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 历史评价他不寻常,第一个不寻常表现在古今中外赞不绝口,1908年百日维新失败十周年,光绪与慈嬉去世,梁启超评价他这个人就像湖泊,就像高山一样高尚,几千年了,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人定是王安石。改革变法对梁启超生存的时代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1906年离俄国革命还有十年,列宁与同志们讨论土地政策时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1944年,华莱士评价王安石说,说他当年实行的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这令中国的官员震惊。在中国古代的宰相一次的变法对二十世纪产生这样的大影响,这不是偶然的事,能够对美国农民都发生作用的政策是多么好的政策,应该为他鼓掌。但是,我要说,我们都错了,王安石推行改革到现在,八九百年里,骂他的人比鼓掌的人要多得多。这些骂声高,骂得惊心动魄。这是第一个不寻常处。有人捧上天,有人踩在脚下。(北宋时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与前朝相比,官宦士人的俸禄待遇非常优厚。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高雅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多官员的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还养着不少的歌姬舞女。朝廷对于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干涉,事实上还鼓励有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当中,贵为一国宰相的王安石,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他始终不离不弃,没有出妻纳妾。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种违背世俗常规的做法,到底说明了什么呢?)第二个不寻常是,婚恋观念不寻常,一夫一妻,不离不弃。王安石一点都不心花,一天正办公呢,突然有人端茶,一看是女子,不认识,哪来的?吴夫人赶快来解释。这是买来的小妾,来侍奉的。王安石吃惊呀,问她从哪里来,花了90万从他丈夫那买来的,王安石很难过,叫她丈夫来,有话要说。叫他带回夫人,再困难也不能卖老婆呀,90万不要了,就让他回家重建家业,这不寻常。唐宋时,三妻四妾正常。那么王安石怎么回事?我相信,他也是男人,看见美女也会动心,这样做,实在是违背常规,不合情理,不合宋代情理。宋代,像这样的做法,不是绝无仅有,但也罕有,他一生只有吴夫人,是表妹。身边再没第二个女人。可以肯定的是,他心目中,心中再无别人,因为要对她负责。这个结果让我们看到他内心中的承诺,得坚守两人间的纯粹的感情与婚姻。当初的承诺就是坚守,现在坚守的就是当年的承诺。这种纯粹不仅表现在清廉,也体现在感情生活上。我常想,什么叫正人君子,王安石就是,不靠赏心悦目活着,靠原则,支撑起纯粹的人格,才能受人景仰。他违反了当时世俗的常规。真理常常在少数人手中。这是第二个不寻常。(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北宋王朝一直坚持重用文臣,抑制武将的政策。文职官员普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宰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国家元首皇帝最主要的助手,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脑,他的薪酬待遇自然名列百官之首,无人可比。然而,王安石这个宰相却始终过着极为简朴甚至寒酸的生活,那种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跟他无缘也无关。那么,手握重权与重金的王安石为什么甘于清贫的生活呢?)第三个不寻常是生活方式淡泊朴素一生如一。这时宋朝特有钱,宰相尤其是。王安石做了宰相挣了多少钱?一是工资条上的现金,二是餐费补贴每月五万;三是服装补贴绸缎一百匹等约每月一万五千文;四是粮食补贴每月一百石约六万文。共下来一月五十万,大约一个月十多万。高收入呀。奢华本是应该的,但是,他异乎寻常。他儿媳妇家有姓萧的公子来京城,王安石请他吃饭,萧公子欣然而来,坐等,时间到了,酒过三巡,哪有呀?应该有一壶吧?菜过五味?想得美。萧公子从来没这么惨过。把馅饼里的馅吃了,留下皮,喝两口汤,准备出发了,这时,宰相王安石一边饮酒,自然地捡起了那个丢弃的皮吃了。萧公子赶紧告辞,不能待了。王安石扣门?不是这个问题。90万都不要,不是扣门,这种作派不正常,朴素是常态,更是君子的修养。他不作秀,一生如此,后来都这样。他不寻常,是因为有寻常,与同事比,简直是另类。(在科举过程中,宋仁宗把本为第一的王安石刻意降为第四,王安石表现究竟怎么样?)第四个不寻常就是淡泊功利,淡然处之。1041年科举,这时录取人多。但是宋代最多人口时是一亿,竞争也够激烈,一考王安石第一名,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是韩绛,第四名是杨寘。这是内部排名,谁都不知道,第四名沉不住气了,老想打听,托杨察,这是宰相的乘龙快婿,查一下。结果瞄着,排到了第四,赶紧告诉了杨察。知道是第四。杨寘正喝酒呢,说“不知哪个卫子,夺吾状元矣”,修养太差,也说明着急。过了几天,主考官将排名送给宋仁宗,要亲自看,一看第一王安石,文章写得好,有一句话看了不高兴,用了典故叫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孺子其朋,其往”,这是当年周公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时,教导侄子要诚心地将大臣们当朋友们看,宋仁宗看到这个不高兴,这人不适合当状元,将第二名挑上,是在职报考的,当时规定在职的官员。不能给状元。韩绛又是在职的,最后拿起了杨寘的,换了第一名的。王安石被第四了。杨寘还不知道时就破口大骂,那么,王安石被第四时,那不更应该骂?有理由骂呀。可是,王安石没骂。“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一生不提这事。王安石到底怎么想的呢?没两年后回家省亲时,写过诗:“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天下的读书人,一溜小跑都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很重要。可是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就像钓一条鱼一样,一件小事。为什么要钓这条小鱼呀?因为钓了这条小鱼上来,我就有了工作,有了工资,老婆孩子家里人都高兴,我就是为了他们高兴才考的。这就是王安石对待科举的态度,就是只不过是为了得一份工资,找一份工作。大家说不对吧,你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讲韩愈的时候,这些人为了科举考试都跟发了疯似的,他怎么能这么对待科举考试呢?他也太小看科举考试了。我还真告诉你,他不是小看科举考试,他是心目中有更大的目标,比科举考试大多了去了。他还有两句诗:“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意思是,我年龄不大,心怀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我要跟太阳争一下到底谁的光辉更加明亮。我虽然是个穷读书人,但我内心里边是要做尧舜禹手下的贤臣那样伟大的臣子。科举对我算什么?只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阶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过程过去了就结束了,它哪里是我的目标,我更不值得把他天天挂在嘴上用一辈子的时间唠叨,我这辈子要做的大事很多,科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甚至在我看来,是一种小小的手段。以我的才华要应付它,太容易了。我怎么会为它老是来计较我是第一名还是第四名呢,不可能的事情,我都没往眼睛里边放。所以还是刚才那条史料记载说他一辈子都没谈论过关于他考中状元的这件事情,接下来又有一句话说:“其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耶?”(宋王銍默记)王安石心胸宽阔,气量宏达,个把考试放在心里头算什么?什么都不能算。对于一个目光远大的人,他看到的是未来,而对于眼前的纠结,他是不会萦怀于心的。他不是个寻常的人物。打一开始我们就没说他寻常,他做的事情样样跟人不一样。他不是故意拐着胳膊跟人不一样的,而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里边,有着和旁人不一样的心胸和志向。我讲到这儿呢,我还是觉得有点疑问,我相信大家也有疑问:不会吧,二十多岁就看破名利,淡泊名利,他这么长时间都没谈过中状元的事?他这么多跟人不一样的做派该不会是沽名钓誉?该不会是想要故作姿态吧?凡事都要讲个证据,没有证据怎么能让人相信呢?我们就给他拿一个证据,大家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石这个人是不是个好名利的人?王安石这个人是不是个喜欢升官发财的人?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官?不想做京官呢?有人不,这就是王安石,他不愿意升官,不愿意做京官。来看事实,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做了四年。期满后可以入京为官。宋朝不成文的规定,中了甲科的进士,只要在地方做官满一届的,就可以给朝廷交报告,经过审核,同意参加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在馆阁就职。宋朝馆阁指弘文馆、秘书省等,在这里做官相当于这些馆阁里的高级研究员,修撰史书。当然这些重要,柳宗元考中进士后,做过集贤院的官,后来一步就登到礼部去了。欧阳修也是这样,当初做过校理,后来很快地升官了。要知道,宋朝重文轻武,大官全是文职官员担任。大官都是学者。这些大官就得学富五车的学者来担任,有潜规则,在馆阁中为官,就可能入选“两制”,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再可以进“两府”,有机会可以当宰相了。这在宋朝不是神话,是被证明的事实。他才25岁就有这样的机会,还不会紧紧抓住?可是,王安石就不要这个机会。“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去做地方县令。为什么呀?他不寻常的事多,多看就知道了。这是第一次放弃入京做官的机会。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总会人留下许多个意想不到。这一次放弃进京做官,就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二五岁的王安石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选择,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次偶然的失手。其实不然,在随后的时问里,王安石又接二连三,数次拒绝到京城做官,-情愿留守在地方。那么,王安石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时间快,在县令职务上满了三年,被任为舒卅l通判。由七品提到六品,挺好。没多久,好事连连,宰相上书,推荐王安石。“殿中丞王安石,进士第四人及第,l FIN,一任还,求试馆职。安石凡数任,并无所陈;朝廷特令召试,亦辞以家贫亲老。馆阁之职,士人所欲,而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他总是谦虚,不去京城,敢于不要,说明他坦荡,淡泊,于是推荐。另外,陈襄也上书,推荐他。理由是有学间,有人品,有政绩。朝廷下令,“诏王安石赴阙,俟试毕,别取旨韩维下学士院与试,然二人者卒不就试”,还不去,写申请不去。讲了三条理由:一是奶奶年纪大,得照顾,京城花销大;二是父亲去世后,没归葬家乡,费用也大,负担不起;三是弟妹都要结婚,也要花销。希望朝廷理解。行,就当舒卅l通判吧,这年28岁,这是第二次推辞了机会。 三年又过去了。又满了,朝廷直接下令让他去集贤院做高级研究员,还有条件,这次不用考试,免试。直接就任,还一来就提升。朝廷够意思了。给足了他面子,但是,他连上四道辞呈,坚决不干,理由如下:一是感谢;二是祖母去世,又得一笔费用;三是朝廷要我升官,我不去,真去了人家会认为我沽名钓誉,对官场风气不好,不做就是不做,希望能理解与体恤。 (按照王安石的说击,王安石之所以不愿意来京城做官,主要原因是家里人口多,婚丧嫁娶的麻烦事儿多,京城的消费水平太高,来这儿做官,仅仅依靠王安石一个人的工资,很难维持生活。不过这个理由让我们难以信服。要知道,北宋王朝对待读书人、对待文官,可以说礼遇有加。朝廷的文职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怎么到了王安石这儿,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面对王安石这个死活不愿意来京城做官的怪人,北宋的皇帝与宰相们究竟打算怎么办呢?) 王安石这样做,名气越来越大了。当时记载, “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天下都想看看他。到底是为什么不做大官呢?这次理由多了一条,怕引起人误会,怕人误读人品。还有,难道就因为经济困难,不去京城做官?集贤院校理,工资一块四万文一个月,可是,开封东京消费要看多少。当时开封,一石米面,六百文钱,家中人多,就算十个人,一个月主食,得约1500文。住房呢?当时开封,一间房租5030文,十个人得25003文,一个月再加上其他的就得三万文,有点紧张,但也过得去。所以,说经济困难是实情,朝廷做事,给他钱,给肥缺,群牧司判官,管各地的养马场,这在古代重要,相当于汽车。军队里的马匹就像是坦克。这是肥缺。王安石本想辞,欧阳修出面,别辞了。再辞皇上都没面子了。先应下来再说。王安石才算从了。王安石是从了,有人吭气了,叫沈康也是馆阁里待久了,等了好久没升官。想争取一下,找宰相。宰相解释,人家是人品好,沈康不好意思走了。人与人境界差别大呀。这也可以看得出是肥缺,多少人盯着呢。 (北宋朝廷不愿意落下个不重视人才的“罪名”,对王安石这个颇有政绩的地方官投桃报李,给予王安石“群牧司判官”这样的肥缺。然而,在两年的任期中,王安石却接连上了十几道辞呈,坚决要求到地方工作。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辞去京官,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实在是十分罕见。那么,王安石到底想去哪里做官?他如此倔强而执着的做法究竟是为什么呢? ) 做了两年。这两年,十几次辞官,坚持要求去地方去基层。主要是,一是家人多,需要人照顾。再者,父亲哥嫂埋葬的地方不在家乡,都没归葬,自己在京城待着,难办。二是脑子不行了,读书太刻苦了,头晕目眩,只要处理复杂的事,就受不了,京城事多,脑子不胜脑力,要到地方去。这次上表里,提出具体要求, “东南宽闲之区,幽辟之滨,与之一官,使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把平生所学的知识想做实事的能力发挥出来,在基层把政治热情与理想在那儿得以完成。主要考虑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朝廷应该广开门路,让人得其所。我不想在京城混日子,想做具体的事。到底要做什么事呢?写过文章通卅l海门行利记称赞沈起的为政之道,说他修了大堤等,做得好,事事踏实,让百姓受惠,更注重民生,他认为年轻的官员应该在精力旺盛时把政治实践的能力放在提高人民生活的事情上。沈起的官小,但是事大,宋朝就是由这样的小官一个个地组织起来的。如果都像他这样,国家与百姓生活就会变好。他痛恨那些只讲脸面不干事的人。, 当时有个官叫钱公辅,知道王安石文章写得好,想请他给母亲写墓志铭,写过一次,不满意,说因为我妈妈伟大,因为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儿子,得把我的事迹写上去。钱公辅牛啊,科举是第二名。现在官居副市长了,要知道王安石是被第四了。可是王安石就看不起这个,他回信说,高考第二,副市长一个,就要大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苟不能行道,适足为父母之羞”,就算是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业参观方案设计
- 心率监测器误差控制策略报告
- 定制型意外险个性化服务研究报告
- 香料精制工招聘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水土保持治理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露天矿物开采辅助工招聘考核试卷及答案
- 经典钢琴曲《菊次郎的夏天》乐谱分享
- 静电成像感光元件(光导鼓)制造工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玻璃钢制品检验员成本控制考核试卷及答案
- 反复记号 D.C. 小号 巴赫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人音版五线谱北京四年级下册-人音版(五线谱)(北京)
- 纺织品产品召回流程指南
- 《DFMEA培训资料》课件
- 幼儿园红色故事:一封鸡毛信
- 《酒店客户关系管理 》课件-项目三 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制度
-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药品目录(2023 年)》
- 2024年深圳市房屋租赁合同(3篇)
- 餐饮外卖平台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2024年山东省(枣庄、菏泽、临沂、聊城)中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大理州州级机关统一遴选公务员真题
- 一建机电实务压力试验总结
- 现代农业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