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50篇古诗文满分秘籍.doc_第1页
中考50篇古诗文满分秘籍.doc_第2页
中考50篇古诗文满分秘籍.doc_第3页
中考50篇古诗文满分秘籍.doc_第4页
中考50篇古诗文满分秘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封市求实中学教师罗明妍制作,原创精品资源,复印须交版权费每页一元中考50篇古诗文满分秘籍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曹操,东汉末年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本诗感情基调:慷慨悲壮。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解词:竦峙: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形式性的结尾,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无关。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观 ”叙事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实写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总写景物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写景物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赏析: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远大的抱负。“若”字好处:“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远大的抱负。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尾联中“乡书”、“归雁”紧扣首联中“客路”一词,浑然一体。(1 分)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生,入。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例1: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示例2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古人评论“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的妙处时,说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从全诗看,这句诗表现了哪些小景和大景?小景:一帆悬大景: 两岸阔;平野宽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状写舟中所见景物,用字讲究,请作简要赏析。上句“阔”“平”字,写出了江面的宽阔浩渺,下句“正”“悬”字,写出顺风行船,船帆高悬,非常富于表现力。充分地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了。(“阔”“平”“正”“悬”四字扣住两个,言明写出景物特点即可)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请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出赏析。(3分)赏析示例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 “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生”与“升”相比,其表达效果好在哪里。(2分)“生”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海日以人的情性,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给人以乐观的鼓舞力量。而“升”字则平淡无味。从“生”字饱含哲理,表达思乡之情也可得分(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全诗以行 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诗中的“钱塘湖”是指杭州西湖。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你所学过的他的另外一首观刈麦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首叙事诗都体现了作者关心劳动人民疾苦,希望百姓过上温饱、安居生活的情感。诗中他最迷恋“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景致。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爱。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诗中哪些词语(或短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渐、浅草、才“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2分,写出词语1分,品析1分)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3分)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内容正确2分,语言生动1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赏析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琅琅上口。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赏析。“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等等。例:“乱花”,“迷”写出了花的繁多缤纷,“浅草”写出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加点“乱”字的表达效果。(2 分) 花开繁盛 色彩缤纷 贬词褒用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诗人的喜悦之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 、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2分)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你知道的写西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2 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 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誉为“秋思之祖”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 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心情。(3分)这首诗极其出色地运用 景物烘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1分)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已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赏析运用白描,18个字,9个名词,9种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简约凝练,情景交融。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2分)“断肠人在天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游子思念家乡的悲痛心情,痛到了“肠断”!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什么画面。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远处一缕孤烟直上,劲拔坚毅,滚滚黄河边上,火红的落日正圆。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情景交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美。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黄沙,红日、白烟、亮水、色彩丰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未了:不尽 会当:终当,终要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齐鲁青未了”一句借齐鲁大地烘托了泰山的拔地而起、参天耸立。“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连绵不绝,山色青葱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雄伟 的特点。从望和会当可看出诗人还未登上山顶。“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泰山是什么样子。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钟”“钟“积聚、汇聚之意。运用拟人,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割”运用夸张手法,写泰山像一把巨大的刀将阳光割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深刻含义是什么: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情感: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深刻含义:诗人不仅要登上泰山,也要登上人生巅峰。哲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首诗写景很有物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示例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示例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示例3:烘托手法,借齐鲁大地烘托了泰山的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首句中的两个意象是杨花和子规,这句景物描写既点明了节令是暮春,以暗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左迁”一词的意思是贬官。“杨花落尽子规啼”采用寓情于景手法,渲染凄凉的氛围。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写作技巧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运用拟人和丰富的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关心、担忧的感情。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笼,即笼罩的意思。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它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作者运用什么手法,表面批评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运用曲笔,表面批评歌女。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何当:何时能够 却:再 话:回叙 诗既写了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又写了想象景(未来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的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欢乐的憧憬。表达了漂泊异乡,思念友人(妻子),盼望团聚的情感。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羁旅他乡、欲归不得的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思念友人(妻子),盼望团聚“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的愁苦心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暮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 ,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峡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渔者歌的作用是什么?1渲染秋天萧瑟气氛2表现劳动者的艰辛3写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情景交融。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不同景象。三峡四季的特点及体现什么美: 夏天:水势大,水流急(奔放美);春冬:清荣峻茂(清秀美);秋季:凄凉萧瑟(凄婉美)。主旨:本文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祖国山河的雄奇秀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为何先写山后写水?先写山势,既能提示水流速度快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又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雄奇的图画。写水为何先写夏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色。三峡适合修水电站吗?适合,水流急,落差大。找出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作特点:(1)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2)言简意赅,情景交融。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陋室铭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他的字是梦得。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个方面。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见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并不是消极避世。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1)类比,引出中心 (2)类比陋室 (3)暗喻惟吾德馨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画龙点睛,再次点明中心,表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上”、“入”生机勃勃,“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厌弃官场本文主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修辞手法:对偶、借代(丝竹)、类比(龙仙)、对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问(何陋之有?)、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理解背默: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画龙点睛句:何陋之有?交友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生活情趣之雅(正面、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反面、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古贤自况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号元公。本文与陋室铭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文章用水陆草木之花总陪衬,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讽刺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各句对应关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 庄重质朴:濯清涟不妖正直通达:中通外直 不攀附权贵:不蔓不枝美名远扬:香远益清 独立高洁:亭亭净植自尊自爱令人尊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把“菊”、“牡丹”、“莲”分别比喻成哪种人?体会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菊隐士惋惜;牡丹富贵者厌恶;莲君子赞美。记承天寺夜游(1)把酒: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3) 遂:于是,就4)寝:睡觉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翻译:月光照在院子里,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各种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赏析:这一句运用比喻,将月色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影比作藻荇交横,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与月光的静谧之美相生,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描写角度及作用: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正面描写,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议论句(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2)解释闲人:闲人指清闲的人,首先指有闲情雅到致的人,其次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3) 怎样理解这句话?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4) 表达的情感:表达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情感。全文主旨: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表达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情感和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刘禹锡,字梦得,代表作陋室铭首联表明诗人长期被贬到这荒僻之处,表现辛酸悲愤之情。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答题: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怀旧空吟闻笛赋”中涉及的典故是晋人向秀所写的思旧赋。“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的“长”解释为振作、增长 ,“酬”的含义是以诗相答,“乐天”是指著名诗人白居易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运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怀念受害故友的感情,心情:悲痛;“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王质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心情:怅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赏析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意思是说,“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虽遭受挫折,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示例: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任选一点)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比喻形象: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人生态度积极,哲理深刻: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蕴含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的哲理,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尾联判断:1尾联表达了诗人从友人赠诗中汲取力量,决心就此振作,不再自怨自艾的心声。错,诗人并非是从友人处得到力量决心振作,而是在颈联已经表达了自身的豁达胸襟,尾联则是进一步强调点明了这一点2“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抒发了诗人因不能改变现实的无奈之情。错,这句应是抒发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感情基调是:伤感低沉到慷慨激昂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虽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构思新颖,含蓄形象。作者的历史观:历史上有些英雄的成功靠的是机遇,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情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一经”指的是 儒家经典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表现作者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 的悲哀;借 惶恐滩 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唱出激情慷慨的绝唱(答先激愤后激昂即可)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比喻、虚实结合水调歌头 苏 轼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作者的心情变化是:从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人生态度是:旷达乐观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句蕴含的哲理是:自古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山坡羊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子。聚字化静为动,生动写出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怒字运用拟人,生动写出黄河奔腾咆哮的壮观景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潼关地势的险要。为何从潼关路上写起?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答: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构建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问君何能尔:这样 辨:辨识 相与相伴决意摆脱世俗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句子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现诗人怡然自得、物我两忘、物我合一、超然物外的心境的句子(或诗中浑然天成、妙手偶得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眼:“心远”。“悠然”体现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能否换成“望”?为什么?不能,“望”是有意为之,“见”是漫不经心的瞥见。“见”字更符合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真意是人生真谛和自然理趣,是诗人厌弃名利,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行路难 李白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 ,价值) 今安在(哪里) 济沧海(渡)箸(筷子)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什么样的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苦闷抑郁的感情。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运用哪些典故,有何作用?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写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运用南宋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生动形象地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险险阻,写出世途的艰难,蕴含无限的悲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河南巩县人,字 子美,别号少陵,自称 少陵野老 ,我国唐朝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诗中表现博大胸襟、美好理想、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至死不渝、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唐朝著名的边塞(派别) 诗人,和 高适诗风很近,二人并称“高岑”。这是一首边塞诗 。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咏雪(前十句)和 送别(后八句)。赏析“愁云”:一语双关,既写阴云密布,又渲染离别的伤感气氛。写边塞风狂雪早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将士生活侧写天寒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过渡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设宴送别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红白相映、色彩鲜明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主旨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联想,以梨花喻雪,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什么感情?对友人的担忧、不舍,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 龚自珍,字 璱人 ,近代 思想家 文学 家。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落花 东指:即诗人的东方故里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离别的忧伤、归去的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的词是离愁,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天涯衬托离愁。己亥杂诗的名句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现在有什么新的含义?“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现在常用来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老一代关心下一代。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是什么?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注意:“更护花”的“花”在诗中不是指青少年,此诗与陶渊时的避世思想不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的街道。 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皇都:京城。 绝胜:远远胜过。诗中描写的早春的景物有:小雨、春草。特点是:小雨小而滋润;春草柔嫩纤细、零零星星、若有若无。后两句赏析:运用对比,将早春景色与盛夏景色对比,突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夜。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伤感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一语双关,以“丝”喻“思”,以“烛泪”喻“相思泪”,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比喻贴切、对偶工整、构思精巧、缠绵悱恻、撼人心弦。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5写男女别后相互思念、怅望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夜。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上片写庭院清幽景色,下片抒发离愁,其感情基调是凄婉。2、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西楼台,时间是夜晚,季节是秋天。3、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4、“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运用比喻,以丝麻喻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愁的纷繁难解,深沉含蓄地表现出亡国之君的哀痛、愁思。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一首政治哲理诗,与杜甫的望岳中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用千寻、见日升形容塔高,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又暗指困难挫折,奸佞小人;最高层一语双关,既指塔的最高层,又指政治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什么含义?蕴含什么哲理?我不怕浮云遮信我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最高层。说明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的喜爱之情。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马说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是杂说的第四篇。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现在杂文类似。“马说”即谈马、论马。本文的写法是托物寓意。第一段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点,没有伯乐,千里马会“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体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第二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 第三段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最能体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答:“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控诉。作者的见解是是:统治者应善识人才、尊重人才,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飞黄腾达送东阳马生序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 宋濂 ,字 景濂 ,号 潜溪 ,浦江人。 明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 赠序 。掌握一个目的,两种方法,三个原因,四种困难一个写作目的: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两种手法:(1) 现身说法:好处是真挚恳切,易于接受。(2) 对比手法:与同舍生豪华生活对比,突出自己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怡然自乐,说明条件优越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个人的刻苦、勤奋、专心。条件的艰苦与求学的执著作对比,突出了学问成就必须来源于勤奋刻苦的努力。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作者成功的原因):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幼年得书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匡衡 凿壁借光 ;车胤 囊萤读书 ; 孙康 映雪读书 ; 欧阳修以荻画地学书关于 “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理解背默(1)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文中渲染作者从师求学艰难的句子是: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6)文末最能概括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是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7)作者抄书是嗜学和家贫的矛盾决定的。文中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联系当前,谈谈自己的看法。示例一: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示例二: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是(宋)朝(文学)家。他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理解背默(1) 主线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 基调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 醉翁由来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4) 与(3)照应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5) 山间朝暮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两空则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6) 山间四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7) 主旨句:醉能同其乐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本文围绕“醉”和“乐”写,作者陶醉于美丽的山间景色,陶醉于百姓富足的生活;“乐”指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乐人之乐,三乐归一是与民同乐。主旨: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提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第三段体现出太守治理有方,百姓生活安乐富足,拟四个小标题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核心为太守醉。通假字:百废具兴: 具 通 俱 ,解释: 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通 嘱 ,解释: 嘱咐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全文的核心)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抒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