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_第1页
杨梅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_第2页
杨梅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_第3页
杨梅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_第4页
杨梅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梅病虫害及防治技术一、病害 1、侵染性病害 (1) 杨梅癌肿病俗称“杨梅疮”是杨梅小枝干及树干上的主要病害。病部肿大,形成表面粗糙的肿瘤,小枝被害后,形成小圆球肿瘤,在肿瘤以上的枝条死亡。在树干上发生大量肿瘤后引起全株死亡。发病初期出现乳白色的小突起,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成肿瘤,表面变得粗糙或凹凸不平,木栓化,质坚硬,瘤呈球形,最大直径可达10cm以上。一个枝条上肿瘤少者12个,多达5个以上,一般在枝条节部发生较多,对枝条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病原菌在树上或残枝的病瘤内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细菌从瘤内溢出,通过雨水、空气、接穗和昆虫传播只能从伤口侵入,以68月发病最多。防治办法发:(1)药剂防治:3一4月,在肿瘤中的病菌传出以前,用刀刮除病斑,然后伤口涂硫悬浮剂加402抗菌剂(843康复剂)100200倍液,也可在病树主干分叉处挖一小孔滴入402药液。也可用石硫合剂涂布伤口。 (2)剪除病枝(要求新梢抽发前进行)并烧毁。 (3)在采摘杨梅时,不要弄破树皮。杨梅采后及时喷洒12200波尔多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2000型1000倍液或10%农用链霉素600800倍液。 (2) 杨梅褐斑病是杨梅叶片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我县杨梅产区普遍发生,而且危害越来越严重。杨梅根腐病是90年代在杨梅上发现的新病害。该病最明显的症状为地下烂根,导致树冠较小的盛产树从发病至全树枯萎死亡在高温夏秋季节仅几天时间,树冠高大的老树从发病到死亡也仅能维持1年左右时间。杨梅根腐病以盛果期树发病最多,以采果后的7一8月症状表现最快死亡率最高,管理精细,生长茂盛的树也同样患病死亡。该病是由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侵染为害(病原菌为座菌目的葡萄座腔菌)。发病树10月份开始落叶,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质量。杨梅褐斑病:又名炭疽病,俗称杨梅红点。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斑中央长出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子囊果。病斑多时叶片干枯脱落,重者全株落光或树体死亡。病菌在叶中越冬,次年4月底到5月初,病菌随雨水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潜伏期较长,到8月中、下旬才出现病斑。该病1年发生1次,无再次侵染。防治方法:剪除病叶、枯枝,多施有机肥和钾肥,排水要良好。喷洒80%大生M-45或70%代森锰锌600倍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200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甲霜灵水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等。 (3)杨梅干枯病:主要危害枝干,被害部位失水形成凹陷的带状条斑,病部环绕枝干一周时,枝干即枯死,病原菌为广种弱寄生菌,一般从伤口侵入,树势差易感病,以增强树势为主,防治上应剪除枯枝,烧毁,削去病斑,伤口涂以50倍液的402抗菌剂保护。树冠喷波美0.52度石硫合剂。 (4)杨梅枝腐病:危害枝干皮层,初期病部组织松软,上生密集细小的黑色粒点,上长有细长的刺毛,发病后枝干腐烂枯死,叶片、果实同样致死。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老年树易发病。防治该病应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剪除病枝并及时烧毁。刮除病斑后伤口涂以50100倍液的402抗菌剂或鲜牛粪2000g、甲基托布津100g、代森锌50g,与适量水混合均匀,涂于伤口,外面用塑料薄膜包扎牢。树冠喷波美0.52度石硫合剂。 (5)杨梅赤衣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枝干,严重的病树几年内死亡。此病大多发生在枝干分杈处,被害处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头年先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发生极薄的银白色或粉红色脓泡状物,次年3月中旬开始发病,后呈现痘疮状小泡,连成长条状病斑,不久病斑上即覆粉红色霉层。每年56月及10月为发生高峰期,多雨易发病,老树发病重。防治上采用增施有机肥、钾肥,剪除病枝烧毁。病枝上的病斑刮除,后再涂843康复剂或波尔多浆。树冠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70%安泰生600倍液或4%5%硫酸亚铁溶液等。 (6) 杨梅白腐病:侵害果实,如成熟期遇上多雨天气,则发病严重,果实软腐,果面上滋生许多白色雾状物。防止该病尤以薄膜避雨设施栽培最佳,或喷洒山梨酸钾600倍液和翠康钙宝营养液,提高果实硬度,增强抗病力。 2、非侵染性病害 (1) 杨梅小叶病:属生理性病害,或称缺素症,表现各类枝梢停止生长提前,顶端枝梢节间变短,或焦枯死亡,其侧部抽生短缩的丛生枝,叶片较小、增厚、粗糙、质硬而脆,叶脉凸起木栓化或纵裂,叶片不能转绿老熟,早死,顶芽萎缩,不结果或结果少等症状。防止此病应不施磷肥,增施有机肥,剪除丛生枝。土施硫酸锌、硼砂(3m直径树冠施50100g尿素100200g,再浇水溶解)。树冠喷洒0.2%硼砂0.4%尿素混合液,0.2%硫酸锌,或喷液体硼肥、锌肥6001000倍液,连喷23次。 (2) 杨梅梢枯病:该病是因土壤缺少有效硼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出现叶小、梢枯、枝丛生,不结果或少结果。有半株、若干枝或全株发病,也有树冠顶部发病而四周正常。以喷施硼砂溶液0.2%,并加2倍于硼砂重量的尿素;或土施以每株用硼砂50100g,加入100300g尿素混用,在树冠外围滴水线附近开沟施入。 二、虫害 (1) 蚧类:蚧类多种,以柏牡蛎蚧、榆牡蛎蚧、樟网盾蚧等为主。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枝条或叶片上危害,被害后落叶,重者枝枯树死。1年发生2代,以雌成虫在树梢、叶片上越冬。4月产卵,5月孵化,即可危害枝叶。防治蚧类害虫应首先剪除虫枝、枯枝,并及时烧毁;清除园内外杂草;加强肥培管理。其次是保护利用天敌。最后喷药,药剂可选用40%速扑杀(杀扑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扑虱灵1500倍液、99.1%敌死虫200倍液、机油乳剂120倍液或25%优乐得10001500倍液。 (2) 蛾类:有蓑蛾、小细蛾、尺蠖、毒蛾、拟小黄卷叶蛾及吸果夜蛾等。危害杨梅的袋蛾主要有大袋蛾、小袋蛾和白囊袋蛾三种。防治办法:(1)人工摘除:幼虫和蛹均藏于袋囊中,幼虫危害初期,虫口比较集中,便于摘除,特别在冬季和早春,是捕杀越冬幼虫的好时机。(2)保护利用天敌:蛾的天敌种类很多,因此,在平时必须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药剂防治的关键时间,是在幼虫孵化盛期或幼虫初龄阶段,以傍晚最好,清晨次之,药剂可选用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大多以危害叶片,取食嫩叶。防治蛾类应以综合治理为主。冬季清园,扫除落叶,铲除园边杂草,集中烧毁;摘虫袋、剪虫叶、灭卵块;保护利用螳螂、瓢虫、草蛉、蜘蛛等有益天敌;灯光或糖酒醋诱杀成、幼虫;喷洒药剂;用5%锐劲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3000倍液防治蛾、毒蛾、尺蠖;用50%马拉松或50%辛硫磷8001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2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农梦特1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喷杀卷叶蛾、小细蛾。青虫菌、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也能防治多种害虫。5.7%百树得10001500倍液喷树冠,对防治吸果夜蛾较好。 (3) 果蝇:杨梅果实成熟期,肉柱间有许多果蝇食害杨梅,并产卵或胎生蛆于肉柱间,影响果实。防治果蝇成熟期不能喷药,只能在地上喷洒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或用敌百虫、香蕉、蜂蜜、食醋按101063的比例配制成诱杀剂,放在园内诱杀果蝇。 (4) 白蚁:有家白蚁、黄翅白蚁和黑翅土白蚁3种。以啃食杨梅树主干和根部,并筑起泥道,损伤韧皮部及木质部,造成叶黄、枝枯、树死。防治办法:(1)人工诱杀。选择白蚁爱吃的食物,如松木、甘蔗、狼箕等,堆放在白蚁危害的四周地面上,保持一定水份,在白蚁诱集较多时,用灭蚁灵或氯丹水剂喷杀。或在白蚁为害区挖穴,每667平方米10穴左右,穴内放入蕨类或嫩草,喷上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锐劲特乳油2000倍液,加1%红糖更佳,后覆盖泥土。或者耙去树冠下表土,喷上2.5%天王星乳油1000倍液加1%红糖,然后覆土。诱杀白蚁啃食中毒死亡,或白蚁带毒归巢后相互传递致其他白蚁死亡。2、甘蔗渣扎成粉,混拌上灭蚁灵后,装进透气的薄膜袋里,零星分散地放在杨梅树地面上,再压上1一2块石块。(3)定植杨梅时用泥浆加茶子饼粉蘸根防治上以堆草诱杀,即在白蚁为害区挖穴,每667平方米10穴左右,穴内放入蕨类或嫩草,喷上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锐劲特乳油2000倍液,加1%红糖更佳,后覆盖泥土。或者耙去树冠下表土,喷上2.5%天王星乳油1000倍液加1%红糖,然后覆土。诱杀白蚁啃食中毒死亡,或白蚁带毒归巢后相互传递致其他白蚁死亡。 杨梅赤衣病是近年来新发现为害杨梅枝干的病害,在杨梅病虫害防治上很少有报道,该病在杨梅主产区浙江丽水、青田等地普遍发生,发病率达50%以上,并有进一步扩展蔓延之势,严重影响杨梅产业化生产发展。笔者于1998-2000年3a间,对该病进行技术攻关,探索出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供借鉴。一、症状该病为害杨梅枝干,以主枝、侧枝发病较多,一般多从分枝处发生,发病后明显的特征是被害处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故称赤衣病。发病初期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可见很薄的粉红色脓疱状物,次年3月下旬开始在病疱边缘及枝干向光面出现橙红色痘疮状小疱,散生或彼此相连成病斑,可布满整个主干主枝向光面。约5Od后,整个病疤上覆盖粉红色霉层,干燥时到处飘散。二、病原及发生规律2000年经有关专家对病原的鉴定,杨梅赤衣病是由伏革菌(Corticium saimonicolor)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丛往病部越冬。次年春季气温上升,树液流动时恢复活动,开始向四周蔓延扩展,不久在老病疤边缘或病枝干向光面产生粉状物由风雨传播,从杨梅伤口侵入为害。针对青田县鹤城镇京岙村2hm2东魁杨梅和贵岙乡郑岙村1.3hm2下坑梅观察,共观察单株250株,该病一般从3月下旬开始发生,5-6月盛发,11月后转入休眠越冬,整个生长季节出现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两个发病高峰期。病害的发生与温度和雨量有密切关系。7-8月高温、干旱季节发病减缓。气温花20-25时菌丝扩展迅速,因而在4-6月温暖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其次,树龄大、管理粗放的杨梅园发病也较重。三、防治措施1999年3月对250株病树采用物理、化学、树体复壮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1、采用农业综合技术措施: 加强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结构。因杨梅大多种植在山坡地上,园土较贫瘠,需间隔23a对土壤深翻1次,深翻的同时施入杂草、枯枝残叶等土杂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新根生长。同时对杨梅园进行开沟排水,做到园内不积水。根据生长发育季节,增施钾肥12次。即5月份用杨梅专用肥每株2-3kg或含硫酸钾的复合肥每株1-2kg,7月中、下旬用含硫酸钾的复合肥每株1kg,或草木灰10-15kg和尿素0.5kg。合理修剪,删去过密的内枝和上部大枝,开出天窗,同时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在杨梅树芽萌动时(2月下旬)用80%石灰水涂刷枝干。2、药剂防治: 在3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上旬结合防治其他病虫进行涂药防治,首先用刷子刷净枝干,然后涂上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隔20一30d再涂1次,共进行34次,可获得较好效果,同时对健树喷药保护以预防病害发生。(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杨梅癌肿病 杨梅癌肿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23年生枝干。发病初期病部发生乳白色突起,以后逐渐增大成肿瘤,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褐色至黑褐色,扁圆形,1条枝上1至数瘤。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后,气温达15左右时肿瘤开始膨大,在25和梅雨情况下膨大快,高温干旱季节肿瘤生长慢。 防治方法:除加强栽培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外,应增施钾肥,刮除病部并涂抹杀菌剂。 2.杨梅褐斑病 杨梅褐斑病为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针头状紫红色斑点,以后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红褐色,周边褐色或灰褐色,后期病斑中央密生灰黑色细小粒点,病斑连成斑块,干枯脱落,严重时落叶。粘重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除加强栽培管理使树势健壮以提高抗病力外,要搞好清园和修剪,减少侵染源,新梢期喷布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 (二)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1.松毛虫 松毛虫危害多种林木,也危害杨梅。初孵幼虫群集新梢食害嫩叶,1周后又分散食害,严重时叶片仅剩叶脉。松毛虫1年发生1代,约于4月上旬孵化幼虫,5月上中旬于叶片上结茧成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