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程教参——第八单元情谊无价-听听那冷雨.doc_第1页
语文教程教参——第八单元情谊无价-听听那冷雨.doc_第2页
语文教程教参——第八单元情谊无价-听听那冷雨.doc_第3页
语文教程教参——第八单元情谊无价-听听那冷雨.doc_第4页
语文教程教参——第八单元情谊无价-听听那冷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情谊无价2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中的两个练习,集中表现了文章两个方面的中心含义。1这段文字充分展示了作者思念故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是说无论名称怎样变化,故土总是故土;“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是指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还在繁衍生息;“那磁石一样的向心力”指故乡故土对游子的吸引力,即对故乡故土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思念、眷恋之情,或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必然长存”,指这种情感永远不会消失。简言之,虽然自己身处异乡,但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只要祖国还存在,将永远怀念祖国。2表达了作者对海峡两岸长期分隔现状的痛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在时刻思念和关注着大陆,其忧国之思和乡愁之情溢于言表。这段文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 二、1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2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没有标点、语句不通、不合常理的句子。作者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绵长,其目的是表明雨也下得很绵长。文章从头到尾句句写雨,字字写雨。雨是那么绵长,那么,思念故乡故土,思念传统文化的情感也是绵长的,这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吻合的。三、1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从实际感受来看,雨打在身上总是冷的;其二,作为游子,背井离乡,内心是凄苦的,悲凉的。(详见参考资料) 2A.多角度写雨;B.打破时空界限写雨;C.与“情思”交织着写雨;D.与音乐连在一起写雨;E.用多种表现手法写雨;F运用叠词、长句等写雨。(详见参考资料)3此处写了美国西部沙漠、干旱。落基山很美,美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不是中国,这里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不一样,总是有一种陌生感。即使身处这很美的地方,但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的景色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的情调,又一次回到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氏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心中才有亲近感。这里赞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借此表达了对故乡故土、对传统意趣、对祖国大陆的眷恋,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主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璨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内容评析】一、 多角度写雨本文以“雨”贯穿全篇,读者总是感到淋着雨来读完全文。在写雨过程中,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感觉雨,第五自然段集中写了视觉和嗅觉。雨气“空濛而迷幻”是视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是写嗅觉。然而,重点是写听雨。第六自然段先是写听雨后的美感,但笔锋一转,听了“秋雨打梧桐”和“骤雨打荷叶”后,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而在台湾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所谓“凄迷”,则是比凄凉、凄清、凄楚更多了一层模糊,实际上是说在情感上更多了怅惘,多了一层怀乡之痛。在写听雨时,写了“三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这是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用来反衬年老的孤寂凄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表明作者中年时四处漂泊,也表明了青春美梦的破碎。又为下文写老年痛苦境遇作铺垫。“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这是说自己老年不能回归故乡,表现了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景。所谓“亡宋”,实指背井离乡,成了海外游子。这实际上是回顾了自己一生,深化了主题。二、 打破时空界限写雨文章采取了时空交错的写法。在时间上,时而过去,时而现在;时而少年,时而中年,时而老年;时而秋雨,时而春雨;时而晌午,时而黄昏;时而四月,时而七月;时而“太初有字”,时而“公寓时代”。在空间上,忽而大陆,忽而台湾,忽而美国,忽而夏门街,忽而江南四川。这样纵横交错,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一个海外游子的诉说不尽的思念故乡故土、思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三、 与“情思”交织着写雨文学作品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总是要渗入作者的主观因素。本文全篇写雨,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台湾孤岛时的“凄迷”,也回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才能够尽享,也许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从写雨想到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多,立刻与“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联系起来;马上又联系到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以及唐代诗人王禹偁为听雨而造的竹楼和雨城中千伞万伞的奇观。总之,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作者一直是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思,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此外,文中从头到尾都在下雨,雨下得绵长,作者思乡思国的感情也是绵长的。四、 与音乐连在一起写雨作者写到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美。“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晰可听。尤其是铿铿敲打在屋瓦上”,特别提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接着讲到了王禹偁的听雨屋,在听雨屋听雨是一种享受,而且还增强了音乐效果。接下来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第一次“日式古屋听雨”听到的是四月的黄梅雨和七月的台风台雨,四月的黄梅雨是“朝夕不断,旬月绵延”,七月的是雷雨、暴雨,“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或者就是西北雨,马上感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雨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平静,只剩下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第二次“日式古屋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回忆终归回忆,总是要回到现实的,他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纪忆。难道现在就不需要音乐了吗?不,现在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五、 用多种表现手法写雨为了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首先,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比如第六段写在美国居住时的所见,首先是记叙,然后是对景物的描写,最后将议论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全段各种表现手法穿插结合,十分和谐得体。此外,文章还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通感等表现手法。如“急雨声如瀑布,密雷声比玉”,“温柔的灰美人”是比喻,特别是写在日式瓦屋听雨时,雨“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这样把雨写得十分形象。文章还将在美国、大陆、台湾几个地方听春雨及感受进行对照。写到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时,就联想到江南和四川,写“一打少年听雨”,烘托出了老年的凄清孤苦处境。最突出的是使用了通感。文中,一会儿在写听雨,一会儿又在写看雨,一会儿又在写嗅雨,一会儿又在写尝雨,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本文引起了读者各种感官的剌激,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在读本文时,读者必须要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同时感受,并将各种感觉沟通起来,还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心去感觉、去了解文章的真正用意。这样,读者更能够理解文章真正的内涵,特别是“冷雨”的深刻内涵。六、 运用叠词,长句写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写春寒时,用了“料料峭峭”,写春雨时,用了“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潇潇”等,写在台北的感受是“凄凄切切”;写在日式古屋听雨时用了“霏霏”、“重重”、“滂滂沛沛”、“忐忐忑忑忐忑忑”、“绵绵”、“潮潮润润”等。这样写,显得十分细腻,同时加重了语气,增强了表现力。文章语言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一些长句,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从常规来看,这个句子由于没有标点而不通顺,但作者这样一反常规,使句子显得绵长,其目的是表明雨也下得绵长,思念故乡故土、传统文化的情感也是十分绵长的。 本文自始至终贯穿一个“雨”字,而且刻意细雕“冷雨”这个意象,试图把人带入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作者写的冷可谓冷到了极致,一般而言,春雨淅淅沥沥的,带给人的应是冬寒渐去的暧意,“春雨贵如油”,“天街小雨润如酥”,只有秋雨才配得上“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凉气。可是,余光中笔下的春雨却是“冷雨”,虽不是秋雨,却胜似秋雨。这冷,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不管何时的雨,打在身上总是冷的,这是实际感受;其二,作者的内心是忧愁的,是凄凉的。这“冷”,毫不隐晦地传达出了作者的乡愁。如文章所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余光中曾这样说道:“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是中国。踏不到的泥土,是最香的泥土。远望兮岂能当归,岂能当归!”他把他的乡愁化于“冷雨”当中,但又不是直接抒情,无病呻吟,无端说愁,而是将乡愁隐于字里行间。从台北到厦门,到常州,到南京,到日本,到美国,到印第安,表面看起来是铺陈文字,但又何尝不是在抒情呢?“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冬寒尚未褪尽,那伴随着寒气的绵绵的春雨,打在人脸上,落入人的心里,能不冷吗?但是,说到他的冷,就不能不说到他的热,说明白一点,他的“冷”就是他的“热”。这表面看似矛盾,但实际是统一的,因为文章通篇表达的是一种思乡思国之情,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是一种汹涌澎湃的胸中的热火。作为海外游子,当他用理性的目光审视古老神州迷人的风景线时,就会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感情激流冲出心田,这便是以文化乡愁为基本内核的中国情结。 当他背井离乡时,必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它深深地蕴涵着一种渴求的情感,一种寻找倾吐的意象,于是,作者选中了雨,那跨越时空界线的带着寒意的雨,以冷衬热,巧妙之极,写“冷雨”,实际上是写“热心”,即热爱故乡故土之心,冷到了极处,也就热到了极处。就本文来说,是适合用第一人称的,可作者却不用“我”而用“他”,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