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和世界地理概况测试2011826(1).doc_第1页
地图和世界地理概况测试2011826(1).doc_第2页
地图和世界地理概况测试2011826(1).doc_第3页
地图和世界地理概况测试2011826(1).doc_第4页
地图和世界地理概况测试2011826(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图和世界地理概况测试 2011.8.26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1.地图的基本三要素是 A.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B.比例尺、大小和方向C.比例尺、大小和注记 D.方向、大小和图例 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人 口 稠 密 区亚洲东部南亚西欧北美东部人 口 密 度(人/平方千米)25030016030100据此回答23题2.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中,哪个大洲最多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3.世界上四大人口稠密区中,平均人口密度最高的是A.南亚 B.欧洲 C.亚洲东部 D.北美洲东部下图为世界四个重要的海峡图。读图回答46题。4.判断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白令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英吉利海峡 马六甲海峡 B.霍尔木兹海峡 马六甲海峡 白令海峡 英吉利海峡 C.英吉利海峡 马六甲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白令海峡D.英吉利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白令海峡 马六甲海峡5.图中四个海峡中,是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有A.和B.和C. D.6.200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已超过1亿吨。若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港,循最近的航线要依次经过A. B. C.D.读下列地形剖面图。回答78题。 7.A地形区名称是A.阿拉伯高原 B.德干高原 C.伊朗高原 D.南非高原8.B地的地形区名称是A.墨西哥高原 B.巴西高原 C.东非高原 D.澳大利亚西部高原 9.下图为山东丘陵地区等温线图,造成这种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季风 读亚欧大陆1月等温线分布略图,完成1011题。10.关于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西岸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B.东岸等温线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西岸等温线分布主要受西风和洋流的影响C.东岸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西岸等温线大致纬线平行D.东岸主要受海洋的影响,西岸主要受大陆气团影响11.比较A、B、C、D的降水量,能反映全球降水一般规律的是A.A地、C地 B.B地、D地 C.B地、C地 D.A地、D地读下列四幅图,回答12题。1:200 000400500600C1:350 000400500600D1:500 000400500600A1:150 000400500600B12.上图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下图是某地海岸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据此判断1314题。1402010150甲乙丙丁海 洋13.如果纯从避风的角度来看,图中四地比较适合建渔港( )A.甲 B.乙 C.丙 D.丁14.图内海岸出现海崖的地方,其海崖最大高度可能有( ) A.75米 B.125米 C.175米 D.225米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据此回答1516题。15该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A一百万分之一 B一千万分之一C五百万分之一 D五千万分之一16在此地球仪上北极点到赤道的球面距离约为()A20厘米 B40厘米 C60厘米D80厘米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下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7题。17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某市某中学开展地理观测活动,下图中各点是a、b、c、d四小组以村庄M为基点的实测相对高度,单位为米。据图回答1819题。18村庄所处的局部地形是()A山脊 B山间盆地 C鞍部 D山顶19a、b、c、d四小组所在坡地中,坡度最陡的是()Aa Bb Cc Dd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2021题。20关于图中规划公路叙述正确的是()A最大高差可能为180米 B走向为东北西南C长度约为6千米 D穿越山脊地区21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防火瞭望塔,在的选址方案中,瞭望范围最大的是()A B C D读“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分布图”,回答2223题。22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A纬度越高,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B纬度越低,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C纬度越低,陆地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纬度越高,海陆比例趋于平衡23与60N附近相比,60S附近不具有的地理特征是()A气压更高 B年降水量更加丰富C等温线更加平直 D风速更大下图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2425题。24“水半球”的极点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2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水半球的极点离南极点的最近距离超过10 000千米B从我国某地(38N,120E)乘飞机到陆半球的极点,最近的走法是一直向西C陆半球的极点位于北京(40N,120E)的西南方向D水半球的极点位于南极点的东南方向地图和世界地理概况测试答题卷 2011.8.26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图,填下表(8分)北美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共同特点主要原因不同特点主要原因27下图为某半岛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下表为图中某地气候资料表,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8分)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4.524.826.928.730.229.227.727.327.728.728.026.3降水量/mm0.00.00.02.012.059268248730761.023.02.0(1)沿图中L绘制地形剖面图。(2分)(2)简述图中地区的地形特点及东西两岸大陆架的特点。(4分) (3)据图表信息判断该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其主要的分布区,并分别说明理由。(6分)(4)该地气候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分析原因并指出解决措施。(6分)28下图是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图中、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其成因分别是 (8分) (2)图中、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2分)(3)、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6分)29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材料1:地球表面是由众多大陆、岛屿与海洋组成的,世界上海陆面积比例是三分陆七分海,全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材料2:各大陆的面积与平均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图甲)。材料3:某海域海底地形剖面图(图乙)。材料4:部分岛屿轮廓图(图丙)。(1)图甲中X大陆是_。(2分)(2)图乙中代号E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_。(2分)(3)图丙中所对应的国家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2分)(4)当北京地区坐北朝南的房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最大时,图丙中各岛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是_。(2分)地图和世界地理概况测试参考答案 2011.8.26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ADCABABAACDBB141516171819202122232425CDABCAADBADC26、共同特点大体分布于中纬度的大陆西岸主要原因常年受来自暖流上空的盛行西风的影响不同特点其分布北界的纬度,在欧洲比北美洲高得多,其分布的东西宽度,在欧洲比北美洲宽许多主要原因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影响的纬度范围远大于北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影响的纬度范围。欧洲中纬度地区平原占优势,且东西延伸,利于西风影响的深入;北美洲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大山系,西风难以深入大陆内部27、答案:(1)见下图。 (2)低山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地势东部高西部低。东部大陆架陡峻狭窄;西部大陆架平缓宽广。(3)水稻。理由:该地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年降水量较大,耕地应为水田。西部及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理由:西部及南部的沿海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农耕。(4)旱涝灾害。原因:主要是由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季风强的年份,降水偏多,易形成涝灾,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