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doc_第1页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doc_第2页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doc_第3页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doc_第4页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摘要: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提出些许拙见,力求避免重蹈覆辙,奉献给读者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翻译症 病因根源 克服方法 一、引言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translationese,其释义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带有翻译症的译文,顾名思义,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二、翻译症的病因 1照搬词典的释义 在翻译中,译者当然应该忠实于原文,但不是死扣原文;英汉语言存在许多差异,有些译者遇到疑难词时,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该词的确切意思,而是急于到词典里查找对等词,生搬硬套,不加以变通处理,而片面强调所谓之“忠实”,只能导致译文不合乎汉语习惯,导致了翻译症。例如: (1)Kino hurrying towards his house felt a surge of exhilaration. 原译:其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其诺加快步伐,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原语可以搭配的词,译语不一定就可以搭配,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很显然,“涌起的兴奋”在中文中是不通顺的表达,译者没有根据语言语境,确定该词的意思,而是根据字典中的解释,这样势必导致译文不自然,就会产生翻译症。又如: (2)Her manner were pronounced to be very bad indeed, 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 she had no conversation, no style, no taste, no beauty. 原译:她的举止被人在背后议论的很糟:她是既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不会说话,没有风度,令人乏味,一点美感也没有。 改译:人们议论说,她那样真是糟糕透了,既傲慢,又不懂事,连句话也说不好,没有风度,毫无风趣,人又长得难看。 什么叫“傲慢又不懂事的混合物”呢?,这是对“a mixture of pride and impertinence”的机械直译,译者过分强调词典的释义,实际上,这里应该采取意译的方法,忠实原文的内容,通顺的表达译文。 2照搬原文的功能词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分句中不需要功能词来连接。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的差异。可是在学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往往注重字面上一字一句的文字对应转换,而忽视译文语言习惯,在因形害义的情况下仍然固守形式不放,导致译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例如: (1)He spoke so well that everybody was convinced of his innocence. 原译:他说得那么好听,以至于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改译:他说的那样好听,谁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那么,以至于”是英文式的中文,照汉语的行文习惯,纯属多余,在此有画蛇填足之感,因此把英语的形合语言转变成汉语的意合语言。试看下例: (2)We took off and flew over the city and slowly gained height. 原译: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改译: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慢慢飞高。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词、词组、分句)之间都有连接词(so that;and)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我们就会发现,原译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因而显得生硬罗嗦,“翻译腔”十足;而改译后的译文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看来,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采用汉语意合法来组词成句、组句成篇,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简明通顺。3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 原文的表达方式,包括特有的措辞,特有的比喻等,能表达的自然应该表达,以便能更好的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但是不能表达的也不要强求,否则会造成翻译症。例如: (1)“Its a gloomy thing, however to talk about ones own past, with the day breaking. Turn me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before I go.” 原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离开以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 改译:“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走之前,谈点别的吧。” 英语交谈中,遇到一个话题不想谈论的时候可以用“Turn sb in some other direction”,原意是指航海的时候掉转方向,后来特指转换话题。 (2)The German invaders slaughtered the innocent civilians of the city to a man. Such atrocities were blamed throughout the world. 原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只剩下一个人。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改译:德国侵略者屠杀了这个城市的无辜平民,无一幸免。那种残暴的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的指责。 为了保存原文的民族色彩而不损害其内涵,就必须考虑不同语境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心理等因素,探究原文词语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德国纳粹不可能在大屠杀的时候还留下活口,因此原文中的“slaughtered the innocent civilians of the city to a man.”不能翻译成:“只剩下一个人”。翻译时,要尽可能传达原语的文化特色,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读者可接受的限度,以最佳的方式和地道的语言保证文化传真。 三、翻译症的克服方法 “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那么,在英汉翻译中,只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并对汉语运用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戒除重信轻顺的思想,树立信、顺兼顾的观念。译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翻译是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而这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很大。译者的语言水平如何,对于译文质量起关键性作用。 其次,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也易导致翻译症。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逐词翻译造成的。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严谨,反复斟酌、修改,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克服翻译症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认真做好审核。翻译犹如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译者面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限制,既要有足够的克己意识,又要在语言运用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把地道的原文转换为规范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 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症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 greatest glory was thatin 1609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turn thenewly invented telescope 0n the heavens toprove that the planet revolve around the sunratherthanaroundthe 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 doesnt matter to me as longaS I get something between my rids and 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 between onffs rids and my backbone等价于get something to 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 students in a cluster and 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 are 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eby no means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acquiredby a sortof special 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 have sought love,first,becauseit brings ecstasy1 would have sacrificed allthe restoflife for afewhours of this 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四、结论 翻译既是一门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科学,也是一门有限制性的艺术创作。要从根本上避免翻译症的发生,还需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素质。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不但从汉语名著中获取营养,还要适当进行一些英美文学名著明译的对照阅读。同时,翻译也是一门技能,可以通过讲授或实践学习获得,因此理论的学习和笔耕不辍的练习是减少翻译症必不可少的手段。第九章 翻译症 本章主要讨论翻译的常见通病翻译症,列举其主要表现,分析产生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9.1 什么叫翻译症? 我们通常对译文的要求不外是文从句顺,流畅易懂。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原文既是通顺易懂的,译文就应该达到原作的语言水平。可实际上我们见到的译文,常常存在着许多洋化和不合乎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是翻译独有的一种常见通病,不妨称之为“翻译症”。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提到了这种现象。他专门造了一个词,叫做translationese。 翻译症(translation syndrome)的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并非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是由于翻译时受原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翻译症主要见于笔译,口译中很少出现。这是因为笔译要求严谨准确,翻译时要字斟句酌。有的人对原文抠得太死,译文的用词、结构、比喻等采取字句对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与原文一致,这势必导致翻译症。而口译一般要求不那么严谨,但必须流畅上口,所以翻译症较为少见。 这个问题过去很少有人重视,也未见有人对此写出专论,分析产生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结果,在某些领域翻译症比较普遍,使人们错误地认为翻译文章就应该如此。这是一种错误倾向,对译文的质量危害性极大。 9.2 翻译症的主要表现 翻译症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轻型翻译症 译文不自然、不流畅,但能看懂,读起来略感别扭,也比较费劲。这主要是由于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人们通常不这么说。这是一种轻型翻译症,或称翻译腔,即一读便知是翻译文章。这种翻译症由于症状较轻,容易逃脱编辑的审查,得以获得出版机会。这种现象大量存在,造成的危害也大。如: (1)The report noted proposals that eating less fat and more food with whole grains and other fibers can protect against cancer. 原译:这份报告特别提到了少食脂肪,多吃含全面粉和其他纤维素的食物能预防癌症的那些建议。 改译:这个报告特别提到,有人建议少吃脂肪,多吃全粮食品和其他含纤维素的食物,能预防癌症。 (2)It noted that being overweight has been linked to sickness and death from such diseases as high blood pressure,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gallbladder disease. 原译:它指出,过胖与疾病及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囊疾病引起的死亡有关。 改译:报告指出,肥胖容易引起疾病,容易导致由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胆囊疾病等引起的死亡。 例(1)、例(2)原译完全按原文句子结构,而且用了不符合汉语习惯的长定语,读者至少要读三遍才能看懂。 (3)The fierce light of the burning ho9use lighted Kinos face strongly. 原译:燃烧中的房子的熊熊火光强烈地照亮了奇诺的脸。 改译:房子燃烧的熊熊火光把基诺的脸映得通红。 (4)The doctor shrugged, and his wet eyes never left Kinos eyes. 原译:大夫耸耸肩膀,他的湿漉漉的眼睛一刻都不离开奇诺的眼睛。 改译:大夫耸了耸肩膀,他那双湿润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基诺的眼睛。 例(3)原译中“的”用得太多,“强烈地照”和例(4)中“湿漉漉的眼睛不离开眼睛”读起来很别扭,因为汉语不这样说。 出现这种轻型翻译症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太拘泥于原文形式。原语有的搭配形式,在译语就不合适,念起来生硬,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如把一篇文章的标题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译成“改进你的学习习惯”即是一例。有人认为这样译非常忠实(做到了词词对应),而且汉语也说得过去。而实际上这句话念起来总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这个翻译腔的出现,毛病就出在“改进”和“习惯”这两个词的搭配上。中国人一般只说“改变习惯,养成习惯,改进方法”,从来不说“改进习惯”。有人认为,原文用的就是improvehabits,所以我才这样译。请不要忘记,英语能用的说法,汉语不一定能用,非要用,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必然会出现翻译症。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介绍几个好的学习方法,所以,这个标题不妨译成“改进你的学习方法”。实际上,谁要用汉语写这篇文章,他都会写成这样。这种译法符合原意,也能得到大致相同的感受。如果你认为“习惯”是这篇文章所强调的,也可以译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词不搭配 正如上面所述,原语可以搭配的词,译语不一定能搭配,所以翻译时要特别小心。译文中若出现了译语词不搭配的现象,就会产生翻译症。如: (5)That is the official kind of strike. 原译:这是一种官方的罢工。 改译:这是工会组织的罢工。 (6)When I told him what I had just done and why, his weathered face slowly changed. 原译:我把刚才做的事告诉他并解释了原因,他那饱经风霜脸可慢慢的变了 改译:我把刚才做的事告诉他并解释了原因,他饱经风霜的脸上,脸色慢慢变了 (7)Kino hurrying towards his house, felt a surge of exhilaration. 原译:奇诺朝着他的屋子匆匆地走去,感到一阵涌起的兴奋。 改译:基诺加快步伐,兴致勃勃地朝自己家迈去。 以上三例原译“官方的罢工”、“脸变了”、“涌起的兴奋”均为词不搭配的现象。Official strike指的是由工会组织或批准的罢工。 三、表达失误 将原语词组按各词的意义进行翻译,结果这些词在译语中不能构成词组或意义与原文不同,不但费解而且有时竟不知所云。如: (8)They took a final look at Iron Mike, still intact in the darkness. 原译:他们最后看了铁麦克一眼它依旧安然无恙地耸立在黑暗中。 改译:最后他们看了看麦克的铁像它仍然完好无缺地耸立在黑暗中。 例(8)原译“铁麦克”指什么?不好懂。 (9)I cant see any real basis for marriage except in terms of its being a mechanical unit, that society must have to exist. 原译:关于婚姻,在我看来它只不过是一个机械的单位,此外,我看不出它有任何真正的基础。而这样的机械单位是社会存在所必需的。 例(9)把mechanical unit译成“机械的单位”使人莫名其妙。其实,下文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 Its (marriage) more uma mechanical relationship, that is a male and a female who can have children. The husband is seen as somebody who will go out and keep the woman who has the children and runs the family , and as a mechanical unit like that. 由此可见mechanical unit是指抛开爱情而言由丈夫妻子组成的家庭。 改译:我认为婚姻无非是为了建立由丈夫妻子组成的家庭,这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家庭。 四、不该直译的句子直译了 有些句子原语与译语的表达形式相差很远,原语所用的比喻手法不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这时若用直译不是效果不好,译文不易为读者所接受,就是寓意不明,甚至不知所云(参阅第八章8.3直译与意译)。如: (10)Our son must go to school. He must 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 holds us in. 原译:我们的儿子一定得进学校。他一定得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 改译:我们的儿子一定要上学,一定要出人头地。 (11)Their legs moved a little jerkily, like well-made wooden dolls, and they carried pillars of black fear about them. 原译:他们的腿微微痉挛地移动着,像做得很好的木偶一样,他们随身携带着黑色的恐怖的柱子。 改译:他们每向前迈一步,腿就抖动一下,好似精制的木偶一般。他们身上带着一股阴沉的杀气。 例(10)“打破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令人费解,例(11)“携带着黑色的恐怖的柱子”无法理解。这两处均应意译。 五、只考虑表层意义 翻译时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义,照字面翻译,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从载体到载体,结果令人费解或不知所云。如: (12)In Kinos ears the Song of the Family was as fierce as a cry. He was immune and terrible, and his song had become a battle cry. 原译:在奇诺的耳朵里,“家庭之歌”像叫喊一样的高昂。他是免疫的、可怕的,他的歌变成了呐喊。 “免疫”是什么意思,令人费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基诺由于采到一颗特大珍珠被搞得家破人亡(房子被烧,船被凿了个洞,儿子被枪杀),再大的苦难都已经受过了,还有什么灾难能使他畏惧呢?翻译必须挖掘原文的深层意义,即想方设法找出载体的所指,用译语恰当地表达出来。只把表层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从载体到载体是造成费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译:基诺耳边响起的家庭之歌,就像呐喊声声,凶猛激烈。现在他对于人间苦难,已是无所畏惧了,反而叫人胆战心惊。家庭之歌已变成了战场上的喊杀声。 (13)While the mistress of the home is gradually subsiding from the first stage to the second, take a look at the home. 原译一:当女主人渐渐从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时,瞧一瞧这家吧。 原译二:趁这家女主人的悲伤逐渐由第一级降到第二级的时候,让我们看一看她的家吧! 例(13)的两种译文中,原译一(香港版)女主人“从第一阶段转入第二阶段”有点不知所云。原译二(上海版)加上了“悲伤”二字,但悲伤“由第一级降到第二级”还是令人费解。到底是什么意思?请看上一段的原文: There was clearly nothing to do but flop down on the shabby little couch and howl. So Della did it. Which instigates the moral reflection that life is made up of sobs, sniffles, and smiles, with sniffles predominating. 原来the first stage指的是flop down on the shabby little couch and howl,而the second指的是the moral reflection that 改译:正当女主人从大哭一场慢慢冷静下来,对人生在世觉得不胜感慨的时候,让我们来看一看她的家吧。 9.3 产生翻译症的根源 表达方式不同 产生翻译症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大凡人们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必须使用一些词语。用某些词语来表达某种思想,即说法,必须符合语言的习惯,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原语有原语说法,译语有译语说法。比如,汉语用“对牛弹琴”来指说了一些对方听不懂的话。但不能说“对马弹琴”,也不能说“对牛画画”。在语内交流中只使用一种语言,对交流双方,即信息发出人和信息接受人来说,都是本族语。凡受过一些教育,有一定文化的人,都不会说出或写出不合乎语言习惯的话,即上例中谁都会说“对牛弹琴”,谁也不会说“对马弹琴”或“对牛画画”。但在语际交流过程中,必须接触两种语言:原语和译语。同一个意思,原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和译语不同。如汉语叫“百货商店”,英语则叫department store。说“部门商店”不符合汉语习惯。同样,说“a-hundred-goods store”也不符合英语习惯。这两种说法均不能为使用该语言的读者所接受。因此,翻译时必须作一些调整,将原语的表达方式换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即将原语说法改为译语说法,才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否则,就会出现翻译症。下面例句原译读起来别扭,原因就在译者完全按原语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如: (14)The study found that non-smoking wives of men who smoke cigarettes face a much greater than normal danger of developing lung cancer. The more cigarettes smoked by the husband, the greater the threat faced by his non-smoking wife. 原译:这项研究发现抽烟男子的不抽烟妻子罹患肺癌的危险比一般人大得多,丈夫烟抽得越多,其不抽烟妻子面临的威胁越大。 例(14)原文中有non-smoking wives of men who smoke cigarettes,译文就用了“抽烟男子的不抽烟妻子”这种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词句,使人看了很不舒服。应该根据原文含义,按译语的习惯重新表达,这正是翻译的技巧所在,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翻译症。 改译:这项研究表明,妻子不抽烟而丈夫抽烟,妻子得肺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大得多。丈夫抽的烟越多,妻子受到的威胁也就越大。 二、片面强调忠实 由于我国现行的翻译标准包括“忠实”、“通顺”两条,其中忠实最重要。有些译者片面理解忠实的含义,以为忠实就是形式上(包括用词、句法结构等)相似。翻译时换了一个词,或是改变一下结构,或用了一个与原文不同的比喻,就是“不忠实”。还有人主张“宁信面不顺”,把“顺”摆在很不重要的地位,其结果必然要导致翻译症。 基于上述认识,译者追求的是形式对等,采用的方法是死译。翻译时未下功夫根据表达原意的需要,按照译语习惯去做某些必要的调整。这是产生翻译症的重要原因。 三、对原作理解不深不透 由于思想上懒惰,对原文没有深入钻研,没有透过表层结构领会深层意义,只追求词词对应,或从表层到表层,就容易出现形式对等而意义不同的翻译症。请看下例: (15)The essence of pearl mixed with essence of men a curious dark residue was precipitated. 原译:珍珠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一混合,一种奇怪的黑渣子便沉淀了下来。 例(15)原译所以不易看懂,可能是译者不了解the essence of pearl和essence of men是什么意思,只好按表层的字面意思将两个essence都译成“要素”。其实,the essence of pearl指的是珍珠的价值,基诺采到的世界罕见的大珍珠是个无价之宝;essence of men则指人们自私贪婪的本性。珍珠的极高的价值又遇到人们的自私贪婪,什么黑暗丑恶的坏事不会发生呢?弄清了这个深层意义,翻译起来就很清楚了。 改译:珍珠的价值和人的灵魂,这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便泛起一种奇怪的黑色沉渣。 9.4 如何克服翻译症? 弄清了产生翻译症的原因,就不难找到根治翻译症的途径。 一、提高可接受性 从实用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就是把原语表达的原作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以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达出来。译文不但要保存原作的思想风格,而且必须符合译语习惯,即提高可接受性。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翻译时应对原文的表达形式作必要的调整改动。其实,仅仅保存原作的思想风格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如何用符合译语习惯的地道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各种语言总有各自的表达方式。一种意思,按原语的说法译成译语不行,会出现翻译症,换个符合译习惯的说法,提高了可接受性,避免了翻译症,又收到了与原作相同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例如: (16)Most curious of all, there was no quality control whatsoever. 原译:最为奇怪的是,厂里竟然没有任何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英语说法,不符合汉语习惯,中国人用的汉语说法是“质量检查”。 改译:最令人奇怪的是,厂里竟没有质量检查。 (17)In a free country there will always be conflicting ideas, and this is a source of strength. It is conflict and not unquestioning agreement that keeps freedom alive. 原译: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总会有各种相互冲突的思想,而这正是力量的源泉。使自由保持活力的是冲突而不是绝对的一致。 “冲突的思想”和“绝对的一致”都不符合汉语习惯。 改译:在自由的国家里各种互相矛盾的意见总会存在,这正是力量的源泉。使自由保持活力的是矛盾,而不是无原则的随声附和。 实际上,有经验的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克服翻译症的过程。当然,这样做要下功夫,费力气,但这毕竟是翻译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过去有人提出“宁信而不顾”,也有人主张“准确与通顺二者不可得兼时,首先考虑准确”,这都是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给翻译症开了绿灯。 二、弄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从理论上弄清楚,不同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表达形式相同的意思不同,意思相同的表达形式不同。如: (18)I feel terrible. A:我感到可怕。 例(18)译文A和原文表达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不同,也就是说译错了。正确的译法是: B:我身体不舒服。 (19)他言而有信。 He is as good as his word. 例(19)译文在表达形式上与原文相差甚远,但译得很贴切,而且语言也很地道,是个好译文。 实际上,想追求形式上的“信”,不但“顺”丢掉了,就是“信”也很难达到,因为“信”和“顺”是不能割裂的。只有做到“顺”,即读者能毫不费力地看懂译文,才有可能达到“信”。严复早在1896年就说过:“为达即所以为信也。”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都会明白。因此,宁信而不顺实际上就是不顺不信。从思想上明确了这一点,就是向提高翻译质量迈进了一大步。摆脱了追求形式上的“忠实”这一桎梏,翻译症这个多年沉疴就有了根治的可能。 三、努力钻研原作 要深入钻研透彻理解原作,不要停留在表层意义上。要学会透过表层意义看清深层意义的内在含义,也就是通过载体词语找出它的所指。有许多译文不知所云的原因就在于译者自己没有弄懂。透彻理解原作之后,根据意义来翻译,也就是找出表达这个意思的译语说法,摆脱原文词句的影响的束缚,就不会出现翻译症。第九章 克服翻译症【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翻译症,从而在翻译中尽量避免洋腔怪调。【教学重点】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翻译症的定义,危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翻译症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真正做到避免翻译症的出现。【教学方法】英汉交替讲授,侧重知识点的传授,辅以师生之间的互动翻译练习以及讲评。【教学内容】第一节 翻译症的定义、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1 翻译症的定义 (1) “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2) 翻译症又称翻译体,是指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移入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随原文,忽略译入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可读性差。(3) 在翻译学词典中,Mark Shuttleworth 和Moira Cowie将其定义为:a generally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Translationese is typically caused by an excessively LITE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r an imperfect knowledge of TL. (4) 早在1932年,林语堂就在其长篇论文论翻译一文中提出:“若是译者心中非将此原文思想译成有意义之中国话,则据字直译,似中国话实非中国话,似通而不通,决不能达到通顺结果。”2. 带有翻译症的译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不顺,既违背了汉语语言的规范,又败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语义不通,往往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把读者引上歧路。3. 翻译症产生的原因 (1)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症。 1)只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进行理解,造成翻译症。Whereas a country like Britain exhibit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landscape, the differences across the continental U.S. are extreme. 原译:象英国这样的国家在气候和风景上展现了很大的变化,则在美国大陆的差异是巨大的。 改译:英国已然气候万千、地貌各异,而横跨美国大陆,各地的气候、地貌更是迥然不同。 解析:原译文试图在句子结构上亦步亦趋地紧随原文,但中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原文中用英国的气候多变来衬托美国气候的极端差异的表现方法,在译文中荡然无存。只转换表层结构而忽略深层结构的译文不仅翻译腔浓重,而且给译文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2)对原文中逻辑关系的错误理解,造成翻译症。 原文中的逻辑关系有时是隐性的,若不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则会造成翻译中的逻辑混乱。从形式上看似乎“忠实”于原文,但实则“貌似神离”。这种译文不仅可读性差,还会误导读者,甚至造成对整个篇章的错误理解。 The success rate of up to 90% claimed for lie detectors is misleadingly attractive. 原译:测谎器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成功率,据说有误导的吸引力。 改译:测谎器的成功率据称高达百分之九十,这颇有吸引力,但却容易把人引入歧途。解析:从表层结构看,原文中的misleadingly是一个充当状语的副词前置修饰语,但若深入原文中隐性的逻辑关系,从深层结构上分析,该句实际上包含了转折的含义,而不应直译为原文形容词的修饰语。We are responsible for actions performed in response to circumstances for which we are not responsible.原译:我们对那些我们不负责任的环境做出的反应负有责任。 改译:对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是我们的责任,虽然我们对环境本身无能为力。 解析:原译将原文中的定语从句译成“的”字结构,看似对原文十分忠实,实则十分拗口,意思也含混不清。译文没有清晰地展现原文复杂的逻辑结构。 (2)由于表达不当造成的翻译症。 翻译症的产生固然与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表达不当造成的。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而用译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