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doc_第1页
后赤壁赋.doc_第2页
后赤壁赋.doc_第3页
后赤壁赋.doc_第4页
后赤壁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省扬高中 杨德林学习目标: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2、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教学重点: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教学难点:1、道士化鹤的寓意及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自题金山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二、作者相关介绍:1、遭受的主要逆境:第一次是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岁时被贬 往惠州,岁时贬至儋州,到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2、作者生平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要想了解苏轼的生平,可以参考:林语堂:余秋雨:三、写作背景(学生结合前赤壁赋介绍)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四 1、听课文朗读并正音:皋go坂鲈 巉chn栖q鹘h 划hu悄qi 凛n 裳chng缟go戛ji 翩pin跹xin揖y俛f2文言知识(一)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1、反而登舟。1、反而:古义:反,通“返”;而,连词,表承接。今义: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2、予乃摄衣而上。(摄:古义:拽拉,提起;今义:吸取,保养)(二)词类活用1、顾而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2、掠予舟而西也(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3、横江东来(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三)一词多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望,看 )顾安所得酒乎?( 但是 )四顾寂寥( 看,望 )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回头 )(四)兼词归而谋诸妇:诸,之于(兼词)补充:诸,之乎(句尾) 焉 ,于之、于此 盍,何不 叵,不可五、课文分析:(一)分析第一、二自然段:1、温故知新 前赤壁赋时间:七月既望地点:黄州赤壁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心情:乐悲乐2、在后赤壁赋中,作者起笔不写赤壁之游,而是先写了什么?夜游黄泥坂3、夜游黄泥坂,作者心情如何呢?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4、那么乐从何来?美景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让学生翻译并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友人凑趣(举网得鱼)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良宵、美酒、贵宾、佳肴5、小结: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同时描绘了黄泥坂一点的冬夜之景。接着,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因此,夜游赤壁的兴致更高了。时隔三个月,故地重游,作者又会有一番怎样的感慨呢,下节课再继续。六、鉴赏讨论:(解决学生问题)(一)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1、作者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2、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色?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3、景色有什么特点?清冷峭拔4、那大家回顾一下,在前赤壁赋中,作者所描绘的景色又是怎样的?与这里的景色是否一致?前赤壁赋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特点:清幽空灵后赤壁赋景色: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特点:清冷峭拔5、 面对前后相差甚大的景色,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明确:“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慨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曲笔双关: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6、作者舍舟登山,请同学们找出诗人登临赤壁句子。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7、从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出赤壁有何特点?险峻 阴森 恐怖8、想象一下,面对如此景色,他还会不会“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划然长啸古人不称意时,往往通过长啸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作者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苏轼的感情有开始的乐转为悲了。9、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那么,他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10、 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作者叙述了什么事?夜逢孤鹤梦会道士 11、作者写到鹤和道士有何意味?让学生讨论鹤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老师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总结归纳)“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 张九龄羡鹤“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 “翱翔一万里,来去几千年” 李峤鹤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见鹤本为生活真实,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12、 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而“不见其处”一笔?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联系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这两件事进行思考和探讨。(分组讨论)“东坡先生贯通内典(即佛经),尝赋西江月词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