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练习】《咬文嚼字》(语文苏教必修三).docx_第1页
【提高练习】《咬文嚼字》(语文苏教必修三).docx_第2页
【提高练习】《咬文嚼字》(语文苏教必修三).docx_第3页
【提高练习】《咬文嚼字》(语文苏教必修三).docx_第4页
【提高练习】《咬文嚼字》(语文苏教必修三).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提高练习本课时编写:合肥皖智中学 瞿静静1、 文本阅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昧,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许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十“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讽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这番话不免呼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节选自咬文嚼字)1、对文中“咬文嚼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咬文嚼字的依据:研究炼字的道理。B. 咬文嚼字的态度:字字推敲的谨严,C. 咬文嚼字的做法:斟酌文字的分量。D. 咬文嚼字的目的:调整思想和情感。2、对文中郭沫若炼字事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绍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句式的见解和做法。B. 肯定郭洙若关于“你是”“你这”句式的研究结论。C. 分析指出炼字不可简单类推,而要结合具体语境。D. 通过这个炼字事例,引出对咬文嚼字道理的研究。3、对上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举郭沫若修改字句的具体事例,并指出“这是炼字的好例”。B. 接着,引文学作品例子并加以分析,说明两种说法表达效果不同。C. 然后,从两个方面指出郭沫若援例修改的句子是不妥的。D. 最后,点明炼字意义,并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或许/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变动/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事例/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_。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_。“推”(虽然/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理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摘自朱光潜咬文嚼字)4、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密切 文字顺畅B. 鲁莽 相随而变C. 冷寂 因缘古今D. 拘理 胸襟气度5、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或许 更动 事例 虽然B. 或许 变动 实例 虽然C. 不过 变动 事例 固然D. 不过 更动 实例 固然6、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B. 他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也同时在意境上有所区分C. 他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D. 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也同时在意境上有所区分7、对这段文字中“咬文嚼字”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指写作时过分地斟酌字眼,有讽刺的意味。B. 指写作时反复修改文字,以求表达顺畅些或漂亮些。C. 指写作时对文字斟酌锤炼,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D. 指写作时力求用典,力求文字的凝练、深奥。8、下列有关“推”比“敲”用得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推”字能表明寺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僧人,而显得更冷寂。B. “推”字能表明寺里僧人的自在无碍,显示其自有一副胸襟气度。C. “推”字比“敲”字在音韵上与上一句更加调和些。D. “推”字更能体现环境的冷寂,更符合孤僧步月归寺的情境。9、对这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不同意韩愈改“推”为“敲”的主张,认为“推”比“敲”字用得好。B.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一定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力求顺畅、准确、生动。C. 作者批评有些人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D. 作者认为写作中推敲文字,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二、 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由咬文嚼字编辑部举办的“咬文嚼字”活动,“咬”出了许多作家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中把“幅”误成了“副”,麦家的暗算把“口风紧”误成了“风声紧”等,就是词语的误解误用;而郑渊洁所写的“孙大爷终于被北京警方恍然大悟”,则是低级的语法类差错;马未都把“麻子”与“雀斑”等同了起来,是常识性错误;至于钱文忠把管仲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说成是孔子说的,余秋雨把“致仕”阐释为“走上仕途,当上官员”,则是知识类错误。 不少作家把被“咬”视为一种幸运。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得知被“咬”,爽快地表了态:“好!完全同意!挑一挑毛病有好处,我们共同对读者负责。”韩寒说:“我在今后的写作中会慎重一点。希望能对青少年读者起到比较好的示范作用。”历史的天空的作者徐贵祥表示:“这是清除文字污染,纯洁语言文字,功德无量。”英雄时代的作者柳建伟说:“这项活动对规范语言,传承历史文化,展示中文魅力,甚至对实现中国梦都有重大意义。文学创作难免会出现差错,语林啄木鸟有存在的必要。作家应该对祖国语言文字充满敬畏之心,应当尊重母语,否则民族文化会出大毛病,甚至有灭国之虞。”但也并非所有作家欢迎被“咬”。一个年轻的很受出版社欢迎的人气作家,对常见的易混字词,如“戴”与“带”、“反映”与“反应”等,基本不能准确辨析;知识错误更是比比皆是,如把“蚍蜉”当做“蜉蝣”,写出了“像是在看一只蜉蝣撼树的蜉蝣”之类的语句。他市场意识强烈,但写作态度不端正,不肯正视自己语言文字基本功薄弱的缺陷,把错误归为“个性的文学语言”,或称自己错误地引用了资料。 出版物中语言文字错误渐多,与其准入门槛降低有关,也与出版过程中编辑校对环节的粗疏有关;当然,更多的是与作家自身有关。有着文化追求的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严谨认真,为语文文字的规范运用,树立榜样。 (选自新浪网2013年5月)10、(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出作家语言文字运用有哪些常见错误。(2)“咬”出作家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错误有什么意义?(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制出版物中语言文字错误渐多的现象。参考答案1、 文本阅读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信息“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来判断,咬文嚼字的依据应该是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吻合。故选A。 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由原文第二段中“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和第二段后半部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可知B项错。故选B。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作者并没有“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只是说“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故选D。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形,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形似字和同音字,牢固记忆字形。D项,拘理拘礼。故选D。5、【答案】D【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确使用词语、熟语”等考点的理解。“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就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言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同时我们可以用排除法,迅速选出正确选项。“或许”,也许。“不过”,仅仅,只是。第一处语境中表示“不以为然”,用“不过”。排除AB两项。“事例”,可以作例子的事情。“实例”,指实际的例子。根据语境“推敲的诗句”,第三处应选“实例”。排除C项。故选D。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注意结合语境,注意其中的先后顺序。第一处前文主语是韩愈,可承前省略,排除BC两项;第二处根据前文“不仅是”可知,此处应填“同时也是”。故选A。7、【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本题,C项对照点在原文第一、二句,正确;A项“过分地斟酌字眼,有讽刺的意味”文中无据,错误;B项对照文中一、二句,“以求表达顺畅些或漂亮些”错误;D项不是文段中“咬文嚼字”的意思。故选C。8、【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本题题干中要求筛选的重点是“推比敲用得好的表述”、“不符合”。C项文中无据,错误;A、B、D项正确。故选C。9、【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阅读全文,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概括语句的可直接使用,没有的自己概括);第二步,逐项对照,确定答案。本题,阅读文段后,确定观点句是第一、二句。D项对照文章第一、二句,正确。A项,对照倒数第二句,作者并没有“认为推比敲字用得好”;B项对照文章第一、二句,作者认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并不是“力求顺畅、准确、生动”;C项,文中作者并没有“批评有些人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故选D。二、类文本阅读10、(1)【答案】词语的误解误用;语法类差错;常识性错误;知识类错误;引用错误。【解析】本题的出题点基本在第一段,同时也要兼顾散见于各处的其他信息。 (2)【答案】增强作家的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