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 编号:05 使用时间:12.17 编制人:孟雅洁 审核人:章娟祝福导学案【学习目标】 1、体会并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运用以及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并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是作者继呐喊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名篇。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主要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 2、关于“祝福”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鱼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知识储备】小说三要素:1、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2、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交代相关背景时间地点等,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的命运和文章主题自主预习案一、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悚( )然 不更( )事 正( )月 搭讪( ) 蹙( )缩 炮( )烙 窈( )陷 发怔( ) 陈抟( ) 草窠( ) 咀嚼( ) 咬文嚼( )字 执拗( ) 拓( )片 开拓( )二、注意区别字形寒暄 喧闹 暮霭 和蔼 赎身 /渎/案牍 /买椟还珠 放浪形骸 / 言简意赅 / 骇人听闻三注音近义词辨析安静 /寂静 偶尔 / 偶然 沸反盈天 /满城风雨 坦然/ 坦率四、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1、 补写完整“我”的日记: 农历12月23日 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农历12月26日 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2、给祥林嫂列年表 二十六七岁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三十四五岁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五、思考回答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找出文中几次写到“雪”?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阅读】 钱理群教授的这篇文章,将帮你更深层次的解读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钱理群) 祝福有两个故事:“我”的回乡故事,“我”讲述的“他人”祥林嫂的故事,更准确地说,小说讲述的是“祥林嫂与鲁镇”、“我与鲁镇”、“我与祥林嫂”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故事。关于“祥林嫂与鲁镇”,我们已作过分析,这里不再重复,而着重分析“我的故事”:“我”与“鲁镇”,以及“我与祥林嫂”的关系。如果说小说中“祥林嫂”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象征的“鲁镇社会”是一个“被吃”与“吃”的关系,而过去有不少分析文章与教学参考资料,常常引用毛泽东关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的论断(参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来说明样林嫂的悲剧,这确实可以部分地阐明“原因”。“族权、神权、夫权”在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作用本是十分明显的,但过分强调“政权”的作用,特别是将鲁四老爷作为“杀死”祥林嫂的主要元凶,则让人感到多少有些从理论原则出发,而脱离了本文描写实际。在小说第一部分,“我”就这样介绍祥林嫂,说她是“百无聊赖”的,“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并且说她“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这里,再沉重不过地揭示了祥林嫂这类处于封建等级制度(“人肉的筵席”)最底层的妇女,在“鲁镇社会”(中国传统社会)唯一的存在价值,就是充当“玩物”,而且“看得厌倦”,变得“陈旧”,就被剥夺存在的权利:这正是祥林嫂真正不幸之所在。因此,在我看来,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无疑是村里的男人女人们从四面八方“寻来”听(看)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在这里,人们已经不只是麻木、迟钝,而恰恰表现了对于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一方面是把他人的痛苦、不幸审美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来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甚而至于从这种“鉴赏”(以及“鉴赏”中的种种表演,如叹息、流泪之类)中达到自我的“满足”(自我的崇高化),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赏鉴”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烦厌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的(以上分析参看前引高远东的文章)。可是,在祝福里,当村民们尽情地“鉴赏”(“看”)祥林嫂的痛苦时,读者又分明地感到,在这背后,还有叙述者的“我”(以及隐含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观照祥林嫂被“鉴赏”的屈辱与不幸,更冷眼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读者也许还会联想起鲁迅所说的,“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我之节烈观);祥林嫂正是这“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祭坛上的牺牲品。 我们已经说到了“我”,不妨再来看一看小说的另一个重点:“我的故事”。如果说在“他人的故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祥林嫂”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象征的“鲁镇社会”的关系是一个“被吃”与“吃”的关系;在“我的故事”里,“我”在与“鲁镇社会”的关系中,始终是一个“异己者”。“我”当年离去,自是对“家乡”的背弃,如今“我”归来,故乡“已没有家”,不再存有故乡里的“我”那样的寻梦的奢望,“我”只是四处飘泊中在家乡暂作停留,因此,不需经过故乡中的“我”那样的精神幻灭,“我”就敏锐地发现在“我”“离去”与“归来”之间,故乡的一切都没有变:祝福的祭祀把活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鲁四老爷这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依然在骂早已成为保守派的康有为为“新党”;几个本家和朋友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我”注定与这停滞不变的“鲁镇社会”格格不入,“我”“明天决计要走”,本是意料中的事:到这里为止,祝福中“我”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只是表明了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中国社会的不相容性,他(他们)注定要扮演永远的游子(漂泊者)的角色。 但作者却要把他对知识分子心灵与命运的开掘深入一步:小说接着告诉我们,我“决计要走”,还另有深因:“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这样,作者就十分巧妙地将“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联结起来,正是在“两个故事”的关系(关连)中,寄托着鲁迅的深意。于是,在鲁迅笔下出现了“我”与“祥林嫂”最后相遇的场面(这可以说是小说的核心部分):祥林嫂最后的形象以及她对“我”的追问,提出了人的死亡以及死亡的命运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最尖锐、也最深刻的问题。但却将白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我”置于困境:“我”既对这类形而上意味的深层问题缺乏关注与思考,面对祥林嫂的追问,又落入“说出真实”与“说谎”的两难境地,我终于以“说不清”即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回避了对追问的明确回答。在这个令“我”感到极端“惶急”不安的场面里,祥林嫂无意中扮演了一个“灵魂审问者”的角色,“我”则成了一个“犯人”,在一再追问下,招供出了灵魂深处的浅薄与软弱,并且发现了自认为与“鲁镇社会”(传统)绝对对立的“自我”与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当“我”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以后,就不但因为自己的逃避而“觉得不安逸”,而且开始思考起自己对于祥林嫂的最终悲剧性的结局应负的“责任”问题。尽管“我”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排解,却始终未能摆脱内心的“不安”与“不祥的预感”。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我”再次“明天决计要走”,这“再度离去”就多少含有了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性质。这是对“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中“再离去”的负面意义的深刻揭示,比之故乡中的“我”的最后离去的开掘显然更深了一步。而当最后祥林嫂的死成为事实,“我”终于陷入了负疚的深责之中:这样,“我”对于现实与自我的双重绝望就达到了一个顶点。而这种绝望又是与从绝望中挣扎出来的“轻松”与“舒畅”交织为一体的“我”终于在雪花落地的“沉寂”中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开始回忆,并且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当故事讲完,“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在反讽的距离中结束了祥林嫂的人生故事与“我”的心灵历程。课堂探究案第一课时一、预习反馈预习案明确:四、1、农历12月24日 下午见到祥林嫂,被问三个问题 农历12月25日 听闻死讯,回顾祥林嫂生平2、二十六七岁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四五岁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三十七八岁到鲁镇十三年,问我三个问题。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五、1、序幕“我”见到鲁镇祝福景象,“我”见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结局“我”亲见祥林嫂沦为乞丐,“我”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开端外逃做佣,初到鲁镇发展被人劫走,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家高潮捐献门槛,未能赎罪;被逐鲁家,沦为乞丐尾声“我”感到鲁镇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倒叙手法的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文章的主题。2、四场飞雪(1)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2)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的心情。(3)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4)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二、课堂探究1、再读课文,看一看小说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采用了那些描写手法?(1)赏析下面这段文字(小组讨论2分钟):“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典型肖像描写,小组探究:比较它们的异同,理解其用意。(3分钟)(3)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鲁迅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2、祥林嫂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那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小组讨论并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钟)三、随堂练笔课文中没有鲁四老爷的外貌描写,请结合课文,发挥你的想象,创设一个场景,描绘一下你心中的鲁四老爷,尤其注意眼睛的描写,不少于150字。四、当堂巩固1、为什么说祥林嫂对“魂灵”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2、文章中两次描写了祥林嫂的“微笑”,请找出来,并比较这两次微笑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3、赏析: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1、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可恶!然而”“可恶!”“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2、小说中写到卫老婆子去鲁家拜年,谈到祥林嫂被迫再嫁奋力反抗的情形,四婶反复问了两遍“后来呢?”请问:(1)这是否说明了她对祥林嫂的关心?(2)为什么?(3)后来为什么她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3、“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二、课堂探究:1、列出在祥林嫂生活中出现的人物,你觉得祥林嫂周围生活的这些人与她的死亡有着怎样的关系?(5分钟)2、关于“我”。“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钟) 3、小说的题目是“祝福”,开头和结尾也是对鲁镇“祝福”的描写,这有什么作用?(3分钟)三、当堂巩固1、祥林嫂被卖时曾“出格”大闹,卫老婆子分析原因说:“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作者写卫老婆子这句话的作用是:()A揭露了鲁四爷平时对祥林嫂灌输礼教纲常,用礼教杀人的面目。B说明了祥林嫂的大闹是受鲁四老爷影响的结果。C交待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D说明了祥林嫂与众不同是因为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做过事,见识自然就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1)下列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玩物:_活得有趣的人:_无聊生者:_厌见者:_(2)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3)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 , 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5 分)( ) A 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 , 干脆死去 , 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 B 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 , 不如干脆死去 , 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 C 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 , 不如干脆死去 , 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 D 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 , 干脆死去 , 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 四、课堂小结第一课时当堂巩固答案1、“希望其有”是封建迷信思想,想要在阴间见到儿子,“希望其无”是害怕死后被两个丈夫分尸。2、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节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北京版2024九年级上册-北京版2024
- 2.5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
- 白板软件测试题库及操作技巧指导
- 建筑边角亮化方案设计
- 期货交易基础知识与策略
- 幼儿园市级评估整改实施方案
- 工程质量管理实例试题
- 《平均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经典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解析
- 疫情建筑企业转型方案设计
- 医院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课件
- 包装车间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贵州建筑中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理论必刷试题库及答案
- 古代服饰复原与租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量产产品管理办法
- 河北社区工作管理办法
- 超声内镜检查及护理配合
- 数字人文与档案重构-洞察及研究
- 关于密码的课件
- 起重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