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iltons love view摘要:约翰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政论家,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弥尔顿先后结过三次婚,由于自身的婚姻经历,他特别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本文将结合弥尔顿的生平及其所作梦亡妻,分析弥尔顿的爱情观。关键词:弥尔顿的生平 梦亡妻 爱情观1.弥尔顿的生平1.1弥尔顿的成长经历及其生活时代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于1608年出生于伦敦一个十分富有的清教徒家庭的弥尔顿,受其父亲影响,从小酷爱读书,性格狂妄,思想独立。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霍尔顿乡村庄园里生活了将近五年后,带着父亲给他的资助踏上了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的旅行之路。在意大利期间,听说英国可能要爆发战争,马上停止了旅行和写诗的计划,回到了英国,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战线方面的鸣锣开道者。在克伦威尔上台后,新政共和国领导者任命他为外交事务拉丁文秘书,由于用眼过度,于1652 年双目失明。1660 年王朝复辟后,被投进监狱,但又得到了国王的宽恕并重新开始诗歌创作,写出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千古流传的诗歌。1674 年与世长辞。弥尔顿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得到首次实践。以清教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反对绝对君主统治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开创了现代英国的雏形。由于清教徒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他们对文学总体上来说采取的是一种压制的态度。然而,约翰弥尔顿却以他优美的诗歌荣耀了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清教徒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1.2弥尔顿的婚姻经历弥尔顿的家庭生活很不平坦,弥尔顿一生结过三次婚,。他在择偶的标准上,三次的经历又极其相似,那就是他的三任妻子都比他年纪小很多。1642年,他34岁,与玛丽鲍威尔一见钟情,匆忙结了婚。玛丽才17岁(比他小十八岁),是牛津郡一家贵族的长女,是弥尔顿代替他父亲去乡下收租时带回家的一个成长于入不敷出却又随意挥霍的皇党家庭的大小姐。婚后他们的生活很不愉快,玛丽不惯于弥尔顿那清教徒的道德家的生活方式,况且弥尔顿忙于写文教书,读书每到深夜,使她寂闷难忍,因而结婚后一个月的一天,这位比弥尔顿小18 岁的新婚妻子就回娘家去了。弥尔顿意欲离婚,写了离婚的原理和实施的小册子,提出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进步观点,并反映了他对与自己不爱的人残忍地拴在一起的恐惧。但当时英国离婚极难,连清教徒朋友都反对他。当他的婚姻濒临破裂时,玛丽忽然又回到他的身边,日子勉强过得和谐。玛丽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在她27岁,生第四个孩子时,因难产去世。四年后,弥尔顿第二次结婚,妻子凯瑟琳伍德科克,比他小二十岁,性情温和善良,给弥尔顿带来安慰与幸福。早在结婚前弥尔顿就已经失明了,因此弥尔顿没有看过他的妻子,但即使这样,两人还是很相爱。可惜好景不长,两人生活了大约15个月的时候,凯瑟琳因为产褥热与她初生的女儿相继去世了。为此,弥尔顿十分的悲痛,两年后,他写下了著名的十四行诗梦亡妻。在第二次婚姻后,弥尔顿久久没有再娶,直到1662年,弥尔顿与小他三十岁的伊丽莎白明沙尔结婚(年仅24岁),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生活。2. 弥尔顿的诗作梦亡妻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似乎都偏向于选择梦境来表现生离死别,寄托思念之苦。在梦中,生者与死者相会,既浪漫又苦涩,既明朗又悲怆。梦醒之后,幻影消散,现实中失爱的痛楚再一次取代梦寐中短暂的欢乐。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典型,结合了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涉及的是诀别生死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爱情碰上死亡却让很多人痛苦,于是,许多人都纷纷将这种痛苦和相思抒发在自己的笔下。而弥尔顿正写下了梦亡妻to memory his second wife Catherine. (But also somebody thinks the wife that this poem song is not Catherine, but the first lady, Mary Powell.)弥尔顿和她结婚时已失明,从未看见过她的面貌,因而在梦里,说是面目被纱遮住了。他呼唤他那圣徒般的妻子,她不仅在肉体上是纯洁的,而且精神上也是圣洁的,她正是爱情、甜蜜和善良的人格化身。 这首小诗写得缠绵刁有致,凄婉动人。中国清朝纳兰容若有一首悼亡词,与此诗颇有近似之处,不妨对比一读:“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鹊,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沁园春)“未许端详”与“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拥抱时,我醒了”的幻灭感何其相似。从弥尔顿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评价是心地纯洁与外貌美好是合一的,更重视的是她心灵的美。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的亡妻比作古希腊神话中的忠于自己的丈夫,自愿替自己的丈夫去死的阿尔刻提斯。弥尔顿用这样一个人物来形容自己的妻子,足以说明他对这位妻子的死亡是痛心疾首的。当然,从本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弥尔顿阴柔脆弱的一面,即使在梦中,自己也没有男性应有的的进攻性,是妻子要俯身拥抱她,而不是自己去拥抱妻子。这和弥尔顿的外表及其性格是分不开的,从小羸弱多病的他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时曾被称为“基督学院淑女”。可见,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大诗人弥尔顿都是相当脆弱的。第三个诗节详尽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看到的妻子:一袭白色长袍,清纯高雅;即使戴着面纱,仍旧光芒四射,映衬出人间最美好的品格仁爱、贤惠、善良。在诗人看来,世上再没有如此美好的女子。从王朝复辟前后的残酷现实可以想见弥尔顿在1658 年创作这首诗时所面临的严峻环境,自己双目失明,心爱的妻子谢世,革命事业面临考验,生活环境危机四伏。这是一首肝肠寸断柔情万丈的哀诗,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自己的悲切之感:“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梦亡妻)另外,此诗以宗教的超凡气氛,崇高的风格,纯真的感情及细腻的笔触而在抒情诗史上占一重要位置。而提到弥尔顿的诗的人,鲜有不提到这首诗的,可见它具有的魅力。3. 弥尔顿的爱情观弥尔顿的爱情观是不同于文艺复兴时诗人的爱情观的。文艺复兴时诗人歌颂爱情比较大胆、直率,心有所欢,恣情流露,无所顾忌。但弥尔顿的爱情诗含蓄娴雅,遮遮掩掩,好似罩着轻纱,倒有点东方诗的味道。他态度严肃而拘谨,歌颂的是婚后的爱情,是婚恋合一的提倡者。弥尔顿心中的女性是向男性屈服,顺从并谦卑的;而男性是宽宏大量、善待女性的。在十七世纪,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帮手”,“她属于他的宗教、他的阶级、他的圈子,她结合于他的家,成为他的一半”。一方面,弥尔顿的思想意识具有很大局限性,他把女性看成男性的附属品,认为女性对男性的顺从是理所当然,是爱情甜蜜的基础;而另一方面,他的爱情观在当时又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弥尔顿说:“没有一样东西比婚姻更能为人们带来安慰和愉快。”弥尔顿非常重视婚姻爱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美满的婚姻,甜蜜的爱情,是建立在女性对男性的绝对服从的不平等基础上的,其两性观带有较浓厚的男权主义色彩。在爱情方面,弥尔顿也始终是一个被动者。一六二七年春天,他在伦敦街头偶遇一位美艳少女,立刻感到心旌招展,便暗中追踪,直至她的身影从眼帘里消失。回校后,他提笔写了哀歌。一六三年,他在朋友家里与一位意大利妙龄女郎邂逅相逢,这位姑娘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并写了自己第一首英文十四行诗给夜莺。一六三八年在意大利旅行时, 他痴迷于女歌唱家列奥诺拉巴罗尼,并写了三首短诗献给她(帕蒂森,1992)。他的爱情只有心动和爱慕,却很少付之行动,没有执着地苦苦追求。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至少在爱情方面,弥尔顿是一个害羞,甚至是自卑的人,它有着超人的文学天赋,但在爱情方面,他只能是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勇敢的追求者。在生活中,在文学创作中,弥尔顿却一直在有意识地同自己身上较强的女性意识做着顽强的抗争与搏斗。弥尔顿说:“向往的就是统治,即使到了地狱,统治地也比在天堂服务强。”难道读者不会认为他这样的表述可能恰恰是为了掩饰自己软弱吗? 约翰逊曾对弥尔顿做过这样的评论“他的文字是很成功的,其中却没有人性”(帕蒂森,1992)。有资料表明,现实生活中的弥尔顿和同时代的诗人等才子交往极少,对普通人,他更是高傲地疏远着。无论是与同性还是异性,在他限的交往人群中,年龄偏低的人比较多,关系相处得也较好。也就是说,弥尔顿喜欢同比自己年龄小得多的人交往。从中可以看出在弥尔顿的内心深处,他还是非常自卑的。弥尔顿,被后人误以为第一个讴歌撒旦的诗人,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诗人,一个内心脆弱外表刚强的诗歌大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Bibliography:1. Abram,MHThe Noon Anthology o1English Literature,Volume I,Sixth Ed n,New York:彤彤Noon&Company, In e19932. Daniel son,Denni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ilt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3.Potter,LoisA Preface to Milton,B刨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4.吴伟仁等,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5.胡家峦英语名诗详注,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7.王佐良,英国史诗,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8.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9.马克帕蒂森, 弥尔顿传略M. 金发,颜俊华,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On his deceased wife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from the grave,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4 gave,Rescue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Mine,as whom wash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And such, 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Came vested all in white, pure as her mind:Her face was veild; yet to my fancied sightLove, sweetness, goodness, in her person shind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inc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下注射教学设计与操作规范
- 2025水库YY搬迁工程合同 水库YY项目搬迁供地政策
- 室内设计预案
- 幼儿烟花爆竹安全教育指南
- 2023年碳化硅陶瓷材料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预测分析报告
- 2025活动板房租赁合同(标准版)
- 2025的建筑分包合同范本
- 2025深圳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官方版
- 心理健康自信心课件
- 农田承包转让合同范例
- 详解202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专题PPT
-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试卷
- 灭火器定期检查记录表
- 化学化工原理干燥课件
- 土地资源学-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课件
- 美丽江西我的家
- 成都工业学院孟凡民答辩通用高校毕业模板
-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 新外研版(一起)四年级英语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随堂练习一课一练
- 乙酸乙酯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2023年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物理实验操作考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