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与能量计算.docx_第1页
震级与能量计算.docx_第2页
震级与能量计算.docx_第3页
震级与能量计算.docx_第4页
震级与能量计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考虑了震中距离和震源深度的校正后的地动的量度。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此外,还有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矩震级等,不同方法测定的震级可以通过一定公式换算。现在比较通用的震级是Ms 震级,也称为统一震级,可直接用M 表示。我国现在使用的是统一震级Ms ,最后的结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单个震级计算公式: MM(AT、h、K、P、R) 适用于远震即20,近震要建立专用公式。简化为M=M(A/T、h)+ 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 m T -相应周期, S -震中距, ( 度 ) K-震源性质(震源机制和频谱)P-传播路径性质R-接收器性质由于Cr和Ck分别代表震源校正和接收器矫正,常常是不确定的,因此取近似值: 当震深h50千米 M=lg(A/T)max+ (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 m;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 m;T N -A N 的相应周期, S ;T E -A E 的相应周期, S ;量规函数 ( ) 为: ( )=1.66lg +3.5 20 160 当震源深度不限时:MM(AT、h) 震级联测的方法有利于联合侧定对有限组的震中和台站的震级公式和台站的校正值。 MK =log(A/T)IJ(A/T)ij+a logIJ +b+克里特地震系统(我国地震震级标准)包括区域地震震级 ML ,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体波是指能在地球内部三维空间内向任何方向传播的波,包括横波(S波)和(纵波P波)。面波是指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地方性地震:ML=1gA+1gR()L+S() R()L是量规函数,它的物理意义是补偿地震波随距离的衰减,使用的仪器不同,R()L不同,例如,在规范中基式仪的量规函数为R1(),64、62型地震仪的量规函数为R2()。MS适用于距接收站台相对遥远的地震,不适用于深源地震。S()为站台校正值,实际应用中取值为零。,在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R()L表/km基式R1()62、64型R2()/km基式R1()62、64型R2()051.81.82102203.84.0101.91.92302403.94.1152.02.02502603.94.1202.12.12702804.04.2252.32.32903004.14.3302.52.53103204.14.4352.72.73304.24.5402.82.83404.24.5452.92.93503704.34.5503.03.03803904.34.6553.13.14004204.44.760703.23.24304604.44.7575853.33.34705004.54.8901003.43.45106004.54.91103.53.56106504.65.01203.53.57004.75.11301403.53.67508004.75.21501603.63.78509004.85.21701803.73.810005.31902003.73.9面波震级:古登堡面波震级公式(1945):MS=1gAo+1.661g+1.818 20130 18sT22sAo-水平向最大地动振幅莫斯科布拉格公式(1967):MS=log(A/T)max+1.661g+3.3 20 160 18sT22s不同震中距选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 )T/S/( )T/S/( )T/S23620914701422447259168016226583010169016228694012181001625107105012201101725158126014201301825我国面波地震震级公式:采用速度平坦型数字地震仪的最大振幅求取震级(1995)MS=1gVMAX/2+ 1.661g+3.35 10 130 VMAX的单位是(ms)若采用仿763长周期地震记录,以垂直向瑞利波质点最大速度测定震级MS7(1985)MS7=log(A/T)max+763() 3 6s763()为量规函数长周期地震仪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763()表/( )763()/( )763()/( )763()/( )763()24.02265.82506.311306.9834.28275.85516.331357.0044.48285.87526.351407.0154.64295.90536.361457.0264.76305.94546.381507.0374.88315.96556.391557.0484.98325.99566.401607.0195.06336.01576.421656.99105.13346.04586.431666.98115.20356.05596.451676.97125.26366.07606.451686.97135.31376.00656.521696.96145.36386.11706.571706.94155.41396.13756.621718.92165.45406.15806.651726.90175.49416.17856.701736.88185.53426.19906.731746.85195.58436.20956.761756.80205.62446.221006.811766.75215.66456.251056.831776.70225.69466.261106.861788.65235.72476.271156.901796.45245.75486.281206.92255.79496.201256.95体波震级:mb=log(A/T)max+Q(,h)+C(1956)Q(,h)是量规函数,C为台站校正值实际使用中Q(,h)是从下图中直接查询。(技术有限,只能截图)矩震级(地震规模的大小):MW=2/31gM06.06地震矩M0=DS D为破裂的平均位错量,S为破裂面面积地震能量计算:假定一地震台站位于震中处,到达台站的地震波的地动位移为:X=A0cos(2tT0)那里的地动速度为:V=-(2A0T0)sin(2tT0)Ao , T0分别代表地震波的振幅和周期,t0为波列的持续时间。于是单位体积的地动动能密度e为: e =(2 T0)0 T0V2dt=(2 T0)(2A0T0)2 0Tsin2(2tT0) dt=(4)(2A0T0)2为介质密度,、如果波列的持续时间为t0,并以速度V传播,那么在台站处通过单位面积的能流为Vt0e.因此,沿半径h的球面积分给出发自震源的全部动能:Ek=4h2Vt0(A0T0)2为了计算地震总能量E,必须考虑下列因素:1) 因为平均势能与动能相等,总地震能量E=2Ek。2) 由于震中处的地动振幅加倍,A0=2A,这里A0代表自由表面处记录的振幅。3) 上面计算涉及的是携带最大能量的波,在短距离处为S波,必须考虑P波,暂定它为S波能量的一半(gutenberg&richter,1956)。于是t0=nt0E=33h2Vt0(A0T0)2地震能量与震级的关系LogE=5.8+2.4mbLogE=11.8+1.5MS以上能量计算公式只是估计,并不精确。地震波波形被大大简化了,忽略了地震波辐射的方向效应,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以及靠近地面时的波动特性等等。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考虑衰减情况下爆破产生的地震能量计算方法:地震波能量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