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doc_第1页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doc_第2页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doc_第3页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doc_第4页
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课 改革迫在眉睫 【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自学过关】1、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意义;1、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 和民族融合。【合作探究】1、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2、结合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二是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三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四是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五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 第 二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前导学】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民族融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孝文帝改革1、 前期(重点:新制)1、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二、中后期(重点:汉化)1、迁都493年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易汉服 2)讲汉语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4)通婚 5)改籍贯【自学过关】1、孝文帝改革有哪些?都是孝文帝主持的吗?前后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1、 哪组能准确的说出孝文帝前期改革几个措施之间的关系。 彼此影响,互相作用。俸禄制政治保障。均田制和租调制构成经济基础,保障了俸禄制的推行; 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实行。2、 根据材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2、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重点与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1、归纳概括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前提、目的、实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1、 缴税、徭役、服兵役等。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影响:为隋唐鼎盛局面奠定物质基础。总之,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合作探究】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变化:农业、手工业活跃、商业活动活跃。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2、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高考真题链接(2013年新课标全国2卷)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 根据材料,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