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偏义复词、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疏通大意 2、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利用创新设计进行充分预习,在文中标注重要文言知识,能疏通大意 2、学会整体把握,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复述。 教学方法:讨论、提问、对话(可尝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1、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成书于梁代,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最一部古诗总集。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全诗357句,1765字,沈德潜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3、“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预习检测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2、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作业布置: 创新设计自主学习篇 第二课时 一、赏析阅读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提问: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提问: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明确:严妆 提问: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提问: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明确: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提问: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提问: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提问: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明确: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2第21段,“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提问: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明确:有。郡守家富有、有权势,但刘兰芝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她仍然在“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反衬出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二、赏析开头结尾的艺术效果 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尾声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三、人物性格分析 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三、主题探究 提问: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根本原因: 亲情与爱情的矛盾 亲情是与生俱来、影响一生但不伴随终身的 爱情是半路杀出、后起影响但要伴随终身的 四、总结、扩展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作业布置: 完成创新设计训练落实篇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完王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梁祝这两位有情人最后只能化为蝶才能双双飞,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就是封建制度,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一对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梳理情节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全诗可分为五部分: (一)开端16(兰芝被遣)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之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家。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已成定局。 (二)发展712(夫妻誓别)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三)进一步发展1321(兰芝抗婚)写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四)高潮2231(双双殉情)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 (五)尾声32(告诫后人)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两人化为鸳鸯。 四,探究阅读 话题: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关于铺排 1、 朗读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2、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明确:严妆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铺排即铺陈、排比,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刘兰芝出众的美丽,知书识理,有涵养。她的自尊、外柔内刚。她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她要用美,给仲卿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她要用美,彰显对仲卿最深挚的爱;她要用美,表示她的委屈与不满;她要用美,表现自己的坚强和自尊。 本段文字也很优美,请大家结合刘兰芝的内心感受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明确:第二段,按时间顺序铺陈,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明确: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对表现兰芝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极写婚事的热闹,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 【二】 个性化的语言 1,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舍得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析:这完全是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维护了自尊。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总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有不满,但又坚决有力,毫不掩饰,(从她的话里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和小姑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和婆婆告别:态度上表面自谦自责,而她善良、温顺中别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反抗意味的刚性,语气上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与婆婆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和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既有与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的归的悲愤。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明确:她知道哀求无效,所以干脆地答应了,实际上她的内心是完全绝望了。 (4)(课下)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C.夫妇诀别 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最难忘的应该就是刘兰芝,难忘她的出众的外在美,难忘她高贵的内在美。可是当我们看到美的东西备受折磨与摧残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痛的。而本文的美就在于当美被泯灭的时候,又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悲剧美,下一次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本文的悲剧根源及悲剧的意义。 作业: 请同学们按照我们现代的思想观念为刘兰芝设计一种人生命运。 板书设计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铺排美丽沉着镇定有教养 兰芝 个性化的语言不慕富贵不卑不亢反抗精神 梁祝故事梗概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挂靠免责协议书
- 医疗行业医疗影像云平台运营方案
- 市政管道检测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 桥梁梁体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湘少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专项训练计划
- 学校地震应急预案
- 铁路工程文明示范工地运行措施
-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信息技术整合计划
- 2025年秋季中学教导处工作计划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学科深化计划
- 廉洁培训ppt课件-廉洁培训课件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方案
- GB/T 4802.1-2008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圆轨迹法
- GB/T 35568-2017中国荷斯坦牛体型鉴定技术规程
- GB/T 28707-2012碟簧支吊架
- GB/T 2791-1995胶粘剂T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挠性材料
- GB/T 25702-2010复摆颚式破碎机颚板磨耗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基本方程课件
- 粮油产品购销合同
- YYT 0681.2-201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2部分:软性屏障材料的密封强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