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们的养老金在哪里 2 3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所谓养老保险 或养老保险制度 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 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统筹基金 由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单位 按照国家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 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形成基金来源的收入 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是用于记录参保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从单位缴费中划转计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以及上述两部分的利息 我国从1997年正式确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统账结合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模式 它把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 现收现付制 与 基金积累制 结合起来 是一种 部分积累制 的基金模式 统账结合 当时在世界上独此一家 被认为是制度创新 其初衷是想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优势都发挥出来 前者 现收现付 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后者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 产权个人所有的 完全积累 制 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 目的是要实现预期稳定和多缴多得 4 按照一年期存款利率来计息 举例来说 王先生 25岁开始缴费 若按3000元工资缴费基数 每月8 是240元 每年2880元 30年缴费 按2 5 利息 合计退休时账户余额129600 78元 若55岁退休 129600 78 170 762 35元 5 所谓 空账 是指尽管你的账户里名义上有钱 但实际上却只是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数字 6 当年养老保险改革本来就是作为国企配套改革措施推出的 国企困难财政没钱 于是 政府采取了提高养老保险费率的办法 让全体参保人来分担转制成本 由于基金在创立之初就缺了一大块 即使企业以高达20 的费率缴费 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收入仍然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支出 更重要的是 高费率并不意味着有高保障 制度建立时 政府希望人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对社会平均工资的替代率能达到58 但替代率从1999年后便开始迅速下降 虽然政府连续11年上调养老金待遇 现在也只稳定在42 低于制度设计目标 7 8 由于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确立之前 企业员工基本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所以现有的养老保险基金中没有这部分职工的个人账户部分 但在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之后 这部分职工退休后却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 因此 仅靠统筹账户不足以应对当期发放 加之各地财政实力不同 多数地区不得不在实际上采用了 现收现付制 的方法 即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 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合计缴纳的28 的月工资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退休金 个人账户仅仅记账 上述养老金 空账 由此形成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此前一份研究报告中称 到2013年 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 3万亿元 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 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 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 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 2万亿元 占当年GDP的38 7 9 管理养老金等社保基金的组织 一般都是社保局下属机构 它集保费征收 基金管理 投资运作等多种职能于一身 以政企合一的方式运营基金 这种缺乏监督 信息不透明的运营方式 难免暗箱操作 效率低下 可以说 社保局一手垄断了养老金的管理和运营 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养老金实现了市场化运营 也有可能难以真正确保这些钱的安全 10 养老金统筹好处 首先 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地区 城乡之间养老保障不均衡问题 实现全国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待遇 促进 老有所养 更加公平充裕 其次 它也有利于彻底解决养老保险的转续 流动难题 劳动者在全国不同地方就业 也就无须反复退保 参保 最后 全国统筹 也有助于解决养老基金不便投资营运 难以保值增值的难题 造成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实行双轨制的养老保险体系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期间不但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 而且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 退休费用全部由财政负担 财政负担沉重 反观企业职工缴纳着养老保险费 最终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0 多 收支不合理的养老制度逐渐加大了养老金缺口 因此 机关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 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建立个人缴费制度 缴费情况与个人退休待遇挂钩 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权利和义务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有利于缓解财政过大的压力 11 但扩面征缴是一把双刃剑 支付压力只是被延后了而已 虽然短期能将收缴资金充实到养老金缺口 但当扩面征缴的人群进入退休时 养老金缺口会越来越大 财政需要补贴的漏洞也会越来越大 2万亿养老金入市 12 按照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 课题组的测算 中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 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 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另一些学者对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则显示 退休年龄每提高1 基金缺口缩小1 949 如果退休年龄提高五年 那么基金缺口将缩小22 69 13 允许普遍二孩的原因是什么 1 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 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截至2014年12月 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 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 经济蓝皮书 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认为 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 4 远低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 1 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 3的 低生育陷阱 根据国际经验 生育率低于1 5警戒线后 便较难回升 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没了人口红利 在竞争力上就少了一枚盾牌 第一 人口生产的收益社会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年轻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 老有所养 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而不再是依靠家族的香火传承 随着税收制度 养老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再分配制度的完善 人口再生产的外部效应不断加强 年轻人口成为社会的公共产品 对社会的公共税收贡献永远大于对其家庭长辈养老的直接贡献 现代城市中 大部分退休老人是靠退休金 养老保险金和个人积蓄生活 依靠子女赡养的成分越来越少 生育子女的收益主要体现为情感愉悦 经济上的代际回馈即养老补偿作用大为弱化 第二 人口生产的成本不断提高 现代社会人口生产的成本绝大部分由家庭承担 经济越是发达 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 就业收入也越高 怀孕 生产及哺乳对高学历 高收入和高职位女性的影响相对较大 其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和经济代价远远高于农村妇女和家庭妇女 根据 201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 到本世纪中叶 城市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一半左右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比例的不断提高 必然带来家庭生育子女成本的普遍上升 农村孩子多 越是低收入家庭孩子越多 主要是因为生育子女的成本低导致的 14 2 银发危机 从人口结构上看 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 从2010年13 3 提高到2014年的15 5 目前 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据联合国统计 到本世纪中期 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 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 出生率降低 年轻人越来越少 今后谁来工作 谁来纳税 谁来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 15 3 刘易斯拐点 隐忧 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 阿瑟 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 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 人口红利慢慢消失 最终枯竭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提前出现的关键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在催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导致了目前农村问题频发 以 老弱病残 为主的农村人口结构已逐步凸显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2014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4年开始民工荒 从沿海城市迅速蔓延到内地 此后再没有停止过 工资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涨 也没有再停止过 而且是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 所以2004年肯定是一个起点 如果说区间的话 我们可以看到 2010年开始 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不是减慢了 而是一路负增长下去了 所以让我说一个区间 就是从2004年到2010年 这个区间总共才6年 但是这个区间在日本走了30年 在韩国走了40年 中国还是很快的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从2010年的9 7亿减少到2050年的8 7亿 其中减少的拐点将发生在2015年 届时将从9 98亿的峰值开始逐年下滑 年均减少366万 预计到2050年 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 1亿人 比2010年减少约2 3亿人 2030年以后 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 16 4 失独 社会之殇近些年来 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从1982年的4 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 10人 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 5亿户 家庭的生育 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 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 常感到有心无力 独木难支 而老人 失独 不仅是家庭灾难 也是社会之殇 今年7月19日 杭州失独老夫妻在女儿去世百日祭双双自杀的消息令大家心痛不已 同时也不禁深思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政策家庭逐渐步入老年 失独家庭成为一类社会创伤 失独家庭所经历的心理创伤 经济压力 医疗养老问题超过一般家庭丧子后承受的痛苦 而这份痛苦谁能解 5 男女比例失衡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强化 这分别体现为城市的普遍 一胎 和农村的普遍 一胎半 政策 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普遍和B超逐渐普及的情况下 可能促使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 从1980年的107 4上升到2004年的121 1 国际社会公认的比值是103 107之间 政府自2002年开始 治理 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明文严格禁止使用B超等技术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此外 随着城市化的提升和农村生育观念的改变 对男孩的偏好也可能进一步淡化 与之对应 男女出生比例自2004年达到峰值的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