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语复习 二轮.ppt_第1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 二轮.ppt_第2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 二轮.ppt_第3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 二轮.ppt_第4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 二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高考大餐中的特色菜 论语 阅读复习 2011年5月 1 关于考点2011年浙江省高考的考试说明中 在 古代诗文阅读 部分 第10条明确为 传统文化经典 论语 选读 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这里的括注内容明确了这一条的指向就是 论语选读 选修模块 2 具体考法 1 名句默写 2 主观分析题 关注考点考法 1 课题和相关专题2 每篇课文的主要观点3 每篇课文的重点问题4 课后 相关链接 的内容 熟悉课文材料 第一方面的熟悉 课题和专题 政治一为政以德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修身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 学习与教育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 哲学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于我如浮云 2 沧浪之水清兮 沧浪之水浊兮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4 凭谁问 5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乐亦在其中矣 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义而富且贵 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夫圣人之治国 不恃人之为吾善也 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 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 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 故不务德而务法 23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 韩非子 24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为政以德 以法治国 孔子认为 法治 虽有一定的作用 但也有缺陷 所以要 德治 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好 要管理众人 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 各有偏颇 应相互补充 第二方面的熟悉 每课主要观点 1 孔子提倡什么 2 孔子反对什么 3 有什么正面事例 4 有什么反面事例 5 内涵 理由 做法 为政以德 课后附文 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p5 有道 的社会就是 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 孔子抓住了上古文化精神的核心 尚德 并能将其发扬光大 克己复礼 课后附文 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 p11 理学家强调修身养性 把儒家文化中对 人格 的重视提升到极致 使其成为几近于宗教般的信仰 3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后附文 孔子的政治品格 p21 在政治上 孔子最杰出的品格即是坚定的原则性 他自己的政治目标 政治原则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之后 从来没有动摇过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 抱负不能实现 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 被成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人 4 仁者爱人 课后附文 孔子人格的伟大意义 p26 孔子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 人爱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 当下即永恒 孔子的学问思想和生命实践共同指向永恒的本质和目的 5 君子之风 课后附文 儒家的价值观 p31 儒家的价值学说 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儒家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 和谐 孔子将 中庸 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 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 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 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孔子 孟子不讳言功 儒家反对的 利 乃指私利而言 6 求诸己 课后附文 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 p36 儒家特别重视现世的人生 珍视生命的价值 肯定人生的意义 追求人生的价值 他们提倡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激励奋起 冲破罗网 的人生奋斗精神 他们构设并执著地追求 天下为公 的 大同 社会理想 追求合乎 道义 或 天理 的物质生活 追求充实而幸福的精神生活 倡导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交往原则以及 厚德载物 的仁爱精神 7 周而不比 课后附文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 p40 忠恕 两字本身就寄怀着与人为善的交往企求 孔子把 信 这种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 首先要求朋友之间应该诚实守信 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城市交往的目标 在于使交往主体间达到一种和谐 完美的理想状态 孔子率先提出了 和而不同 的对待原则 他以 仁 为标准 不赞成同任何人都进行交结 儒家认为 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虽然应贯彻与人为善和诚实对待的原则 但这并非意味着彼或我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 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8 诲人不倦 课后附文 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p56 启发诱导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提倡学思并重 学行并重 提倡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9 高山仰止 课后附文 智者的人品之美 p60 孔子生活快乐 热情而且富有身体力行的精神 孔子谦恭有礼 爱憎分明 孔子风趣诙谐 10 沂水春风 课后附文 孔子和他的弟子 p65 孔夫子的语言之美 是随意漫谈 意在言外 而夫子的这些如珠妙语却出之以寥寥数语 自富有弦外之音 颜回 孔门弟子之长 沉静而富有深思 子路 时常质疑问难 不稍宽容 子贡 能言善辩 但有些絮聒 曾子 年纪颇轻 恬静明达 子夏 文学气质最重 冉有 最为实际的政客 儒家道统哲学的发展 曾子 子思 孟子儒家学术史学的路线 子夏 荀子 11 中庸之道 课后附文 中庸之道的内涵 p69 第一 以中道行事 不走极端 过犹不及 中道的标准就是仁义之道 第二 执两用中 实行稳健的主张 在异中求同 以便达成一致 实现合作 第三 符合社会人生常道 合情合理 第四 宽容包纳 和而不同 实行中和之道的关键便是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 1 重点材料多角度解读2 重要人物的言论梳理3 儒家核心概念的整合 整合核心内容 1 重点材料多角度解读 不少材料虽然隶属于某一篇课文 但是不能仅从一个角度去解读 要尽量从多个角度 即课文所属的不同板块 去解读 充分发掘其思想价值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 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从治国层面看 有礼乐治国的思想 从社会理想层面看 有 中庸之道 的显现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从自我修养层面看 有诚信竭忠的思想 君子疾夫舍曰与之而必为之辞 相夫子 不能来也 不能守也 从教育教学层面看 有 因材施教 的做法 对冉有的批评比对子路的批评更直接 颜渊季路侍 颜渊 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 衣轻裘 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 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从自我修养角度看 孔子强调要有仁德的志向 从教育教学层面看 孔子习惯采用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方式 从孔子的社会理想看 体现了一种 中庸和谐 的思维取向 沂水春风 从教育教学角度看 孔子循循善诱 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尊重学生的意见 从政治思想层面看 孔子对曾皙的赞赏体现了其对礼乐治国理想的追求 从个人修养角度 以孔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展示出了一个具有中和之美的仁人的形象 乡人好之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从哲学角度看 问答内容中体现的是中庸原则 从教育教学看 孔子循循善诱 又诲人不倦 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 2 重要人物的言论梳理 论语 是语录体散文 以记言为主 不同人物的言论往往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注意这方面的梳理 并且关注孔子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那么就会发现一些课文学习中不曾注意的问题 整合示例1 子路及其评价 其志向 通过两次言志来体现 与朋友共 显示其豪爽 比及三年 云云显示其自信和政治主张 其直率 可从多次首先发言可知 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闻之喜愿闻子之志子之迂也其任劳 可从 问津 事中知其知礼 可从和荷蓧丈人家交往知其正义 可从 子路不悦 知 其性格 以 行行如 概括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肯定其成就 政事 冉有 季路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提醒其好勇鲁莽 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由也兼人 故退之好勇过我暴虎冯河夫子哂之 小结 孔子在实际的事务中仰仗子路 同时也更多从 礼 的角度来评价提醒子路 对他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显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整合示例2 颜渊及其评价 德行 颜渊 闵子骞 冉伯牛 仲弓 直接表现颜渊思想的有两处 愿无伐善 无施劳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表现颜渊和孔子师生关系的 颜渊叹圣孔子哭颜 贤哉回也 唯我与尔有是夫 小结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他的安贫乐道 他的谦虚谨慎 他的孜孜不倦 得到了孔子极高的赞赏 所以 在他死后 孔子悲恸难平 孔子对颜渊的赞赏 主要在于孔子认为颜渊最接近孔子 仁 的理想修为 整合示例3 子贡及其评价 子贡的特长是言语 言语 宰我 子贡在言语实践活动中 有 文质之喻 日月之喻 宫墙之喻 日食月食 之喻子贡作为商人更关注现实问题 如对贫富的关注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如对人际关系的关注 问友 乡人之好 子贡作为学生 好问谦虚是其特点多个问题是逐个问下去的 然则师愈与 必不得已而去之 探讨范围是非常深广的 一言而终身行之 仁之方 君子之恶 对待老师是尊敬的 仲尼不可毁也 夫子自道 对待自己是谦虚的 何敢望回 小结 作为一个有实业的孔门子弟 其对于仁道的追求依然强烈 其谦虚好问拉近了师生距离 让他更了解了孔子 自己也获得了道德的进益 3 儒家核心概念的梳理整合 以 仁 为核心内容以 礼 为重要规范和形式以 近取譬 为主要修为方式以 中庸 为主要思维方式以 君子 为主要人格追求 仁 核心 礼 规范 仁 和 信 忠恕 孝悌 礼 关键概念之一 礼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人而无仁 如礼何 人而无仁 如乐何 不学礼 无以立 绘事后素 礼后乎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割鸡焉用牛刀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为国以礼 礼之用 和为贵 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 核心概念2 仁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泛爱众 而亲仁 克己复礼为仁 予之不仁也 以友辅仁 仁以为己任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 依于仁 游于艺 仁者能好人恶人 仁者不忧 仁者乐山 杀身以求仁 核心概念3 中庸 1 中庸之德 不偏不倚 不走极端 2 中庸之行 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狂狷并用好恶唯仁3 中庸原则 义之与比 以礼节之 自我修养上的中庸之道 文犹质也 质犹文也 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交友待人上的中庸之道 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事君数 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 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教育教学上的中庸之道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政治思想上的中庸之道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举善而教不能 三年之丧 报父母三年之爱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附录 各篇课文重要内容提示 第一板块政治 1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思想 均无贫 2 克己复礼 礼与仁 孝悌 3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的精神和心态 为政以德 身正 统治者做出榜样 感化 小人必然被感化 不必采用 杀 和 刑 文德 节用爱人 争取信任 反对暴政 提倡教化 重点问题 1 去食 和 富之 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 去食 是特定语境下对 教民 的强调 2 如何理解 均无贫 的 均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 各得其分 3 政 德 刑 礼 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 和 刑 重在制裁惩罚 德 和 礼 重在鼓励和熏陶 前者是法治思想 后者是德治思想 克己复礼 礼乐崩坏 无道 要恢复 周礼 礼的规范 秩序 孝悌 感恩 复礼办法 克己 正名 重要问题 1 礼 和 仁 有什么关系 礼 是外在形式 仁 是内核 孝悌 把 仁 和 礼 统一起来 2 君君臣臣 要如何理解 孔子强调臣有义务 君也有义务 不像宋儒将君臣义务绝对化 知其不可而为之 社会现实 社会转型 出世和入世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事例 孔子的精神心态 循礼卫道 力求用世 有责任感 孤独前行 重要问题 1 如何理解 沐浴而朝 和 不敢不告 沐浴而朝 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他对周礼的虔诚 仍尽为臣之责 一方面说明他的无可奈何 2 如何理解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 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还有欠缺 政治 板块总结 对统治者的要求 为政以德 对一般人的要求 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品格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仁 是修身要务 泛爱众而亲仁 仁 的基本内涵 忠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 的具体实践 为仁由己 近取譬 泛爱众 不拘小信 重要问题 1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的 仁爱 观 仁 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 不能只讲小谅小信 2 孔子的 仁爱 观和墨子的 仁爱观 有何区别 孔子强调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 不是墨子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3 课文中的15 42章主要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君子之风 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君子修养基本内容 志于道 杀身成仁 仁以为己任 君子修养目标 仁者 智者 勇者 乐以忘忧 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义 与 利 的关系 精神 与 物质 的关系 质 与 文 的关系 重要问题 1 什么是 浮云 短暂 无关 清淡 2 如何理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儒家主张 见利思义 反对 见利忘义 这里所讲的 利 是指私利 这和完全功利主义的法家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区别 周而不比 察人之道明辨君子和小人 考察三所 观过知仁 待人之道躬自厚 以直报怨 言人分开 交友之道直谅多闻 适可而止 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重要问题 久而敬之 的 之 指谁 孔子强调人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 不可过于密切 即 君子之交淡如水 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 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 期中包含着交往方法 技巧的问题 所以 将 之 理解为晏子更好 修身板块总结 仁者爱人 仁 是个人的行动准则 君子之风 仁人的精神风貌 周而不比 在人际交往中实践 仁 学习教育专题 诲人不倦 各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高山仰止 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 课堂实录 礼乐治国的思想 诲人不倦 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学案例 教师风范 有教无类 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 述而不作 诗教礼教 重要问题 1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和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有矛盾吗 性相近也 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 重视实践 唯上知 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 孔子重视 因材施教 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2 如何理解其 述而不作 的思想 孔子 述而不作 的思想和保守的政治文化思想是相适应的 述 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 作 高山仰止 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 1 富有 使命感 不忘职责 归与 之叹2 具有 亲切感 关心学生 对子路 提醒其注意 好勇 对颜渊 天丧予 之悲痛 对伯牛 斯疾 之叹 对子游 莞尔3 具有 崇高感 学生赞颂 颜渊叹圣子贡驳武叔 沂水春风 这是一次课堂实录 讨论话题 礼乐治国 师生表现 子路 勇而直 争强好胜冉有 谦而容 留有余地公西华 谦而退 年少知礼谦恭曾皙 从容洒脱孔子 循循善诱 平等待人 雍容儒雅 重要问题 孔子为什么曽皙的想法深表赞同 太平盛世 知时不仕 安贫乐道 潇洒人生 知音之感 孔子的政治理想 子路曰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微子 p20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述而 子曰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危邦不人 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泰伯 p15 中庸之道 1 中庸之德 不偏不倚 不走极端 2 中庸之行 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狂狷并用好恶唯仁3 中庸原则 义之与比 以礼节之 1 指认题 什么 怎样 找出原文中的某个内容 根据需要加以简明表达即可 有一种变式 即只提供课外文段 让考生在课内找一句和它相似意思的话 注意典型题型 2 分析题 分析 简析 评析 为什么 综合相关内容 提炼思想精髓 正反两方面分析 现实意义 3 辨析题在读懂材料后答题时一般有3步 1 判断正误 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联系 论语 中的相关语句来分析 3 回应材料 指出材料的表述和 论语 的关联 答题时应该具备的意识 1 指向课文的意识2 辩证分析的意识3 联系实际的意识4 引用原文的意识5 涵盖材料的意识 2009年样卷 阅读 论语 中的一段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 曰 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24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1分 2 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3分 1 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言之有理即可 2009年高考 阅读 论语 中的两则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子曰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1 有不少成语源于 论语 例如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概括出二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 1 举一反三 2 教学原则是 学生主体性原则 或者 自主学习原则 和 注重身教原则 或者 无言之教 教是为了不教 2010年高考 论语 对后人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 论语 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 朋党论 这句话是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或者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 告诉我们 君子追求义 小人追逐利益 这种思想反映了欧阳修的 朋党论 中 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011年样卷 阅读甲 乙两则文字 完成23 24题甲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 用不足 如之何 有若对月 盍彻乎 曰 二 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23 1 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分 2 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 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的德政思想 3分 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 论语 是他思想的精华 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 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 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 别人打了你的左脸 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 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 仁 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2011年样卷参考答案 1 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 年成不好的时候应该减轻赋税 使百姓能够生存 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 民关系上 主张重视民生 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4 不正确 儒家认为 仁者爱人 但主张 以直报怨 而不是以德报怨 练习题1 1 阅读 淮南子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撜溺 拯救溺水者 而受牛谢 孔子曰 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 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 子贡让而止善 1 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 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 结合 论语 所学 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 你赞同谁的做法 请简述理由 1 依据 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 做到合情合理 的中庸思想 2 言之成理即可 练习题2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面对子路 冉有的同一问题 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 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