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平江实验学校 殷业凤教学目标:1.详述课文第四自然段,学习用理清顺序、抓关键词、融入环境的方法,将故事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2.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3.品析自然环境描写和和社会环境描写,体会文章烘托的写法。学情分析:天火之谜这个科学故事,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文章层次清晰、用词丰富、描写精彩,内容中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内容,弄懂实验原理,复述实验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复述过程中,学习理清顺序、抓关键词、融入环境的方法,将故事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并体会人物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品析自然环境描写和和社会环境描写,体会文章烘托的写法。教学重点:1.详述课文第四自然段,学习用理清顺序、抓关键词、融入环境的方法,将故事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2.体会人物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教学难点:1. 详述课文第四自然段,学习用理清顺序、抓关键词、融入环境的方法,将故事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2.品析自然环境描写和和社会环境描写,体会文章烘托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用文中语句分别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火之谜。这是一篇科学故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回顾一下能概括出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分屏出示电子课文,随即用荧光笔划出相应语句。2.概述全文。A刚刚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手指屏幕上的三句话。随机出示: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B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办法真好。但同学们再读一读,看看哪里可以改一改,让语言更加简洁明了?(点击出示:简洁明了)看看哪里重复了?可以怎么改?谁来说一说?(生答)是的,后面的“富兰克林”改成“他还”,语言就显得更加简洁、明了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随机出示: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他还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引出“概述”和“详述”。同学们选用文中的语句,运用“加一加”“改一改”的方法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同学们这样对文章进行 “概括性复述”,就叫“概述”。(板书:概述)概述简洁明了,可如果这样来讲故事,你觉得引人入胜吗?你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吗?那你喜欢吗?(生摇头,不喜欢)是啊,要让故事吸引人,就要讲具体、讲生动,这样讲故事就叫做“详细性复述”,也就是“详述”(板书:详述)。4.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详细性复述,来讲一讲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吧。同学们,这个故事中哪一个部分最吸引你,你最感兴趣呢?(实验这一部分)(出示第四自然段)【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首先通过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再将这三句话合并为一句,引导学生在组织语言时应该简洁明了。接着引出“概述”和“详述”的概念。最后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详述第四自然段。】二、详述第四段(一)实验准备 1.圈画材料和作用。那我们就先来练习详述实验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再找一找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作用。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可以在书上用圆圈标出实验需要的材料,再用横线划出各个材料的作用。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找吧!等学生读完,圈画好,问:大家找到了吗?谁上来一边圈画一边交流?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你和他画得一样不一样。(一样)【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实验需要的材料和各材料的作用。而在指导学生做批注时,应该讲清楚如何做批注,这才能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做,将做批注落到实处。】2.组拼风筝。现在,让我们也来做一做富兰克林,来拼装一下这些材料吧!老师建议同学们一边读文字,一边组拼,因为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精确。请同学们打开手中的ipad,找到相应文件,来拼一拼吧!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带上语文书,上来拼一拼,谁来?同学们来看一看,他拼得对不对?(对的)3.学生练说。富兰克林,我来采访一下你,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拼?你可以用“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这样的句式去说一说。(细铁丝是用来吸收天电的,风筝是用来飞入云层的,麻绳是用来淋湿后导电的,钥匙是用来吸电放电的,丝带是用来安全攥握的。)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说得很清楚,很有条理)4.小结。是的,他按照一定顺序介绍实验材料,这叫做“有序”,我们在进行详细性复述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理清顺序”。(板书:理清顺序)【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中,通过圈画、组拼、复述三个环节让学生弄明白实验所需材料及各材料的作用,同时知道详细性复述的第一个要领:理清顺序。】(二)实验过程材料都准备好了,那实验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找句子,想想你关注到了哪些词语? 你可以用三角形标注出你关注到的词语,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边一边找吧!1.圈画动词。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呢?你可以先读读句子,再说说你关注的词语。(放)你关注到的是一个动词,找得真好。这一段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词语?谁来补充。随机变红:放;拴,结,系,攥;发现;靠近;喊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2.学生练说:自由说,指名说。这一连串的动词将富兰克林放风筝时的情景描绘得生动而又具体,让我们似乎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你能借助这些动词也来给我们讲讲实验的过程吗?(动词红,文字灰。)A学生自由练说。B请个别同学说。3.小结:刚刚这位同学抓住动词复述了实验过程,像这样的词语就是关键词,我们在复述时还要“抓住关键词”。(板书:抓关键词)【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中,通过找关键词和复述让学生知道实验的过程,同时知道详细性复述的第二个要领:抓关键词。】(三)融入环境 1.师生交流差别,发现“环境描写”。老师把你们刚刚通过抓关键词复述的实验过程进行了整理,看,比一比,和课文内容有什么不一样?(课文中多了三句句子。)哪三句句子?谁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这三句写的都是环境。)(环境描写变蓝)B实验过程如此紧张、危险,作者却不惜笔墨,三处写到当时的环境,这三处句子又有何妙处呢?请同学们默读这三处环境描写,并且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3.品析第一句环境描写: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谁来交流交流,同学们可以按照顺序来说。先读读句子,再说说感受。A同学们看看第一句妙在哪儿呢?为什么要加上这一句?它交代了什么?(它交代了实验所必须的天气条件。)你真善于思考,这一句交代了实验的时间和实验所必需的天气条件。那两个词能看出当时的天气?(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变红)指导读出了乌云之密、雷电之响!B读得真好,就让我们走进1752年7月的那一天。出示:电闪雷鸣图。说说你的感受?用一个词就可以。(害怕、恐怖、胆战心惊)当时的自然环境就是这样恶劣,富兰克林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开始了实验。C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你对当时天气的感受。4.品析第二句环境描写: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刚刚同学们抓住词语,想象了画面,感受了环境的恶劣,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继续来交流。第二句又妙在哪儿呢?A看看第二句,有一个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什么比喻成什么?(将在乌云中颠簸、摇晃的风筝比喻成云海里的一叶小舟)想象一下画面: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颠簸摇晃、若隐若现、极其渺小,仿佛一眨眼就会被云海所吞噬)再读,读出你的这种感觉。B此时,在你眼前浮现的仅仅是一只渺小的风筝吗?请你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再读一读,想一想这只风筝就像谁?云海就如同他面对的什么?屏幕上方: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屏幕下方: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这只颠簸、摇晃的风筝就像富兰克林,云海就如同他面对的冷嘲热讽。)是的,富兰克林所面对的冷嘲热讽就像风筝所面对的云海一样波涛汹涌、无边无际。风筝在云海中颠簸着、摇晃着,那我们的富兰克林在冷嘲热讽面前动摇了吗?(没有)退缩了吗?(没有)那他又是怎么做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齐读。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再读。C人物形象此时在你眼前浮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贴板贴:勇于探索、敢于实验)D点到烘托通过勾连上文,了解富兰克林做实验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困难,以及实验时的一句环境描写,富兰克林的形象在我们眼前越来越清晰,他的品质也越来越打动我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感受那“风筝”的不容易。女生读,男生读。5.品析第三句环境描写: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A第三句又妙在哪儿呢?和前面两句比比,此时的雷电怎么样?(越来越厉害)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劈开云层、划、炸雷、倾盆而下变红)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种变化吗?注意读好关键词。(2-3人)炸雷真响!谁再来读一读?生读。暴雨真大!谁再来读一读?生读。B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亲身来感受下当时的情景吧!C老师刚才看到了你的表情,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你更加?(害怕、恐惧、胆战心惊一列火车开下去)哦,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觉得更加恐怖,更加害怕。如果是你,你想干什么?(立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但是富兰克林会吗?(不会)当然不会。他是怎么做的呢? 6.品析最后两句。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A指名读。他是怎么做的呢?谁来抓住两个关键词交流交流。(靠近,喊道)B怎么样地喊道?(欣喜若狂地)什么是欣喜若狂?(特别高兴,激动,难以言表)谁来做富兰克林喊一喊?指名生1读,问:你为什么欣喜若狂?(捉到天电,揭开了天火之谜)指名生2读,问:为什么要连用两个“成功了”?可以联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是的,因为他的实验不仅捉到了天电,揭开了天火之谜,还用事实证实了自己的推测,有力回击了世人的冷嘲热讽。)同学们用勾连上文的方法,又一次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谁再来喊一喊?(一列下去)你来!你来!你来!你来!老师听到了你们共同的心声,你们此时都欣喜若狂。让我们也来一起喊一喊: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7. 复述:融入环境说具体.(1)同学们,在复述时,恰当地融入当时的环境(贴板贴:融入环境),不仅交代了实验所必需的天气条件,让我们感受到实验过程的危险,更烘托了富兰克林面对冷嘲热讽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手指板书),富兰克林就是这样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人。(2)下面就让我们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手指板书),来试着复述实验过程。老师这儿有个提纲,同学们可以借助这个提纲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出示新提纲:放 拴 结 系 攥 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发现 靠近 喊道 越飞越高 颠簸摇晃 劈开云层 大雨倾盆(1)自由练说。大家可以先自由练习说说看。(2)指名说。谁来试一试?总体评价:你真了不起,你不仅理清了顺序,抓住了关键词,还融入了自然环境,将实验过程讲得具体、生动、形象。【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是学习的重难点,既要揣摩文本,想象环境的恶劣,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还要把握人物形象,最后融入环境把故事讲具体、将生动。多媒体资源的插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总结全文1.富兰克林成功了,风筝实验(出示,并引读: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无稽之谈”什么意思?(就是毫无根据的言论)是的,富兰克林的实验有力回击了世人的无知与嘲讽。再来读读这个词(无稽之谈)。富兰克林通过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2.后来,富兰克林通过放电的原理(出示,引读: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