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河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XX河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XX河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XX河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XX河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综合说明1第一节 工程概况1第二节 气象水文5第三节 工程地质5第四节 工程任务和规模6第五节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7第六节水土保持9第七节 施工组织设计9第八节 招标投标10第九节 挖压拆迁及移民安置10第十节 环境保护10第十一节 工程管理11第十二节 设计概算11第十三节 工程经济评价11第二章 气象水文14第一节 气象14第二节 水文水利14第三章 工程地质19第四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29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况29第二节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29第三节 工程任务及规模32第五章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36第一节 设计依据36第二节 河道及堤防工程设计37第三节 建筑物工程40第六章 水土保持设计91第一节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91第二节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影响91第三节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92第四节 工程进度安排94第七章 施工组织设计95第一节 施工条件95第二节 施工方法96第三节 施工导流97第四节 施工总布置98第五节 施工进度计划及主要技术供应101第八章 招标投标103第九章 挖压拆迁及移民安置107第一节 概述107第二节 工程占地及影响实物指标108第三节 移民安置总体规划110第四节 移民生产安置规划113第五节 移民房屋迁建规划115第六节 拆迁及移民安置对象115第十章 环境保护设计117第一节 综合评价117第二节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117第三节 施工期环境保护119第十一章 工程管理设计122第一节 管理范围和任务122第二节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122第三节 管理单位定员编制123第十二章 设计概算124第一节 编制说明124第二节 工程投资125第十三章 工程经济评价126第一节 概述126第二节 工程投资126第三节 工程效益127第四节 工程经济评价129附件: 1、XX县XX河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研阶段)2、XX县XX河工程建筑设计图3、XX县XX河工程河道设计图4、XX县XX河工程河道土方、挖压土地计算表和拆迁数量表 5、苏计农经发(2001)241号文3第一章 综合说明第一节 工程概况一、概述XX县地处XX市东南部,东接XX市宿豫县,北邻铜山县、邳州市,西南分别同安徽省灵璧县、泗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773km2,总人口1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XX县分属三个水系,分别是沂沭泗水系、废黄河水系及濉安河水系。废黄河横穿XX北部,高出两岸地面46m,自成水系,主要排泄废黄河滩地来水,废黄河在XX县境内排水面积204km2,被徐洪河截断后,废黄河来水可以通过魏工分洪道泄入徐洪河。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在XX县境内面积为158km2,该区为黄墩湖地区,地势低洼,东部94km2为滞洪区,依靠邳洪河、民便河等河道将涝水排入皂河闸下中运河;废黄河以南属濉安河水系,流域面积1392km2,该水系主要排水河道有徐沙河、新龙河等,各河道汇入徐洪河,最后进入洪泽湖。建国初期,XX县的旱、涝、碱、渍灾害十分严重,排涝能力低下,灌溉无水源,盐碱地占耕地面积的40%,为根治水患,增产保收,进行了多次重大水利规划和水利建设。1958年的“三年水利规划”,强调以徐洪运河为纲,以原有沟渠河道为网,纲网成系,排灌分开,以庆安、古邳水库为头,以找沟、沙集节制闸为尾,首尾相顾,达到大引、大蓄、大排、大调度,变水患为水利,变死水为活水,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1958年春季开挖跃进河,夏季建成庆安水库,同时,徐埒运河(即徐沙河)也开工建设。1963年由水电部牵头,苏皖两省共同制定了安河、潼河流域规划,并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规划徐沙河分段利用,从老龙河、小濉河、中渭河分流排水。1970年制定了三水并用规划,即南部引用洪泽湖水,北部引用骆马湖水,西部高亢地区发展打井灌溉。当年建了民便河船闸和四座抽水站,并在排水基础上发展灌溉,逐步形成了梯级河网。1979年全面制定了梯级河网规划,以“三横一竖”为骨干,建成四组控制工程,五个梯级,七个灌区,八十二条引水大沟。1976、1977年开挖第一期徐洪河工程。自此,以徐洪河为一竖,以徐沙河、新龙河、废黄河为三横的三横一竖水利工程布局得到了完善和发展。1990年冬XX市六个县会战最后一期徐洪河工程,1992年徐洪河全线贯通。 “三横一竖”的工程布局,提高了农田引水排水的标准,改变了XX的水利面貌,为XX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1)、徐洪河徐洪河自七咀至大庙,全长120km。1976年,为扩大引用洪泽湖蓄水和扩大XX县的排水出路,按照省徐洪河的统一规划,XX市出动25万人,在淮安市境内疏通七咀到牌坊的安河旧道。1977年,淮安市疏通了安河牌咀至洪泽湖成子湖段。同时,XX县开挖了七咀至沙集段徐洪河,初步打通了北起徐淮公路,南达洪泽湖,长约73km的徐洪河,不仅将安河的排水能力从不足三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的标准,而且,在洪泽湖最低水位12.0m时,仍可通过凌城站向凌城闸上翻水2530m3/s,通过沙集翻水站向沙集闸上翻水10m3/s,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XX县境内的内涝灾害和水源补给问题,使其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50万亩,为XX县的工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90年开始,XX市先后开挖了徐洪河废黄河段,兴建了沙集抽水站,扩大了徐洪河的引排标准,为XX县提高灌排标准创造了有利条件。(2)、徐沙河徐沙河是在原徐埒运河基础上开挖的,作为徐洪河西支,成为徐洪河向西送水的骨干河道,也是徐洪河以西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的一条骨干河道。徐沙河在50年代是省规划、XX施工的半边河道,半边也未按标准完成。60年代只想分段利用半成品河道,没有做大文章。70年代在规划上提出大挖徐沙河,使之成为横贯XX中部的骨干河道。徐沙河在2001年度治理了上段及城区段,工程标准按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3)、新龙河新龙河是XX县南部一条排涝、引水主要干河,上游至XX县桃园镇魏陈大沟,下游至徐洪河,全长37.8km,流域面积462km2,引水灌溉面积达37万亩。XX县于1959年开挖新龙河。80年代按5年一遇排涝标准开挖,由于逐年淤积,目前河道排涝标准仅有3年一遇,防洪能力较差,以至沿线大面积涝渍灾害经常发生,为了提高排涝和防洪标准,增加向西送水能力,更好地发挥凌城站效益,应加大力度治理新龙河流域。(4)、废黄河废黄河是历史上的黄河故道,地势高亢,XX境内废黄河全长69.5km,流域面积204km2,徐洪河贯通后,废黄河在东部从魏工分洪道入徐洪河,徐洪河以东废弃,剩余长度64.9km,建国后废黄河大致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治理。1970年以前围绕防洪保安进行小修小补。19701983年沿线乡镇自行组织在局部范围内进行低标准的开发治理利用。19841988年连续分期进行了废黄河治理,形成了三个梯级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XX水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就,但现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一)干旱地区的缺水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徐洪河全线贯通后,内部缺少相应的配套,徐沙河和废黄河之间中西部地区缺水严重,有18.7万亩的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用水问题成为当地的老大难问题,严重影响该片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发展。(二)洪涝灾害仍然存在1、部分工程建设不到位,现有工程标准偏低,特别是徐沙河上下游之间还未贯通,西北高水只能排入南部低洼地区;潼河出口在安徽境内,河道断面狭窄。2、西北片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晚,骨干水利工程不配套,加之地势高亢、地形复杂、土质较差,部分农田排水标准低下。二、建设依据徐宿高速公路是连接XX市和XX市交通运输的大动脉,该路关系到两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紧张的施工过程中。徐宿高速公路规划线路穿过XX县徐沙河与废黄河之间,该工程的实施为XX河的开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徐宿高速公路路基构筑需要大量土方,如此可以完成XX河河道超过50%的土方工程量,还可以解决河口以内的大部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赔偿等问题。XX河完成后,XX县境内骨干梯级河网将形成“四横一竖”的布局,该项目的实施可提高XX片的防洪排涝标准,可改善XX北片的灌溉条件,为XX县改变目前水利基础设施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了条件。XX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12月编制上报了XX县XX河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苏计农经发(2001)241号文作了批复,并要求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节 气象水文XX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冷暖变化和旱涝灾害十分突出。夏季炎热,雨水集中;冬季干旱,雨雪稀少,春季温和,秋季气爽。多年平均气温14。多年平均降雨量891mm,多年平均蒸发量748.3mm,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雨595.4mm,占全年的66.8%,历年最大降水为1354.3mm,最小降水为557.7mm,暴雨成因是黄淮气旋、台风和切变线等。全县多年径流深244mm。水位水利计算主要是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确定装机规模,根据江苏省暴雨洪水图集计算防洪排涝流量。第三节 工程地质本区位置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东南缘,基本地貌单元为黄泛冲洪积平原,沿黄河两侧发育一系列决口冲击扇,地势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特点,地面海拔高32.0m19.0m,地面坡降约为1/5000。废黄河以北310km为零星分布的山丘区,山势低缓,标高多在200m以下,残丘区以南为广阔、平坦的黄泛冲积平原区,还原区内河流、沟渠、池塘较多,村庄大而密集,废黄河滩地高出两侧地面510m,由西向东蜿蜒在微缓起伏的平原上,成为次一级的地表分水岭。场地内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中第、层及夹层属黄泛冲积成因形成的新近沉积土,厚度大,土质松散、流软塑,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工程性质较差,且经初步判别均属地震液化土层。第层粘土混砂礓为上更新统老粘土地层,压缩性低,承载力高,工程性质良好,但埋深大,对沿线附属建筑物如涵、管、闸等较难利用。第四节 工程任务和规模一、工程任务工程任务主要是结合徐宿高速公路的兴建开挖河道,提高18.7万亩农田灌溉标准,相机将108km2的涝水排入徐洪河,减轻徐沙河防洪排涝压力。二、工程设计标准1、河道及堤防工程:按5年一遇排涝设计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设计堤防。2、建筑物工程:抽水站装机标准按75%灌溉保证率设计;跨河建筑物按5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渡槽按渠道原状输水标准设计。三、工程规模1、河道及堤防工程:20年一遇防洪起点水位按22.5m计算,5年一遇排涝起点水位按21.5m起算。河道糙率参照河道土质情况及其它河道应用数据,中泓糙率取用0.0225,滩面糙率取用0.035。2、建筑物工程(1) 前袁枢纽前袁闸排水面积107.95km2,主要排除XX河全部流域涝水,设计标准按5年一遇排涝设计流量90.5m3/s;按20年一遇防洪校核流量165.8m3/s。前袁站的设计规模5m3/s。(2) 梁庙枢纽梁庙闸排水面积36.1km2,主要排除XX河梁庙以上涝水,设计标准按5年一遇排涝设计,流量38.3m3/s;按20年一遇防洪校核,流量70.2m3/s。梁庙站设计规模为8 m3/s。(3) 宋湾枢纽宋湾闸排水面积12.8km2,主要排除XX河宋湾以上涝水,设计标准按5年一遇排涝设计,流量15.6m3/s;按20年一遇防洪校核,流量28.6m3/s。宋湾站的设计规模为5 m3/s。(4)地涵工程白塘河地涵白塘河地涵位于白塘河与XX河交汇处,主要排除白塘河上游流域涝水,设计标准按5年一遇排涝设计,流量52.92m3/s;按20年一遇防洪校核,流量97m3/s。邳睢地涵邳睢地涵位于XX河与邳睢公路交界处,穿庆安大沟、邳睢公路及庆安干渠,邳睢地涵设计标准按5年一遇排涝设计,流量66.9m3/s;按20年一遇防洪校核,流量122.5m3/s。(5)渡槽工程庆安干渠渡槽庆安干渠渡槽规模为7.1m3/s设计。袁圩干渠渡槽袁圩干渠渡槽规模为2.0m3/s设计第五节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一、工程等别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XX河堤防保护面积15.12万亩,人口17.5万人,确定工程等别为等。相应建筑按级建筑物考虑,地震设计烈度8。二、河道及堤防工程(一)河道工程河线布置主要利用徐宿高速公路取土形成的线路中心线布置河线,河道设计断面:前袁梁庙段长度21.0km,设计河底高程18.0m,底宽18.09m,河坡1:4,滩面宽度10m;梁庙宋湾长度6.86km,设计河底高程21.0m,底宽18.09m,河坡1:4,滩面宽度10m;宋湾胥北长度10.64km,设计河底高程25.0m,底宽18.09m,河坡1:4,滩面宽度10m。(二)堤防工程堤防中心线平行于河道中心线,堤基在10m滩面外布设,堤防堤顶高程超高洪水位1.5m,顶宽3m,边坡1:3。三、建筑物工程(一)梯级设置根据地面高程的类别,以及现状灌排水系布局,在XX河设置三个梯级,以利于灌溉送水及排水。第一个梯级前袁枢纽,位于徐洪河处,前袁闸站主要控制2324m高程的排水及灌溉;第二个梯级梁庙枢纽,距徐洪河(前袁闸)21km,主要控制2627m左右高程的排水及灌溉;第三级梯级宋湾枢纽,距梁庙枢纽6.86km,主要控制30.0m左右高程的排水及灌溉。(二)地涵工程1、白塘河地涵按5年一遇排涝设计,5年一遇流量为52.92 m3/s,地涵孔径为4孔-3.53m,长112m,地涵底高程13.90m。2、邳睢地涵按5年一遇排涝设计,5年一遇流量为66.9 m3/s,地涵孔径为5孔-3.53m ,长108 m,地涵底高程16.6m。(三)桥梁工程由于是平地开河,致使现状多条交通路中断,为便于两岸的生产和交通,需建桥梁27座,其中干河公路桥1座,乡级公路桥4座,生产桥22座。(四)渡槽工程渡槽共设2座,分别为庆安干渠、袁圩干渠渡槽,设计流量分别为7.1m3/s、2.0m3/s。(五)支河防护工程XX河支河西渭河、姚龙大沟、王东大沟、王西大沟、苏东大沟、双洋河、邳睢路西沟等19条大沟及支河在XX河开挖后,为了保护河道,防止水土流失,均需在北河口做跌水,南河口与支河平交,河底做缓坡,缓坡比例为1:200。第六节 水土保持 通过分析水土流失原因及水土保持现状情况,再分析本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考虑到XX河沿线土质普遍很差的特点,采取一些必要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达到稳定堤防及河床的目的。第七节 施工组织设计XX河工程施工条件较好,交通运输方便,施工场地开阔,施工用水用电容易。土方工程施工主要采用机械化施工,主要利用2.75 m3铲运机配55kw推土机,建筑物施工,由各施工单位对建筑物工程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期分三个年度实施完成。第八节 招标投标XX县XX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待批复以后,成立XX河工程建设管理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进行。先报建,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上网发布招标公告。按照招标开标评标订合同开工五个阶段进行。每年年度工程批复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招标工作,在每年10月份之前完成招标工作。工程建设在第二年汛期前完成。第九节 挖压拆迁及移民安置XX河工程挖压土地新增征迁宽度2070m之间,永久占地面积3649 亩,赔偿标准8240元/亩;临时占地460亩,赔偿标准800元/亩。河道开挖范围内需迁移人口980人,房屋面积共27859平方m,就近村镇安置。第十节 环境保护本工程的施工将给当地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1、有利影响:工程的建成不仅能解决XX县西北高亢区灌溉无水源问题,提高农业产量,而且还能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减少水土流失和农业损失,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养殖业发展。2、不利影响:(1)本工程沿线附近居民较多,施工期间废水、废气及噪声对环境将有一定的不利影响。(2)工程施工占地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亦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针对以上影响,将对(1)条进行相应的环保设计,将其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第十一节 工程管理本工程管理内容包括河道及堤防、建筑物三部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通过划定管理范围,设立专职管理机构等措施,充分发挥河道和堤防工程的防洪、除涝及引水能力,确保工程安全完整,开展各种综合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水平。第十二节 设计概算依据2000年10月苏水基(2000)110号文颁布的江苏省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2000年修订本)编制。土方工程4195 万元,绿化费115.5 万元,建筑物工程 6673.8万元,挖压拆迁赔偿4075.6万元。工程总投资15060万元。第十三节 工程经济评价XX河工程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5.34 %,经济净现值为 6980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33。本项目在国民经济上是合理的和可行的。XX县XX河工程工程特性表项目名称单位数量一、流域特征1、流域面积Km21082、河道长度Km38.5二、治理标准1、灌溉设计保证率75%2、除涝5年一遇3、防洪20年一遇三、河道工程规模1、开挖河道长度Km38.52、挖河土方万m3501.83、筑堤垫滩土方万m3395四、主要建筑物1、枢纽工程座32、地涵工程座23、桥梁工程座272、渡槽工程座23、跌水工程座20五、材料用量钢材T2018.4水泥T13430.7木材m31951.2黄沙m339265.8碎石m353247.4块石m31680.8六、挖压拆迁1、永久占地亩2、临时占地亩七、总工程量1、河道开挖土方万m32、筑堤垫滩土方万m33、砌石方m34、砼及钢筋混凝土m3八、工程总投资(静态)万元1、河道工程万元2、建筑物工程万元3、挖压拆迁工程万元4、水土保持万元第二章 气象水文第一节 气象XX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冷暖变化和旱涝灾害十分突出。夏季炎热,雨水集中;冬季干旱,雨雪稀少,春季温和,秋季气爽。多年平均气温14。多年平均降雨量891mm,多年平均蒸发量748.3mm,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雨595.4mm,占全年的66.8%,历年最大降水为1354.3mm,最小降水为557.7mm,暴雨成因是黄淮气旋、台风和切变线等。全县多年径流深244mm。第二节 水文水利XX河工程主要解决XX县西北及XX片中部的灌溉用水问题,同时可以满足20年一遇防洪的需要,在徐洪河水位较低时,可以相机排入5年一遇涝水。一、灌溉流量计算XX河灌溉区域主要包括双沟镇东片局部,王集镇、庆安镇北部,梁集镇大部,魏集镇南片局部,睢城镇北部共计18.7万亩面积。灌溉水量的确定根据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结果确定。(一)灌溉保证率江苏省江水北调沿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分析结果表明,现状(1998年)XX河流域所能达到的灌溉保证率不足60%,至2005年该片灌溉保证率将达到75%,至2015年将提高到85%,本次可研按照75%灌溉保证率设计。(二)需水量计算需水量主要包括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1、农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主要是指冬季小麦、油菜等灌溉水量,夏季水稻、棉花、玉米及蔬菜等灌溉用水量,全年果木等用水量。作物灌溉定额采用2000年4月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江苏省江水北调沿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计算数据,采用现状骆马湖以北中运河的灌溉定额数据,具体数据见下表:作物灌溉定额表作物种类灌溉保证率(%)水稻小麦棉花玉m牧草果林其它经济作物其它粮食作物现状灌溉定额(m3/亩)7511291741951304365109163渠系利用系数采用江苏省江水北调沿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的计算数据,现状渠系利用系数结合河道土质差,并且是新灌区的特点,取用0.55。作物种植面积XX河流域灌溉面积18.7万亩,现状水稻种植面积4.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11.5万亩,具体情况见下表:作物种植面积表作物种类水稻小麦棉花玉m牧草果林其它经济作物其它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万亩)4.011.50.72.4-1.54.84.9以上数据经过计算,农业用水量为14528万m3。2、工业用水工业用水量按万元产值进行测算,本区乡镇企业欠发达,工业用水量为10万m3。3、生活用水XX河流域人口数量为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万人,乡村人口14.8万人。用水定额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为150公升/人日,农村生活用水定额120公升/人日,牲畜用水定额为:大牲畜50公升/头日,小牲畜20公升/头日。牲畜数量:大牲畜1.2万头,小牲畜7.5万头。经计算生活用水量为840万m3。(三)供水量供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回归水等。经分析计算,XX河流域总供水量为3490万m3。(四)供需平衡分析XX河流域缺水总量为11538万m3。经逐旬平衡分析计算,缺水严重的时间在6月下旬,该旬缺水量为1105万m3。二、防洪排涝流量计算XX河主要相机排泄废黄河以南、XX河以北,除经邳睢路沟、白塘河等排泄的洼地之外,共计108km2的涝水。水文计算依据1984年江苏省暴雨洪水图集,流量采用总入流槽蓄法计算峰值,再对流量峰值进行24小时削峰。1、各频率暴雨查三日暴雨等值线图,多年平均三日暴雨均值,X=150mm,CV=0.5,CS=3.5CV。各频率暴雨如下表:P(%)20%10%5%KP1.321.661.99P=KPX198249298.52、净雨计算降雨径流影响系数取Imax=95mm当P250mm时,=0.5当P250mm时,=0.65由P+Pa查P+PaR关系线,得净雨如下表:P%PPaP+PaR2019847.52461241024947.52971735298.561.83602343、流量计算采用总入流槽蓄法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XX河流量计算成果表(5年一遇排涝)地点桩号面积(km2)累计面积(km2)MmR(mm)Q(m3/s)胥北0+00012.8112.810.60.0158128.115.56宋湾闸10+64023.2836.090.60.0138128.138.28梁庙闸17+50037.673.690.60.0118128.166.83老龙河22+600073.690.60.0118128.166.83白塘河26+97022.7896.470.60.0111128.182.30西渭河34+50011.481080.60.0109128.190.44前袁闸38+500XX河流量计算成果表(20年一遇防洪)地点桩号面积(km2)累计面积(km2)MmR(mm)Q(m3/s)胥北0+00012.8112.810.60.0158234.828.51宋湾闸10+64023.2836.090.60.0138234.870.16梁庙闸17+50037.673.690.60.0118234.8122.50老龙河22+600073.690.60.0118234.8122.50白塘河26+97022.7896.470.60.0111234.8150.86西渭河34+50011.481080.60.0109234.8165.77前袁闸38+500第三章 工程地质一、自然地理(一) 地形地貌本区位置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东南缘,基本地貌单元为黄泛冲洪积平原,沿黄河两侧发育一系列决口冲击扇,地势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特点,地面海拔高32.0m19.0m,地面坡降约为1/5000。废黄河以北310km为零星分布的山丘区,山势低缓,标高100200m,残丘区以南为广阔、平坦的黄泛冲积平原区,还原区内河流、沟渠、池塘较多,村庄大而密集废黄河河床及河漫滩高出两侧地面510m,由西向东蜿蜒在微缓起伏的平原上,成为次一级的地表分水岭。二、区域地质(一)区域构造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工程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分支南侧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西侧的复合部位,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中朝准地台。该区华夏式和东西向构造特别发育,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对沿线工程影响较大的是废黄河断裂和郯庐断裂带。1、废黄河断裂西北起恶化河寨经苏山头、XX市,大致沿废黄河发育,经过双沟以北在XX南与郯庐断裂斜交;走向290295,倾向西南,宽度约12km,由数条相互平行的断层组成,长度约100km。该断裂属隐伏断裂,该断裂在早、中更新世可能有活动,但活动强度不大,晚更新世处于稳定状态。2、郯庐断裂带本工程地处郯庐断裂带(中段)西侧,前袁桥枢距郯庐断裂仅8.0km,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为华北地台新构造运行的典型代表。主要构造形迹有:纪集王集断裂;瓦窑皂河断裂;墨河凌城断裂;新沂新店断裂;马陵山重岗山断裂;山左口泗洪断裂,以上断裂组成了琴键式构造,此外与断裂伴生的北西向断裂也十分发育。其东界为山左口泗洪断裂,西界为纪集王集断裂,宽度2230km,总体走向N10E,由一系列近乎平行的压扭性断裂组成。(二)区域地层本区属华北地层区,基岩埋藏较深,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发育地层主要以元古代震旦系巨厚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伴有中基性及基性侵入岩,岩性以辉长岩、辉绿岩为主;第四系地层广为发育,以冲洪积、湖积为主。河道沿线均被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地层覆盖,上部全新统地层以黄色、灰色砂壤土、粉砂、轻中重粉质壤土为主,土质松散、软弱;其下为更新统地层,岩(土)性以褐色含钙质结核粉质壤土、粘土等老粘土为主,中夹薄厚层粉细砂体,土质坚硬、密实,工程性质良好。(三)地震地质本区位于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危险区,新构造运动以断裂活动为主,区域强震活动主要发生在郯庐断裂带活动区和鲁西隆起区差异运动较强烈 段,发震规律受华北地震群规律支配,影响地震活动的断裂主要为郯庐断裂。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属中软场地,胥村王东大沟段,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地震动瓜谱特征周期0.55s;王东大沟徐洪河段,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地震动瓜谱特征周期0.45s,堤防及沿线桥梁设计应依据规范视其工程级别进行设防。三、场地地层分布(一)河道根据地质调查和勘察,河道沿线揭露地层可划分为6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粉砂:黄色、灰黄色,松散,湿饱和,混夹粘土团块和软塑轻粉质壤土薄层。该层除在局部河口缺失外,沿线地表均有分布,层厚约1.94.8m,层底高程21.4322.85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1壤土:灰色,饱和,软塑,夹砂壤土薄层。该层为第层粉砂夹层,在宋湾闸被揭露,层厚0.72.3m。粉土:灰黄色,饱和,松散,振动析水。该层分布起伏较大,局部夹流软塑壤土薄层,层厚1.25.4m,层底高程16.6620.95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质纯,松散稍密,含少量极细砂,水平层理发育,可见黑色云母碎片和石英微粒,局部混砂壤土和软塑壤土夹层,底部粘性较大。该层起伏较大,层厚2.06.0m,层底高程14.4317.17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1-2-3-4壤土:灰色、灰黄色,软塑,含粉砂质较多,均为第层粉砂夹层,厚度0.31.6m不均。壤土夹层除在睢浦路前袁段分布连续外,在其它地段赋存较为零乱。粘土:青灰色褐灰色,可塑,含较多细砂粒和少量FeMn颗粒。该层为全新统地层底部标志层,赋存较为稳定,层厚1.52.4m,层底高程12.2614.57m。壤土含砂礓:棕黄色、灰黄色夹灰白色条带,可塑硬塑,含较多砂礓、砂粒和FeMn结核,局部夹粉砂层,控制层厚03.8m,控制层底高程9.25m。粉细砂:黄色、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含较多小砂礓和泥质结核,控制层厚0.52.1m。该层为上更新统地层,根据规范可判为不液化土。(二)附属建筑物1、宋湾枢纽揭露地层可划分为5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粉砂:黄色、灰黄色,松散,湿饱和,混夹粘土团块和软塑粉质壤土薄层,层厚约4.85.5m,层底高程21.9422.67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1壤土:灰色,饱和,软塑,夹砂壤土薄层。该层为第层粉砂夹层,层厚0.72.3m。粉土:灰黄色,饱和,松散,振动析水。夹流软塑壤土薄层较多,层厚1.62.1m,层底高程20.3420.57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质纯,松散稍密,含少量极细砂,中部混砂壤土,层厚3.33.4m,层底高程17.0417.17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粘土:青灰色褐灰色,可塑,含较多细砂粒和少量FeMn颗粒。该层为全新统地层底部标志层,赋存较为稳定,层厚2.42.6m,层底高程12.812.9m。粉细砂:黄色、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含较多小砂礓和泥质结核,控制层厚2.1m。该层为上更新统地层,根据规范可判为不液化土。2、梁庙闸站揭露地层可划分为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粉砂:黄色、灰黄色,松散,湿饱和,混夹粘土团块。层厚2.93.1m,层底高程21.9222.12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土:灰黄色,饱和,松散,振动析水。局部夹流软塑壤土薄层,层厚3.04.1m,层底高程18.0218.92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质纯,松散稍密,含少量极细砂,水平层理发育,可见黑色云母碎片和石英微粒,局部混砂壤土和软塑壤土夹层,底部粘性较大。该层起伏较大,层厚3.23.4m,层底高程14.8215.52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1壤土:灰色,软塑,厚度0.5m。粘土:青灰色褐灰色,可塑,含较多细砂粒和少量FeMn颗粒。该层为全新统地层底部标志层,层厚1.51.8m,层底高程13.3213.72m。壤土含砂礓:棕黄色、灰黄色夹灰白色条带,可塑硬塑,含较多砂礓、砂粒和FeMn结核,控制层厚0.9m,控制层底高程12.42m。粉细砂:黄色、灰黄色,饱和,密实,控制层厚0.2m。该层为上更新统地层,根据规范可判为不液化土。3、前袁枢纽揭露地层可划分为6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粉砂:黄色,松散,湿饱和,质纯,局部夹软塑壤土薄层,层厚2.42.6m,层底高程21.4321.65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土:灰黄色,饱和,松散,振动析水,夹较多壤土薄层。层厚3.23.6m,层底高程17.8318.45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质纯,松散稍密,含少量极细砂,中部夹壤土。层厚3.03.4m,层底高程14.4315.45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1壤土:灰色,流软塑,厚度0.61.6m。粘土:青灰色褐灰色,可塑,含较多细砂粒和少量FeMn颗粒。该层为全新统地层底部标志层,层厚1.31.4m,层底高程13.0314.15m。壤土含砂礓:棕黄色、灰黄色夹灰白色条带,可塑硬塑,含较多砂礓、砂粒和FeMn结核,局部夹粉砂层,层厚1m,层底高程12.03m。粉细砂:黄色、灰黄色,饱和,密实,控制层厚0.2m。该层为上更新统地层,根据规范可判为不液化土。4、邳睢地涵揭露地层可划分为5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粉土:灰黄色,饱和,松散,振动析水。该层分布起伏较大,局部可为粉砂,层厚5.45.7m,层底高程16.6616.78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质纯,松散稍密,可见黑色云母碎片和石英微粒,层厚1.72.0m,层底高程14.6615.48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粘土:青灰色褐灰色,可塑,含较多细砂粒和少量FeMn颗粒。该层为全新统地层底部标志层,层厚2.4m,层底高程12.26m。壤土含砂礓:棕黄色、灰黄色夹灰白色条带,可塑硬塑,含较多砂礓、砂粒和FeMn结核,控制层厚1.2m,控制层底高程11.06m。粉细砂:黄色、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控制层厚0.4m。该层为上更新统地层,根据规范可判为不液化土。5、白塘河地涵揭露地层可划分为5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粉土:灰黄色,饱和,松散,振动析水。局部夹流软塑壤土薄层,层厚2.94.4m,层底高程16.7317.17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1粉砂:黄色,松散,饱和,在8#孔被揭露,层厚1.4m。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质纯,松散稍密,含少量极细砂,层厚1.22.0m,层底高程15.1715.53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粘土:青灰色褐灰色,可塑,含较多细砂粒和少量FeMn颗粒。该层为全新统地层底部标志层,层厚1.82.2m,层底高程13.3313.37m。壤土含砂礓:棕黄色、灰黄色夹灰白色条带,可塑硬塑,含较多砂礓、砂粒和FeMn结核,层厚2.32.7m,层底高程10.6313.37m。粉细砂:黄色、灰黄色,饱和,密实,控制层厚0.5m。该层为上更新统地层,根据规范可判为不液化土。6、睢浦公路桥揭露地层可划分为6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粉砂:黄色,松散,湿饱和,质纯,层厚1.61.7m,层底高程22.8522.95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土:灰黄色,饱和,松散,振动析水。层厚1.21.4m,层底高程21.5521.65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粉砂:灰色、黄灰色,饱和,质纯,松散稍密,含少量极细砂,水平层理发育,可见黑色云母碎片和石英微粒,中部夹松散粉土,呈素层状。层厚6.06.1m,层底高程14.8514.95m。该层为新近沉积土,经初步判别属地震液化土层。-1壤土:灰色,软流塑,厚度0.9m。粘土:青灰色褐灰色,可塑,含较多细砂粒和少量FeMn颗粒。该层为全新统地层底部标志层,层厚1.71.9m,层底高程13.0513.15m。壤土含砂礓:棕黄色、灰黄色夹灰白色条带,可塑硬塑,含较多砂礓、砂粒和FeMn结核,局部夹粉砂薄层,层厚3.8m,层底高程15.215.3m。粉细砂:黄色、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控制层厚0.5m。该层为上更新统地层,根据规范可判为不液化土。各层物理力学指标见“XX河工程地质勘察综合成果表(可研)”。四、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内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中第、层及夹层属黄泛冲积成因形成的新近沉积土,厚度大,土质松散、流软塑,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工程性质较差,且经初步判别均属地震液化土层。第层粘土混砂礓为上更新统老粘土地层,压缩性低,承载力高,工程性质良好,但埋深大,对沿线附属建筑物如涵、管、闸等较难利用。设计河底标高24.018.0m,第层粉砂、第粉土是土方开挖及河道边坡的主要地层,该土易于开挖,但防渗抗冲能力极差,极易形成渗透破坏,不利于河道边坡的稳定,应合理放坡,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第、层粉土、粉砂位于河底,松散、饱和,地震液化,工程性质较差,根据水工抗震规范,应对附属建筑物地基进行消除液化处理,沿线桥梁采用桩基,以上更新统地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河道及基坑开挖时应做好排降地下水工作,以利于其边坡的稳定。五、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根据地层结构,场地内地下水类型属孔隙水,含水层又分为全新统粉砂、粉土含水层和上更新统粉细砂含水层。全新统粉砂、粉土含水量即以第、层为主,含水地层广泛分布,出露于地表,厚度510.5m,贮存孔隙 水,水位埋深0.94.8m,其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排泄方式以蒸发为主,其次为侧向和径流及向下部含水层越流。上更新统粉细砂含水层即以第层为主,该含水层呈透镜体分布,中等富水,地下水类型以弱承压为主,其补给方式主要为上部含不层越流补给,其次为侧向径流补给,排泄也以侧向排泄为主。第、层粘性土,透水性较弱,可视为场地内相对隔水和弱含水层。据调查,场地内年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影响显著,年变幅2.03.0m,水质为中性弱碱性,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六、天然建筑材料工程场地中西段以北310km为低缓山丘区,其海拔标高在100200m,岩性以薄中厚层石灰岩为主,采石场、石料加工场较多,块石、石子可就地取材,黄砂可从沂河、沭河等主产地经公路或徐洪河运抵工地。七、结论1、XX河沿线部全新统地层以、层粉砂、粉土为主,属黄泛冲洪积成因形成,结构松散,厚5.010.5m;下部上更新统地层为第层含砂礓壤土及第层粉细砂,土质硬塑、密实。场地地层结构较为稳定,但土质不甚均匀,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应在初设阶段加密钻孔。2、第层粉砂、第层粉土是土方开挖及河道边坡的主要地层,该土易于开挖,但防渗抗冲能力极差,极易形成渗透破坏,不利于河道边坡的稳定,应合理放坡,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3、第、层粉土、粉砂位于河底,地震液化,工程性质较差,根据水工抗震规范,应对附属建筑物地基进行消除液化处理。第、层上更新统地层,压缩性低,承载力高,工程性质良好,但埋深大,对沿线附属建筑物如涵、管、闸等较难利用,沿线桥梁采用桩基,以上更新统地层作为基础持力层。4、第、层粉砂、粉土为场地内主要含水层,地下水类型以入渗蒸发型潜水为主,年地下水埋深0.94.0m,水位受季节降雨影响显著,年变幅2.03.0m。据邻近场地资料调查,地下水水质为中性弱碱性,对混凝土无侵蚀性。第、层粘性土透水性较弱,是场地内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5、场地属中软场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胥村王东大沟段,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地震动瓜谱特征周期0.55s;王东大沟徐洪河段,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地震动瓜谱特征周期0.45s,堤防及沿线建筑物设计应依据规范视其工程级别进行设防。第四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况XX县位于XX市东南部,总面积1173km2,耕地面积150.9万亩,辖16个乡镇,398个村,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34亩,2000年农民纯收入2859元,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366115万元。XX河流域涉及双沟、王集、庆安、梁集、魏集及睢城镇6个镇,流域面积108 km2,人口17.50万人。XX县地处苏皖两省、徐宿两市交界,境内徐淮公路、宁徐公路及正在建设中的宁宿徐高速公路横穿东西,104国道、邳睢公路纵贯南北,县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位于双沟镇境内的XX观音机场的通航,对XX县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XX县乃至XX市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XX河流域涉及双沟、王集、庆安、梁集、魏集及睢城镇6个镇,流域面积108 km2,人口17.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 2000年农民纯收入2590元。流域内由于缺水较为严重,局部地区又经常受淹,加之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几乎没有工业,农业人口比例过大,致使流域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活较为清苦,成为江苏省历年扶贫对象。第二节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XX县历史上易旱易涝,多灾低产,水利条件较差,解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特别是梯级河网化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初步建成了以“三横一竖”(废黄河、徐沙河、新龙河、徐洪河)为骨干,120多条大沟纵横相连,防洪、除涝、灌溉、降渍等多种功能兼备的梯级河网体系。XX县目前的“三横一竖”的工程布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XX县地形起伏大,西北部废黄河高滩地地面高程超过32.0m,而东南部白塘河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