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4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课时安排2节课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况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能。3、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4、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性质。2、难点: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教学准备:材料 :小口瓶、漏斗、橡皮泥、烧杯、水槽、玻璃杯、面巾纸、塑料瓶、气球、锥子、注射器、橡皮、水。教学过程:一、活动探究活动一:以粉笔、水为例,思考:为什么盒子里装不进粉笔了,水杯里倒不进去水了。设计意图:导入活动,引发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从而理解和运用科学名词“占据空间”表述物体需要占据“地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从活动中,我们发现必须拿出盒子的粉笔才能留出空间放另外的粉笔,水也是如此。(过度揭示课题)活动二:做上小实验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先让学生猜想后做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发现:水漏不下去,纸团不湿、气球吹不大。归纳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水漏下去,纸团湿,气球吹大?通过实验,去掉橡皮泥、倾斜水杯,给塑料瓶打孔,分析发现“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性质”。活动三: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介绍注射器,让学生自由地玩一玩注射器。实验步骤:将针筒顶住橡皮锥,拉活塞前后,都要记下活塞的位置,推、拉活塞过程中,针筒口都要顶住橡皮,同时要提醒学生手感觉。补充水和空气对比的实验,让学生用注射器吸水,再推、拉活塞,体验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活塞的位置和手的感觉,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注意:拉活塞力度不要过大,防止把活塞完全拉出来。活动四:结合图片资料,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问:为什么这样做?小结:利用压缩空气的性质制造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二、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三、作业布置:活动手册P1四、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据空间2、空气可以被压,有弹性。3、空气压缩的应用。教学反思:课题:空气有质量吗课时安排1节课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3、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空气有质量的性质。2、难点:用小棍子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操作细节。(如何让小棍子平稳、怎样给气球充气、怎样给充足气的气球打结、如何把气球挂在小棍上,如何放气等等。)教学准备:各种称量物体品、细长棍、线绳、支架、打气筒、气球、电子天平皮球(或排球、篮球)。教学过程:一、提问:请问空气是否有质量?二、新课探究活动一:做小棍平衡实验,研究小棍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变化?1、 实验前,讲清楚以下内容:如何使小棍平衡、如何给气球充气、怎样给气球口打结、如何把大气球挂在小棍上等。2、学生分组分工合作,保证实验顺利进行。3、观察实验中,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实验发现,根据平衡杆原理,得知气球里空气造成了平衡杆的状态变化。(小棍越长,气球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活动二:学习使用电子天平测量空气质量。1、实验前,结合图片和电子天平使用说明书,演示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提醒学生按要求分别测量各种物体的质量时,做好记录。(如果没有电子天平,我们可以使用实验室天平)2、 准备前的工作:排球或篮球及大气筒,可以用充气20下、30下、40下等方式(体现充进空气的多少,记录下电子天平测得的质量数据,数据保留一位小数,以克为单位,根据数据统计成表。)3、 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4、 小结:空气是有质量的。活动三:阅读资料收集相应的资料,介绍伽利略科学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人类作出多大的贡献。实验:1升空气质量约为1.29克,借助1升牛奶,3枚回形针、电子称。3、 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4、 作业布置:活动手册五、板书:请问空气是否有质量?活动一:根据平衡杆原理,得知气球里空气造成了平衡杆的状态变化。活动二:空气是有质量的。活动三:感受伽利略实验过程。教学反思: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课时安排2节课教学目标:1、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2、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3、利用模拟图推想风的成因。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2、难点:烟在冷热瓶中流动实验,理解风的成因。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纸蛇、细绳、铁架台、大塑料袋、水槽、玻璃瓶、玻璃片、线香、热水、空矿泉水瓶等。教学过程:1、 导入:你知道什么是热空气和冷空气?2、 新课讲授:活动一:做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实验,分析其原因。1、纸蛇制作:在卡纸上画出螺旋曲线,用剪刀沿着曲线剪开,拉伸后用笔在上面画蛇头。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下纸蛇的变化,思考下为什么会这样?2、 “热气球”上升实验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下“热气球”的变化,思考下为什么会这样?3、 补充实验:纸杯实验(1) 用木棍两端各倒挂一个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2) 用点燃的蜡烛烤热一个纸杯,观察现象。这个实验说明:相同体积的热空气轻,冷空气重。便于理解空气受热上升、受冷下降的原因。活动二: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结合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根据教材实验步骤,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总结。提问:从实验中,你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冷空气会下降,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瓶中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内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活动三:制作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分析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事例。学生分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问:抽去垫片,观察火焰有什么变化?小结:瓶内空气受热上升,瓶外冷空气从瓶底进入,使瓶中冷热空气流动,导致蜡烛火焰飘动。去掉垫片,瓶内空气无法流动,火焰渐渐熄灭。提问:为什么暖气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根据冷热空气循环流动情况,你能分析一下吗?小结:(1)暖气片安装在房间的低处,房间低处的空气,首先被加热,热空气开始上升,上面和旁边较冷的空气过来补充。由此形成空气的流动,最终使这个房间温度升高变暖和。(2)冷藏柜所产生的“冷气”积聚在食物托盘的底部,不会上升而使冷气泄露,所以不必加盖子。活动四:读图,了解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并交流制造风的各种方法。提问: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结合下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的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图上的提示,让学生推想出“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了风”)提问:你会用什么方法制造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制造风的场景,具体说一说制造风的一些方法。从而引导制造风有什么意义?)3、 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什么?4、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P25、 板书你知道什么是热空气和冷空气?活动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相同体积的热空气轻,冷空气重。活动二:冷空气会下降,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瓶中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内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活动三:(1)瓶内空气受热上升,瓶外冷空气从瓶底进入,使瓶中冷热空气流动,导致蜡烛火焰飘动。去掉垫片,瓶内空气无法流动,火焰渐渐熄灭。(3) 冷空气会下降,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瓶中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内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活动四: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它的流动形成了风。教学反思:课题:土壤的成分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样态。2、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3、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等重要成分。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2、难点:做实验,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教学准备:各种成分的土壤样本。学生分组准备工具:小铲子、瓶子、托盘、培养皿、小棍、筛子、放大镜、纸巾、205毫升烧杯。教学过程:活动一:到田野、花圃或池塘等地方挖一些土壤,带回教室研究。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到校外去观察土壤,挖一些土壤样本带到教室研究。或分散采集法,让学生自行采集,采集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需家长陪同注意蚊虫,不去危险附近采集。(特别提醒:不要选择建筑垃圾土壤)活动二:观察土壤样本,描述在里面发现了哪些东西?让学生直接观察土壤,制作气泡图辅助学生观察土壤,引导学生对土壤进行有结构的观察,记录是,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方式记录并用自己语言表达。(如果学生采集的样本比较单一时,教师可以添加一些其他成分,配制出学生观察的样本。)活动三:通过做实验研究土壤成分。土壤是一种混合物,可以概况为由固相、气相和液相三部分组成。实验方法:按教材要求及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看到纸巾湿润了,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搅拌以后,看到泥土和水混合在一起,水很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杯中有沉淀,沉淀物是分层的。完成活动手册。二、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什么?三、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P2四、板书土壤的成分1、 什么是土壤?2、 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学反思:课题:土壤的类型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顾颗粒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观察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征。2、难点: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教学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样本,土壤渗水性实验装置(包括过滤杯、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水。教学过程:活动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和颗粒,说出自己的发现。1、 请同学们观察土壤颗粒并对它们的大小进行分类,可以做排序活动。2、 小结:放大镜下的土壤颗粒会有大小不同。有沙粒、粉粒或黏粒。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活动二:阅读资料,了解土壤的种类。1、 用建模的方法,来引导它们三者的不同之处。活动三: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1、 用手捻一捻,比较什么不同的感觉?2、 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3、 加点水搓一搓,比较哪种能够搓成条?4、 倒进同样多的水,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参考活动册第三页小结:(1)用手捻,沙质土比较粗糙,黏质土比较细腻,壤土粗糙程度适中。(2) 和水握,黏质土很容易握成团,且不容易散;壤土也能握成团,但容易散;沙质土不易成团,松手即散。(3) 加水搓,黏质土容易搓成条,而且弯折不断;壤土也能搓成条,但是容易折断;沙质土不容易搓成条。(4) 黏质土渗水最慢,说明渗水性差;沙质土渗水性最快,说明渗水性好;壤土渗水性速度中等,说明渗水性适中。活动四: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举例说出某种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见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小结:土壤类型特点适宜生长的植物沙质土渗水性好,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芝麻、花生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荷花、芦苇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透性、透气性都较好。蚕豆、苹果树完成活动手册二、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什么?三、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P2四、板书土壤的类型土壤类型特点适宜生长的植物沙质土渗水性好,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芝麻、花生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荷花、芦苇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透性、透气性都较好。蚕豆、苹果树教学反思:课题:肥沃的土壤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做肥料的材料(透明塑料袋、香蕉皮、菜叶、草根、土壤。)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活动一: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比较不同之处,知道土壤中有腐殖质。提问: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预设:表层土的颜色较深,越往下层颜色越浅。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预设:因为腐殖质多和少造成了土壤颜色的深和浅。提问:什么是腐殖质?预设: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活动二:阅读资料,了解土壤动物与腐殖质形成的关系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用资料卡片的方式进行结算一些常见的土壤小动物,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主要的生活习性,重点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生活对土壤有什么帮助。(不建议让学生捕捉土壤动物带到课堂里研究)小结:土壤中的小动物可以帮助土壤通气、增加肥力、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活动三:阅读资料知道土壤有肥沃的和贫瘠之分,了解常用的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小结: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绿肥、施农家肥,收集落叶沤肥。活动四: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1、做法根据教材提示方法进行组织制作。2、制作肥料后,要进行定期了解学生所制作肥料袋的管理情况,检查对肥料袋变化情况所做的记录。3、完成活动手册肥料的实验记录。制作肥料时材料需要注意以下情况:(1)不建议用小动物的遗体做肥料。(2)如果你准备的是自来水,需要提前课前放一天,以去除里面的微量的氯。(3)要经常翻动肥料袋,以散去土壤中的热量,或在肥料的土壤里插上一些吸管透气。二、课后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三、作业:跟踪和记录肥料袋。四、板书肥沃的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和作用土壤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制作肥料袋教学反思:课题:保护土壤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目标:1、能够例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做出了哪些贡献。2、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了保护作用。3、能够举例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4、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什么和怎么做?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2、难点: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解释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教学准备:做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托盘、一块草皮、土壤、铲子、洒水壶、水)。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活动一:了解土壤对植物和人类的贡献收集相关的资料,讨论保护土壤的话题,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包括它对人类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个方面。活动二: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了解现今土壤正在遭到各种破坏,其中水土流失和沙化便是两大威胁,这都是因为土壤上植被遭到破坏而造成的。根据教材提示,模拟制作水土流失实验,从实验中出现:无植被的土壤流失的水多,流失的土也多。引导学生思考,感受保护植被有利于保护土壤,增强土壤保护意识。(注意:实验中草皮对土壤保护有限,浇水量要控制,不宜过多。)活动三:讨论人类的活动对土壤造成的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影响。这部分的内容旨在通过具体事例的讨论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其中坏的影响重点在水土流失,不涉及土壤的污染。提供一些相关做法例子,让学生区分好与坏,从而增加他们的保护意识。活动四:讨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什么?保护土壤,重在认识,贵在行动。本活动引导学生拿出具体的举措,保护家乡的土壤,为保护土壤贡献一份力量。二、课后小结:今天,你学到什么?三、作业:完成活动手册四、板书 7、保护土壤1、水土流失实验2、保护土壤有哪些建议?教学反思:课题:认识固体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目标: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3、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征不变。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2、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教学准备:纱巾、羽毛、面粉、体积、粉末、尺、量杯、玩偶、盐或沙子、粉笔、纸、蜡块、铁锤、剪刀、小刀、塑料垫板等。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活动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并延伸对柔软、细小固体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对物品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活动二:比较固体的大小由于固体形状不规则性,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1)比较积木组体积:可以积木组进行拆分。(2)比较粉末推的体积:建议面粉或玉米粉(3)比较玩偶的体积:盐埋法活动三:辨认形状、大小变化后的固体,知道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征不变。提问:如果粉笔、纸、蜡、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成了粉末状后还是固体吗?让学生进行实验,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小结:粉笔、纸、蜡、岩石经过外力改变了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但是它们依然是固体。二:课后小结:今天,你学到什么?三、作业:完成活动手册四、板书认识固体1、教室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2、比较固体的大小3、如果粉笔、纸、蜡、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成了粉末状后还是固体吗?教学反思:课题: 认识液体课时安排2节课教学目标: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2、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3、认识水平面,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观察并比较不同的液体的性质,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2、难点: 学会使用水平仪教学准备: 油、水、牛奶、蜂蜜、液体流速版、量筒、烧杯、电子天平、两个相同的小瓶、水平仪等。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活动一:寻找辨认生活中的液体,归纳液体的共同性质。提问:找一找图中哪些是液体,为什么称它们为液体?(判断物体是否液体时,一定要让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和依据)小结:液体的共同性质是“会流动”,但是并非液体独具的性质。活动二: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测量液体的体积,比较液体的质量。(1)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完成活动手册P7(2)观察液体的体积:量筒的使用的方法(3)比较液体的质量:小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活动三:认识水平,了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用水平仪的工作原理,用水平仪测量课桌、讲台等物体是否水平?注意:(1)认识水平面时,要用两个相同的瓶子装同样多的水。(2)在瓶子中放入牙签要提前测试,有些牙签放入水中不是浮在水面而是下沉。(3)水平仪使用时,要先行检查,将水平仪放在平板上,读取气泡的刻度大小,然后将水平仪反转至于同一位置,再读其刻度大小。若读数不同,则要微调螺丝调整到读数完全相同,才可以进行测量。二、课后小结:今天,你学到什么?三、板书认识液体1、液体的共性:“会流动”2、通过比较和测量,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3、认识水平,学会使用水平仪。教学反思:课题: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目标:1、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2、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3、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解释比较结果。2、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把固体混合物分离开来。教学准备: 黄豆、玉米粉、绿豆、电子天平、小托盘若干个,量筒、木屑、铁屑、红糖、沙子、磁铁、网筛、烧杯等。教学过程:一、新课讲授活动一:例举生活中固体混合的事例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情况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以教材为例,让学生以谈话方式分析其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活动二:比较三种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是否变化?根据教材,实施操作,比较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导学生预测,然后进行混合和比较,用获得的数据形成结论后再与预测相对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的方法。)完成学生获得手册。活动三:交流生活中分离固体混合物的事例,探究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1、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大小。2、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3、 写出混合物分离开来的方法。小结: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大小不变;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后占据的空间比混合前小。混合物黄豆、绿豆、玉米粉木屑、铁屑红糖和沙子分离方法可用孔比较小的网筛分离出玉米粉,再用孔较大的网筛分离出绿豆。可用磁铁吸出铁屑。可放入水中分离出沙子,再蒸发得到红糖。2、 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3、 作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很多,课后你在想一想并实践。4、 板书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学反思:课题: 把盐放到水里课时安排2节课教学目标: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