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阅读教学的大本营.doc_第1页
守住阅读教学的大本营.doc_第2页
守住阅读教学的大本营.doc_第3页
守住阅读教学的大本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守住阅读教学的“大本营”四会市华侨中学 王肖群内容摘要: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大本营”。本文试图分析轻视语言教学与阅读教学低效之间的因果关系,阐述语言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探索语言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 策略与方法朱自清在文心序里说:“只注重思想而忽视训练,所获得的思想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里也强调,对课文“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借语言文字,而且单只凭借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阅读教学中只有守住语言教学这个“大本营”,才会有正确的路可走,整个语文教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大家都在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途径,但是,如果在探索的途中忘记了根本任务,我们就会走许多本可以避免的弯路,甚至是错路。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中有一大硬伤,即“言不及意”,离开语境学词语,不顾情景讲修辞,抛弃主旨谈技巧。语文教师为改变这种状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随着语文界“工具性与人文性”旷日持久的争论,“人文性”似乎渐渐占了上风,扛着“人文精神”的大旗,不少“言不及意”课就变成了“得意忘言”课,即教师大讲中心思想、情感主旨,离开语言架空分析,这在一线课堂的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200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教学建议又一度被误解,以花样翻新的活动取代对课文的理解成了时尚,诞生了不少“无意无言”课。事实证明这些阅读教学的后果是严重的,在基础教育的出口高考中,这种后果更是表露无遗,语文教学备受社会诟病。半个世纪以前,朱老和叶老等前辈就已经谆谆告诫我们,离开具体的语言,阅读教学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言不及意”是条歧途,但“得意忘言”和“无意无言”使阅读教学在错误的路上愈行愈远。由此可见,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守住语言教学这个“大本营”落实字、词、句、段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赏析语言,使学生涵泳于字里行间,对语言文字产生敏锐的感觉,从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不至于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一、轻视语言教学的后果首先,轻视语言教学,语文学科将无法完成课程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实在在的语言积累和长期的语感培养,这些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字词句的教学。重视结构分析和思想内容解读,轻视语言分析、领悟;或刻意求新求异,任意延伸拓展;或误解新课标理念,以花样翻新的活动取代对课文的理解:凡此种种,对文本的感知囫囵吞枣,对文本的解读蜻蜓点水。既无语言的积累,也谈不上语感的培养,语文素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轻视语言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读者在桥的这头,作者在桥的那头,读者只有通过掂量语言的轻重,辨析语言的色彩,倾听语言的声音,触摸语言的律动,感受语言的生命,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才能发现那个世界里的精彩、丰富和深邃。离开语言架空分析,生动的文本变成枯燥的说教,无法进驻学生的内心,学习就成了强制性的任务,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感到厌倦和恐惧。其三,轻视语言教学,语文学科提升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也终将丧失。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学过程的展开主要是凭借课文,而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作品。这些作品熔铸了人类闪光的智慧、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课所包含的人文因素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来渗透的,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是通过语言媒介去实现的一种心灵感悟,而不是一种理性说教、生硬灌输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文以载道”的原理,引导学生从文入手,缘文释道,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感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言”不存,“人文”何附?捕蝶者被选入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的“品读生命”单元,编者用意很明显,教育人们敬畏生命。但如果不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你取出一支细小的钢针自蝶的胸背中央插入穿透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这些具体的语句,学生就不可能对蝴蝶的痛苦感同身受,就看不到捕蝶者“珍爱艺术”幌子后的残忍,培养“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人文精神的愿望就要落空。二、语言教学的内容语言教学包括浅、深两个层次,虽轻重有别,但都不可遗漏。漂浮、不实在是阅读教学的大敌,而扣紧文本则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抓手,字、词、句便是其中最基本的抓手。正字音、积累词语、造句等,都是语言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浅层次的语言教学,还包括语法、修辞、句式等语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随课文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增强语感,减少语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有利于理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当然,语文知识教学,它服务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处于从属地位,不宜进行过多的静态分析。指导琢磨文本的字词句段,帮助学生准确解读语言内涵,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语言的丰富意蕴,进而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品主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探究能力,则是阅读教学中深层次的语言教学。这是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最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统一课程特点,是语言教学的核心。三、语言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加强语言教学,就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1、积累语言材料,梳理语文知识。面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积累语言材料,教师不必像对小学生那样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多样、更灵活,关键是要引导,并教会切实可行的积累方法。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初,我总是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记本,积累课内及课外阅读中所见到的难认字、新鲜词及精彩句段,不定量,不强求一致,但须天天有积累,教师定期检查督促。方法简单,也不加重学生负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坚持长期积累,学生受益匪浅。同时,教师要教给梳理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内容驳杂,标点、句式、文学常识、修辞手法、语法、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等等,不梳理,在学生头脑中就如一团乱麻。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语文知识梳理的优秀范本:每学期初,引导画一个该学期要掌握的语文知识树状图,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后一学期的知识树状图在前一学期的知识树状图基础之上不断补充、丰富,使“知识树”不断生长壮大,每学期末对照检查掌握程度,学生对各阶段要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2、培养诵读习惯,品味语言意蕴。反复诵读吟咏,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语言的丰富意蕴,培养敏锐的语感,提高欣赏语言的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豪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都不言自明。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中说:“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即常言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愈是精彩的语言,意蕴愈是丰富。语言的意蕴如同书法和美术作品中的空白处,其精妙是难以言说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留给学生领悟的,不要越俎代庖,而应该教给诵读的要领,培养诵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无穷韵味,体味阅读的快乐。曾经多次听过拿来主义一文的公开课。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鲁迅用“大宅子”这个比喻作了精辟的论述,老师们都会抓住“大宅子”这段来分析拿来主义的内涵,如:对待传统文化有几种态度?作者是如何评价他们的?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当然没错。但如果只满足于这样的分析,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其实,在这个比喻中,还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对孱头的批评,对昏蛋的怒骂,对废物的痛恨,对拿来主义者溢于言表的赞赏,对伪革命、故弄玄虚者和保守主义的辛辣讽刺,等等。很多时候,作品语言包含的情感丰富而又复杂,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很难求得统一的认识,而且也不必求得统一的认识。这时,只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就能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语言丰富的韵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品读精彩句段,传授鉴赏方法。课文内容是什么,学生容易搞清楚,而“课文是怎样表达的”,学生就不容易搞清楚但又必须搞清楚。语言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深入到语境中去,把握语言的精妙。教是为了不教,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要以课文为范本,传授学生咀嚼文字、分析修辞、改换句式、比较辨析等鉴赏方法。如教荷塘月色一文,我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月色下的荷塘”一段。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这一段是描绘月色下荷塘的景致,描写精美,至于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为什么这样用词?却没几个人能说清楚。我让学生将文中描绘荷花的句子反复吟诵,找出作者所运用的形容词,找出比喻修辞中的喻体并分析喻体其特点,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学生就能明白,是“白花”、“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这些生动、精美的词汇和比喻使作者笔下的荷花如此美丽,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美丽荷塘的喜爱之情。我又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描绘荷塘、荷叶、荷香的词语,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文本大量使用叠词的特点。我让学生删除这些叠词,然后进行对比朗诵,学生就能感受到原文分明的节奏感和悠长的韵味,体会到作者喜悦中有挥之不去的惆怅。再联系上下文相关语句,作者的情感及文本的主题就不难理解了。新课标要求培养高中生初步的鉴赏和评价能力,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通过对精彩句段的鉴赏,传授基本的鉴赏评价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关注词语、句子这些基本语言元素,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本主旨。4、引领多重对话,培养探究精神。咀嚼语言的意蕴,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完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心理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解读文本的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种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重对话,对话的主体在思维和人格上完全平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重对话探究出自己心中的“哈姆莱特”,而不是让学生来认识教师心目中的“那个哈姆莱特”。首先教师要充分与文本对话,不唯教参是从,加强预设教学过程的能力;其次,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形成属于自己的看法;第三,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使之产生思想上的交锋,并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语言应用能力;第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不仅是语言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即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世界,彼此接纳,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这样,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他们会挥洒天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思想,创造的勇气会逐渐形成。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曾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由探讨评价焦仲卿的形象。教师不给任何暗示,学生完全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来分析,结果,学生们的评价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同情他无法把握自己命运、被迫自尽的悲剧人生,有的歌颂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有的抨击他屈从蛮不讲理的母亲、对饱受屈辱的妻子不作为的软弱,有的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