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班级姓名预习目标知识目标: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的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力目标: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高度、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预习导学】 1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3)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而死海的海拔为-415米,则前者对于后者的相对高度是 。2 回答: (1)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 标注在地图上,再把 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 。 (3)等深线:把海洋中 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 ,表示坡度缓;等高线 ,表示坡度陡。【合作探究一】动手画一画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要求:(设定桌面为海拔100米,等高距为50米,切割三次,画四条等高线)1. 在山体上画等高线,并标上海拔高度,注意两条相邻的等高线高度差是一样的,2人负责这项操作。2. 沿着等高线水平切割山体,2人负责。3. 沿着被切割的山体边缘在纸上画等高线,并标上相应的海拔,2人负责。4. 制作完之后,小组展示。【合作探究二】画一画,找特点第一、二组:制作具有山顶、山脊的等高线地形图展示:指出山体山顶、山脊的位置 画出地形图上山顶、山脊的位置: 描述特点:第三、四组:制作具有鞍部的等高线地形图展示:指出山体鞍部的位置: 画出地形图上鞍部的位置: 描述特点:第五、六组:制作具有山谷的等高线地形图展示:指出山体山谷的位置: 画出地形图上山谷的位置: 描述特点:第七、八组:制作具有陡崖的等高线地形图展示:指出山体陡崖的位置: 画出地形图上陡崖的位置: 描述特点: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达标测试】1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不同 B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C地图上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山峰 D地图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山谷2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绿色表示(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3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渐变表示( ) A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 B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 C陆地上地势由高到低的变化 D海水由深到浅的变化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果有一组等高线向低处和高处凸出,可以判定该处为( ) A山脊 B山谷 C山顶 D山坡 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C D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首都精神文明汇报
- 员工培训财务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天然调味料载体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二甲医院特需门诊建设与管理
- 危险化学物品培训
- 三进教学工作汇报
- 离婚协议女方不忠情况下的财产分割与精神抚慰金合同
- 网络游戏IP授权合同:游戏版权授权与运营协议
- 离婚协议无效确认及子女抚养权变更执行异议起诉书
- 2025至2030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件
- 第一单元知识盘点(含字词、佳句、感知、考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有答案)
- 钻井工程钻柱课件
- 小学硬笔书法课教案(1-30节)
- 卫生政策学之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 周口市医疗保障门诊特定药品保险申请表
- 校园物业考评表
-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单元备课
- 重大医疗事件报告及处理制度
- 爆破作业人员培训考核题库
- 构造地质学03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