把这个问题提到著名的学者余秋雨面前时,余先生毫不犹豫的给友人们推荐了长江三峡。在座的同学大多数可能没有到过三峡,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有点遗憾。但是,1500多年前的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简洁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三峡美丽的风光。看新版1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处处留心皆学问。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跟着郦道元去游一趟三峡。(多媒体展现三峡风光)二、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小声朗读,疏通文意,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多媒体先展现原文,再解释)1.正音:阙(qu) 嶂(zhng) 曦(x) 襄(xing)溯(s) 湍(tun) 漱(sh) 肃(s)2.词语:阙(同“缺”)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襄陵(涨上丘陵) 沿溯(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乘奔御风(骑上快马、驾着疾风)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林寒涧肃(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属引凄异(接连不断,异常凄凉)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3.多媒体去掉注释,学生对重点词语看原文解释巩固训练4.初步了解文章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明确: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澄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研读课文:1.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第一段:雄昂,第二段:急速,第三段:轻盈,第四段:婉沉);注意停顿,特别要提请学生注意以下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 沿/溯/阻绝 回清/倒影自非/亭午夜分 虽/乘奔/御风 清/荣/峻/茂有时/朝发白帝 或/王命急宣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2. 研读第一段:本段教学要点是三峡山的特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1)指名一同学用现代文讲解后,讨论本段的内容(师板书:)地貌特征(山):连绵高大(雄峻美)(2)齐读本段。3. 研读第二段:本段教学要点是夏季水的特点;诗与文对照理解;与第一段的照应。(1)学生讲解(2)讨论内容,师板书:四季变化(水):夏:急(奔放美)(3)男生齐声朗读本段。(要读出雄浑奔放的特点)(4)本段内容表现的是水流之快,请一同学用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来表达同样的内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着全班朗诵这首诗。(5)说说三峡夏季的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山势决定的,季节决定的)(6)拓展: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从本段中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语句。示例:理由(1)水流急。 原句:虽乘御风,不以疾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理由(2)水量大。 原句:夏水襄陵4. 研读第三段:本段教学要点是春冬季的特点;环保话题;对比阅读。(1)学生用现代文理解(2)讨论本段内容,师板书:春、冬:清(清幽美)(3)女生齐声朗读本段。(要读出柔婉秀丽的特点)(4)体会本段“形色情相结合”的特点(例如:“素湍绿潭”中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5)从本段我们知道,1500多年前郦道元看到的三峡的水是那样清澈,可现在你要是到了三峡,看到的是像黄河一样的浑水。出现这样的鲜明反差,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注意“环保”的话题,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6)小石潭记中也写了水清,想想它与本文写法上的区别(本文是直接描写水清: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而小石潭记间接描写水清:通过写鱼来表现水清,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5. 研读第四段:本段教学要点是秋天三峡的气氛;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1)带读本段(2)讲解讨论本段内容。师板书:秋:凄(凄婉美)(3)齐声朗读本段(4)本段内容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哪句话对应(生齐读:两岸猿声啼不住)(5)说说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烘托悲凉气氛)四、品读课文1.女同学诵读文三峡2.男同学诵读诗早发白帝城3.师问:你能说出文和诗的联系吗?讨论、明确:文章的第二段与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的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4.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在熟读的同时,理解本文的写景方法和所写景物的特征。5.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处景物描写。把你的理解有感情读出来。(开放性理解)6. 三峡漂流是三峡旅游一大亮点。去三峡漂流追求的是“惊险、刺激”,根据本文,你建议漂流者什么季节去三峡?为什么?示例:夏季去。因为夏季三峡水激流湍急,更加惊险、刺激。7.拓展延伸,培养想像能力。说说三峡大坝建成后的今天,在到三峡游玩,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不同于郦道元笔下的风景?(水位抬升,高峡出平湖;水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