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doc_第1页
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doc_第2页
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doc_第3页
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doc_第4页
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植物造景及艺术分析摘要:园林是城市中的“绿洲”和环境优美的休憩空间。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息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对人们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享受现代都市文明成为可能。完美的园林植物景观塑造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又要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关键词:园林 植物造景 艺术分析1、引言 城市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现在全球人口约30亿人生活在城市地区。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30%。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不仅具有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的基本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它的美化和观赏等作用。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2、植物造景 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1。植物造景,指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2。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含也随着景观的范围不断扩展的。植物造景不在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植物造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那个年代,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对生活,自然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原谅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大自然造化的典型概观,是自然美的再现3科学的植物造景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造景的特色。3、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园林植物的美主要表现在色彩,形态,芳香及其他等方面,通过叶,花,果,枝,干,根等观赏器官,以体量,冠型,色彩等观赏要素为载体,给人以现实的直观感觉。3.1园林植物的色彩3.1.1叶色许多园林植物色彩的类型和格调主要取决于叶色,叶色取决于叶片的叶绿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色素含量的变化,叶色还受叶片对光线的吸收与反射差异的影响4。树木叶色可分为(1)基本叶色,即绿色,受树种及光线的影响,又有墨绿,深绿,油绿,黄绿,亮绿,蓝绿,茶绿等,且会随季节而变化:(2)春夜色类及新叶有色类,本类树如种植在浅灰色建筑或绿色树丛前,能产生类似开花的观赏效果:(3)秋色叶类(4)双色叶类,这类树种,在微风中就形成特殊的闪烁变化的效果。(5)斑色叶类。3.1.2枝干色有些树木的枝干表现为红色,如红端木,山桃,赤枫等;黄色,如金竹;灰白色。如白皮松,蓝桉等;以及斑驳色彩,如黄金嵌碧玉等,会引起人们极大的观赏情趣。具有这些颜色的枝干的树木,若配合冬季雪景,能使园林的内容更丰富,强调出季节的特色,效果尤其显著。3.1.3花色为花冠或花被的颜色,有些种类,如珙桐,叶子花,四照花等为苞花的颜色。花色产生于花青素,并与光线有密切关系。绝大多数的花色为白,黄,红三大主色,这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这些颜色最容易引诱昆虫。花色有单色和复色两大类,天然发布的树木多为单色,而复色多为人工培育的品种。有些树木的花在开花期间会产生花色的变化,如木绣球,初花为翠绿,盛花期为白色,到开花后期就变为蓝紫色。其中适于群植以发挥整体立体美,以杜鹃花,梅,桃,樱花,紫薇,木兰,玉兰等植物尤为显著。树花在阳春中先叶开放,鲜艳夺目,如梅,桃,樱花,玉兰等树种,其中尤以梅,樱花为最佳。3.1.4果色果实成熟于盛夏或凉秋之际,在此绿(夏)及黄绿(秋)的冷色系统中,成熟果以其红,橙,黄等暖色点缀其间,大添异彩。1. 植物的色彩是植物造景重要的内容,植物色彩的配置创作主要根据色彩的美学原则。2.利用色彩的对比加强景观的视觉效果,例如深色的树叶可以给鲜艳的花朵和枝叶做背景,强化鲜艳颜色的效果。在植物色彩的搭配中红色、橘红色、黄色、粉红色都可以给整个设计增添活力和兴奋点。3.2园林植物的形态园林植物的形态是使外形轮廓,体量,形态,质地,结构等特征的综合体现,给人以大小,高矮,轻重等比例尺度的感觉,是一种造型艺术美,是园林景观空间三维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园林造景中也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园林树木的形态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3.2.1体量主要表现在树木的高矮,大小上,且呈动态变化。体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树木的观赏效果,并与树木的其他观赏性状,特别是形状密切相关。离开了体量的配合。树木形状难以表现出尽善尽美的观赏效果。在园林中,树木的体量对空间的分割,构图,组景等,也都十分重要。3.2.2.树形指树木从整体形态上呈现的外部轮廓,树形主要受树种的遗传学特性和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园林树木的树形多种多样,每种树形都是由一定的垂线、水平线、斜线、弧线或折线构成,它们是树形的基本要素。树形的划分,通常以正常生长条件下成年的冠形,作为该树种的基本树形,主要有:尖塔形、圆柱形、圆球形、垂枝形、披散形、藤蔓形、棕榈形、风致形。图1 棕榈 图2龙柏3.2.3.质地指树冠的疏松与紧密、粗糙与光滑程度。树木的质地,主要受叶片的大小、数量及排列方式,枝条长短、数量与分枝式,生长季节以及观赏视距等诸因素影响。常见的植物从叶子分类大概有以下三类(1)稀疏形。树木的枝干粗壮、节间长,分枝距离远、分枝角度大,叶片较大而稀疏,能产生使景物趋向观赏者的动态感,进而造成观赏者与树木间的可视距离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有帮于开阔大空间的“收缩”。(2)紧密形。树木枝、叶细数量众多,着生密集、分布均匀=排列较规整,树体轮廓明显,外观光滑。紧密型树木给人以结实、厚重、力度的感受,其应用特性与稀疏型树木相反。(3)疏松型。树木的叶片大小与数量、枝条粗细与长短均较为适度,树形有较明显的轮廓,质感受叶色的影响较大。应用上,可以充当稀疏与紧密型树木间的过渡成分。3.2.4.叶形按照叶片大小和形态,将叶形划分为小型叶,有六月雪,米兰等;大型叶和中型叶,有糯竹,橡皮榕等;此外,叶缘的锯齿、缺刻以及叶片表皮上的绒毛、刺凸等附属物的特性,有时也可起观赏的作用3.2.5.花型与花相花形是指单朵花的形状,一般认为,花瓣数多、重瓣性强、花径大、形体奇特者,观赏价值高。花在植株上表现出来的综合形貌,称为花相。3.2.6.枝干一些树木的树皮以不同形式开裂、剥落,树木枝干扭曲,旋转,同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白皮松,金银花。3.2.7.根树木的根系通常扎于地下,但有些大树,古树常悬根露爪,充分显示了生命的苍古,如榕树等热带,亚热带树种具有板根以及发达的悬垂壮实生根,能形成根枝连地,绵延如绳,独木成林的奇特现象。3.3园林植物的其他观赏特性 树木给人的印象不单是色彩、形态等外形上的直接感受。有时,植物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光线,风等)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特殊反应,这种反应同样可以使人获得感官或心理上的满足。园林植物产生的视觉听觉感应有:1反光一些叶片排列整齐、叶片光亮、蜡质层或角质层较厚的树木;当日光照射到叶片时,有一定的反光效果。反光可以使景物更加辉煌,令人迷离。2阴影能丰富树木的个观赏情趣,烘托局部气氛。3声响可加强和渲染园林的氛围,令人遐想沉思,引人入胜。4、园林植物独立造景以其表现 园林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旋转的各具特色的观赏性植物,以及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可以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4.1孤植 孤植是为突出显示树木的个体美而采用的独立式种植方法。独植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表现其个体美,一般应选择开阔空旷的地点,如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平阔的湖池岸边等处。常用的树木有:雪松,圆柏,凤凰木,南阳楹,玉兰,海棠,白兰,木棉,光玉兰,南洋杉,黄山松等。4.2丛植 丛植是由二,三株至一、二十株同类型树种较紧密的种植在一起,其树冠线彼此密接而形成一个整体外轮廓线的种植方式5。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化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合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4.3群植4.4花坛 花坛是在具有一定几何轮廓的植床内,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观花,观叶与观果的园林植物,从而构成一幅富有鲜艳色彩或华丽纹样的装饰图案,供人观赏6。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的广场上,主要道路口交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来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很强的景观效果。5、园林植物造景的时空序列及其自然美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固有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植物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柳垂下绿丝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的描绘出春风扶柳如剪刀裁剪的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国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过程。在苏轼冬景诗中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这种随着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6、园林植物对其他景观元素的造景作用 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用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6.1园林植物对园林建筑景观的作用1.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有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出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2.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着自然的藏露作用。“露则浅,隐则沈”,园林建筑在园林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可以形成“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问路鸟先知”的绿色景深和层次,使人产生“览而愈新”欲观全貌而后快心理追求:同时从建筑内向外观景时,窗前檐下的树干、树叶又可以成为“前景”和“添景”。3.植物造景能改善环境园林建筑的环境质量。以建筑围合的庭院式空间中,建筑与铺砖面积较大,游人停留时间较长,由硬质材料产生的日照热辐射和人流集中造成的高温与污染空气均可被园林植物调节:另外,园林建筑在空间组合中作为空间的分隔,过渡,用的花墙,花架,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墙,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须借助园林植物来装饰和点缀。6.2园林植物对山石水体造景的作用“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虽然山石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春”的境界。园林植物覆盖山体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还如同华丽的服装使山体呈现出层林叠翠,“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在园林中,为求登高之乐或树借山为骨”,得自然之趣而归土叠石成山,唐代画家王维说“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植物材料对假山石的重要性,同作画一样,不能忽视。裸露的假山石即无生气,而且四季毫无变化,如点缀一些文苔小草、紫竹伏松,立刻感到添上了生机,如同画家绘石点绿,顿增美感。园林水体也只有与园林植物组合才会有生气,园林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丰富水面空间色彩,是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如湘潭市第二中学小游园中,在规则式水体中放置几株睡莲,片片圆形小叶散飘在水面与红花相映,使平淡规整的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又如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前的池塘水面上种植几处荷花、蒲草,即可增加水面的绿色层次,又有“荷花映日红”的自然野趣。7、园林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现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镜感觉,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即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采用比拟,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性化,借以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例如:以松柏的苍劲挺拔、蟠扎古拙的形式,抗旱耐寒,常绿延年的生物特性比拟人的坚贞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和体魄。松柏已成作为寄情寓意的主要表象。同样,以竹比喻人的高风亮节的崇高品德:以荷比喻人“出淤泥而不染,则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种种寄情于植物之例不胜枚举。同时,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表现也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意境的联想,植物造景不同于山石,水体,建筑景观的构筑,其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植物造景是在植物能健康,持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病态的植物、失去生命活力的植物的景观只能是残值败柳、枯木废桩,是无法达到理想景观效果的。8、小结与讨论 科学的植物造景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造景的特色。然而在现实问题中即长存在设计,施工,养护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而在景观效果预见中常常将生长条件很好的植物作为理想的效果标准,而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却缺少深入细致考虑。比较明显的是在城市植物造景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树木,因此在考虑植物造景的艺术性的同时必须以满足植物的生理需求为前提,在满足的条件下在进行植物造景,二者缺一不可。 合理的运用园林植物造景,可以为园林艺术带来极美的自然空间景象和意境上的诗情画意。离开了植物造景就不成其为园林艺术。主要参考文献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32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3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994吴泽民.园林树木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5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236张建林.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67张建林.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59浅谈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 一、植物造景的时空序列节奏与其自然美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如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总体季相演变)。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二、植物造景的独立景观与表现形式园林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的各具特色的观赏性植物,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可以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孤植树,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朗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广西阳朔的“榕荫古渡”风景点,就是以挺立在田野中的一株占地亩余的大榕树而得名,这株榕树盘根错节、枝干舒展、冠如华盖、浓荫匝地,使人产生向心、依附的心理。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侧枝悬挑在文殊洞顶,如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风景点。2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主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合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我市体育公园的植物配置,较好地采用了这一植物造景的表现手法。3花坛,是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纹样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口交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如我市砂子岭;广场中心的圆形花坛,以几种有色植物组成几何图案,大块的色彩对比鲜明,形式活泼,使人赏心悦目。4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内可以与密林或防护林带结合构成风景林。树群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如昭山风景区在大片的马尾松林内混交檫木,林下有长蕊杜鹃、白继木等,初春时节,远望,林冠线上嫩绿的松针衬托着淡黄的檫木花,宛如一幅刚刚渲染过的水彩画;近观,林下火红的杜鹃、雪白的继木花,色彩斑斓令人倍感大自然的亲切。 三、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材料的组合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象,还是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及雕塑、喷泉等小品构景的重要组合材料1、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的作用(1)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用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2)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着自然的 隐露作用,“露则浅,隐则深”,园林建筑在园林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可以形成“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问路鸟先知”的绿色景深和层次,使人产生“览而愈新”欲观全貌而后快的心理追求。同时从建筑内向外观景时,窗前檐下的树干、树叶又可以成为“前景”和“添景”。(3)植物造景能改善园林建筑的环境质量。以建筑围合的庭院式空间往往建筑与铺装面积较大,游人停留时间较长,由硬质材料产生的日照热辐射和人流集中造成的高温与污浊空气均可被园林植物调节,为建筑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另外,园林建筑在空间组合中作为空间的分隔、过渡、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墙、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须借助园林植物来装饰和点缀。2植物造景对山石水体的作用“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虽然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植物覆盖山体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还如同华丽的服装使山体呈现出层林叠翠,“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在园林中,为求登高之乐或得自然之趣而篑土叠石成山,唐代画家王维说“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植物材料对假山石的重要性,同作画一样,不能忽视。裸露的假山石既无生气,而且四季毫无变化,如点缀一些文苔小草、紫竹伏松,立刻感到添上了生机,如同画家绘石点绿,顿增美感。园林水体也只有与园林植物组合才会有生气。园林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是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如湘潭市第二中学小游园中,在规则式水体中放置几株睡莲,片片圆形小叶散飘在水面与红花相映,使平淡规整的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又如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前的池塘水面上种植几处荷花、蒲草,既可增加水面的绿色层次,又有“荷花映日红”的自然野趣。另外,在雨湖公园蜿蜓的湖岸旁斜植垂柳,林木倒映在水中;水面上下两层天,使公园更显得秀丽多姿。3植物造景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面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才能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